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韧性高导电PTFE基干法自支撑膜技术研究
1
作者 高桂红 李珅珅 +3 位作者 张薇 梁圣杰 韩甜 巫湘坤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0-1857,共8页
基于聚四氟乙烯可纤维化的特性,先将原材料预纤维化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后经热辊压的方法制备了干法自支撑膜。通过此方法制备的干法膜片厚度达到120~200μm,负载量达到36~60 mg/cm^(2),面载量7.26~12.11 mAh/cm^(2),是目前商业化湿法电极... 基于聚四氟乙烯可纤维化的特性,先将原材料预纤维化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后经热辊压的方法制备了干法自支撑膜。通过此方法制备的干法膜片厚度达到120~200μm,负载量达到36~60 mg/cm^(2),面载量7.26~12.11 mAh/cm^(2),是目前商业化湿法电极面载量的2~4倍;膜片的表面、截面扫描电镜显示原颗粒状的聚四氟乙烯黏结剂在混合和热压过程被充分地纤维化,制备过程中形成的纳米纤维状黏结剂在电极膜中均匀分布,聚四氟乙烯纤维丝、导电剂广泛地围绕在活性颗粒的周围,并在膜片内形成充裕的“3D”网状结构;膜片具有良好的亲液性能,测量的光学接触角介于97°~112°;此膜电极片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最大拉断力为2.64MPa,膜片伸长率高达34.64%,较好的力学性能完全可以应用于卷绕等工序中保持膜片的完整性;膜片具有低至13.58mΩ·cm的电子电阻率;200μm的超厚电极0.05C充放电的首次充放电效率为87.51%,放电比容量为209.60mAh/g,1C倍率下放电克容量最高为160 mAh/g。通过本研究,认为聚四氟乙烯纤维化技术推进低成本规模化电极制备技术是可行的,为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技术 自支撑膜 聚四氟乙烯 高韧性 高导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干法石墨厚电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
作者 阮晶晶 巫湘坤 +5 位作者 李勇慧 赵冲冲 李珅珅 王童飞 梁圣杰 高桂红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48-2255,共8页
采用黏结剂纤维化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石墨干法电极,探讨电极厚度、黏结剂聚四氟乙烯(PTFE)含量和碳纳米管(CNT)对干法电极的影响,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干法电极片的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测试,借助电子万能... 采用黏结剂纤维化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石墨干法电极,探讨电极厚度、黏结剂聚四氟乙烯(PTFE)含量和碳纳米管(CNT)对干法电极的影响,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干法电极片的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测试,借助电子万能试验机、四探针内阻仪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对石墨干法电极片进行拉伸强度、电子导电性和电解液的浸润性测试,通过充放电测试手段研究了干法电极片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电极厚度超过300μm时,电化学性能明显变差,所制备极片的厚度应控制在300μm以内。综合电化学性能、拉伸性能、导电性和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当石墨:PTFE:CNT:导电炭黑(SP)质量比为96:1:1:2时,能达到首效为91.7%,可逆容量大于330 mAh/g,面容量为11.28 mAh/cm^(2),拉伸率为9.06%,电阻为24.1Ω,与电解液接触角为65.33°。通过SEM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电极的表面和横截面均有丰富的PTFE,PTFE以纤维状态存在,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分支状纤维,在电极内部构建出一个连续的网状架构。在制备石墨干法电极片的过程中发现引入碳纳米管后,更易制备成极片,而且极片的韧性和导电性得到很大的提升。面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厚电极的制造也是关键的发展方向,与湿法涂布工艺相比,在没有溶剂情况下的干法电极制造可以突破厚电极制造的限制,干法电极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更低成本、对环境无害且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电极制备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干法电极 PTFE纤维化 石墨 厚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安全风险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光金 李晶晶 +2 位作者 胡玉霞 李嘉鑫 张海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3-2349,共7页
储能电站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其安全运行对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至关重要。然而储能电站具有火灾、产气、触电和废电池回收等安全风险,尤其是热失控和操作不当等因素会引发火灾事故。近年来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频发,影... 储能电站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其安全运行对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至关重要。然而储能电站具有火灾、产气、触电和废电池回收等安全风险,尤其是热失控和操作不当等因素会引发火灾事故。近年来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频发,影响了储能电站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概括了锂离子电池安全防护在早期预警技术和火灾抑制方法的进展,并提出了储能电站安全应对策略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电站 锂离子电池 火灾 安全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箔预锂对高比能电池体系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幸遇 梁栋 +2 位作者 张涛 李蒙 赵冲冲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2-1238,共7页
采用高温热平压工艺将超薄金属锂箔与高比容量硅氧负极进行预锂复合,研究不同预锂量(厚度)对首效的影响;搭配不同高镍正极材料体系,制备单层及10Ah级软包电池进行放大验证,并通过EIS阻抗测试、三电极电位分析和SEM-EDS、SS-NMR表征,研... 采用高温热平压工艺将超薄金属锂箔与高比容量硅氧负极进行预锂复合,研究不同预锂量(厚度)对首效的影响;搭配不同高镍正极材料体系,制备单层及10Ah级软包电池进行放大验证,并通过EIS阻抗测试、三电极电位分析和SEM-EDS、SS-NMR表征,研究预锂量(厚度)对首次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搭配高镍Ni83与超高镍Ni90三元正极材料体系结果相一致,随着预锂量的增加,首次放电容量和首效明显增加,但循环性能随着预锂量的增加而逐步恶化。5μm锂箔预锂后综合性能提升最优,首效提升至93%,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3.4%。双面预锂制备10Ah级软包电池,5μm锂箔预锂的首次充放电效率提升至90%以上,15 W恒功率放电表现出与对照组同等的倍率性能,比能量达到360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比能 负极预锂化 热压复合 超薄锂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石墨负极粉除杂及修复再生研究进展
5
作者 申长洁 李晶晶 +4 位作者 姜海迪 张玉强 达昊然 闫婕 张海涛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96-3810,共15页
动力电池的服役年限通常为5~8年,达到使用寿命后需进行循环再生。退役电池中富含大量的能源金属和战略元素;其中,负极石墨属于战略矿产元素,在锂离子电池中质量占比达12%~21%,如若不进行妥善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并对环境治理造成压力。... 动力电池的服役年限通常为5~8年,达到使用寿命后需进行循环再生。退役电池中富含大量的能源金属和战略元素;其中,负极石墨属于战略矿产元素,在锂离子电池中质量占比达12%~21%,如若不进行妥善处理将造成资源浪费并对环境治理造成压力。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退役石墨失效机制、除杂方法及修复再生等环节归纳了退役石墨负极粉再利用研究进展。首先从SEI增厚失效、表面枝晶、活性颗粒破裂、集流体腐蚀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退役石墨失效机制;其次重点介绍了退役石墨杂质元素高效脱出方法,包括酸碱处理法、低共溶剂浸出法、电解法等;最后从碳材料包覆修复、金属氧化物包覆修复及表面人工界面膜构筑等方面着重阐述了退役石墨修复再利用策略;并对退役石墨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退役石墨再生将朝着高值化、低能耗、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本文有望为退役动力电池石墨负极资源化利用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极具价值的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锂电池 石墨负极 回收处理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比对钠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蒙 巩文豪 +3 位作者 刘德帅 张涛 王跃博 钱伟伟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4,共7页
负极容量和正极容量(N/P)比会影响电池的成本、安全性及能量密度。改变负极负载量,设计N/P比为1.01、1.08、1.15的软包装钠离子电池,分析N/P比对初始性能、充放电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循环性能及安全性等的影响。当N/P比较低时,形成的... 负极容量和正极容量(N/P)比会影响电池的成本、安全性及能量密度。改变负极负载量,设计N/P比为1.01、1.08、1.15的软包装钠离子电池,分析N/P比对初始性能、充放电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循环性能及安全性等的影响。当N/P比较低时,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消耗的钠较少,有利于正极容量的充分发挥。随着N/P比的增加,满电状态下的正极电位会升高,导致正极侧的金属离子更容易溶出,增加副反应的发生,降低电池的高温存储和循环性能。如果N/P比过小,负极容易析出钠,严重影响安全性。经评估,1.08为最优N/P比,以1.00 C在1.5~4.0 V循环210次,容量保持率为84.04%,满足4.00 C充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P比 初始容量 循环性能 电极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添加剂协同提升钠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
7
作者 刘德帅 朱慧琴 +4 位作者 孙睿浩 李蒙 巩文豪 李晓辉 钱伟伟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58-1865,共8页
电解液不仅影响离子传递过程,还参与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形成,对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电解液添加剂是参与电极/电解液界面构筑的主要成分。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添加剂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 电解液不仅影响离子传递过程,还参与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形成,对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电解液添加剂是参与电极/电解液界面构筑的主要成分。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添加剂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电解液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1,3-丙烷磺酸内酯(PS)的深入研究,分析了不同添加剂组成的电解液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含有FEC+PS双添加剂电解液的软包电池1 C循环60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85.1%,其循环性能明显优于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或单独加FEC添加剂的电池,有效提升了NaNi_(1/3)Fe_(1/3)Mn_(1/3)O_(2)(NFM)||硬碳(HC)软包电池的循环性能。通过电极界面分析发现,FEC-PS双添加剂衍生的含有烷基磺酸钠(ROSO_(2)Na)和氟化钠(NaF)的CEI/SEI膜,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柔韧性,极大提升了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有效抑制了循环过程中NFM正极过渡金属溶出和HC负极析钠,同时缓解了软包电池产气的问题。本研究在软包电池的基础上调控添加剂组成,优化电极/电解液界面组分,改善了电池界面稳定性和循环性能,为开发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电解液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软包电池 电解液添加剂 电极/电解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还原法制备棒状硅基材料及其在锂浆料电池中的应用
8
作者 阮晶晶 刘福园 +2 位作者 李珅珅 高桂红 刘艳侠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058,共8页
以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结构导向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柠檬酸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得到凝胶状二氧化硅/碳前驱体,采用旋转蒸发方式去除溶剂,通过高温热处理,得到棒状硅氧基碳负极活性材料,提高浆料... 以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结构导向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柠檬酸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得到凝胶状二氧化硅/碳前驱体,采用旋转蒸发方式去除溶剂,通过高温热处理,得到棒状硅氧基碳负极活性材料,提高浆料体系无紧密束缚环境下硅碳材料的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XRD)仪、无机元素分析(EA)仪、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棒状硅基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棒状硅基材料首尾相连,形成莲藕链束,长度约为1~3μm,直径约为200 nm,孔径为6.9 nm,比表面积为282 m^(2)/g。与管长>5μm,比表面积900 m^(2)/g,直径1~2 nm的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在电解液体系中形成长程、短程互补的多级网络,加上大量介孔的存在,有利于保持浆料悬浮稳定性。用世伟洛克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00 mAh/g,充电比容量为726 mAh/g,首效为55.8%,在0.05 C下,循环50次充电比容量从726 mAh/g变为557 mAh/g,比容量保持率为76.7%。本工作在用P123为结构导向剂制备二氧化硅的过程中,引入碳源,得到同时具有碳包覆和碳还原二氧化硅的硅基材料,避免使用镁热还原二氧化硅,再碳包覆带来的复杂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浆料电池 负极材料 棒状硅基材料 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含量对三元材料锂浆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高桂红 阮晶晶 +2 位作者 刘艳侠 刘福园 巫湘坤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5-1138,共4页
半固态锂浆料电池是能够提供更低成本、有潜力的能源储存技术,使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克服其固有的间歇性,提高电网的效率。以单晶结构的Li Ni_(0.6)Co_(0.2)Mn_(0.2)O_(2)为活性物质,科琴黑为导电剂,电解液为分散剂,系统研究... 半固态锂浆料电池是能够提供更低成本、有潜力的能源储存技术,使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克服其固有的间歇性,提高电网的效率。以单晶结构的Li Ni_(0.6)Co_(0.2)Mn_(0.2)O_(2)为活性物质,科琴黑为导电剂,电解液为分散剂,系统研究了活性物质含量在10%~50%范围内浆料的电导率分布、沉降速率、电化学阻抗、浆料组成形貌及所组装的扣式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效率、比容量、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活性物质含量的增加,浆料的电导率和沉降速率均呈逐步下降趋势;质量分数为50%的浆料具有最大的初始Rct(855.71Ω),其他浆料的初始Rct在106.06~151.85Ω;三元活性物质为粒径约5μm、形状规则的单晶一次颗粒;质量分数为30%的浆料活性物质周围被科琴黑均匀包围,没有较多的科琴黑的团聚和堆叠;30%的浆料在0.1 C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71.2 m Ah/g,首次充放电效率高达88.15%,稳定循环250周后,容量保持率仍有8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浆料电池 固含量 三元单晶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容量富锂单晶材料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晶晶 蒋丹枫 +2 位作者 李嘉鑫 闫婕 申长洁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8期3122-3137,共16页
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因其高比容量和低成本优势,被视为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瓶颈的下一代正极材料。传统多晶团聚体形貌的富锂材料在长循环过程中面临结构重构引发的颗粒粉化、晶格氧不可逆析出等本征缺陷,导致电极/电解质界面持续... 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因其高比容量和低成本优势,被视为突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瓶颈的下一代正极材料。传统多晶团聚体形貌的富锂材料在长循环过程中面临结构重构引发的颗粒粉化、晶格氧不可逆析出等本征缺陷,导致电极/电解质界面持续恶化与容量衰减。单晶化通过消除晶界应力效应,被证实是缓解上述衰退机制的有效途径。本文回顾了高镍单晶材料在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方面的独特优势,系统对比了富锂单晶与多晶材料在关键性能指标的差异,重点构建了首次库仑效率、结构稳定性、循环后形貌演变及界面副反应诱导的产气行为等多维度评估体系,围绕高温固相法、熔融盐辅助法、水热/溶剂热法等主流合成技术,阐述了其合成工艺中关键参数对晶体形貌的影响。此外,本文进一步总结了富锂单晶材料的改性策略及研究进展,元素掺杂、表面包覆、结构构筑等优化策略均可显著提高富锂单晶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最后,对富锂单晶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材料 单晶 多晶 合成方法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长续航无人机电池的开发及制备 被引量:1
11
作者 巩文豪 李蒙 +2 位作者 张涛 张若涛 刘艳侠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50-2558,共9页
以高镍三元单晶和多晶颗粒为正极材料,制备出了3种体系的正极极片。负极材料采用高首效和低膨胀的硅氧颗粒,并制备成负极极片。通过软包电池叠片和注液工艺,制备成单体电芯。采用3种不同的化成工艺对单体电池进行激活,经过高温加压和阶... 以高镍三元单晶和多晶颗粒为正极材料,制备出了3种体系的正极极片。负极材料采用高首效和低膨胀的硅氧颗粒,并制备成负极极片。通过软包电池叠片和注液工艺,制备成单体电芯。采用3种不同的化成工艺对单体电池进行激活,经过高温加压和阶梯式充电电流方式化成的电池,循环500周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5.3%。最终制备的单体电池在常温2 C放电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放电容量为23 Ah,能量密度达到269 Wh/kg。在常温1 C/2 C循环1000次后,电池容量保持率达到88.3%。单体电池在高温柜放置7天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5.7%,容量恢复率为97.4%。该电池还具有优异的放电倍率性能,以1 C放电容量为基准值,10 C的放电容量比达到了83.3%。按照国家标准,电池还顺利通过了严格的加热和外短路安全要求测试。此外,通过选用一致性更高的6块单体电池以串联的方式进行组装,成功制备出了无人机电池组。该电池组尺寸为81 mm×183 mm×71 mm,重量为1902 g,2 C放电能量密度为240 Wh/kg,可满足不同倍率下放电,使之能够在多种复杂工作条件下为无人机提供可靠的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锂离子电池 高能量 电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软包电池容量衰减的失效分析
12
作者 杨幸遇 张涛 +1 位作者 高文超 刘艳侠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8-633,共6页
采用原位与非原位相结合的方法,将锂硫软包电池循环失效的容量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主要包括可逆容量损失和不可逆容量损失。根据表征实验拆分,可逆容量损失主要由电流极化、电解液缺失和电芯极片膨胀导致的容量损失组成,不可逆容量损失... 采用原位与非原位相结合的方法,将锂硫软包电池循环失效的容量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主要包括可逆容量损失和不可逆容量损失。根据表征实验拆分,可逆容量损失主要由电流极化、电解液缺失和电芯极片膨胀导致的容量损失组成,不可逆容量损失主要由负极沉积硫化锂、隔膜黏附多硫化锂和电解液溶解等容量损失组成。通过计算对比,造成锂硫软包电池循环失效的主要因素为锂金属负极的粉化和硫化锂的沉积(约占47%),其次为隔膜黏附多硫化物约25%。可针对造成循环失效的主要因素进行重点改善,提升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推动实用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软包电池 失效分析 容量衰减 量化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导电剂对锂浆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桂红 刘福园 +2 位作者 李珅珅 巫湘坤 刘艳侠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99-3306,共8页
电子传导是以悬浮液为电极的锂浆料电池性能受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工作以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Gen)新型导电剂与科琴黑(KB)、卡博特炭黑(Cabot)传统导电剂不同比例混配成二元导电剂,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浆料的沉降率、电导率、... 电子传导是以悬浮液为电极的锂浆料电池性能受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工作以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Gen)新型导电剂与科琴黑(KB)、卡博特炭黑(Cabot)传统导电剂不同比例混配成二元导电剂,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浆料的沉降率、电导率、电化学阻抗谱、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二元复合导电剂对锂浆料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NTs缠绕在活性颗粒的表面形成较多的导电位点,炭黑又围绕在活性颗粒及CNTs周围形成覆盖面更广导电路径,炭黑还附着在Gen表面,提高其垂直方向的导电能力,但Gen具有团聚、分散不均匀的现象;含Gen的浆料起始沉降速度低,且吸液保液能力好,沉降率长期稳定在3.10%;复合导电剂1%Cabot+0.3%CNTs的浆料电导率高达124.75 mS/cm,半电池的电化学转移阻抗仅有42Ω,其放电比容量为171.06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高达86.01%,循环23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有9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 复合导电剂 锂浆料电池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级配对锂浆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桂红 李珅珅 +2 位作者 刘福园 巫湘坤 刘艳侠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利用大小颗粒之间的填充效应,本文设计了2种粒径的活性颗粒组成7种级配体系,并系统研究了其浆料的性能。借助激光粒度仪、电导率仪、比表面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沉降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分析了样品粒度分布、比表面积、颗粒形貌... 利用大小颗粒之间的填充效应,本文设计了2种粒径的活性颗粒组成7种级配体系,并系统研究了其浆料的性能。借助激光粒度仪、电导率仪、比表面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沉降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分析了样品粒度分布、比表面积、颗粒形貌、浆料的电导率、沉降率、电化学阻抗谱和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所有级配粒径分布均呈单峰接近正态分布;级配颗粒属于大孔或者无孔材料;小颗粒是典型的单晶结构,大颗粒由球形大颗粒构成,3∶7和0∶10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图显示大粒径周围被小粒径和导电剂包围着,形成了完整连续的三维导电网络;大颗粒组成的浆料电导率为41.80 mS/cm,小颗粒组成的浆料电导率高达123.39 mS/cm;3∶7样品浆料的沉降率和沉降速率最小,颗粒级配更接近Fuller最密充填粒度分布经验曲线;3∶7和5∶5样品0.1 C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94.88 mAh/g和187.38 mAh/g,实际比容量发挥分别高于商业典型值10%、5%以上,首次充放电效率高达90.54%、87.96%。此外,3∶7样品电池还表现出最优异的循环性能,经循环2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3.63%。总之,级配为3∶7样品的颗粒填充效应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本文提供了最佳比例的颗粒级配设计比,为优异性能的颗粒级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级配 锂浆料 电池 富勒级配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