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还贷预期调查及对策研究--以S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易佑斌 范湘娟 《当代教育论坛》 2017年第6期61-72,共12页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流形式,通过调查发现,政策认知,诚信意识和还款规划是影响贷款学生还贷预期的主要内部因素;个人及家庭的经济再生能力,就业质量和违约成本是影响贷款学生还贷预期的主要外在因素。实现生源地...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流形式,通过调查发现,政策认知,诚信意识和还款规划是影响贷款学生还贷预期的主要内部因素;个人及家庭的经济再生能力,就业质量和违约成本是影响贷款学生还贷预期的主要外在因素。实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推进系统工程。高校可从建立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诚信教育与失信惩戒机制、就业服务机制、有效帮扶机制等方面入手,促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长效机制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还贷预期 个案研究 “三位一体”信息共享机制 “关键少数”有效帮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说服理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效果研究
2
作者 彭立春 禹思远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46-149,共4页
从说服理论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传播主体权威性不强、传播话语趣味性不够、传播情境过于单一性以及传播对象被动性等不足之处。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性、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丰富话语传播情境的多... 从说服理论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传播主体权威性不强、传播话语趣味性不够、传播情境过于单一性以及传播对象被动性等不足之处。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权威性、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丰富话语传播情境的多样性、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传播对象的主动性等途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服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传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仲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冬华 周锦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126,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习仲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积极学习和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实际,在理论与实践反复循环的辩证运动中,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习仲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积极学习和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紧密结合时代实际,在理论与实践反复循环的辩证运动中,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注重继承和发展,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注重紧扣实际,探索出了服务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旨;注重言传身教有机结合,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仲勋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方思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14期117-119,共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务必要将解决好“三农”这一核心问题作为党中央和全党工作的重点任务,总要求就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同步培育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务必要将解决好“三农”这一核心问题作为党中央和全党工作的重点任务,总要求就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同步培育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三农”基层工作队伍更具重大现实意义,因此,突破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就业的发展瓶颈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基层乡村就业意向不强、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现状,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个人、学校、家庭、政府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高校毕业生 就业 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程颐“以公论仁”说
5
作者 姚季冬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56-63,共8页
从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研究者多在讨论程颐的“以公论仁”说时,相对忽略了此说经典解释的语境。回到经典解释的语境中,程颐“以公‘论’仁”主要是通过“忠”“恕”两个概念构建起“公”与“仁”的关系,前者是用,后者是体,二者即体即... 从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来看,研究者多在讨论程颐的“以公论仁”说时,相对忽略了此说经典解释的语境。回到经典解释的语境中,程颐“以公‘论’仁”主要是通过“忠”“恕”两个概念构建起“公”与“仁”的关系,前者是用,后者是体,二者即体即用,共同构成“以公‘论’仁”的精义。而程颐之所以选择“公”来训解“仁”,除了理论考虑之外,政治考量也是其中的重要内涵,他希望通过“公”来重建“仁”在治道上的指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以公论仁 经典 治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治正当性理论的北宋正统论
6
作者 姚季冬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6-160,共5页
北宋正统论是一种规范性政治正当性理论。在欧阳修创立的范式中,“居正”和“一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判断标准:“居正”从权力取得方式立论,包括禅让、世袭、革命、被限制的力夺四种方式;“一统”实质上是对实际统治权力的认可,并不具... 北宋正统论是一种规范性政治正当性理论。在欧阳修创立的范式中,“居正”和“一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判断标准:“居正”从权力取得方式立论,包括禅让、世袭、革命、被限制的力夺四种方式;“一统”实质上是对实际统治权力的认可,并不具备规范性。欧阳修倾向于以“一统”为标准。此后,苏轼、司马光等进一步引入“天下有君”的优越性作为预设前提,以补充“一统”的规范性。理论上,侧重“一统”的正统论是一种不成功的理论建构,“居正”指引了正统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统论 政治正当性 北宋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