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相关脑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1
作者 黄展 朱明芳 +3 位作者 孟祺 谭蕾蕾 张杰文 黄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3-529,共7页
目的报道1例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致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总结临床诊疗思路。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27岁,以头痛发病,平卧位加重、站立位稍缓解。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横窦、乙状窦、窦汇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蛋白C和蛋白S活性降低(49%和51%),... 目的报道1例蛋白C和蛋白S缺陷症致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总结临床诊疗思路。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27岁,以头痛发病,平卧位加重、站立位稍缓解。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横窦、乙状窦、窦汇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蛋白C和蛋白S活性降低(49%和51%),脑脊液压力>330 mm H_(2)O;基因检测提示PROC基因移码突变[c.574_577del(p.Val192Serfs*5)]及PROS1基因错义突变[c.1915T>G(p.Cys639Gly)和c.301C>T(p.Arg101Cys)]。予以低分子量肝素序贯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以及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和镇痛治疗后,头痛症状缓解。出院后4个月头痛无复发,复查脑脊液压力降至正常(135 mm H_(2)O),蛋白C和蛋白S活性升至53%和54.10%(仍低于正常值范围)。结论蛋白C和(或)蛋白S缺乏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有效改善静脉回流障碍并避免华法林相关凝血机制紊乱,是优选治疗方案。临床应对青年患者行凝血蛋白活性检测及遗传学分析,以指导精准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蛋白质C缺乏 蛋白质S缺乏 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涎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杜小静 孙政 +5 位作者 马建军 李学 杨红旗 祁亚伟 吴少璞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流涎对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PD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出现流涎分为流涎组133例和非流涎组53例,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和Hoehn-Yahr(H-Y)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采用PD生活质量量表-39(PDQ-39)测评其... 目的探讨流涎对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PD患者186例,根据是否出现流涎分为流涎组133例和非流涎组53例,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和Hoehn-Yahr(H-Y)分级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采用PD生活质量量表-39(PDQ-39)测评其生活质量,并同时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采用PD唾液分泌临床分级(SCS-PD)评估流涎组患者流涎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PD患者男性流涎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78.8%vs 58.8%,P<0.01)。流涎组男/女、UPDRSⅠ、UPDRSⅡ、HAMD-24及PDQ-39评分较非流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流涎组SCS-PD评分与病程、HAMD-24、UPDRSⅠ、UPDRSⅡ、PDQ-39评分中的4类(情感状态、羞耻感、社会支持、沟通)呈正相关,与教育年限呈负相关(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DQ-39总分的因素影响系数从大到小为UPDRSⅢ、H-Y分级、病程、SCS-PD、UPDRSⅡ、HAMD-24及年龄(P<0.05,P<0.01)。结论 PD患者男性流涎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流涎可显著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涎 帕金森病 生活质量 睡眠障碍 认知障碍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贝地尔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不同记忆亚型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杜小静 孙政 +5 位作者 马建军 李学 祁亚伟 吴少璞 杨红旗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吡贝地尔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不同记忆亚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早期未治疗PD患者53例(PD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3例(对照组)。PD组按中国PD治疗指... 目的探讨吡贝地尔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不同记忆亚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早期未治疗PD患者53例(PD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3例(对照组)。PD组按中国PD治疗指南给予吡贝地尔。PD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各记忆亚型测试,并进行2组比较。结果 PD组治疗前语音性语言工作记忆、视空间距离工作记忆、视空间位置工作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治疗后语音性语言工作记忆、视空间距离工作记忆、视空间位置工作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89.9±8.5)分vs(81.6±7.8)分,(86.1±7.2)分vs(82.9±6.9)分,(93.3±9.7)分vs(89.7±9.3)分,(5.0±1.7)分vs(3.5±1.9)分,P<0.05]。结论吡贝地尔可改善PD患者的语音性语言工作记忆、视觉空间距离工作记忆、视觉空间位置工作记忆和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贝地尔 帕金森病 记忆障碍 多巴胺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对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政 杜小静 +5 位作者 马建军 李学 杨红旗 祁亚伟 吴少璞 李东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对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PD患者200例(PD组),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PD组又根据主要临床特点分为震颤型组137例和非震颤型组63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对PD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抑郁对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PD患者200例(PD组),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PD组又根据主要临床特点分为震颤型组137例和非震颤型组63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对PD组和对照组进行抑郁评分,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及PD生活质量量表(PDQ-39)分别评价PD组的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PD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8.0%vs8.7%,P<0.01)。震颤型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震颤型组(63.5%vs 77.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非震颤型组HAMD-24评分与病程、UPDRSⅡ、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PDQ-39评分总分及各分项中的情感状态、羞耻感、社会支持、交往联络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PDQ-39评分各分项中的认知和睡眠呈负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DQ-39总分的影响因素系数从大到小为UPDRSⅢ、H-Y分级、病程、UPDRSⅡ、HAMD-24、发病年龄及HAMA-14(P<0.05)。结论非震颤型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震颤型高,症状严重,且影响非震颤型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帕金森病 震颤 生活质量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特点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鲍婕妤 刘娜 +3 位作者 张静 蔡萌萌 晁琳琳 赵建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特点、预测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心源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41例。随访2年,根据随访脑卒中后有无癫痫分为癫痫组87例和无癫痫组25...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特点、预测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心源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41例。随访2年,根据随访脑卒中后有无癫痫分为癫痫组87例和无癫痫组254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梗死灶位置、面积和癫痫发作特征,分析其预测因素。结果 癫痫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无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痫组受累脑叶中颞叶、顶叶比例明显高于无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显示,癫痫组早发型癫痫发作率为33.3%,晚发型癫痫发作率为6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0.394,95%CI:0.227~0.683,P=0.001)、累及颞叶(OR=0.353,95%CI:0.198~0.630,P=0.000)、累及顶叶(OR=0.271,95%CI:0.148~0.497,P=0.000)与心源性脑梗死发生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相关。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梗死灶累及颞叶、顶叶时可能增加脑卒中后癫痫发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癫痫 心房颤动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睡眠障碍相关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范咏言 李晓欢 +3 位作者 马建军 杨大伟 梁可可 石小雪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23-729,共7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77例对照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症状、改良Hoehn-Y...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77例对照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症状、改良Hoehn-Yahr分期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问卷香港版(RBDQ-HK)评价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严重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价日间过度思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结果 根据改良Hoehn-Yahr分期分为早期帕金森病组(47例)和中晚期帕金森病组(32例),两组总胆红素(Z=4.988,P=0.000;Z=3.917,P=0.000)、间接胆红素(Z=4.860,P=0.000;Z=3.827,P=0.000)、直接胆红素(Z=4.054,P=0.000;Z=3.468,P=0.002)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PSQI评分(r=-0.310,P=0.006)和ESS评分(r=-0.254,P=0.027)呈负相关关系;间接胆红素与PSQI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284,P=0.013);直接胆红素与RBDQ-HK评分(r=-0.244,P=0.034)、PSQI评分(r=-0.288,P=0.012)和ESS评分(r=-0.295,P=0.010)呈负相关。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推测其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潜在发病机制,且胆红素水平越低、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觉醒障碍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