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维视域下的当代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1
作者 赵海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11月9至10日,由考古杂志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多维视域下的当代考古学”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郑州大学 考古学 视域 多维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杂志社 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与思考——以体素模型应用为中心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博 杨晓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1,共9页
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田野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数字化实验,也成为理论与实践之外,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此前以考古发掘为内容的虚... 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田野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数字化实验,也成为理论与实践之外,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此前以考古发掘为内容的虚拟仿真工作中往往只能提供某一特定状态下的静态展示,无法全面反映古遗址整体的堆积情况,而据此开发的考古发掘实验中也难以实现对发掘工作过程的模拟。究其原因,三维模型是虚拟仿真工作的核心基础,而传统建模方法一般只能得到模拟建模对象外表面特征的“面模型”,却缺失内部数据,因此难以实现对古遗址等内部结构复杂对象的模拟,也难以实现高水平的仿真互动以模拟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体素模型,也称三维栅格模型,是通过三维空间中一系列连续排列的基元矩阵实现对立体对象的表达。这些基元被称为体素,如同海量的像素有序排列可以构成精细的二维图像,当海量的体素如积木般被拼搭起来则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立体对象的整体特征。近年来,体素模型已开始应用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相关工作充分展示出体素模型技术在考古发掘实验领域的技术优势:首先,体素模型可以实现对空间实体由表及里的整体模拟,所以在表达如古遗址等非均质对象复杂的内部结构关系时,在仿真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次,通过对体素单元的编辑,可以实现模型分解、重塑等面模型无法支持的互动操作,从而满足模型根据用户的随机操作实时呈现非预设的高自由度变化的效果。应用体素模型技术,以真实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数据为基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开发的“田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精细的遗址模型设计与操作设计,实现了对地层堆积情况较为复杂的古代遗址的高准确度模拟以及对于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与技术要点的高仿真度模拟。该实验已经应用于考古文博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作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该实验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社会开放,也可成为公众考古宣传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素模型 古遗址虚拟仿真 考古发掘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 被引量:23
3
作者 韩国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0-66,76,共8页
《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以本俗六安万民……二曰族坟墓。”郑注曰:“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追。”这就是说,商周时期存在一种族葬制或称为族坟墓制度。而《汉书》、《后汉书》中常讲“丧归旧茔”、“归茔”、... 《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以本俗六安万民……二曰族坟墓。”郑注曰:“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追。”这就是说,商周时期存在一种族葬制或称为族坟墓制度。而《汉书》、《后汉书》中常讲“丧归旧茔”、“归茔”、“丧还乡里”等等①,说明两汉时期(至魏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墓地 魏晋时期 家族 排列方式 文物 墓地制度 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 考古 土地所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北宋壁画墓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杨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5-90,63,共7页
从二十世纪50年代至今,河南地区发现和发掘了近30余座北宋壁画墓,主要分布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及周围,形成了继汉、唐壁画墓之后又一高峰期。其中7座壁画墓有明确纪年,分别是宋太宗元德李后陵(1000年)、郑州南关外宋墓(105... 从二十世纪50年代至今,河南地区发现和发掘了近30余座北宋壁画墓,主要分布于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及周围,形成了继汉、唐壁画墓之后又一高峰期。其中7座壁画墓有明确纪年,分别是宋太宗元德李后陵(1000年)、郑州南关外宋墓(1054年)、安阳天禧镇宋墓(1077年)、登封黑山沟壁画墓(1097年)、白沙1号墓(1099年)、新密平陌壁画墓(1108年)和新安石寺李村1号壁画墓(1126年),几乎每个时段墓葬均有,发展脉络清晰,为宋壁画墓的研究提供了年代序列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墓 北宋 河南 50年代 东京开封 年代序列 高峰期 宋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 被引量:6
5
作者 魏继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原地区 殷商时期 古代社会研究 殷墟甲骨文 环境变迁 奴隶制社会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牙结石的淀粉粒证据探讨裴李岗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来源 被引量:10
6
作者 陶大卫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人牙结石淀粉粒分析是开展古代居民食物来源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此方法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仅存的两具裴李岗文化人骨牙齿上的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成功提取出38颗淀粉粒,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淀粉粒主要来自于栎属、豆科和块茎类等非... 人牙结石淀粉粒分析是开展古代居民食物来源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用此方法对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仅存的两具裴李岗文化人骨牙齿上的结石开展了淀粉粒分析,成功提取出38颗淀粉粒,其中可鉴定种属的淀粉粒主要来自于栎属、豆科和块茎类等非农作物,少量有可能来自于粟黍类作物。虽然分析样品较少,提取出的淀粉粒数量不多,但这一结果或许表明采集植物有可能构成了裴李岗遗址居民植物性食物的主体。结合贾湖、莪沟、石固和寨根等裴李岗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裴李岗文化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广谱性特征。本研究为全面认识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居民食物构成和聚落生业经济,深入探讨中原地区早期农业形成过程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李岗遗址 人牙结石 淀粉粒 植物性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得、处置与返还:当代博物馆收藏伦理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慧君 《中国博物馆》 2016年第4期98-104,共7页
博物馆伦理是伦理在博物馆场域中的衍生品,对博物馆行为进行指引与约束。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收藏是博物馆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收藏行为所引发的收藏伦理一直被广泛关注,其中藏品的取得、处置与返还更是广受争议。本文通过对收藏伦... 博物馆伦理是伦理在博物馆场域中的衍生品,对博物馆行为进行指引与约束。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收藏是博物馆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收藏行为所引发的收藏伦理一直被广泛关注,其中藏品的取得、处置与返还更是广受争议。本文通过对收藏伦理相关议题的论述,总结国内外在藏品的取得、处置与返还等关键性问题上的规范及争议,反思博物馆收藏的举措及意义,为博物馆的运营及发展提供些许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收藏伦理 取得 处置 返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乡老道井墓地金灯寺墓区汉墓清理简报
8
作者 韩国河 张贺军 +2 位作者 呼安林 王凯 岳亚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2,F0003,共9页
关键词 新乡市 墓地 清理简报 汉墓 河南 凤凰山 京广铁路 南水北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