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2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电探测器暗电流宽温拟合算法研究
1
作者 袁国振 任海兰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2,共6页
【目的】为了消除光电探测器(PD)内正负(PN)结固有暗电流物理特性的影响,在提升探测器功率探测范围和扩宽探测器工作环境温度范围的同时提高PD探测精度,文章设计了一套在标定PD时应用的暗电流补偿算法。【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光电二极... 【目的】为了消除光电探测器(PD)内正负(PN)结固有暗电流物理特性的影响,在提升探测器功率探测范围和扩宽探测器工作环境温度范围的同时提高PD探测精度,文章设计了一套在标定PD时应用的暗电流补偿算法。【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光电二极管物理特性及PD内的硬件电路设计,建立光生电流与光功率间的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模型修正光功率与光生电压模数转换(ADC)值的曲线关系,实现在具体温度点下去除暗电流功率影响并补偿功率;其次,研究暗电流的温度特性,计算出少数温度条件下所需补偿暗电流的功率大小,利用少数温度点拟合扩展至宽温范围实现暗电流温度补偿;最后,搭建温控测试平台,利用光开关(OS)控制光电二极管入光功率大小,通过光功率探测仪记录PD实时入光功率大小,测试在不同温度条件以及入光功率下的PD精度值。【结果】实验表明,利用算法标定PD后,工作温度范围可从-5~55℃扩宽至-40~80℃,最低探测功率从-40下降至-68 dBm。在上述工作温度和探测范围下,软件算法计算上报的光功率与实际探测光功率的精度误差在±1 dB以内。【结论】采用文章所提算法对PD校准后能消除暗电流及噪声的影响,在宽温范围下能提高探测功率范围及探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电流 光电探测器 宽温范围 低功探测 补偿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波段远程增益单元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2
作者 梁宇东 喻杰奎 +7 位作者 谭曼 段明雄 王文忠 龙函 徐健 黄超 李书恒 吴剑军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针对C+L波段大容量超长跨距传输系统结构复杂,实现难度大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同时放大C和L波段的远程增益单元(RGU)。【方法】文章通过研究掺铒光纤(EDF)对光信号放大的理论,得出EDF长度与RGU的增益以及噪声系数的关系。再通... 【目的】针对C+L波段大容量超长跨距传输系统结构复杂,实现难度大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同时放大C和L波段的远程增益单元(RGU)。【方法】文章通过研究掺铒光纤(EDF)对光信号放大的理论,得出EDF长度与RGU的增益以及噪声系数的关系。再通过模拟仿真,比较不同设计方案下RGU的增益与噪声系数,选出RGU中C和L波段最佳的EDF长度,并通过优化光路子系统参数,设计出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基于远程光泵放大器(ROPA)系统性能最优的C+L波段RGU。文章还搭建了基于后向RGU的单载波400 Gbit/s速率C+L超大容量长跨距无中继传输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实验采用前向高阶拉曼放大技术与高阶泵浦结合后向ROPA放大技术,实现了36 Tbit/s(90×400 Gbit/s)无中继传输342.5 km的最新记录。【结论】结果表明,实验测试的C+L波段RGU的增益与噪声系数与模拟仿真数据结果高度一致,即这种远程增益结构下C波段17 m与L波段21 m EDF的设计符合理论研究。实验系统的传输记录说明了基于理论研究设计的C+L波段RGU在无中继大容量传输系统中的可行性,并且其能大幅提高C+L波段传输系统的传输距离。文章取得了有实际意义的结果,为我国大容量超长距离(ULH)系统在信号波段的拓展方向的应用提供了系统的性能、指标、参数和标准等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容量传输 超长距离传输 远程光泵放大技术 C+L波段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相干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山 李威 +4 位作者 潘映梅 曾韬 罗鸣 喻煌 郭浩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光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尤其在数据中心和宇航等领域,传统数字相干光通信接收方法的复杂度和功耗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模拟相干技术因其能在保持通信质量的同时降低复杂度和功... 随着光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尤其在数据中心和宇航等领域,传统数字相干光通信接收方法的复杂度和功耗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模拟相干技术因其能在保持通信质量的同时降低复杂度和功耗而备受关注。该技术通过使用模拟器件实现传统数字相干光通信接收端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从而简化了接收结构并降低了功耗。文章首先介绍了模拟相干技术的典型架构,展示了其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具体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原理、具体结构和实现方式,包括时钟与载波恢复、光域偏振解复用(偏振旋转补偿)和模拟自适应均衡;最后介绍了与模拟相干技术相近的其他简化相干技术,包括准相干接收技术、Kramers-Kronig(KK)接收技术和差分接收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列出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其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通过对模拟相干及其他简化相干技术的原理和研究现状的分析,比较了各种简化相干方式的优点和不足,阐述了简化相干技术未来应发展的方向,为未来简化相干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相干 简化相干 功耗 数据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邮电通信科学研究的展望
4
作者 盧宗澄 《电信科学》 1958年第10期1-4,共4页
邮电通信事業是社会主义国民經济的一个重要組成部門。它为政治、經济、文化、国防和所有居民点服务;它的業务范圍广,服务面大,必須做到迅速、正确、安全和便利。現在,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导下,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新的革命工作正在... 邮电通信事業是社会主义国民經济的一个重要組成部門。它为政治、經济、文化、国防和所有居民点服务;它的業务范圍广,服务面大,必須做到迅速、正确、安全和便利。現在,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导下,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新的革命工作正在我国迅速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胜利,將使我們能够建成一个具有現代工業、現代农業和現代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邮电通信 文化革命 革命工作 固定通信 通信体系 通信方面 电信科学 优先进行 邮政通信 奴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泵技术的超长距光传输系统研究与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克峰 吕建新 +1 位作者 彭阳 汪俊奇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目的】针对采用遥泵技术的超长距光传输系统传输距离受限问题,文章提出了100与200 Gbit/s业务混合传输的单跨无中继传输系统,实验在不考虑色散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调整系统入纤功率和系统中遥泵增益单元的位置来测试系统最大跨段... 【目的】针对采用遥泵技术的超长距光传输系统传输距离受限问题,文章提出了100与200 Gbit/s业务混合传输的单跨无中继传输系统,实验在不考虑色散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调整系统入纤功率和系统中遥泵增益单元的位置来测试系统最大跨段损耗。【方法】实验中关键放大技术主要为遥泵、掺铒光纤和拉曼放大技术,在传输中应用掺铒光纤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遥泵增益单元对系统中光信号进行无中继放大,并通过调整遥泵增益单元的放置位置来进一步提升中继传输距离,实验采用能够更好提升遥泵放大增益的遥泵旁路接入方式。【结果】实验采用3种不同的模块共9个业务波,分别使用200 Gbit/s偏振复用—正交相移键控(PM-QPSK)、100 Gbit/s PM-QPSK和200 Gbit/s偏振复用—16正交幅度调制(PM-16QAM)调制格式,采用损耗为0.17 dB/km的G.654b超低损耗光纤搭建传输实验,并最终实现了总容量为1.5 Tbit/s、跨段损耗达到75 dB的单跨超长距传输。【结论】结果表明,通过设置最佳的入纤功率和调整遥泵增益单元的位置可以提升系统传输距离,实验结果为搭建基于遥泵技术的超长距光传输系统提供了参考价值,对基于遥泵技术的无中继传输发展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距光传输系统 遥泵技术 无中继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 Gbit/s PON高性能接收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蕾 高建河 +3 位作者 黄莎 张玉安 罗勇 徐红春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超千兆需求,从千兆走向万兆,从第五代固定网络(F5G)走向高级第五代固定网络(F5.5G),50 Gbit/s无源光网络(PON)被认为是F5.5G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文章针对当前接入网络发展状况,对50 Gbit/s PON技术进行了深入... 【目的】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超千兆需求,从千兆走向万兆,从第五代固定网络(F5G)走向高级第五代固定网络(F5.5G),50 Gbit/s无源光网络(PON)被认为是F5.5G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文章针对当前接入网络发展状况,对50 Gbit/s PON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实现50 Gbit/s PON高灵敏度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方案中,50 Gbit/s的非归零(NRZ)信号通过雪崩光电二极管(Avalanche Photodiode,APD)探测器,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可被检测到的宏观电流,该电流通过跨阻放大器(TIA)放大并转换成电压输出。对其进行均衡处理,采用光数字信号处理(oDSP)芯片的前馈均衡器(FFE)和判决反馈均衡器(DFE)对脉冲信号的拖尾现象进行补偿后,再通过DFE将码间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接着重点分析了APD、TIA和oDSP等关键技术,并采用25与50 Gbit/s APD对接收性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第1组实验25 Gbit/s APD在测试时间4 min内接收信号无误码,接收光功率为-8.48 dBm,当误码率(BER)为2.78e-2时,接收光功率达-26.61 dBm;在使用50 Gbit/s APD的情况下,4 min内接收信号无误码时,接收光功率为-8.97 dBm。当BER为2.78e-2时,接收光功率达到-27.05 dBm,第2组数据50 Gbit/s APD-2也达到了同样的实验效果。【结论】50 Gbit/s APD接收灵敏度更高,性能更好,更适合使用在50 Gbit/s PON光模块中实现高性能接收。最后文章针对未来降成本方案在均衡技术与APD上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 Gbit/s无源光网络 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数字信号处理 跨阻放大器 高性能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芯光纤WDM器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丽 肖清明 +1 位作者 王敏 蒋磊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1,共6页
空分复用技术是提高光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技术包括多芯光纤(MCF)、少模复用和轨道角动量复用等,其中MCF技术是空分复用技术中较成熟的一种。【目的】为解决光通信传输系统中容量受限的问题,文章设计和研制了一种新型的... 空分复用技术是提高光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技术包括多芯光纤(MCF)、少模复用和轨道角动量复用等,其中MCF技术是空分复用技术中较成熟的一种。【目的】为解决光通信传输系统中容量受限的问题,文章设计和研制了一种新型的4芯光纤波分复用(WDM)器件。【方法】文章首先对WDM、空分复用、MCF和MCF耦合技术等进行分析,选取了以毛细管、透镜和腐蚀光纤方案制作的4芯扇入扇出器件为媒介,然后利用MCF和WDM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4芯光纤的选取、4芯WDM调试原理和调试方法出发,最后利用4芯扇入扇出器件设计和研制了一种新型的4芯WDM原样,并利用4芯扇入扇出器件使用差值法对文章研制器件进行了指标测试。【结果】根据实验样品测试的结果显示,该4芯WDM原样1的各反射端和透射端的插入损耗能够控制在0.8 dB以内,反射端的各路隔离度>15 dB,透射端的各路隔离度≥40 dB。【结论】根据测试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与传统单芯WDM方案相比,在同样器件体积下,新型4芯WDM原样可以实现4路通信,极大地提高了光通信容量,同时,填补了国内外对基于MCF技术的空分复用光器件研究的空缺,并且拓展了空分复用的应用范围,让MCF具有长距离传输的潜能。基于空分复用系统制作的WDM器件,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分复用 多芯光纤 波分复用技术 光纤耦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视频分类任务的模态融合策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一帆 张雪芳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9-493,共5页
尽管过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通常只是模拟了人类的某一种感知能力,也就意味着被限制在处理单个模态的信息之中。从多个模态信息中提取特征并进行有效融合对于从弱/限制领域人工智能向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迈进... 尽管过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成功,但是通常只是模拟了人类的某一种感知能力,也就意味着被限制在处理单个模态的信息之中。从多个模态信息中提取特征并进行有效融合对于从弱/限制领域人工智能向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迈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在视频分类任务上对多模态信息的特征编码进行早期特征融合、对各模态信息的预测结果进行后期决策融合以及对两者相结合的不同多模态信息融合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音频模态信息参与模态融合的两种方式进行了对比,即直接将音频进行特征编码进而参与模态融合或音频通过语音转文本进而以文本的形式参与模态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将文本和音频模态单独的预测结果与另外两种模态的融合特征的预测结果进行决策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分类预测准确率;此外,通过语音识别将语音转换成文本模态信息,能够更加充分利用其中包含的语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模态融合 语音识别 视频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芯片驱动的SDK仿真平台研究与实现
9
作者 李文艺 徐志生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2,共6页
【目的】随着集成电路(IC)设计与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片上系统(SoC)的设计规模越来越庞大,相对应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也越来越复杂,缩短SDK的开发时间和快速应用是芯片研发成功的关键环节。【方法】文章设计了一种芯片SDK仿真平台,该... 【目的】随着集成电路(IC)设计与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片上系统(SoC)的设计规模越来越庞大,相对应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也越来越复杂,缩短SDK的开发时间和快速应用是芯片研发成功的关键环节。【方法】文章设计了一种芯片SDK仿真平台,该平台支持对芯片逻辑设计信息进行自动化提取,基于设计的芯片数据结构实现对提取到的逻辑信息进行软件本地镜像、开发配置、告警和性能多线程来模拟实际单盘应用时的多任务轮询上报网管,通过虚拟串口连接SDK工程与串口工具,Shell命令集提供SDK仿真平台下开发人员与SDK工程的交互。【结果】基于光通信芯片的测试结果表明,该SDK仿真平台可实现脱离硬件环境下的芯片软件级仿真、多线程调试模拟和Shell命令集下的多功能交互等功能。【结论】文章研究与实现的SDK仿真平台可应用于芯片前期开发与后期应用维护,避免了硬件资源紧张对开发的阻塞,收敛了芯片转产的差异,提供了便利的SDK调测方法,对缩短研发周期和加速芯片快速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上系统 软件开发工具包 芯片驱动 光通信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可调谐滤波器的光开关器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荻 肖清明 郑洁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6,共7页
【目的】在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下行传输中,可调谐光滤波器(TOF)是在一定光带宽范围内动态选择波长通过的滤波器,通过对波长选择开关(WSS)或多播切换开关(MCS)输出端口进行波长选择滤波筛选并对光强进行衰减均衡,使得ROADM各个输... 【目的】在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下行传输中,可调谐光滤波器(TOF)是在一定光带宽范围内动态选择波长通过的滤波器,通过对波长选择开关(WSS)或多播切换开关(MCS)输出端口进行波长选择滤波筛选并对光强进行衰减均衡,使得ROADM各个输出端口光强一致。MCS基于光开关(OSW)原理,通过同时切换多个输入通道将数据传输到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对多播数据实现快速、准确和可靠地传输。当前大多数MCS需要与TOF阵列一同工作,以避免意外信道,同时确保在MCS之后进入接收器的功率不会饱和或严重串扰。目前大多数TOF阵列尺寸较大,很难与MCS集成,影响了无色无方向性无竞争性(CDC)-ROADM的实现。为了降低ROADM下行传输系统的实现难度,需要解决模块体积臃肿的问题。因此,文章设计了一种集成TOF功能的OSW器件,减小了MCS模块的体积并优化了结构。【方法】文章将TOF的功能集成到MCS模块中,设计了同时能实现光通道选择和光波长选择功能的器件。由于微机电系统(MEMS)可以分别实现OSW和TOF的功能,且MEMS器件相对容易实现,兼具调谐速度快、可调谐范围宽和体积小等优点,因此文章基于现有MEMS OSW和TOF方案设计了一种兼具二者功能的新器件。该器件基于MEMS技术,配以多芯准直器,使得器件的X和Y轴分别实现OSW和TOF功能,且功能间互相独立,干扰较小。文章介绍了此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光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学设计和仿真验证。【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可以满足MCS器件的使用需求。【结论】文章所提采用TOF-OSW器件的MCS模块相当于在其中集成了TOF的功能,因此省去了原本TOF的成本和空间,降低了成本并减少了占用空间及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因此TOF-OSW器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实际需求,也能更好地满足ROADM系统对实现CDC功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光开关 可调谐光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宽带拉曼光纤放大器的研究
11
作者 夏同 付成鹏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1,共5页
【目的】新兴技术的涌现推动着光纤通信容量不断提高,这对光纤放大器的工作波长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够实现超宽带放大的光纤放大器。【方法】为了实现增益范围覆盖Super-C band和Super-L band的超宽带拉曼光纤放大器(RFA)... 【目的】新兴技术的涌现推动着光纤通信容量不断提高,这对光纤放大器的工作波长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够实现超宽带放大的光纤放大器。【方法】为了实现增益范围覆盖Super-C band和Super-L band的超宽带拉曼光纤放大器(RFA),文章在理论上建立了RFA的传输模型,介绍了后向RFA传输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考虑实际情况选择泵浦功率以及波长范围,文章使用6个泵浦波长和7个泵浦激光器,在G.652光纤中仿真得到了一组优化后的泵浦波长配置,根据这组泵浦波长配置,在G.652、G.654和大有效面积光纤(LEAF)3种光纤中进行了测试,并将仿真与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G.652光纤中测试得到了18.07 dB净增益和1.54 dB的增益平坦度;在G.654光纤中测试得到了13.9 dB净增益和1.21 dB的增益平坦度;在LEAF中测试得到了21.99 dB净增益和1.80 dB增益平坦度。仿真与测试结果净增益相差不超过0.2 dB,增益平坦度相差不超过0.4 dB。【结论】仿真与测试结果对比表明文章使用的后向RFA数值求解方法能够准确预测RFA的增益谱。文章使用的泵浦波长配置经过实验验证,在3种光纤中都有较大的增益和较好的增益平坦度,在商用超宽带RFA的波长选择上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纤放大器 超宽带 打靶法 增益平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余少华 杨奇 +2 位作者 薛道均 贺志学 黎偲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2-63,共12页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3U)光传输作为一种新型光通信模式,推动了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移动通信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知识产权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从3U光传输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出发,给出了3U光传输的3个科学问题,并介绍...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3U)光传输作为一种新型光通信模式,推动了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移动通信网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知识产权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从3U光传输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出发,给出了3U光传输的3个科学问题,并介绍了3U光传输的体系架构、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3U光传输的实验验证平台和在该平台上完成的重要实验以及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距离光传输 技术进步 基础理论 超大容量 超高速 下一代互联网 验证平台 移动通信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H的数据传送新协议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展琦 毛谦 文爱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0,共6页
在简述基于SDH的数据传送协议的基础上,研究了几种主要的数据在SDH上传送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讨论了新型数据封装协议———通用组帧规程(GFP)的帧组成、分层结构及应用,研究了主要技术对Internet数据和IP电话分组的封装效率,并指出基于... 在简述基于SDH的数据传送协议的基础上,研究了几种主要的数据在SDH上传送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讨论了新型数据封装协议———通用组帧规程(GFP)的帧组成、分层结构及应用,研究了主要技术对Internet数据和IP电话分组的封装效率,并指出基于SDH的数据传送技术的有关结论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H 数据传送 协议 同步数字体系 异步转移模式 以太网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模光纤的传输衰减随温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端明 李化 +5 位作者 郁伯铭 赖建军 李源 陈敏娜 陈永诗 吴金良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35-340,共6页
本文从实验上测量了单模石英光纤在-50~120℃范围内的损耗。随着温度升高,光纤的损耗随之降低,在常温附近达到最小。其后损耗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增加。损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杂质的吸收和微弯损耗。本文对杂质的吸收以及微弯损耗... 本文从实验上测量了单模石英光纤在-50~120℃范围内的损耗。随着温度升高,光纤的损耗随之降低,在常温附近达到最小。其后损耗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增加。损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杂质的吸收和微弯损耗。本文对杂质的吸收以及微弯损耗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且从理论上定性地解释了损耗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模光纤 温度 共振吸收 配分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光栅有效折射率的变化与纤芯曝光时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卫东 陈志红 +3 位作者 施伟 付浩军 江山 赵梓森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9-192,共4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光纤光栅有效折射率随曝光时间变化关系(neff~t关系)的新方法,与常用的布拉格波长漂移测量法相比较,该法从理论上有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 光纤布拉格光栅 折射率 曝光时间 光纤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收式光纤气体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甘维兵 朱励 +1 位作者 张宇 张爱军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3-44,47,共3页
提出了一种通过波长扫描来检测C2H4 和H2S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新方法。采用超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 2个检测通道共用 1根光纤,通过光源调制实现气体的体积分数的谐波检测技术。该系统最小可探测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 10-4, 移植性好,对大... 提出了一种通过波长扫描来检测C2H4 和H2S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新方法。采用超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 2个检测通道共用 1根光纤,通过光源调制实现气体的体积分数的谐波检测技术。该系统最小可探测气体的体积分数约为 10-4, 移植性好,对大多数气体均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波长扫描 吸收 谐波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超”光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余少华 杨奇 +2 位作者 薛道均 贺志学 黎偲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0,共7页
所谓"三超",即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这三个主题是光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三超光传输作为一种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宽带移动通信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型光通信模式,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知识产权竞争的焦点和... 所谓"三超",即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这三个主题是光通信乃至整个通信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三超光传输作为一种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宽带移动通信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型光通信模式,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知识产权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文章介绍了三超光传输中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 超大容量 超长距离 光传输 高谱效率 光编码 光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入锁模光纤激光器的OTDM时钟提取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华颖 于晋龙 +2 位作者 马晓红 陈永诗 杨恩泽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8期13-16,共4页
提出了一个新的全光时钟提取方案 :用非均匀复用后的OTDM信号去驱动主动锁模光纤环行激光器中的调制器件 ,得到复用前的单路时钟光脉冲 ,并且成功地从 2×10Gb/sOTDM信号中提取出
关键词 注入锁模光纤激光器 OTDM 实验研究 时钟提取 亚谐波锁模 光时分复用 全光网络 全光分组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卫东 施伟 +1 位作者 付浩军 江山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62,共5页
简要地阐述了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关键词 光纤光栅 传感器 分布式测量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冗余结构路由器故障恢复模型与方案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吉萌 余少华 詹翊春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8,共8页
为了提高路由器系统的可用性,系统地分析了双冗余结构路由器的高可用性实现方式,将其故障恢复方式分为协议扩展、状态同步和数据复制,并通过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CTMC)对各种方式进行了建模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 为了提高路由器系统的可用性,系统地分析了双冗余结构路由器的高可用性实现方式,将其故障恢复方式分为协议扩展、状态同步和数据复制,并通过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CTMC)对各种方式进行了建模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故障恢复方案(AFM),可根据应用场景动态选择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并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已应用于交换容量为128Gbit/s的高性能路由器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可用性 故障恢复 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 自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