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专用粉品质特性快速检测研究
1
作者 范会平 杜朝炜 +4 位作者 李真 杨勇 任广跃 张德榜 艾志录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不同预处理和特征波长筛选方法,构建小麦专用粉的破损淀粉含量、降落数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和最大拉伸阻力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预测模型和总体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不同预处理和特征波长筛选方法,构建小麦专用粉的破损淀粉含量、降落数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伸度和最大拉伸阻力的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预测模型和总体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去线性趋势(Detrend,DT)是破损淀粉含量和吸水率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Savitzky-Gloay(SG)卷积平滑是降落数值和拉伸面积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Transformation,SNV)是延伸度和最大拉伸阻力预测模型的最佳预处理方法。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法(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可有效提高破损淀粉含量、降落数值、吸水率、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641、0.7140、0.9755、0.9434和0.8283;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可有效提高稳定时间和延伸度预测模型的效果,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7135和0.9530。总体预测模型对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的预测效果均有所提升,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分别从1.86、4.27和2.51提升到2.43、5.26和3.11。综上可知,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小麦专用粉品质特性的无损快速检测是有效的、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专用粉 近红外光谱 品质特性 偏最小二乘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稻米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
2
作者 王静 杜朝炜 +5 位作者 杨勇 艾志录 任广跃 张德榜 范会平 宋晓燕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3-143,共11页
为实现稻米品质的定量快速检测,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3种数据划分方法、4种预处理方法、3种特征波长筛选方法,建立稻米中蛋白质、直链淀粉和水分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结果表明:蛋白质采用归一化(NOR)预处理法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 为实现稻米品质的定量快速检测,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3种数据划分方法、4种预处理方法、3种特征波长筛选方法,建立稻米中蛋白质、直链淀粉和水分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结果表明:蛋白质采用归一化(NOR)预处理法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直链淀粉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建立的模型效果最佳;而水分则采用去线性趋势(DT)预处理建立的模型效果最优。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竞争自适应重加权法(CARS)和稳定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SCARS)3种特征波长筛选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筛选,SCARS可有效提高蛋白质和水分PLS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582和0.9216;直链淀粉采用CARS法显著提高了预测模型的效果,预测系数为0.8464,与全光谱相比提升33.42%。且蛋白质、直链淀粉和水分最佳预测模型的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2.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制粉程序的小麦适度加工研究
3
作者 张培杰 任广跃 +2 位作者 刘文超 范会平 张德榜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目的]探究适度加工小麦粉的生产程序,提高制粉效益、减少原料损失,提升面粉品质。[方法]通过调控磨粉过程的关键点(润麦、筛理、皮磨和辊间距调节)进行制粉加工,以小麦出粉率和面粉特性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小麦粉的品质,获取小麦粉适... [目的]探究适度加工小麦粉的生产程序,提高制粉效益、减少原料损失,提升面粉品质。[方法]通过调控磨粉过程的关键点(润麦、筛理、皮磨和辊间距调节)进行制粉加工,以小麦出粉率和面粉特性为评价指标,综合分析小麦粉的品质,获取小麦粉适度加工工艺。[结果]改变辊间距—不润麦工艺的小麦出粉率最高(72.05 g/100 g),比对照组提高了8.96%,与不润麦工艺相比提高了14.24%;且改变辊间距—不润麦比不润麦制得的面粉蛋白质含量增加了7.97%。改变辊间距的制粉工艺,如改变辊间距—不润麦,改变辊间距—2次筛理和改变辊间距—2次皮磨制得的小麦粉总酚含量相较于相同制粉工艺但采用较小辊间距的工艺分别增大了56.85%,53.76%,40.38%。调整皮磨辊间距制得的小麦淀粉短程有序结构最大。[结论]改变辊间距—不润麦工艺为小麦粉综合品质最佳的适度加工工艺。制粉过程中适当提高辊间距是小麦适度加工的可行方式,能够增加面粉总酚及灰分含量,降低面粉的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粉程序 加工 小麦粉 出粉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卧式箱笼堆垛的花生荚果常温通风干燥实验研究
4
作者 赵思远 朱文学 +5 位作者 陈鹏枭 王延坤 王殿轩 渠琛玲 陈亮 张德榜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为探究实验室自主研发设备——卧式箱笼堆垛花生荚果常温通风干燥设备使用效果,本研究使用该设备对新收获花生荚果进行干燥实验,测试干燥过程中花生荚果干燥速率、堆垛内温湿度变化及能耗情况,分别与自然晾晒干燥和同类型干燥设备对比... 为探究实验室自主研发设备——卧式箱笼堆垛花生荚果常温通风干燥设备使用效果,本研究使用该设备对新收获花生荚果进行干燥实验,测试干燥过程中花生荚果干燥速率、堆垛内温湿度变化及能耗情况,分别与自然晾晒干燥和同类型干燥设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同类天气条件下(阴雨天气为主),使用卧式箱笼堆垛花生荚果常温通风干燥设备将初始含水率为43.77%的花生荚果干燥至10%以下共需9 d,干燥速率较自然晾晒干燥提升43%,花生荚果的干燥单位效率为2.64×10~6 J/kg,且堆垛内外层花生荚果水分含量下降均匀。本研究证明了卧式箱笼堆垛花生荚果干燥设备可用于新收获花生荚果的应急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荚果 卧式箱笼 常温通风 水分 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荚果烘干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5
作者 石明 秦强 李凯杰 《湖北农机化》 2021年第5期12-13,共2页
花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油料和经济作物,对花生荚果进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花生荚果烘干设备是花生产地干燥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设备。本文具体分析研究花生加工烘干设备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以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自动化 烘干设备 霉变率 荚果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辊粒度号对大米食用品质及血糖生成指数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阳 曹伟伟 +8 位作者 刘文超 李琳琳 陈俊亮 段续 杨同香 卫新雨 张德榜 范会平 任广跃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年第22期214-221,共8页
砂辊粒度直接影响糙米碾磨程度,从而影响加工后精米的品质特性。目前,关于不同粒度号砂辊影响精米食用品质及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该文以不同粒度号的砂辊(46#、36#和30#)碾磨的精米为研究对象,对加工... 砂辊粒度直接影响糙米碾磨程度,从而影响加工后精米的品质特性。目前,关于不同粒度号砂辊影响精米食用品质及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该文以不同粒度号的砂辊(46#、36#和30#)碾磨的精米为研究对象,对加工后精米的蒸煮特性、白度指数、微观结构、质构、感官评定及GI特性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46#砂辊碾磨后精米的加热吸水率分别比经36#和30#砂辊碾磨后的精米降低了11.26%、16.16%,经46#砂辊碾磨后精米的长度延展率分别比经36#和30#砂辊碾磨后的精米低4.11%、7.17%。36#和30#砂辊碾磨后精米的最佳蒸煮时间分别比46#砂辊碾磨后精米减少15.56%、24.44%。3种粒度号砂辊碾磨的精米蒸煮后的白度分别为砂辊46#(61.65)<砂辊36#(62.64)<砂辊30#(65.68)。随着砂辊粒度号减小,糙米加工精度增加,米饭的表面变得光滑。砂辊46#碾磨后精米蒸煮的米饭的硬度比砂辊36#和30#碾磨后精米蒸煮的米饭分别高15.17%、27.03%。此外,蒸煮3种碾磨后精米的气味、滋味、外观、黏性和硬度的感官评分均显著高于蒸煮糙米。经46#砂辊碾磨后精米的GI值显著低于经36#和30#砂辊碾磨后的精米,分别降低了12.21%、16.07%。因此,在选择碾磨糙米的砂辊粒度号大小时,应兼顾加工后精米的感官评分和GI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辊 大米 食用品质 血糖生成指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