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技术和组织工程在视网膜脱离治疗中融合应用的潜力
1
作者 许中中 田陌奇 闫媛媛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6-336,共11页
视网膜脱离(RD)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这是一种严重的眼科急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因而其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RD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术、气压性视网膜固定术、巩膜扣带... 视网膜脱离(RD)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这是一种严重的眼科急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因而其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RD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术、气压性视网膜固定术、巩膜扣带术以及玻璃体切割术等。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23 G、25 G和27 G等更小口径器械的发展,微创手术通过减少手术切口大小来降低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组织工程在视网膜修复中的潜力逐渐显现,尤其是在生物材料的应用和细胞治疗的研究领域。尽管当前研究已显示出组织工程良好的前景,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治疗的有效性以及长期疗效的评估等。因此,本文旨在综述微创技术与组织工程在RD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潜在优势、局限性和融合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微创技术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崔琨明 张凤妍 +2 位作者 祈颖 王蒙蒙 高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病理改变,而EMT的主要标志是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研究发现,灯盏花素具有抑制组织纤维化病变进展及EMT的作用,但对LECs的EMT及其增生是否有抑制... 背景 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病理改变,而EMT的主要标志是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研究发现,灯盏花素具有抑制组织纤维化病变进展及EMT的作用,但对LECs的EMT及其增生是否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诱导的人LECs表达α-SMA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 方法 将人LECs HLE-B3细胞株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和传代,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6.75、12.75、25.00、50.00和100.00 mg/L的灯盏花素作用24、48和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灯盏花素作用不同时间对HLE-B3细胞增生的抑制率.此外取生长状态良好的HLE-B3细胞以1×106个/孔的密度接种于培养板中,将其分为4个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HLE-B3为正常对照组;加入10 μg/L TGF-β2处理的HLE-B3为TGF-β2组;10 mg/L灯盏花素处理的HLE-B3为灯盏花素组;用10 mg/L灯盏花素与10 μg/L TGF-β2共同处理的HLE-B3为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72 h后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FN的mRNA及蛋白在HLE-B3中的表达. 结果 随着灯盏花素质量浓度的逐渐增加,对HLE-B3增生的抑制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851,P=0.000);随着灯盏花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对HLE-B3增生的抑制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37,P=0.000);HLE-B3培养72 h的半抑制率(IC50)为22 mg/L,故本实验用10 mg/L(≈1/2 IC50)药物质量浓度作用72 h行后续实验.正常对照组HLE-B3可表达一定量的α-SMA及FN,正常对照组、TGF-β2组、灯盏花素组、联合用药组间HLE-B3中α-SMA mRNA及FN 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5.490,P=0.000;F=1041.414,P=0.000),HLE-B3中α-SMA及FN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6.872,P=0.000;F=119.820,P=0.0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F-β2组HLE-B3中α-SMA、FN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与TGF-β2组比较,联合用药组HLE-B3中α-SMA和F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0.010);但灯盏花素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E-B3细胞中α-SMA和F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1、0.292、0.551、0.360). 结论 10 mg/L灯盏花素能够抑制LECs的增生及EMT,从而发挥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后发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GTVS与25G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楠 孙晓萍 +1 位作者 高延庆 孙新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比较23G、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ransconjuctival-sutureless vitrectomy system,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23G TVS患... 目的比较23G、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ransconjuctival-sutureless vitrectomy system,TVS)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因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23G TVS患者60例(60眼)及25G TVS患者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手术效果及手术时间、术后眼压及并发症等。结果 102例患者中,仅2例改行传统玻璃体切割术,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3G TVS组手术时间为35~70min,平均55min;25G TVS组手术时间为40~65min,平均5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术后第1天23G TVS组眼压为(9.0±6.1)mmHg(1kPa=7.5mmHg),25G TVS组眼压为(10.0±5.6)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23G TVS、25G TVS手术有效率分别为88.3%、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 TVS组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4例,脉络膜脱离1例,玻璃体积血2例,切口渗漏4例;25G TVS组视网膜脱离2例,玻璃体积血3例,切口渗漏7例;两组术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9、0.383),切口渗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在治疗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面,23G TVS较25G TVS能有效防治切口渗漏的发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眼科新进展,2013,33(1):77-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G 25G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脱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挫伤性前房积血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孙晓萍 王新 朱冬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2-474,共3页
目的探讨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挫伤性前房积血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I级33眼,II级17眼,III级6眼,给予相应的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观察其前房积血吸收时间、视力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积血吸收时间:2... 目的探讨挫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挫伤性前房积血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I级33眼,II级17眼,III级6眼,给予相应的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观察其前房积血吸收时间、视力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积血吸收时间:2d内吸收者36眼,3~7d内吸收者14眼,8~14d内吸收者5眼,14d以上仍未吸收者1眼。I级和II级前房积血的视力恢复较满意,III级前房积血视力恢复欠佳。继发青光眼15眼,晶状体脱位1眼,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脱离1眼,角膜血染1眼。结论挫伤性前房积血视力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出血量多少、出血部位、就诊时间及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挫伤 前房积血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视网膜光凝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时倩倩 刘华 付蓉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2眼)PDR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60眼)正常志愿者作为对... 目的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2眼)PDR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60眼)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术进行治疗。两组均行裂隙灯、验光、眼压、眼底等常规眼部检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同时利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P1波、N1波5环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等。结果观察组患眼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49.3±118.9)μm和(262.2±28.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136.4±17.8)μm,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的1环、2环的术后P1波振幅密度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3环、4环、5环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P1波潜伏期较术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环、2环的P1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环、4环、5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1环、2环的N1波振幅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环、4环、5环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患眼术后3环的N1波潜伏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环、2环、4环、5环的N1波潜伏期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N1波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PDR患者可显著改善视网膜的感光和传导功能,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从而达到部分改善视力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全视网膜光凝术 多焦视网膜电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外冷凝垫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谢坤鹏 高延庆 郭晓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巩膜外冷凝垫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于我院眼科确诊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53例(60眼)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垫压术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术20眼(33.3%);... 目的探讨采用巩膜外冷凝垫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于我院眼科确诊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53例(60眼)患者行巩膜外冷凝垫压术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术20眼(33.3%);采用巩膜外垫压环扎术40眼(66.7%);术中联合消毒空气玻璃体内注射35眼(58.3%);部分患者给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以促使视网膜复位。并对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预后及其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a以上,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44眼视网膜完全复位治愈;11眼局部视网膜下少量积液,未波及黄斑,稳定无进展;5眼在施行玻璃体注气术后仍然无法使视网膜贴附。一次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率为91.7%(55眼),治愈率为73.3%(44眼)。巩膜外冷凝垫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可以显著提高患眼的视力(χ2=38.200,P=0.000)。结论巩膜外冷凝垫压术以其简便和可重复性不失为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外垫压 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艳青 王新 刘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眼压升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60例(168眼)PKP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50例(50眼)出现眼压升高,其中一过性眼压升高19眼,继发性青光眼31眼,根据不同原因分别进...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眼压升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60例(168眼)PKP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50例(50眼)出现眼压升高,其中一过性眼压升高19眼,继发性青光眼31眼,根据不同原因分别进行药物或(和)手术治疗,分析其病因、影响因素,同时观察术后眼压升高的时间。结果术后早期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1周内,其中最早出现在术后3 h;术后晚期继发性青光眼出现在术后3周~9个月,多数在术后4个月内。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性角膜溃疡穿孔、角膜瘘,真菌性角膜溃疡等。存在眼部既往病变患者与未存在既往病变患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7.69%、25.24%(26/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0.05)。结论 PKP术后眼压升高与术前角膜疾病有关,主要危险因素为术前角膜穿孔、真菌性角膜溃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高眼压 继发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纤维层病理改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卢艳 董海莲 +1 位作者 张丽娜 王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0-813,共4页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转基因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和视神经纤维记数的改变。方法本实验采用6只10月龄的C57BL/6JAPP转基因雄性小鼠模型作为模型组,6只同月龄的C57BL/6...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转基因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和视神经纤维记数的改变。方法本实验采用6只10月龄的C57BL/6JAPP转基因雄性小鼠模型作为模型组,6只同月龄的C57BL/6J正常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处死小鼠,完整取出眼球分离视网膜,进行视网膜常规HE染色,同时取球后视神经制作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视神经形态,行图像分析和轴突纤维计数。结果视神经横断面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纤维组织疏松,排列较紊乱,染色深浅不均,间质增多,部分轴突水肿。与正常对照组(1.77±0.04)×106相比,模型组小鼠视神经纤维数量(2.28±0.06)×106明显减少,视神经纤维密度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为(0.3836±0.0697)μm-2和(0.2701±0.0517)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神经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颗粒层和外颗粒层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PP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减少,视神经纤维数明显减少而且受损,提示APP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存在退行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 阿尔兹海默病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顶点和最薄点矢量距离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及其对LASIK矫正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树林 史伟云 +2 位作者 刘明娜 王海莹 李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采用Pentacam观察并计算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vector distance from corneal apex to thinnest point,DAT)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 目的采用Pentacam观察并计算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vector distance from corneal apex to thinnest point,DAT)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LASIK矫正近视合并散光且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06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25~-2.00D)和高度散光组(-2.25~-4.00D)。根据Pentacam的检测结果计算DAT,并以角膜最薄点为圆心,计算直径为3.0mm(D3.0mm)和6.5mm(D6.5mm)的同心圆与角膜厚度变化最大和最小子午线交点处厚度的差值。利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LASIK术后3个月时散光的矫正效果。结果 106眼LASIK患者的DAT为(0.67±0.26)mm,D6.5mm为(57.65±19.63)μm,D3.0mm为(16.37±4.59)μm,中低度散光组的D6.5mm为(48.43±16.57)μm,小于高度散光组的(60.79±18.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眼的DAT分别与D6.5mm、D3.0mm呈正相关(r=0.48、0.51,均为P<0.01),D6.5mm和D3.0mm呈正相关(r=0.46,P<0.01)。术后3个月中低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矢量误差的绝对值)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与D6.5mm呈正相关(r=0.52,P<0.05)。结论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可能与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有关,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会影响LASIK对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顶点 厚度 矢量分析 散光 准分子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SNHG7)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
10
作者 张菡 高彦 +1 位作者 薛春丽 陈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SNHG7)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71例71眼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组,另选取因外伤摘除且葡萄膜完...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SNHG7)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71例71眼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组,另选取因外伤摘除且葡萄膜完整、眼球正常的患者40例40眼作为正常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眼眼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表达。取M23细胞进行培养,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成3组,SNHG7干扰组转染SNHG7干扰序列;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SNHG7表达,CCK-8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力。结果葡萄膜黑色素瘤组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的相对表达量为2.05±0.16,正常组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的相对表达量为1.01±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61,P<0.001)。葡萄膜黑色素瘤组在发生巩膜浸润和眼外生长的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相对表达量均较无巩膜浸润和无眼外生长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转染后继续培养48 h,SNHG7干扰组细胞SNHG7相对表达量(0.27±0.0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1.01±0.07)和空白组(1.03±0.09)(均为P<0.001)。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SNHG7干扰组细胞转染后24 h、48 h、72 h和96 h时光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转染后48 h,SNHG7干扰组侵袭细胞数(89.77±9.82)个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133.14±7.54)个和空白组(137.09±10.05)个(均为P<0.001)。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眼球组织中SNHG7呈高表达,且SNHG7高表达与肿瘤组织巩膜浸润和眼外生长有关,下调SNHG7基因表达可阻碍M23细胞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黑色素瘤 核仁小RNA宿主基因7 临床病理学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连接激酶和Toll样受体-2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11
作者 李宝华 刘平 王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与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s-2,TLR-2)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46例(46眼...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与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s-2,TLR-2)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46例(46眼)符合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诊断标准的患者病灶组织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其ILK与TLR-2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ILK与TLR-2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探讨ILK与TLR-2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瘤组织中的ILK与TLR-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4%(31/46)、71.7%(33/46)。患者瘤组织中ILK、TLR-2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与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均无关(均为P>0.05),均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相关(均为P<0.05)。ILK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期(治疗结束至随访末期的时间)为(21.5±2.7)个月,低于ILK蛋白表达阴性患者的生存期(29.2±2.1)个月(P<0.05);TLR-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为(20.4±1.7)个月,低于TLR-2蛋白表达阴性患者的生存期(27.6±2.3)个月(P<0.05)。结论 ILK、TLR-2与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检测ILK、TLR-2对此类疾病诊断及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连接激酶 Toll样受体-2 眼附属器 黏膜相关淋巴组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对RF/6A细胞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
12
作者 谢坤鹏 王新 +1 位作者 杜军辉 刘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514,共4页
目的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PN)对体外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探讨APN对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生长良好的RF/6A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 目的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PN)对体外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探讨APN对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生长良好的RF/6A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重组APN组(5 pg·mL^(-1)、50 pg·mL^(-1)、500 pg·mL^(-1)预处理1 h)。培养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基质胶(Matrigel)法检测管腔形成。结果不同浓度重组APN组24 h的细胞增殖均弱于对照组(均为P<0.05),不同浓度重组APN组细胞24 h的迁移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不同浓度重组APN组管腔形成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为P<0.05),且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均随着重组AP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APN能够明显抑制RF/6A细胞的血管生成过程,提示APN对于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血管生成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相关基因nm23、p53和S100A4在结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坤鹏 刘平 王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6-760,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nm23、p53和S100A4在结膜黑色素瘤转移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结膜黑色素瘤组织样本来源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及郑州人民医院诊治的42例结膜黑色素瘤患者,另取30例结膜色素痣组织标本作为...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nm23、p53和S100A4在结膜黑色素瘤转移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结膜黑色素瘤组织样本来源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及郑州人民医院诊治的42例结膜黑色素瘤患者,另取30例结膜色素痣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结膜黑色素瘤组及对照组nm23、p53和S100A4的表达,并分析nm23、p53和S100A4与结膜黑色素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结膜黑色素瘤组的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结膜色素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黑色素瘤组p53和S100A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nm23、S100A4染色定位于细胞质,呈棕黄色;p53定位于细胞核,呈红色。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结膜黑色素瘤组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黑色素瘤组p53、S100A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和59.5%,明显高于结膜色素痣组的6.7%和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有无溃疡组间nm23、p53和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导管是否侵犯、远处转移是否发生组间nm23、P53和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m23、p53和S100A4的表达可能在结膜黑色素瘤的侵袭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结膜黑色素瘤诊治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黑色素瘤 NM23 P53 S100A4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G11778A位点突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粟小丽 金学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5-398,共4页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典型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已经发现线粒体的多个突变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目的报道2个携带线粒体G11778A位点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及其临床预后。方法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 背景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典型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已经发现线粒体的多个突变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目的报道2个携带线粒体G11778A位点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及其临床预后。方法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集到的2个LHON家系40人进行家系分析和基因检测。2个家系成员中包括母系成员28人,其中LHON病患者10例,作为研究组,母系男性成员的后代及配偶2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受试者外周血2ml,常规酚-氯仿-异戊醇法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对受试者基因进行测序,对3个常见突变位点G3460A、G11778A、T14484C进行检测和筛查。结果本研究中的2个家系所有母系成员(包括患者)均携带G11778A位点突变,家系内对照者未携带该突变位点。所有的家系成员未携带G3460A和T14484C位点的原发突变。这2个家系中的LHON患者视力均等于或低于0.1,未见有视力自行恢复者。结论本研究2个家系患者均携带G11778A点突变,视力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点突变 母系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