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新PHEX基因变异导致X连锁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的家系遗传学分析
1
作者 康可 张玉薇 +2 位作者 张闻宇 侯巧芳 娄桂予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0,共8页
目的以一个临床表型为低血磷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rickets,HR)的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该家系的致病变异基因,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方法收集HR家系临床资料,进行生化检测。提取先证者DNA,进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 目的以一个临床表型为低血磷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rickets,HR)的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寻找该家系的致病变异基因,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方法收集HR家系临床资料,进行生化检测。提取先证者DNA,进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针对可疑致病变异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PCR扩增,Sanger测序验证。预测变异的致病性及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该家系共3代,先证者是一位26岁女性,先证者母亲、先证者及其儿子和女儿为患者,临床表现为O型腿、鸡胸、低磷血症,骨骼X线检查、生化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检测结果提示低血磷性佝偻病。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PHEX(NM_000444)c.2193dupT的插入移码杂合变异,该变异可导致编码第732位的天冬酰胺变异为终止密码子(p.N732*),从而出现了蛋白质截短。先证者的母亲、儿子及女儿PHEX基因均存在该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对变异的分类标准,分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经查阅文献及查找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该变异均未被报道或收录。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一个PHEX新致病变异,为该家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 PHEX基因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AFAP1-AS1抑制TPC-1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其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5
2
作者 范慧洁 董其娟 +4 位作者 于江红 殷璐 孙晓菲 杨雪 张闻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的表达,敲低TPC-1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AFAP1-AS1,研究其对TPC-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60例甲状... 目的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的表达,敲低TPC-1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AFAP1-AS1,研究其对TPC-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lncRNA AFAP1-AS1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敲低TPC-1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AFAP1-AS1,设置AFAP1-AS1敲低(shAFAP1-AS1)组和阴性对照RNA(shNC)组及未转染的TPC-1细胞为对照组。通过集落形成实验检测TPC-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TranswellTM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敲低AFAP1-AS1后,细胞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β联蛋白(β-catenin)、锌指转录因子snail2的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水平。结果与癌旁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AFAP1-AS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敲低AFAP1-AS1后, TPC-1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降低;与shNC组和对照组相比,敲低AFAP1-AS1后,细胞snail2、 vimentin和β-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lncRNA AFAP1-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高表达,敲低TPC-1细胞AFAP1-AS1后,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下调,可能与抑制细胞EMT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反义RNA1(AFAP1-AS1) TPC-1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EMT) 集落形成实验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对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勇 董其娟 +1 位作者 于江红 韩超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107,127,共7页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通过单次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通过单次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DM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等量0.1 mo L/L枸橼酸钠。治疗组腹腔注射胰激肽原酶0.8 U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病理学变化并计数;TUNEL法检测RGCs凋亡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Notch-1、Hes-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空白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RGCs细胞核清晰有序,偶见凋亡细胞;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GCs排列紊乱,细胞核稀疏,RGCs数量显著减少,凋亡率升高,视网膜组织SOD水平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视网膜组织各层结构清晰,RGCs细胞核清晰规整,RGCs层细胞数量增加,凋亡率降低,视网膜组织SOD活力提高,MDA含量降低(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视网膜组织Notch1、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视网膜组织Notch1、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对DM大鼠视网膜病变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胰激肽原酶 Notch1/Hes-1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