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片热轧辊双螺旋流道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
1
作者 闫华军 周旭航 +5 位作者 杨光 代学蕊 苑振革 王宝雨 刘晋平 周兴邦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9-227,共9页
目的为精确控制轧辊辊面温度,对极片热轧流道布置与流体速度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单、双螺旋流道布置对轧辊辊面温度的影响,设计了螺距值40、50、60mm3种等螺距双流道和3种不等螺距双流道方案,设置了1、2、3m/s3种热油速度,共构建... 目的为精确控制轧辊辊面温度,对极片热轧流道布置与流体速度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单、双螺旋流道布置对轧辊辊面温度的影响,设计了螺距值40、50、60mm3种等螺距双流道和3种不等螺距双流道方案,设置了1、2、3m/s3种热油速度,共构建了18种热流道工况;利用ANSYS仿真软件对18种工况进行模拟,分析轧辊等螺距、不等螺距、流速对轧辊温度的影响规律,利用方差获得温度均匀的最优参数。结果流速对轧辊辊面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流速的增大,对流换热和导热热阻均增加,但导热热阻增加更为明显,当速度达到临近值时,温度增加量达到最大,因此合理的流速是保证辊面温度的重要因素;在等间距流道条件下,流道间距越小,辊面温度均匀性越高,在满足流道强度和干涉前提下,流道间距取最小值为40mm;不等距流道条件下的轧辊辊面温度均匀性好于等螺距流道方案下的,轧辊中段流道螺距P_(2)的最优值为70 mm,此时辊面温差最小。结论当流速为2.2 m/s时,辊面温度均匀性最好;在等螺距最小间距40 mm条件下,辊面最小温度差为±1.55℃;在轧辊中段流道螺距P_(2)=70 mm的不等距条件下,辊面温度差为±0.71℃,进一步提高了辊面温度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极片 轧辊热模拟 双螺旋流道 不等距流道 温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辊压温度对锂离子电池正极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邵海涛 闫华军 +3 位作者 王伟 吴涵 苑振革 崔连森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8-165,共8页
为探究电极制备工艺中辊压温度对锂电池正极极片微观结构与电极性能间的关系,利用二辊轧机,制备了辊压温度为25℃和150℃两种正极极片,研究了辊压温度对正极极片微观结构、厚度一致性、力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辊压... 为探究电极制备工艺中辊压温度对锂电池正极极片微观结构与电极性能间的关系,利用二辊轧机,制备了辊压温度为25℃和150℃两种正极极片,研究了辊压温度对正极极片微观结构、厚度一致性、力学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辊压温度的提高,极片涂层颗粒压实密度显著提高,孔径较小,炭胶相均匀分布黏附在活性颗粒上,涂层颗粒破碎、裂纹及孔洞等缺陷减少,涂层更容易形成导电/黏结网络的电极结构。相比于室温辊压极片,热辊压极片辊压厚度一致性提高,回弹率降低了50%,极片结合强度由182.77 N/m提高至237.37 N/m,提高了29.87%;抗拉强度由20.47 MPa提高至24.44 MPa,提高了19.39%;极片电阻率由158.05Ω·cm降低至119.41Ω·cm,降低了24.45%;电导率由0.63 S/m提高至0.84 S/m,提高了33.33%。两种极片所组装的电池,热辊压极片的电化学性能优于室温辊压极片,循环容量保持率提高了18.65%。本研究通过调控辊压温度等工艺参数来优化电极性能,可以适度提高极片性能,对锂电池极片工业化制备过程中优化电极性能提供了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辊压温度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异质微结构演化与性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俊鹏 孙静娜 +1 位作者 黄华贵 苑振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9-1829,共21页
在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电池储能技术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发展方向。极片作为锂离子电池(LIB)的核心部件,决定了电池能量密度和服役安全性,而辊压工序是确保极片达到所需压实... 在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电池储能技术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发展方向。极片作为锂离子电池(LIB)的核心部件,决定了电池能量密度和服役安全性,而辊压工序是确保极片达到所需压实密度、提高电池综合性能的关键。然而,由于极片为“涂层-集流体-涂层”的典型层状复合结构,具有异质性特征,其中涂层为多孔可压缩结构,在辊压时涉及活性颗粒间和颗粒-集流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辊压变形机理极为复杂,厚度控制难度大,对后续性能表现影响显著。本文概述了极片辊压工艺基础理论、基本机理及性能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深入理解正负极片辊压-微结构-性能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为预测极片正向性能、设计极片反向工艺与微结构、完善辊压工艺设定和提高极片产品质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极片 辊压 微结构 性能 工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微观结构演化与过程建模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俊鹏 黄华贵 +2 位作者 孙静娜 李金蕊 苑振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6-787,共12页
为阐明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过程微观结构演化与宏观变形力学量化行为,通过分析变形区内极片涂层和集流体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辊压方向上活性颗粒密实度显著增加,将辊压对极片涂层的影响总结为碳胶相压缩、活性颗粒破碎及融合为二次颗粒... 为阐明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过程微观结构演化与宏观变形力学量化行为,通过分析变形区内极片涂层和集流体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辊压方向上活性颗粒密实度显著增加,将辊压对极片涂层的影响总结为碳胶相压缩、活性颗粒破碎及融合为二次颗粒。集流体整体未发生减薄,由于石墨硬度小,负极铜箔表面高度起伏均在600 nm以内,正极部分活性颗粒嵌入表面,最小涂层厚度时,正极部分活性颗粒嵌入表面的深度为2μm。同时,将活性涂层压缩简化为平面变形问题,利用微分单元法和压缩变形本构模型,将变形区分成若干个微元并进行受力分析,依此推导变形区压力分布及轧制力计算公式,构建单位轧制力与涂层厚度、压实密度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可为实施AGC厚度精确控制及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极片 辊压 单位轧制力 微观结构 压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