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痛宁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脑干区JNK-1和PAR-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方莉 白金娟 +2 位作者 连亚军 徐会茹 顾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偏头痛模型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脑干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和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表达以及中药头痛宁对其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观察偏头痛模型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脑干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c-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和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表达以及中药头痛宁对其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头痛宁治疗组3组,每组10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10mg/kg建立实验性偏头痛模型,模型组造模30min后蒸馏水1.04mL/kg灌胃,治疗组造模15~20min后头痛宁1.2g/kg灌胃。1周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脑干区JNK-1和PAR-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脑干区JNK-1和PAR-2的表达均高于其他2组(JNK-1:F硬脑膜=288.665,F三叉神经节=20016.775,F脑干=333774.771,P均〈0.001;PAR2:F硬脑膜=25790.690,F三叉神经节=820.497,F脑干=198.165,P均〈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可通过下调偏头痛模型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脑干区JNK-1和PAR-2的表达,防治偏头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硝酸甘油 硬脑膜 三叉神经节 脑干 头痛宁 JNK-1 PAR-2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血清TORCH抗体及IL-4、IFN-γ、TNF-α水平检测 被引量:12
2
作者 熊华春 王军 +2 位作者 朱登那 张琳 郭信长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8-419,共2页
目的:检测脑瘫患儿TORCH抗体及血清IL-4、IFN-γ和TNF-α水平。方法:应用ELISA法对128例脑瘫患儿血清CMV-IgM、TOX-IgM、RV-IgM和HSV2-IgM进行检测,对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和TNF-α水平进行检测。130例正常儿作对照。结果:脑瘫患儿... 目的:检测脑瘫患儿TORCH抗体及血清IL-4、IFN-γ和TNF-α水平。方法:应用ELISA法对128例脑瘫患儿血清CMV-IgM、TOX-IgM、RV-IgM和HSV2-IgM进行检测,对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和TNF-α水平进行检测。130例正常儿作对照。结果:脑瘫患儿中CMV-IgM、TOX-IgM、HSV2-IgM、RV-IgM阳性率分别为41.4%、32.8%、14.8%、8.6%,均高于正常儿(P<0.05)。与TORCH-IgM阴性脑瘫患儿和正常儿比较,TORCH-IgM阳性脑瘫患儿血清IL-4水平较低(P<0.05),TNF-α和IFN-γ水平较高(P<0.05)。结论:脑瘫患儿TORCH感染以CMV为主。脑瘫患儿TORCH感染后,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免疫平衡遭到破坏,易致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CH 脑性瘫痪 白细胞介素-4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ICAM-1及白细胞膜黏附分子水平检测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涛 许军秀 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3,共4页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白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a和CD1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80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sICAM-1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a和CD18...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白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a和CD1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80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sICAM-1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a和CD18。结果:CHF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CD11a、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10.186、11.999和13.764,P均<0.05)。不同基础心脏病CHF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578、1.723、0.214,P均>0.05),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间血清sICAM-1水平,CD11a、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953、15.592和25.384,P<0.001),Ⅳ级患者高于Ⅱ、Ⅲ级患者(P<0.05)。结论:ICAM-1介导的心脏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或加重CHF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白细胞膜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NO水平、NOS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方莉 方伟 +1 位作者 李庆军 董海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及雷公藤多甙(GTW)对其影响。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GTW治疗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及雷公藤多甙(GTW)对其影响。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手术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GTW治疗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硝酸银还原法测定4组大鼠脑组织缺血1 h再灌注15 min、1 h、6h、12 h、24 h 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与手术组及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各时间点GTW治疗组大鼠脑组织NOS活性降低,NO含量减少(P<0.05)。结论:GTW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局灶性脑缺血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多糖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方莉 李庆军 方树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2-474,共3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糖甙(GTW)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132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每组33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手术组,Ⅲ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Ⅳ组为GTW治疗组。Ⅳ组于实验前3d开始灌胃给30mg/kgGTW。Ⅲ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糖甙(GTW)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132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每组33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为手术组,Ⅲ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Ⅳ组为GTW治疗组。Ⅳ组于实验前3d开始灌胃给30mg/kgGTW。Ⅲ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于灌胃后1、3、6、12及24h时间点处死6只,留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每组3只缺血1h/再灌注24h后,取脑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各组脑组织形态变化。结果:Ⅳ组多数神经元结构完整的,形态相对正常,间质水肿轻。再灌注3、6、12及24h,Ⅳ组较Ⅱ、Ⅲ2组TNF-α含量降低(F=58.971,113.639,68.395和60.011,P<0.001)。结论:GTW对大鼠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肿瘤坏死因子-Α 雷公藤多糖甙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羟基喜树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7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燕 孟令杰 +2 位作者 王建平 张俊峰 刘乃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10-羟基喜树碱(HCPT)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3组(HCPT组、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选取2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采集各组患者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HCPT和阳性对照... 目的:探讨10-羟基喜树碱(HCPT)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3组(HCPT组、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选取2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采集各组患者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HCPT和阳性对照组分别加入HCPT和甲氨蝶呤(MTX)进行培养,余2组不加药。加药前和加药48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h17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结果:RA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和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47.021、12.507,P均<0.001)。培养后,HCPT组和阳性对照组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和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较阴性对照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F=418.743、142.112,P<0.001),HCPT组和阳性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PT可抑制RA患者Th17细胞的功能,在RA治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羟基喜树碱 类风湿关节炎 TH17细胞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HS1基因EPEP插入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忠生 李素娟 +2 位作者 佘红纯 金湘东 魏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8-839,共2页
关键词 造血细胞特异性Lyn底物1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对食管癌EC10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方莉 王赛琪 +4 位作者 陈雪梅 薛博涵 王冠涛 李玉萍 刘宏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对食管癌细胞EC109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0、10、20、30、40、60、80、10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0、10、20、3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目的:探讨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对食管癌细胞EC109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测定0、10、20、30、40、60、80、10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0、10、20、30μmol/L KY3对EC10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KY3对EC109细胞中微管结构的影响,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KY3作用后EC109细胞核的形态。结果:KY3能够抑制EC109细胞的体外增殖;KY3处理后EC109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发生凋亡(P<0.05);KY3作用于EC109细胞后,微管遭到破坏,随着KY3剂量的增加,α-微管蛋白逐渐发生降解并出现细胞核固缩、浓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结论:冬凌草活性成分KY3在体外对EC10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胞微管结构、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109细胞 凋亡 周期阻滞 KY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9
作者 方莉 陈雪梅 +2 位作者 任秀花 闫志勇 臧卫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制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兔多克隆抗体。方法:用谷胱甘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EGFP)融合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剂背部皮内注射首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第28天用GST-EGFP融合抗原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同样剂量加强免疫,第35天时再... 目的:制备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兔多克隆抗体。方法:用谷胱甘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GST-EGFP)融合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剂背部皮内注射首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第28天用GST-EGFP融合抗原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同样剂量加强免疫,第35天时再次免疫。第49天心脏采血30mL,4℃静置过夜,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血清中EGFP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免疫印迹法检测EGFP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利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抗体和观察转染EGFP贴壁生长的大鼠脑皮层混合培养细胞中EGFP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EGFP多克隆抗体滴度最高为1:9549;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特异性高;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在混合培养细胞中EGFP呈阳性表达。结论:直接使用GST-EGFP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可在较短时间内制备大量EGFP多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抗原加工递呈和迁移功能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琳 周健 胡杰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5-897,共3页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体外联合诱导培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树突状细胞(DCs)的表型和抗原递呈、分泌和迁移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离CML患者(CML组)和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s),经培养获取贴壁细胞,将CML组和正常组...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体外联合诱导培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树突状细胞(DCs)的表型和抗原递呈、分泌和迁移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离CML患者(CML组)和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s),经培养获取贴壁细胞,将CML组和正常组的贴壁细胞及K562细胞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体外诱导10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培养5d后,用ELISA检测细胞的内吞功能;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析3组DCs对静息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结果:正常组、CML组、K562组DCs的特异性标志CD83和共刺激分子标记CD80和CD86以及CD11和HLA-D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的抗原吞噬、迁移能力和对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性,CML组和K56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L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L患者DCs的免疫表型和正常人相似,但其抗原捕获、递呈和迁移功能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俊峰 苏绍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469-470,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加用桃红四物汤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临床症状的影响展开比较.结果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发生改变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可促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改善,减轻临床症状,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低分子肝素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学 凝血功能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马替尼对人CD34^+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琳 周健 蒋东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体外对人CD34+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以正常培养组为对照,伊马替尼不同浓度组分别为1μmol/L,3μmol/L,5μmol/L伊马替尼,联合应用细胞因子体外诱...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体外对人CD34+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以正常培养组为对照,伊马替尼不同浓度组分别为1μmol/L,3μmol/L,5μmol/L伊马替尼,联合应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培养人PBMNCs分化成为D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不同药物浓度的伊马替尼对DCs分化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加用伊马替尼组DCs的表面特征分子CD1a和CD83、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明显减少,其抗原递呈和激活的CTL效应均不同程度地减低,并且该抑制作用有量效依赖关系。结论:伊马替尼在体外对CD34+来源DCs的分化和功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祖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7影响冠心病的炎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程妍 张俊峰 +1 位作者 许军秀 张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68-1272,共5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27(IL-27)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按照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选择同...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27(IL-27)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按照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选择同期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入选者外周抗凝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冠心病各组加入50 ng/ml人重组IL-27共培养,收集各组上清液,采用RT-PCR技术检测转录激活因子(STAT)1和STAT3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及AMI组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SAP组、UAP组及AMI组加入IL-27后较加入前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3组STAT1 mRNA相对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STAT3 mRN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PD-L1蛋白表达比例分别为6.69%,13.72%,14.07%,17.02%,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PD-L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SAP组、UAP组、AMI组加入IL-27后,PD-L1蛋白表达比例分别为33.96%,38.94%,40.39%;3组加入IL-27后较加入前PD-L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IL-27可能通过上调STAT1、STAT3和PD-L1表达水平而调节炎性反应,可能对临床上冠心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7 冠心病 STAT1转录因子 STAT3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cleostemin下调联合雷帕霉素对HL-60细胞自噬与凋亡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亚奇 高晓娟 岳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9-1634,共6页
目的:研究Nucleostemin(NS)下调联合雷帕霉素对HL-60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在HL-60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通过NS-RNAi-GV248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HL-60细胞后检测NS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NS和/或雷帕霉素处理24、48 h后... 目的:研究Nucleostemin(NS)下调联合雷帕霉素对HL-60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在HL-60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通过NS-RNAi-GV248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HL-60细胞后检测NS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NS和/或雷帕霉素处理24、48 h后HL-60细胞的凋亡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NS、LC3、p62、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成功下调HL-60细胞NS表达。经雷帕霉素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48 h凋亡更明显。与NS敲低组、雷帕霉素组相比,NS下调联合雷帕霉素组处理48 h后,其凋亡明显增加(P<0.05),LC3-II/LC3-I比值显著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下降更显著(P<0.05),并且BCL-2/Bax比值减低更明显(P<0.05)。结论:NS下调联合雷帕霉素可增强HL-60细胞的凋亡和自噬,并且其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可能与BCL-2、Bax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干细胞因子 HL-60细胞 雷帕霉素 自噬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