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市两次典型大气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申博 余雪 +3 位作者 赵庆炎 杨留明 尹沙沙 张瑞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25-2431,共7页
于2017年11月21~29日利用在线金属分析仪及气象仪器在郑州大学站点进行连续观测,识别郑州市秋冬季节典型灰霾重污染爆发的成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采样点大气PM_(2.5)中As,Mn,Fe,Cu和Zn等元素浓度相比其他城市较高;基于气象数据统计分析... 于2017年11月21~29日利用在线金属分析仪及气象仪器在郑州大学站点进行连续观测,识别郑州市秋冬季节典型灰霾重污染爆发的成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采样点大气PM_(2.5)中As,Mn,Fe,Cu和Zn等元素浓度相比其他城市较高;基于气象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来自郑州市东北方向污染气团的传输,以及低风速、高湿度的静稳天气造成的本地排放污染物积聚是这两次重污染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同时,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定量解析出观测期间主要贡献源:扬尘源(36.8%),机动车源(27.6%),工业源(21.0%)和燃烧源(14.6%).其中,扬尘源在清洁天的贡献占比较高,而重污染期间机动车源和燃烧源的贡献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 在线金属分析仪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 重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佳 李晓 +2 位作者 吴瑞杰 李运中 张瑞芹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7,共7页
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间采集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样品,对其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M2.5在秋、冬、春、夏四季的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34.9、121.6、77.9和102.0μg/m3,PM10在秋、冬、春、夏四季的质... 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间采集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样品,对其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M2.5在秋、冬、春、夏四季的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34.9、121.6、77.9和102.0μg/m3,PM10在秋、冬、春、夏四季的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93.2、184.0、140.9和140.5μg/m3,日均值超标率分别达77.8%和59%.PM2.5和PM10质量浓度呈现很好的相关性,春季粗粒子在PM10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秋、冬和夏季细粒子是PM10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的水溶性离子是SO2-4、NO-3和NH+4,大部分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NO-3和SO2-4质量比小于1,说明采样期间郑州市大气以固定排放源污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PM10 水溶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群 郭月 +1 位作者 姜楠 张瑞芹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89,共6页
为研究郑州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于2013年4—12月在郑州大学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中的PM10和PM_(2.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B... 为研究郑州市PM_(10)和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于2013年4—12月在郑州大学采样点同步采集大气中的PM10和PM_(2.5).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Ba P毒性当量法对PAHs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并采用比值特征法揭示PAHs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的单体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基本上都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其中4~6环化合物是PAHs的主要成分.郑州市四季大气颗粒物Ba P质量浓度均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限制,存在潜在健康风险.经过比值特征法分析得出,郑州市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PAHs主要来自燃煤源、石油化工源、生物质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多环芳烃 比值特征法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群 尹沙沙 +2 位作者 余飞 姜楠 张瑞芹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为了解郑州市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在郑州大学新校区采样点进行大气PM_(2.5)采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正构烷烃组分(C8~C40)的质量浓度,利用正构烷烃主峰碳、碳优指数、植物蜡... 为了解郑州市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在郑州大学新校区采样点进行大气PM_(2.5)采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分析正构烷烃组分(C8~C40)的质量浓度,利用正构烷烃主峰碳、碳优指数、植物蜡含量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识别正构烷烃的污染来源和解析污染源贡献率.结果表明:郑州市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秋、冬、春、夏季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72±78、392±203、177±59、89±24 ng/m^3,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趋势;郑州市大气PM_(2.5)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正构烷烃 来源解析 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裸露地面风蚀扬尘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徐媛倩 姜楠 +3 位作者 燕启社 张瑞芹 陈良富 李莘莘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7,共6页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2013年为基准年,通过提取卫星遥感资料中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排放系数法计算郑州市裸露地面风蚀扬尘源中PM_(2.5)、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排放系数及年排放量,并对排放量做分辨率为1km×1km的空间分配,...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2013年为基准年,通过提取卫星遥感资料中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排放系数法计算郑州市裸露地面风蚀扬尘源中PM_(2.5)、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排放系数及年排放量,并对排放量做分辨率为1km×1km的空间分配,建立郑州市裸露地面风蚀扬尘源颗粒物的排放清单。结果表明:郑州市裸露地面类型主要为北部黄河滩涂,西部嵩山裸露山体以及中东部建筑施工、土方开挖等形成的空地;郑州市裸露地面面积为208km^2,占郑州市总面积的2.8%;2013年郑州市裸露地面风蚀扬尘中PM_(2.5)、PM_(10)、TSP的排放系数分别为(3.36±2.24)、(20.16±13.44)、(67.21±44.81)t/(km^2·a),PM_(2.5)、PM_(10)、TSP年排放量分别为597、3 581、11 937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扬尘 裸露地面 风蚀扬尘 排放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近地面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6
作者 于世杰 尹沙沙 +3 位作者 张瑞芹 张磊石 苏方成 徐艺斐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0-149,共10页
利用国控站点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数据,识别郑州市2015年近地面臭氧(O_3)污染状况、特征及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水平关系,并以烟厂站为例分析郑州市O_3污染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郑州市O_3日最大8 h平均值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呈现出夏... 利用国控站点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数据,识别郑州市2015年近地面臭氧(O_3)污染状况、特征及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水平关系,并以烟厂站为例分析郑州市O_3污染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郑州市O_3日最大8 h平均值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夏季岗李水库站O_3月均质量浓度为155.5μg/m3,其余站点月均质量浓度为110~150μg/m3;夏季O_3每日最大8 h浓度具有显著"周末效应",其他季节较不明显;O_3小时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15:00—16:00达到峰值,早晨07:00达到谷值;前体物NOx小时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与O_3具有显著负相关性;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O_3污染日多出现于高温、低湿和微风等条件,这些气象因素有利于O_3生成和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臭氧 气象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减排情景下郑州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文凯 徐媛倩 +2 位作者 李晓 姜楠 张瑞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99,共6页
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置4种减排情景(包括1种基准情景和3种控制策略情景),研究适合郑州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的政策,估算2013—2017年不同情景下郑州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并与基准情景下的排放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控制策略情景下减排效果... 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置4种减排情景(包括1种基准情景和3种控制策略情景),研究适合郑州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的政策,估算2013—2017年不同情景下郑州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并与基准情景下的排放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控制策略情景下减排效果的年度变化。情景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燃油标准,减排能力在2013—2017年基本稳定,2017年CO、碳氢化合物(HC)、NO_x和颗粒物(PM)的削减率分别为8.8%、3.5%、0.4%、1.9%;通过淘汰黄标车,削减率大体随着黄标车年保有量的减少逐年下降,2017年CO、HC、NO_x和PM的削减率分别为0.6%、0.8%、0.5%、2.3%;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每年新增新能源汽车在大型客车、小型客车和公交车中的比例分别是10%、30%、100%,削减率逐年上升,2017年CO、HC、NO_x和PM的削减率分别为3.2%、3.3%、2.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机动车污染 尾气排放 减排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在用汽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限值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梦雷 金博强 +3 位作者 李顺义 朱仁成 张瑞芹 王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4-220,共7页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给中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制定合理有效的汽车排放标准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根据HJ/T 240-2005中规定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限值制定原则,采用相对浓度和累积频率法对郑州市50 381份《点...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给中国大气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制定合理有效的汽车排放标准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根据HJ/T 240-2005中规定的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限值制定原则,采用相对浓度和累积频率法对郑州市50 381份《点燃式发动机汽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检测报告》样本中排放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不同国标下汽车的技术水平、老化程度等,确定国一国二、国三、国四、国五汽车排气污染物达标率分别为70.10%、82.24%、89.41%与94.76%,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郑州实际情况的在用轻型汽车排放限值。依照本研究提出的在用汽车排放限值将使郑州市汽车年检综合达标率控制在8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用轻型车 汽车尾气 简易瞬态工况法 排放限值 累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e量子点增敏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测定牛奶中的己烯雌酚 被引量:5
9
作者 郭城 高桂园 +3 位作者 丁小洁 李建军 杨冉 屈凌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96-801,共6页
碱性介质中,ZnSe量子点能够增强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的化学发光,己烯雌酚对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己烯雌酚的新方法,并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己烯雌酚在6.0×10-9~4.0... 碱性介质中,ZnSe量子点能够增强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的化学发光,己烯雌酚对该体系的化学发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己烯雌酚的新方法,并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己烯雌酚在6.0×10-9~4.0×10-5mol/L的浓度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9mol/L(信噪比S/N=3)。对于浓度为4.0×10-6mol/L的己烯雌酚,测定11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将该体系用于牛奶中己烯雌酚的测定,回收率为94.47%~107.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 ZNSE量子点 鲁米诺 己烯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混合配体构筑的三维铽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及分子识别性能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轶 唐静 +3 位作者 华雪 朱永朝 毛国帅 黄秋颖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7-543,共7页
本文采用两种多功能有机羧酸配体:2-(对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p-BrPhH_3IDC)和对苯二甲酸(H_2DCB)为混合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铽,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制备了一个含有一维孔道的复杂三维金属有机框架{[Tb(p-BrPhHIDC)(DCB)_(0.5)H_2O]·... 本文采用两种多功能有机羧酸配体:2-(对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p-BrPhH_3IDC)和对苯二甲酸(H_2DCB)为混合配体与六水合硝酸铽,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制备了一个含有一维孔道的复杂三维金属有机框架{[Tb(p-BrPhHIDC)(DCB)_(0.5)H_2O]·H_2O}_n。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了其分子结构。发现所采用的两种羧酸配体均与中心金属Tb(Ⅲ)离子配位进而桥联邻近的金属离子构成了三维框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测试了晶体纯度。热分析表明该金属有机框架显示出比较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测试以及小分子识别研究表明该配合物显示出强的特征荧光发射和一定的乙腈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二羧酸 对苯二甲酸 金属有机框架 铽(Ⅲ) 晶体结构 识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配位聚合物{[Cu(tzda)(H_2O)_3]·3.5H_2O}_n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宇婷 李慧灵 樊耀亭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4,109,共6页
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Cu(tzda)(H2O)3].3.5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907 3(12)nm,b=0.713 4(4)nm,c=2.363 5(15)nm,β... 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Cu(tzda)(H2O)3].3.5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907 3(12)nm,b=0.713 4(4)nm,c=2.363 5(15)nm,β=91.378 0(10)°,Z=8.金属中心Cu(Ⅱ)离子呈现出五配位,处于四角锥的配位环境;配体阴离子tzda2-采用双(单)齿配位模式将Cu(Ⅱ)离子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3~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柔性羧酸配体 合成 晶体结构 电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镉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热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爱玲 焦彦斌 +2 位作者 王琦 侯立芬 李纲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9-102,共4页
2-(对氟)苯基-4,5-咪唑二羧酸(p-FPhH3IDC)与2,2'-联吡啶(2,2'-bipy)在溶剂热条件下与Cd(Ⅱ)反应,合成了一个三维超分子[Cd(p-FPh H_2IDC)_2(2,2'-bipy)](配合物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衍射技术对配合物1进行了... 2-(对氟)苯基-4,5-咪唑二羧酸(p-FPhH3IDC)与2,2'-联吡啶(2,2'-bipy)在溶剂热条件下与Cd(Ⅱ)反应,合成了一个三维超分子[Cd(p-FPh H_2IDC)_2(2,2'-bipy)](配合物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衍射技术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构筑块在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下形成无限长链,随后在π-π堆积作用下形成二维层,进而通过范德华作用力连接成三维的固态堆积结构.配合物1热稳定性良好,在345.5℃前不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二羧酸 镉(Ⅱ) 超分子 晶体结构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与过氧化氢酶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晓 杨冉 +2 位作者 胡斌 李建军 屈凌波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72,共5页
利用过氧化氢酶的内源荧光,通过荧光光谱法对淫羊藿苷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淫羊藿苷主要以静电作用力与过氧化氢酶发生相互作用,16℃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59×104L/mol和1.00.根据Frster非辐射... 利用过氧化氢酶的内源荧光,通过荧光光谱法对淫羊藿苷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淫羊藿苷主要以静电作用力与过氧化氢酶发生相互作用,16℃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4.59×104L/mol和1.00.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距离为4.05 nm.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子模拟,表明淫羊藿苷在过氧化氢酶4个亚基的中心区域通过静电作用力、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与过氧化氢酶发生相互作用,与荧光光谱法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过氧化氢酶 相互作用 荧光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吡啶酰胺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子峰 贾宏亮 +1 位作者 王宝兰 李纲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3-97,108,共6页
通过N-(4-吡啶基)苯甲酰胺(NPBA)与金属离子反应,制备了两个三维超分子配合物[Zn(NPBA)2Cl2]和[Cd(NPBA)2(NO3)2(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ray单晶衍射测试对它们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分子间氢键、π-π堆积... 通过N-(4-吡啶基)苯甲酰胺(NPBA)与金属离子反应,制备了两个三维超分子配合物[Zn(NPBA)2Cl2]和[Cd(NPBA)2(NO3)2(H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ray单晶衍射测试对它们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分子间氢键、π-π堆积力和分子间作用力,形成了三维的超分子结构,并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4-吡啶基)苯甲酰胺 超分子 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唑啉钠 被引量:1
15
作者 瞿鹏 瞿昊宏 +1 位作者 宋凌霄 田爱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基于头孢唑啉钠能抑制磷钼钒杂多酸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提出了测定头孢唑啉钠的化学发光新体系。头孢唑啉钠在3.0×10-7~8.0×10-5 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化学发光信号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 基于头孢唑啉钠能抑制磷钼钒杂多酸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提出了测定头孢唑啉钠的化学发光新体系。头孢唑啉钠在3.0×10-7~8.0×10-5 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化学发光信号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8 g/mL;对5.0×10-6 g/mL的头孢唑啉钠进行11次连续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8%。该方法快速、灵敏,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头孢唑啉钠针剂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流动注射 化学发光 头孢唑啉钠 磷钼钒杂多酸 鲁米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诺酯与牛血清白蛋白位点选择性结合的分子光谱研究(英文)
16
作者 张彦峥 陈芳 +5 位作者 王亚丹 张银堂 黄菊 陈妍 冶保献 徐茂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2-570,共9页
得了焓变(ΔH)、熵变(ΔS)和自由能变(ΔG)等热力学参数。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BEN使BSA的构象发生改变。利用荧光特异性位点探针DA和DP,通过竞争结合实验,监测BEN与BSA的结合位点,测得了位点Ⅰ和位点Ⅱ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 得了焓变(ΔH)、熵变(ΔS)和自由能变(ΔG)等热力学参数。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BEN使BSA的构象发生改变。利用荧光特异性位点探针DA和DP,通过竞争结合实验,监测BEN与BSA的结合位点,测得了位点Ⅰ和位点Ⅱ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4 300 L·mol-1和21 200 L·mol-1,表明BEN与BSA优先在位点Ⅱ结合。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等分子光谱方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贝诺酯(BE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E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以疏水作用为主,BEN与BSA发生反应后,使BSA的疏水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荧光强度降低。测得的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是1 050 L·mol-1和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诺酯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热力学参数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粉对锌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张永强 杨长春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7-219,共3页
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在碱性条件下化学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纳米银粉,再通过共沉积掺入到锌负极中,考察制备的锌镍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和循环性能。锌负极中掺入银后,氢气的析出受到抑制,放电电压和容量都得... 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在碱性条件下化学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纳米银粉,再通过共沉积掺入到锌负极中,考察制备的锌镍电池的充放电、倍率和循环性能。锌负极中掺入银后,氢气的析出受到抑制,放电电压和容量都得到提高。掺银0.07%的锌负极以1 C在2.0-1.3 V循环30次,放电容量为最高值的4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锌负极 锌镍二次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板结合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覆盆子中总糖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雷利芳 游静 +2 位作者 曾华金 杨冉 屈凌波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在碱性条件下,覆盆子总糖蛋白对鲁米诺-过氢化氢、鲁米诺-邻苯三酚-氢氧化钠和鲁米诺-硫酸铜-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基于这一特点,本文将微孔板与化学发光法结合,在优化条件下,建立了覆盆子总糖蛋白清除H2O2、O2-和... 在碱性条件下,覆盆子总糖蛋白对鲁米诺-过氢化氢、鲁米诺-邻苯三酚-氢氧化钠和鲁米诺-硫酸铜-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基于这一特点,本文将微孔板与化学发光法结合,在优化条件下,建立了覆盆子总糖蛋白清除H2O2、O2-和.OH自由基能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活性检测及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板 化学发光法 覆盆子 糖蛋白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用于伏马菌素B_1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贝贝 于斐 +2 位作者 玉崧成 刘利娥 吴拥军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1,共6页
以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及化学发光为基础,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伏马菌素B_1(FB_1)为半抗原、鲁米诺-H_2O_2为发光底物,对羟基联苯为化学发光增强剂,建立了一种新型的FB_1快速检测方法——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相关系数R为0.... 以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及化学发光为基础,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伏马菌素B_1(FB_1)为半抗原、鲁米诺-H_2O_2为发光底物,对羟基联苯为化学发光增强剂,建立了一种新型的FB_1快速检测方法——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相关系数R为0.991 6,线性范围为200~1 400μg/L,检测限为91.3μg/L.在不同的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85.9%~115.4%,与之相对应的板内RSD为9.1%~10.2%(n=6),板间RSD为10.6%~12.4%(n=6),与其他真菌毒素交叉反应率较低.与传统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检测快速,能够用于大批量实际样品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 伏马菌素B1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取代咪唑二羧酸构筑的铽金属有机框架的晶体结构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益诚 安子龙 +1 位作者 赵黎嘉 李纲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08-1012,共5页
采用有机配体2-(邻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o-BrPhH_3IDC)与六水合硝酸铽,在草酸铵的存在下,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制备了一个未见报道的二维发光金属有机框架{[Tb_2(o-BrPhHIDC)_2(C_2O_4)(H_2O)_3]·5H_2O}n(1)。采用元素分析、红... 采用有机配体2-(邻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o-BrPhH_3IDC)与六水合硝酸铽,在草酸铵的存在下,通过溶剂热反应,成功制备了一个未见报道的二维发光金属有机框架{[Tb_2(o-BrPhHIDC)_2(C_2O_4)(H_2O)_3]·5H_2O}n(1)。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PXRD以及单晶衍射技术测试了其分子结构。结构分析表明:它是一个由配体o-BrPhHIDC_2-和辅助配体草酸根桥连Tb(Ⅲ)形成的格子状的2D结构。研究了1在空气气氛下的热分解特点以及固态荧光光谱,进而测试了其小分子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咪唑二羧酸 铽(III) 金属有机框架 晶体结构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