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点击-去点击化学反应的Hg^(2+)荧光探针检测体系构建
1
作者 陶健 成婕 +7 位作者 孙志远 尹玉云 杨晶晶 张汝凡 孙朋娟 蔡硕 屈凌波 杨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5-261,共7页
基于杂化罗丹明与巯基化合物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及巯基化合物与金属汞离子的配位反应导致的去点击化学反应机理,构建香豆素杂化罗丹明探针-1,3,5-苯三硫酚-Hg^(2+)的三元荧光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探针能够与1,3,5-苯三硫酚中的巯基基... 基于杂化罗丹明与巯基化合物之间的点击化学反应及巯基化合物与金属汞离子的配位反应导致的去点击化学反应机理,构建香豆素杂化罗丹明探针-1,3,5-苯三硫酚-Hg^(2+)的三元荧光检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探针能够与1,3,5-苯三硫酚中的巯基基团发生加成反应,破坏探针的共轭结构,从而导致探针的红色荧光猝灭。加入Hg^(2+)后,Hg^(2+)与1,3,5-苯三硫酚通过配位作用结合,使其从探针结构上离去,探针的共轭结构及红色荧光恢复。体系的荧光强度与Hg^(2+)在5×10^(-9)~1×10^(-8)、1×10^(-8)~1.1×10^(-7)mol/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10^(-9)mol/L,等倍量的常见重金属离子对Hg^(2+)的特异性识别无干扰。应用于实际饮用水样品中Hg^(2+)含量检测,回收率可达到86.7%~1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荧光检测体系 荧光探针 Hg^(2+)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PM_(1)和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2
作者 张弘宇 翟诗婷 +3 位作者 袁明浩 徐艺斐 王申博 张瑞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17-6627,共11页
利用在线观测仪器于2021年对郑州市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_(1)和PM_(2.5)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对比观测,利用受体源解析模型、潜在源模型、热力学模型和化学反应速率公式,探究了PM_(1)和PM_(2.5)的来源及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 利用在线观测仪器于2021年对郑州市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_(1)和PM_(2.5)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对比观测,利用受体源解析模型、潜在源模型、热力学模型和化学反应速率公式,探究了PM_(1)和PM_(2.5)的来源及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1)和PM_(2.5)主导组分均为硝酸根和有机物,但二者在PM_(1)中的占比(35.1%和23.6%)均高于PM_(2.5)(26.3%和18.2%).相较于PM_(2.5),二次源(37.7%)、生物质燃烧源(10.5%)、工业源(5.2%)和机动车源(37.0%)对PM_(1)的贡献更大,而燃煤源(9.3%)和扬尘源(0.4%)对PM_(1)的贡献较小.此外,省外传输对PM_(1)的影响大于PM_(2.5).PM_(1)和PM_(2.5)中液相硫酸盐的主导路径均为H_(2)O_(2)的氧化途径,其次PM_(1)中反应路径为过渡金属催化氧化,PM_(2.5)则为O_(3)氧化.PM_(1)中硝酸根的生成可能受气相反应的影响更为显著.PM_(1)低气溶胶含水量浓度下,即可存在较高的NH_(3)气粒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 PM_(2.5) 来源 颗粒物pH 二次无机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镍纳米材料暴露对低温强化生物除磷的影响机制探究
3
作者 闫生辉 汤宁宁 +1 位作者 周方方 孙素颜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针对新污染物纳米氧化镍(NiO NPs)对强化生物除磷工艺运行效能影响不明确的现状,本工作在低温条件下(10℃~15℃)研究了NiO NPs长期暴露对EBPR的影响并揭示相关机制。结果表明,NiO NPs长期暴露抑制了EBPR对COD和溶解性磷酸盐(SOP)的去除,... 针对新污染物纳米氧化镍(NiO NPs)对强化生物除磷工艺运行效能影响不明确的现状,本工作在低温条件下(10℃~15℃)研究了NiO NPs长期暴露对EBPR的影响并揭示相关机制。结果表明,NiO NPs长期暴露抑制了EBPR对COD和溶解性磷酸盐(SOP)的去除,在NiO NPs浓度为10.0 mg/L时,COD和SOP去除效率下降至75.6%~78.5%和70.5%~72.1%。NiO NPs长期暴露降低了系统内总悬浮固体(TSS)浓度及VSS/TSS,提高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NiO NPs重点提高了EPS内蛋白质含量,并提高了PN/PS。典型周期研究表明NiO NPs降低了厌氧释磷及好氧吸磷。微生物活性分析表明NiO NPs降低了比耗氧速率,但促进了活性氧及乳酸脱氢酶释放,降低了微生物代谢活性。研究结果为EBPR工艺处理含NiO NPs废水提供一定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 NPs EBPR 胞外聚合物 典型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索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子峰 刘絮 孟祥茹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63,173,共5页
为了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定位需求,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的适应性,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系统改进。构建了线上、线下以及虚拟仿真等多元化的实验体系。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方... 为了适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定位需求,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的适应性,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系统改进。构建了线上、线下以及虚拟仿真等多元化的实验体系。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设计方案式预习报告、学生自主学习基本实验操作、独立进行实验、教师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提交科研论文式实验报告等无机化学实验完整的教学链条,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 多元实验体系 科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离子阱质谱快速检测电子烟油中合成大麻素
5
作者 何亚锦 阮慧文 +9 位作者 张明建 赵无垛 宋贵云 张柯 王兵 杨娑娑 康健 李斌 王爽 王卫国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483,共9页
借助电子烟油进行合成大麻素相关毒品犯罪已成为一种新型犯罪形式。为了逃避监管,犯罪分子将合成大麻素添加到电子烟油中,制成所谓的“上头电子烟”。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适用于电子烟油中合成大麻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 借助电子烟油进行合成大麻素相关毒品犯罪已成为一种新型犯罪形式。为了逃避监管,犯罪分子将合成大麻素添加到电子烟油中,制成所谓的“上头电子烟”。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适用于电子烟油中合成大麻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丙酮辅助光电离微型离子阱质谱的电子烟油中非法添加合成大麻素的快速检测方法。电子烟油中的复杂基质会显著降低合成大麻素的检测灵敏度,并且基质残留会严重污染质谱仪器,仪器恢复需要的时间长达360 min。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合成大麻素与电子烟油中组分的沸点差异进行加热处理,以实现合成大麻素目标检测物与电子烟油基质成分预分离的解决方案。以5F-EMB-PIC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预加热分离的温度和时间参数对其信号强度的影响。在最佳温度150℃,最优加热时间5 min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灵敏度,且仪器恢复时间仅需1 min。为验证该方法的普适性,分别考察了不同风味电子烟油中5F-EMB-PICA、4F-ABUTINACA和4F-MMB-BUTINACA等3种典型合成大麻素的检测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检出浓度为5 mg/L的3种合成大麻素,灵敏度较高,且检出浓度远低于“上头电子烟”中合成大麻素的浓度范围(0.58%~2.71%)。本方法有望为电子烟油中合成大麻素的现场检测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大麻素 电子烟油 微型离子阱质谱 快速检测 预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区域背景O_(3)浓度特征与驱动因素
6
作者 罗乐 董张森 +3 位作者 徐起翔 王克 苏方成 张瑞芹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73-3581,共9页
基于CMAQ模型计算的FNR指标评估了河南省臭氧(O_(3))生成敏感性区域,并利用该指标对河南省进行敏感性区域划分.结合2015~2022年河南省国控站监测数据.采用Temp法、Night法、5th法以及CMAQ-Night法,评估了各分区冷暖季O_(3)区域背景浓度... 基于CMAQ模型计算的FNR指标评估了河南省臭氧(O_(3))生成敏感性区域,并利用该指标对河南省进行敏感性区域划分.结合2015~2022年河南省国控站监测数据.采用Temp法、Night法、5th法以及CMAQ-Night法,评估了各分区冷暖季O_(3)区域背景浓度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豫北和豫东以VOCs限制为主,豫西和豫南以NO_(x)限制为主,同时豫北和豫东大部分地区的边界层比对流层更偏向VOCs限制,且呈现VOCs限制向过渡区转变,过渡区向NO_(x)限制转变的趋势.Temp法、Night法和5th法在暖季估算结果为96.0,103.2,88.4μg/m^(3),占O_(3)-8h的64.9%、69.7%和59.9%;冷季估算结果分别为56.0,73.6,40μg/m^(3),Temp法和5th法占O_(3)-8h的88.4%和63.2%,Night法估算值高于O_(3)-8h,冷季NO滴定效应影响明显,冷季O_(3)浓度逐年上升可能是NO_(x)排放下降造成NO滴定效应的减弱.CMAQ-Night法显示6月背景O_(3)在全省范围内的变化为73.1~151.4μg/m^(3),占O_(3)-8h的60(豫北)~98%(豫西),平均值为103.3μg/m^(3)(占比71.6%),豫北VOCs限制区的O_(3)污染由背景浓度与本地生成双重驱动,而豫西山地丘陵地区以背景贡献为主.全省2015~2017年O_(3)的上升主要由本地生成驱动(占比57%),2017~2020年下降则主要归因于背景O_(3)的减少(占比58%),需要更加有效的限制措施降低人为排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WRF-CMAQ 背景浓度 前体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型亲水作用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评价
7
作者 徐改改 易阳 +1 位作者 刘萍萍 张文芬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4-743,共10页
以亲水性L-羟基脯氨酸和L-脯氨酸为改性剂,采用连续固液反应,成功制备了两种氨基酸型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HILIC)固定相,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功能化色谱固定相制备成功,键合... 以亲水性L-羟基脯氨酸和L-脯氨酸为改性剂,采用连续固液反应,成功制备了两种氨基酸型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HILIC)固定相,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功能化色谱固定相制备成功,键合量分别为0.193 mmol/g和0.178 mmol/g,均具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在HILIC模式下,以磺胺、杂环胺、核苷、植物生长调节剂、黄酮、胺类物质为溶质,考察了两种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L-脯氨酸固定相和L-羟基脯氨酸固定相与分析物之间均存在亲水、π-π等相互作用,并且L-羟基脯氨酸固定相还存在氢键相互作用。L-羟基脯氨酸固定相对磺胺、植物生长素、黄酮等极性小分子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证明该固定相可用于极性化合物分离。该研究拓展了氨基酸在色谱分离领域的应用,也为HILIC固定相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羟基脯氨酸 L-脯氨酸 氨基酸固定相 亲水相互作用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糠醇加氢的稳定型Rh/羟基磷灰石催化剂:氧化型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在还原条件下的应用
8
作者 唐海莲 陈思远 +3 位作者 刘巧云 白国义 乔波涛 刘菲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7,共8页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发生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并可能调变催化剂性能。然而,由于SMSI效应一般是可逆的,在与其构建的氧化还原条件相反的情况下会发生消退,因此其应用一般需要反应条件与构建条...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MSI)是多相催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发生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并可能调变催化剂性能。然而,由于SMSI效应一般是可逆的,在与其构建的氧化还原条件相反的情况下会发生消退,因此其应用一般需要反应条件与构建条件相同或接近,因而受到限制。本研究报道了在羟基磷灰石负载的Rh催化剂(Rh/HAP)体系上构建的氧化型SMSI(O-SMSI)在还原性环境—糠醇加氢中的应用。通过CO吸附原位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和电镜表征,发现经过500℃的高温氧化处理后在Rh/HAP催化剂上形成了O-SMSI效应,该效应伴随着载体对Rh颗粒的包裹行为。在O-SMSI作用下,Rh物种稳定存在于载体表面,其烧结和液相反应下的流失被显著抑制,因此催化剂在循环测试中表现出了稳定的糠醇转换活性和环戊酮选择性。另外,我们还观察到,Rh/HAP体系上的O-SMSI效应及其伴随的包裹行为只是部分可逆而非完全可逆。即使在高达600℃的高温还原后,部分SMSI效应仍然保留,确保了催化剂在还原反应中的稳定性。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SMSI催化剂的应用范围,并为稳定的加氢催化剂的研发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羟基磷灰石 稳定性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的挤压重组米品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预测
9
作者 黄宁 陈潇荷 +5 位作者 孟令卿 杨冉 屈凌波 赵昌成 李春霞 钱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7-328,共12页
为探究挤压重组米在不同温度贮藏时的品质变化规律,分析了在25、35、45和55℃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复水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同时采用动力学方程对关键指标进行拟合,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最后采用XRD、DSC和SEM来验证... 为探究挤压重组米在不同温度贮藏时的品质变化规律,分析了在25、35、45和55℃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复水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同时采用动力学方程对关键指标进行拟合,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最后采用XRD、DSC和SEM来验证淀粉老化的发生,进而说明引起挤压重组米品质劣变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挤压重组米L^(*)值和感官评分等在逐渐下降,b^(*)值、复水时间、硬度和咀嚼性等逐渐上升,且贮存温度越高,变化速率越快。其中复水时间在25、35、45和55℃温度条件下贮存至120 d时增加率分别为7.14%、23.86%、31%与47.57%。以复水时间为指标的零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程度最高,并基于此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误差小于10%。XRD结果证实了挤压重组米在贮藏过程中淀粉结晶度上升,DSC分析显示糊化焓值上升,45℃条件下贮存120 d增加至1481.33 J/g。微观结构表明挤压重组米表观形貌随贮存时间延长逐渐变得粗糙。综上所述,复水时间是挤压重组米贮存过程中品质劣变的关键指标,基于此建立的程货架期预测模型较为可靠,且复水时间的延长与淀粉老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重组米 贮藏 复水时间 货架期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炔银链的构筑及手性光学性质调控
10
作者 王栋恒 李思 臧双全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基于手性配体诱导策略,利用3对不同末端基团的芳香炔配体[4‑乙炔基‑2R‑异吲哚啉‑1,3‑二酮,R=1‑羟基‑2‑丙基(L/D‑1)、1‑羟基‑3‑甲基‑2‑丁基(L/D‑2)、2‑羟基‑1‑苯乙基(L/D‑3)]和2,2'‑联吡啶(bpy)分别与高氯酸银(AgClO_(4))反应,成功得... 基于手性配体诱导策略,利用3对不同末端基团的芳香炔配体[4‑乙炔基‑2R‑异吲哚啉‑1,3‑二酮,R=1‑羟基‑2‑丙基(L/D‑1)、1‑羟基‑3‑甲基‑2‑丁基(L/D‑2)、2‑羟基‑1‑苯乙基(L/D‑3)]和2,2'‑联吡啶(bpy)分别与高氯酸银(AgClO_(4))反应,成功得到3对绿色发光的手性炔银链{[Ag_(10)(bpy)_(10)(L/D‑1)_(4)](ClO_(4))_(6)·H_(2)O}_(n)(L/D⁃Ag_(10)⁃1)、{[Ag_(10)(bpy)_(10)(L/D‑2)_(4)](ClO_(4))_(6)·3CH_(3)OH}_(n)(L/D⁃Ag_(10)⁃2)和{[Ag_(10)(bpy)_(10)(L/D‑3)_(4)](ClO_(4))_(6)}_(n)(L/D⁃Ag_(10)⁃3)。有趣的是,随着炔基配体末端基团空间位阻的增大,聚合物骨架的扭曲程度以及链间相互作用明显提高,并伴随着吸收不对称因子(g_(abs))和发光不对称因子(g_(lum))的逐渐增加。另外,通过溶解再组装策略,L/D⁃Ag_(10)⁃2在DMF‑H_(2)O体系中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现象,并且新的聚集体显示出明显的手性光学性能提升,组装体的|g_(abs)|和|g_(lum)|分别是晶体状态的74.6倍和1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结构 炔银 手性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同手性Eu(Ⅲ)配位聚合物及其氨基酸构型识别
11
作者 王睿颖 王会 +2 位作者 柴凤兰 左志楠 吴本来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7-884,共8页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设计合成的对映纯手性配体S-4'-[(2-羧基-5-氧代吡咯烷-1-基)甲基]-(1,1'-联苯基)-3,5-二甲酸(H_(3)L)和Eu(Ⅲ)盐反应成功得到了一个新的同手性配位聚合物{[Eu(L)]·0.5CH_(3)CN}_(n)(1)。单晶X射线衍... 在溶剂热条件下,利用设计合成的对映纯手性配体S-4'-[(2-羧基-5-氧代吡咯烷-1-基)甲基]-(1,1'-联苯基)-3,5-二甲酸(H_(3)L)和Eu(Ⅲ)盐反应成功得到了一个新的同手性配位聚合物{[Eu(L)]·0.5CH_(3)CN}_(n)(1)。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配合物1结晶于四方晶系I4_(1)手性空间群。在1中,配体阴离子L^(3-)为七桥联配体,联结Eu(Ⅲ)离子形成7-连接的3D螺旋结构。配体H_(3)L不仅把手性传递给金属有机框架,并诱导产生了螺旋手性。1具有优良的配体敏化发光和热稳定性。以配合物1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其对常见氨基酸分子的构型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天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这几种氨基酸的不同对映体对1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差异显著,配合物1可以对以上氨基酸的构型进行荧光识别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手性金属有机框架 Eu(Ⅲ)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对映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2,5-二溴对苯二甲酸构筑的铪(Ⅳ)基金属有机框架的质子导电性能
12
作者 李建定 冯俊阳 +1 位作者 任慧敏 李纲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4-1100,共7页
以2,5-二溴对苯二甲酸(H2BDC-Br2)为桥联配体,采用快速合成法,与HfCl_(4)进行自组装,成功制备了一个与传统UiO-66结构相同的三维多孔铪基金属有机框架(UiO-66-Br_(2)-Hf)(1)。首先通过热重分析(TGA)、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表征手段证实... 以2,5-二溴对苯二甲酸(H2BDC-Br2)为桥联配体,采用快速合成法,与HfCl_(4)进行自组装,成功制备了一个与传统UiO-66结构相同的三维多孔铪基金属有机框架(UiO-66-Br_(2)-Hf)(1)。首先通过热重分析(TGA)、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表征手段证实了1的卓越的结构稳定性。进而系统地考察了其在水分子辅助下的质子导电能力,发现其质子电导率与温度和相对湿度(RH)呈正相关关系,且在100℃和98%RH下,其质子电导率高达3.11×10^(-3) S·cm^(-1)。最后,结合结构分析、氮气和水蒸气吸附测试以及活化能计算等,对其质子导电机制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二溴对苯二甲酸 铪(Ⅳ) 金属有机框架 质子传导 导电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脯加工工艺及其品质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黄宁 陈潇荷 +4 位作者 杨冉 屈凌波 赵昌成 李春霞 钱平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2期98-105,110,共9页
果脯是一类以新鲜果蔬为原材料经糖渍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休闲特色食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味道柔软爽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关于果脯的研究日趋增多,如何使果脯产品朝着“低糖、低硫”健康化发展及实现果脯加工现代化生... 果脯是一类以新鲜果蔬为原材料经糖渍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休闲特色食品。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味道柔软爽口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国内外关于果脯的研究日趋增多,如何使果脯产品朝着“低糖、低硫”健康化发展及实现果脯加工现代化生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对果脯生产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阐述了果脯贮藏期间品质劣变及其机制,对果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果脯新产品及加工新技术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脯 生产 加工工艺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Dopamine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Based on Au@MoS_(2)
14
作者 Ning An Ni Su +2 位作者 Xin-Ran Li Jian-Yu Liu Qi-Yan Wang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6,共12页
Dopamine(DA)is a vital neurotransmitter,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its concentration is critical for both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neuroscience research.Due to its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DA is commonly detected usin... Dopamine(DA)is a vital neurotransmitter,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its concentration is critical for both clinical diagnos-tics and neuroscience research.Due to its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DA is commonly detect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which are favored for their simplicity,fast response time,and suitability for in vivo analysis.In this work,a highly sensitive DA electrochemical sensor was developed using an Au@MoS_(2)composite,created by modifying molybdenum disulfide(MoS_(2))nanosheets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through HAuCl_(4) reduction,and it was aimed at enhancing DA adsorption and improving detection performance.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and X-ray Diffraction(XRD)confirmed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Au@MoS_(2)and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cross the MoS_(2)nanosheets.Then,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u@MoS_(2)/GCE exhibited distinct oxidation peaks in a 10μmol·L^(-1)DA solution,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compared to both unmodified GCE and pristine MoS_(2).Furthermore,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DPV)further revealed a strong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A concentration and the current response in the range of 800 nmol·L^(-1)to 10μmol·L^(-1),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LOD)of 78.9 nmol·L^(-1)(S/N=3).Additionally,the sensor showed excellent selectivity against other interfering substances.Moreover,the laser-induced Au@MoS_(2)(LIAu@MoS_(2)),with its abundance of negatively charged surface defects,enabled the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the ultra-low concentrations of DA.In conclusion,th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Au@MoS_(2)based sensor offers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ease of operation,and scalability,making it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biosensing applications due to its enhanced DA detection cap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AMIN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Molybdenum disulfide Gold nanopartic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光碳点的发光机理、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潘卓涵 艾琳 卢思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3,共15页
碳点(CDs)作为一种光学性能优异的零维碳纳米材料,在光电器件及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固态CDs由于聚集造成的共振能量转移和π-π堆积会导致固态发光猝灭,极大阻碍了其在荧光粉或固态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因此,研究人员探... 碳点(CDs)作为一种光学性能优异的零维碳纳米材料,在光电器件及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固态CDs由于聚集造成的共振能量转移和π-π堆积会导致固态发光猝灭,极大阻碍了其在荧光粉或固态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因此,研究人员探索了多种获得固态发光CDs的方式.本文综合评述了CDs固态发光的机理和现阶段常用的合成策略,介绍了固态发光CDs最新的应用领域,最后指出了制备固态发光CDs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固态发光 荧光 余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IO-66-NH2的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制备及其在检测罗丹明6G中的应用
16
作者 牛浩宇 李媛媛 +6 位作者 王钢 王月 黄浩展 姚利霞 王一涵 张铭亮 李恺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3,共8页
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NH_(2)同时作为载体和荧光基团,利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出一种用于检测罗丹明6G的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UIO-66-NH_(2)@Rh6G@SMIPs)。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进行表征,证实其已成功合成。在检测罗丹明6G... 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NH_(2)同时作为载体和荧光基团,利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出一种用于检测罗丹明6G的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UIO-66-NH_(2)@Rh6G@SMIPs)。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其进行表征,证实其已成功合成。在检测罗丹明6G的过程中,该传感器的荧光峰呈比率型变化。其荧光峰强度的比值I_(560)/I_(440)与罗丹明6G浓度在0~10μ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77 nmol·L^(-1)。此外,UIO-66-NH_(2)@Rh6G@SMIPs具有选择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以及荧光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检测实际样品时,湖水中罗丹明6G的加标回收率为93.2%~104.2%,相对标准偏差为0.9%~3.1%;干辣椒中罗丹明6G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08.6%,相对标准偏差为1.9%~3.7%,满足在复杂实际样品中的检测需求。本文为罗丹明6G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比率荧光 分子印迹聚合物 罗丹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粉种类对PBAT/PLA共混薄膜力学与延时边封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陈业中 陈保登 +3 位作者 潘凯波 李禹函 张怡 尹衍升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乳酸和矿粉的共混物,并探究了矿粉种类对于共混体系薄膜力学性能与延时边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径滑石粉SDC-F7的质量分数从10%提升至20%,共混薄膜穿刺强度下降29.3%,滑石粉...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乳酸和矿粉的共混物,并探究了矿粉种类对于共混体系薄膜力学性能与延时边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径滑石粉SDC-F7的质量分数从10%提升至20%,共混薄膜穿刺强度下降29.3%,滑石粉粒径提升也会使共混薄膜的穿刺强度显著下降33.3%。延时边封测试表明,SDCF7添加质量分数为10%时,共混薄膜15 d边封强度保持率(R_(15 d))为51.4%,SDC-F7的质量分数提升至20%,R_(15 d)大幅下降至7.7%;滑石粉粒径增加,共混薄膜R_(15 d)也有显著下降;蒙脱土、硫酸钡体系薄膜力学性能和延时边封性能与SDCF7体系相当;添加CaCO_(3)-SA0(未活化CaCO_(3))的共混薄膜延时边封性能优异,R_(15 d)达到最高的62.9%,而添加CaCO_(3)-SA1.5,CaCO_(3)-SA3.0(分别为硬脂酸1.5%,3.0%活化CaCO_(3))的共混薄膜R_(15 d)分别大幅降低至12.7%和7.4%。表面微观分析发现,粗粒径滑石粉AH-1250N6共混薄膜表面观察到大粒径的矿粉突出,影响表面树脂的熔融黏接,从而使边封性能下降。CaCO_(3)-SA0的共混薄膜表面碳酸钙的暴露少,CaCO_(3)-SA3.0的共混薄膜表面有大量的碳酸钙析出表面。本研究对推广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有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矿粉 力学性能 延时边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剂对PBAT/PLA/碳酸钙共混物力学性能与散发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陈业中 龚德君 +3 位作者 欧阳春平 张怡 尹衍升 李禹函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166,共6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乳酸(PLA)、碳酸钙和不同种类抗氧剂的共混物,并探究了抗氧剂种类对于共混物力学性能与散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引入0.1%的辅抗如RIANOX 168、ADK STAB PEP-36时,熔体流动指...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乳酸(PLA)、碳酸钙和不同种类抗氧剂的共混物,并探究了抗氧剂种类对于共混物力学性能与散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引入0.1%的辅抗如RIANOX 168、ADK STAB PEP-36时,熔体流动指数有小幅度的下降,在辅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0.1%主抗氧剂,共混物的熔体流动指数进一步下降。结合撕裂强度、落镖冲击和拉伸测试的数据,0.1%1790和0.1%RIANOX 168添加时,薄膜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共混物中引入主抗氧剂时,气味没有降低,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引入抗氧剂后,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都无明显的变化,在引入了0.1%1790和0.1%RIANOX 168时,样品的甲醛、乙醛和丙烯醛浓度分别下降了60%、41%和38%。对推广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有理论支撑,对塑料软包装领域的绿色转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 抗氧剂 气味 有机挥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单原子功能化的二维Al-TCPP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用于增强光动力抗菌治疗
19
作者 何世央 储丹丹 +10 位作者 庞志鑫 杜雨航 王嘉怡 陈雨鸿 苏雨蒙 秦建华 潘湘蓉 周战 李景果 马录芳 谭超良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66,共10页
面对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疾病所带来的紧迫挑战,开发新型且高效的抗菌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尽管光动力治疗在抗菌治疗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精确调控光敏剂结构以实现高效光动力性能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本文中,我们将铂单原子(SAs... 面对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疾病所带来的紧迫挑战,开发新型且高效的抗菌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尽管光动力治疗在抗菌治疗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精确调控光敏剂结构以实现高效光动力性能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本文中,我们将铂单原子(SAs)锚定在二维(2D)Al-TCPP金属-有机框架(Pt/Al-TCPP)纳米片上,并将其用作光敏剂增强活性氧(ROS)的产生,实现高效的光动力抗菌治疗。通过将Pt SAs锚定到2D Al-TCPP纳米片上,我们不仅改善了Pt SAs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还利用了MOF晶体多孔结构与Pt SAs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了光子功能和光捕获能力。这种结构增强了Pt SAs与卟啉连接体之间的桥接单元,促进了光照下的高效电荷转移和分离,从而增强ROS的产生。同时,除了Pt SAs的固有光动力性能之外,它的存在还能增加氧气的吸附、加速电子转移、促进电荷分离,从而提高其光动力产生ROS的效率。因此,与Al-TCPP相比,Pt/Al-TCPP光敏剂在660 nm激光照射下显示出更高的ROS生成效率。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表明,在激光照射下,较低剂量的Pt/Al-TCPP纳米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杀灭细菌并促进伤口愈合。本研究结果为抗菌策略的开发提供了新视角,并展示了Pt/Al-TCPP纳米片作为高效伤口愈合治疗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单原子 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光动力治疗 抗菌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阻抗谱识别不同化学体系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放放 冯祥明 +3 位作者 赵光金 夏大伟 胡玉霞 陈卫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9-614,共6页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可充分提高动力电池的经济性,然而目前动力电池标识信息混乱、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和工作电压重叠均导致无法直接或依据开路电压准确分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为此,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可充分提高动力电池的经济性,然而目前动力电池标识信息混乱、电池荷电状态差异和工作电压重叠均导致无法直接或依据开路电压准确分辨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为此,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和等效电路,建立了容量与动力电池界面电容、反应电阻、韦伯阻抗和液相电阻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动力电池容量对电化学阻抗实部和虚部的影响探讨了利用阻抗法快速识别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电化学阻抗实部与虚部的比值与电池容量无关,据此可利用该比值随频率的变化差异快速识别不同化学体系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从而避免依据充放电判断电池化学体系的低效率。此外,软包装磷酸铁锂和镍钴锰三元电池的测试结果也表明10 Ah、12.5 Ah和50 Ah的磷酸铁锂电池阻抗虚部与实部比值随交流信号频率的变化基本相同,但与镍钴锰三元电池明显不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阻抗谱 磷酸铁锂 镍钴锰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