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光谱的邯郸市土壤重金属统计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玉玲 杨楠楠 +3 位作者 张海霞 王小剑 孙秀云 王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9-826,共8页
土壤重金属富集严重制约城市发展,对居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该研究旨在定量估算土壤重金属含量,提高土壤重金属监测时效性,从而为土壤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该文依据化学检测所得土样重金属含量与地物光谱仪(ASD)获取的... 土壤重金属富集严重制约城市发展,对居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该研究旨在定量估算土壤重金属含量,提高土壤重金属监测时效性,从而为土壤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该文依据化学检测所得土样重金属含量与地物光谱仪(ASD)获取的土壤反射光谱数据,通过对土壤重金属光谱特性的分析,确定光谱反演特征波段,研究并建立了邯郸市土壤重金属基于不同光谱变换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S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统计估算模型,通过模型验证与对比,探索邯郸市土壤各重金属含量的最优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微分处理能普遍改善模型预测效果,二阶微分指标的PLSR与MLSR模型效果较佳;(2)PLSR与SMLR两种建模方法相比,总体上PLSR建模和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MSE较小、模型修正系数Adjust R^2较大,表明PLSR模型预测效果更好;(3)基于反射率倒数对数的二阶导数的PLSR模型反演效果较优,其中Cu、Ni、Zn、Hg,检验精度Adjust R2均超过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高光谱 SMLR PLSR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饱和水汽压差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安周 李子洋 承达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394,共10页
基于海河流域1980—2022年126个观测站点数据计算的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评估了CRU TS 4.07、ERA5⁃Land和MERRA23套全球网格数据计算的VPD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并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和季节VPD时... 基于海河流域1980—2022年126个观测站点数据计算的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评估了CRU TS 4.07、ERA5⁃Land和MERRA23套全球网格数据计算的VPD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并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和季节VPD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ERA5⁃Land数据集计算的海河流域VPD相较于其他2套网格数据的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更小,拟合优度更好(R^(2)=0.9851),表明ERA5⁃Land数据集更适用于海河流域VPD长期变化研究;②1980—2022年海河流域年VPD值呈显著增加趋势(Trend=0.027kPa/10a,P<0.01),VPD在春季的增加速率最快,秋季和冬季的增速较慢;③海河流域86.28%的区域年VPD呈显著增加的趋势(P<0.05),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VPD呈显著上升的面积占比分别为87.59%、63.57%、30.76%和77.48%;④海河流域年和季节VPD与饱和水汽压(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SVP)的相关性高于实际水汽压(Actual Vapor Pressure,AVP),VPD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高于气温,表明相对湿度对海河流域VPD的贡献高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水汽压差 精度评价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预测
3
作者 刘书雅 张安兵 +2 位作者 王贺封 刘佳 吴健达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50,共15页
探究华北平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并预测其未来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UH2数据估算未来土地需求量,运用PLUS模型预测SSP119、SSP245、SSP585情景下华北平原203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InVEST模型和... 探究华北平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并预测其未来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UH2数据估算未来土地需求量,运用PLUS模型预测SSP119、SSP245、SSP585情景下华北平原203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InVEST模型和景观指数评估2000—2020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华北平原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演变,并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华北平原2000—2020年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导致区域内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化;不同情景下,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致使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程度不同,其中SSP585情景下景观破碎度高于SSP119、SSP245情景下。2)2000—2020年华北平原整体生境质量轻微下降;不同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396(SSP119)、0.395(SSP245)、0.391(SSP585)。空间上,生境质量高和较高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北部林地和西部丘陵区及山东省中部和东部丘陵区,生境质量低和较低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南部耕作区及人口密集的城市区。3)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具有空间关联性,且与除IJI外的其余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性随时序逐渐减弱;不同情景下两者空间集聚性分异明显。综合来看,SSP119情景下生境质量退化得到缓解,SSP585情景下城市扩张加快,生态用地明显减少,生境质量退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SSP-RCP情景 景观格局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吴健达 张安兵 +2 位作者 王贺封 刘佳 刘书雅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2,共12页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会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全面准确地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对于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1—202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ND-RSEI),分析峰峰矿区生态环... 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会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全面准确地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对于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01—2020年Landsat影像为基础,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ND-RSEI),分析峰峰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格局,探究影响ND-RSEI时空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ND-RSEI对城区、矸石山及工业广场等区域的分辨能力较强,适用于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2001—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等级,质量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工厂聚集区,优良区域主要为地势平坦的高植被覆盖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占比32.1%,恶化区域占比25.2%,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资源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11个矿区中有8个呈退化趋势,呈改善趋势的3个矿区均为已停产矿区。3)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他因子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是解释ND-RSEI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力在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ND-RSEI 驱动因素 峰峰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市绿色空间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琦 陈宇灿 +2 位作者 鲁峻铭 赵玉玲 何永云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1-349,共9页
未来城市发展更加需要依托城市群这一载体,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其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20年三期MODIS遥感数据,通过划分城市绿色空间及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化背景下京津冀... 未来城市发展更加需要依托城市群这一载体,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其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2000-2020年三期MODIS遥感数据,通过划分城市绿色空间及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辅以趋势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时空动态变化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主要绿色空间为中、高植被密度区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城市灰色空间以及人造绿色空间增加,转换为无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占13.58%;2)植被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可划分为3个梯度,第一梯度为张家口、承德和保定3个城市,占整个上升区的61%,植被密度减少的转换类型主要存在于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城市;3)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态状况改善明显,中西部、北部以及部分城市中心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绿色空间生态指数发生正向转换时生态状况呈提升状态,发生负向转换时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0.038 5/a)高于提升速率(0.026 1/a).研究结果可以为京津冀地区合理发展和科学治理绿色空间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 RSEI 时空演变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非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斯林 王贺封 +3 位作者 刘佳 张安兵 魏凯濠 李斌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9-782,共14页
非露天煤矿开采是获取煤炭资源的重要手段,研究非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当前冀南非露天煤矿——峰峰煤矿土壤重金属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对局部区域土壤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及对影响因... 非露天煤矿开采是获取煤炭资源的重要手段,研究非露天煤矿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及生态风险,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当前冀南非露天煤矿——峰峰煤矿土壤重金属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对局部区域土壤污染程度的评估以及对影响因素的线性作用分析,难以为整个区域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综合评价整个峰峰煤矿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深入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及非线性作用机制,本文在峰峰煤矿采集49处表层土壤样品测定7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Pb、Zn含量;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估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矿区内土壤7种重金属含量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样品中仅有Cd元素平均含量超过国家自然背景值。土壤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为45.70~132.77,处于轻度到中度风险等级之间,其中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呈现Cd(1.818)>Pb(0.744)>Cu(0.715)>Ni(0.714)>Cr(0.701)>Zn(0.684)>As(0.656)。矿山开采、矸石山等人为因素及降水、土壤湿度等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着峰峰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格局,其中企业分布和交通运输活动是Ni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矿山开采是Cu、Cd、Cr、Pb和Zn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侵蚀和土壤湿度是As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土壤污染 地理探测器 生态风险评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与建筑物损坏程度评价的再认识 被引量:15
7
作者 崔希民 车宇航 +2 位作者 赵玉玲 李培现 白志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5-153,共9页
实测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认识地表移动规律和确定预计参数,而沉陷预计的目的是评价采动损坏程度。无论实测数据分析还是形变预计,地表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等主要指标都是基于下沉和水平位移2个移动分量;不均匀下沉在引起地表倾斜和曲率变... 实测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认识地表移动规律和确定预计参数,而沉陷预计的目的是评价采动损坏程度。无论实测数据分析还是形变预计,地表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等主要指标都是基于下沉和水平位移2个移动分量;不均匀下沉在引起地表倾斜和曲率变形的同时,也会导致采动建筑物水平变形和破坏。通过分析起伏地形和不均匀沉陷在实时位形上对地表变形的作用关系,建立了地表水平和起伏条件下采动地表倾斜变形引起的地表水平变形表达式;以采动地表正曲率变形为例,分析确定了建筑结构长度、高度、最大挠度、挠度比与地表曲率的关系,定性给出了建筑结构顶部伸长量、拉伸变形及其影响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建筑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的反力分布以及拉伸和剪切作用下建筑物损伤破坏特征。在继承我国现行规范中采动建筑物损坏评价优点的基础上,针对硬性分级存在的不足以及I,IV级损坏再划分的模糊性,借鉴英国沉陷工程师手册中考虑建筑物结构长度影响的思想,建立了综合考虑水平变形、建筑物结构长度和挠度比的采动损坏分等定级指标体系;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同等采动地表变形条件下建筑结构越长其损坏越严重,证明该指标体系的损坏程度评价结果比现行规范中单纯考虑地表变形的方法更科学、客观,同时消除了原来I,IV级损坏再划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变形 建筑物损坏 挠度比 开采损坏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时间函数的采动地表任意点沉陷动态预计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兵 赵玉玲 +2 位作者 崔希民 袁德宝 李春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3-149,共7页
针对常用Knothe时间函数在动态预计中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及在地表下沉初始阶段预计精度较低等问题,为了能够全面地了解矿区地表沉陷动态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地表各重要点位的动态变形规律,提高动态预计精度和动态预计的针对性,发挥动态... 针对常用Knothe时间函数在动态预计中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及在地表下沉初始阶段预计精度较低等问题,为了能够全面地了解矿区地表沉陷动态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地表各重要点位的动态变形规律,提高动态预计精度和动态预计的针对性,发挥动态预计在指导矿山工程实践中的应有作用,基于概率积分模型,采用优化分段Knothe时间函数,构建了可预测地表任意点动态沉降变形的计算模型,并开发了计算程序,所建模型各参数意义明确,求取方便,同时,矿区地表监测点即使布设在非主断面上,也可根据实测数据利用模型反算概率积分参数。实例1表明:在考虑拐点偏移距的情况下,预测的地表下沉盆地两拐点的下沉值基本等于盆地最大下沉量的1/2,与理论揭示完全吻合;通过对不同时刻地表点的下沉和倾斜进行动态预计,清楚地说明了地表下沉盆地和倾斜变形的动态发展过程;另外,通过倾斜三维图及其二维等值线图的变化过程可知,下沉盆地平底部分的倾斜值尽管最终为0,但也是经历了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最后趋于0的剧烈变化过程,如果只进行稳定后的静态预计则反映不了这一动态过程;实例2表明:通过对比分析1176东工作面各采动期的地表监测点实测与动态预计结果,并抽样进行精度分析可知,动态预计相对中误差最小为5.6%,最大为14.2%。经统计预测相对中误差可稳定在8%左右,证明了模型预测精度是可靠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任意点 下沉盆地 开采沉陷 动态预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影像的2019~2020年河北隆尧地裂缝及周边形变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冯晓松 杨成生 +2 位作者 赵超英 牛玉芬 高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07-1311,1320,共6页
为了解隆尧地裂缝目前的发育状况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采用2019-01~2020-12共31景Sentinel-1影像,基于SBAS-InSAR和Stacking InSAR技术获取隆尧地裂缝及其周边区域的形变时间序列及形变速率分布,进一步采用均质弹性空间模型研究隆尧地... 为了解隆尧地裂缝目前的发育状况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采用2019-01~2020-12共31景Sentinel-1影像,基于SBAS-InSAR和Stacking InSAR技术获取隆尧地裂缝及其周边区域的形变时间序列及形变速率分布,进一步采用均质弹性空间模型研究隆尧地裂缝现今滑移状况。结果表明:1)隆尧地裂缝2019~2020年南北两侧的形变速率梯度差达4 cm/a,较2007~2011年5 cm/a的形变速率梯度差有所下降;2)固城店镇、魏家庄镇、官庄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地表形变,但总体趋势仍为沉降;3)建模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现阶段几乎破裂至地表,滑移速率为27 mm/a,与2007~2011年结果相比深度及滑移速率有所降低,说明现阶段隆尧地裂缝虽仍处于活跃状态,但活跃程度有所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尧地裂缝 SBAS-InSAR Stacking InSAR 形变监测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马鹏飞 张安兵 +2 位作者 王贺封 辛会超 刘粉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0-1590,共11页
针对研究区大气环境状况,在遥感生态指数(RSEI,I RSE)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PM_(2.5)浓度,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I RSE,new),对2001—2020年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针对研究区大气环境状况,在遥感生态指数(RSEI,I RSE)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PM_(2.5)浓度,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I RSE,new),对2001—2020年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遥感生态指数模型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2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波动变化。2009年前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之后呈现总体变好趋势,I RSE,new等级以中等和较优为主,生态环境趋于平稳。(2)生态环境退化的区域大多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部,主要归因于城镇的扩张;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受益于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及政府的生态优先政策等,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了显著改善。(3)单独分析研究区水体环境质量状况发现,水体与陆地变化区域生态环境等级为中等偏优,整体生态环境良好。(4)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受降雨、气温、坡度和人类活动等驱动因素的共同作用,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9年海河流域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变化及传播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相恺政 赵安周 +1 位作者 胡小枫 张向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202,共9页
研究干旱演变和传播特征可为流域防灾抗灾提供帮助和建议。以海河流域为例,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并结合趋势分析和频率分析等方法,对1980-2019年该流域气象干旱和农业... 研究干旱演变和传播特征可为流域防灾抗灾提供帮助和建议。以海河流域为例,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并结合趋势分析和频率分析等方法,对1980-2019年该流域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传播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发生频率上,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高发区分别集中在流域东北部和中部,不同季节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和夏季为气象干旱频发季,冬季和春季为农业干旱频发季;从变化趋势上看,SPEI值呈减小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中东部,其中春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而SSMI值呈“北增南减”的分布格局,其中秋季减小趋势最为显著;农业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具有延时性,不同季节差异显著,夏季传播时间仅为5个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传播时间分别为6、9和11个月;在空间分布上,春季和夏季的相关系数较低,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地区,秋季和冬季的相关系数较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农业干旱 时空演变 干旱传播 SPEI SSMI 干旱特征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金杰 赵安周 +2 位作者 张兆江 张安兵 胡小枫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基于MODIS-NDVI(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气象站点及植被类型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NPP(Net Prima... 基于MODIS-NDVI(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气象站点及植被类型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估算了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并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NPP整体呈增加趋势(slope=0.6535 gC·(m^(2)·a)^(-1)),其中草地增速最快(slope=1.5123 gC·(m^(2)·a)^(-1));2)空间上,2000—2018年年均NPP为349.96 gC·(m^(2)·a)^(-1),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脉等地,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高原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北高原及山地地区植被恢复显著,中部及沿海区域NPP退化严重;3)地形上,NPP随海拔升高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随地形起伏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不同植被NPP随地形的变化大致相同;4)就相关性来看,NPP与气温整体呈负相关关系(r=-0.03),与降水整体呈正相关关系(r=0.36),降水对NPP影响更大;5)就不同地形的NPP变化来看,中海拔地区、丘陵及山地地区绿化趋势显著,耕地、草地和林地恢复显著,NPP显著增加;低海拔、低起伏度处,受耕地NPP显著减少影响,植被退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改进的CASA模型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辛会超 张安兵 +1 位作者 王贺封 马鹏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65,共13页
为揭示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17A3HGF数据集,综合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 为揭示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17A3HGF数据集,综合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000—2020年海河流域植被NPP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定量识别驱动因素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20年海河流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1.73 Tg C·a^(-1),年均NPP为326.75 g C·m^(-2)·a^(-1),其中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和农用地的NPP多年均值分别为313.59、385.28、353.03、320.12、295.22 g C·m^(-2)·a^(-1)。(2)空间上,植被NPP高值区集中于西北部山区,低值区集中于东南部平原区;NPP整体情况稳定,变异系数均值为0.17;未来变化趋势呈反持续性,植被NPP可能下降。(3)植被NPP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降水为主要气象因素;NPP随着高程和坡度增加均呈“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转草地使植被NPP增量最大,为732.22×10-3 Tg C。(4)2000—2020年期间,不同驱动因素影响力均值为0.2,排序依次为降水>高程>坡度>湿度>气温>日照时数>土地利用>风速。综上表明,研究期内海河流域植被NPP整体呈好转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生产力存在差异,最强为阔叶林和灌丛;影响植被NP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为降水、高程和坡度,人为因素的影响力低于自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海河流域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HGF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TM模型在京津冀干旱预测应用中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小枫 赵安周 +1 位作者 相恺政 张向蕊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6-365,432,共11页
在多时间尺度上对京津冀的旱情进行准确地预测可为当地抗旱提供有效支撑。基于1961—2019年京津冀22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平均湿度等多个气象因子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 在多时间尺度上对京津冀的旱情进行准确地预测可为当地抗旱提供有效支撑。基于1961—2019年京津冀22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平均湿度等多个气象因子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并构建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 model,LSTM)对多时间尺度的SPEI(SEPI-3、SPEI-6、SPEI-9、SPEI-12和SPEI-24)进行时空预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 2)对预测模型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在唐山气象站上,LSTM模型对多时间尺度SPEI(SEPI-3、SPEI-6、SPEI-9、SPEI-12和SPEI-24)值的预测效果较好。在时间序列预测方面,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随着SPEI的时间尺度增加而逐渐提高,其中LSTM模型在3个月和24个月SPEI时间尺度上的MAE分别为0.473和0.197,RMSE分别为0.627和0.260,R 2分别为0.604和0.935。在空间分布预测上,LSTM模型对2019年京津冀季节和年时间尺度上的SPEI预测值与实际值在空间分布上相似,说明LSTM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京津冀干旱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预测 LSTM模型 SPEI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研究
15
作者 谢意 王贺封 +1 位作者 曹媛 赵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1期35-42,共8页
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8—2019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贡献度最大,生态... 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8—2019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贡献度最大,生态环境压力与保护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高;到2019年,各地级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分别处于较高水平和较优水平。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各地级市均步入协调发展阶段且多属于良好协调发展型,石家庄率先成为优质协调发展型城市。各地级市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京津城市辐射作用明显,环京津周边城市发展迅速,空间差异逐渐消失。总体来看,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促进了河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津冀滨海湿地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魏凯濠 王贺封 +2 位作者 张安兵 李斯林 李斌 《水生态学杂志》 2025年第5期101-112,共12页
研究津冀滨海湿地变化与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基于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探讨了津冀滨海湿地时空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并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移动方向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研究津冀滨海湿地变化与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基于InVEST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探讨了津冀滨海湿地时空演变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并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移动方向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津冀滨海自然湿地面积减少298.65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655.04 km^(2),湿地类型中水库坑塘和滩地面积变化最大,其余湿地类型变化较小;各区县总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而自然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2000-2020年津冀滨海湿地碳储量增加了179.40×10^(4) t,沼泽和水库坑塘面积的增加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储量高值区和中值区面积较小,低值区面积最大,其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碳储量标准椭圆重心大幅向西方向移动。(3)GDP和距道路距离是影响津冀滨海自然湿地碳储量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年降水量和NDVI是主要自然因素,各影响因素对人工湿地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湿地碳储量变化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为津冀滨海湿地在建设发展中提高碳储存水平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冀滨海湿地变化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地理探测器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