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谷氨酰胺酶治疗组织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晓丽 刘金颖 +5 位作者 郭旺 岳燕勤 杨星元 卢冰鑫 胡振兴 罗晓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906-1912,共7页
组织纤维化是多种慢性疾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预防及治疗也是医学界的主要难题。肌成纤维细胞是组织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细胞。谷氨酰胺分解代谢可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提供能量。谷氨酰胺酶是谷氨酰胺分解代... 组织纤维化是多种慢性疾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预防及治疗也是医学界的主要难题。肌成纤维细胞是组织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细胞。谷氨酰胺分解代谢可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提供能量。谷氨酰胺酶是谷氨酰胺分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和起始酶,对谷氨酰胺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谷氨酰胺酶在组织纤维化中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此外,分析了以谷氨酰胺酶为靶点的组织纤维化治疗策略。总之,谷氨酰胺酶有望成为治疗组织纤维化的关键靶点,本文旨在为组织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纤维化 谷氨酰胺酶 谷氨酰胺分解代谢 肌成纤维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或呋喃唑酮二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邵俏俏 马菁 +7 位作者 余雪纯 于淼 祁亚宾 胡若冰 卫珮如 肖伟 贾百灵 丁松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3640-3645,共6页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国内外新的二联疗法在根除H.pylori方面疗效显著,但在我国感染率较高的部分中原地区尚未得到验证。目的探索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或呋喃唑酮二联疗法根除H.py...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国内外新的二联疗法在根除H.pylori方面疗效显著,但在我国感染率较高的部分中原地区尚未得到验证。目的探索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或呋喃唑酮二联疗法根除H.pylori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初次诊断为H.pylori现症感染者16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铋剂四联疗法组〔A组:雷贝拉唑(20 mg)+枸橼酸铋钾(220 mg)+阿莫西林(1000 mg)+呋喃唑酮(100 mg),2次/d;n=55〕、雷贝拉唑联合莫西林二联疗法组〔B组:雷贝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3次/d;n=54〕和雷贝拉唑联合呋喃唑酮二联疗法组〔C组:雷贝拉唑(20 mg)+呋喃唑酮(100 mg),3次/d;n=52〕,三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各组H.pylori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成本-效果比。结果意向性分析(ITT分析)结果显示A、B、C组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3.6%(46/55)、81.5%(44/54)、48.1%(25/52);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析)分析结果显示A、B、C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8.5%(46/52)、83.0%(44/53)、51.0%(25/49)。A组和B组H.pylori根除率(ITT分析及PP分析)高于C组(P<0.0167)。PP分析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37/154),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5%(20/52)、7.5%(4/53)、26.5%(13/49),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皮疹、心悸、头晕、乏力等,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占9.7%(15/154)。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P<0.0167)。A、B、C组的成本-效果比依次是3.33、4.17、3.78,A组成本-效果比最低。结论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与标准铋剂四联疗法对H.pylori感染患者初次根除H.pylori疗效相似,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可考虑作为一线治疗的备选方案。此外,本研究显示雷贝拉唑联合呋喃唑酮二联疗法H.pylori根除率低,不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二联疗法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成本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于淼 宋晓霞 +11 位作者 马菁 邵俏俏 余雪纯 祁亚宾 胡若冰 卫珮如 肖伟 贾百灵 程艳波 孔令非 陈传亮 丁松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849-2855,共7页
背景慢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引起成年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中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中原地区因上消化道症状住院的儿童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 背景慢性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引起成年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儿童中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中原地区因上消化道症状住院的儿童H.pylori感染情况及其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因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打嗝、反酸等)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8岁以下患儿1015例。患儿均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活检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依据H.pylori感染情况将患儿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年龄、性别、内镜检查结果,不同年龄段患儿H.pylori感染率。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不同年龄段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结果1015例患儿中,感染H.pylori 854例(84.14%,即感染组),未感染H.pylori 161例(15.86%,即未感染组)。感染组患儿年龄大于未感染组,浅表性胃炎发生率低于未感染组,疣状胃炎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1015例患儿中1~4岁54例,5~8岁199例,9~12岁435例,13~18岁327例。5~8、9~12、13~18岁患儿H.pylori感染率高于1~4岁患儿(P<0.05);9~12、13~18岁患儿H.pylori感染率高于5~8岁患儿(P<0.05)。感染组患儿中经胃黏膜病理结果证实的癌前病变发生率为4.33%(37/854),其中包括17例胃黏膜萎缩、11例肠上皮化生和9例不典型增生。感染组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发生率高于未感染组〔0.62%(1/161)〕(χ^(2)=5.178,P<0.05)。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5~8、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9~12、13~18岁:感染组患儿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程度高于未感染组(P<0.05)。结论在中原地区,H.pylori感染患儿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为4.33%,胃黏膜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儿童 住院 上胃肠道 胃黏膜 癌前病变 组织病理 体征和症状 消化系统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