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靶向示踪钙钛矿纳米系统光电增效抗肿瘤
1
作者 李坚 张毓 +8 位作者 闫融融 孙开媛 刘晓晴 梁子尚 焦忆楠 卜晖 陈欣 赵晋津 施剑林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44,共21页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多维度的晶体结构和优良的荧光成像/示踪及光电转换性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光电增效治疗肿瘤材料。然而,传统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水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光电增效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多维度的晶体结构和优良的荧光成像/示踪及光电转换性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光电增效治疗肿瘤材料。然而,传统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水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于生物成像和光电增效肿瘤治疗的药物递送纳米系统研究。本文将甲氨蝶呤-壳聚糖-叶酸(MTX-CS-FA)成功与钙钛矿纳米晶体CsSn_(0.5)Pb_(0.5)Br_(3)(PeNCs)铆钉连接,制备出了可以在水中稳定228 d且发绿光的PeNCs@MTX-CS-FA纳米载药体系。在可见光照射下,新型PeNCs@MTX-CS-FA纳米载药体系增效抗肿瘤治疗原理:钙钛矿纳米晶体产生电子和活性氧(ROS);钙钛矿光生空穴耗竭过表达的谷胱甘肽(GSH);甲氨蝶呤(MTX)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活性,导致肿瘤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上述三点共同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动物体内实验中,采用小鼠移植肿瘤模型,累积用药量达2.4mg PeNCs@MTX-CS-FA纳米载药系统时,肿瘤体积减少了约63.68%和肿瘤重量下降了约63.26%。通过生物安全性评估实验证实,在治疗剂量下,小鼠肝、肾等器官功能正常,说明纳米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并且研究发现钙钛矿纳米颗粒经小鼠肠道排出,小鼠粪便呈现出与原始钙钛矿晶体相同的绿色荧光,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载药体系在生物成像和光电催化化疗方面呈现优异的增效抗肿瘤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治疗 生物成像 钙钛矿纳米颗粒 光电催化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沛霖 王文胜 +3 位作者 李喜朋 王建民 胡岩芳 刘科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8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1周内血管超声、TCD、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系统评价其敏感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对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68.4%;TCD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76.3%;CTA对椎基底动脉颅外和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88.9%。结论血管超声、TCD、CTA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初步筛查工具,而DSA仍然是金标准,并且DSA能准确判断脑血管的代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异常病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沛霖 陈树波 +7 位作者 王文胜 李喜朋 周建峰 胡岩芳 HU Peilin CHEN Shubo,WANG Wensheng LI Xipeng,ZHOU Jian feng HU Yanfang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6期492-494,456,共3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 138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者8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9例,综合所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86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有12例患者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其余4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伴发眩晕的PCI患者的血管异常病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后循环出现低灌注状态或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脑血管造影术 眩晕 后循环缺血 椎基底动脉 血管异常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房硕 胡沛霖 +1 位作者 王建民 赵晓辉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8期913-918,共6页
后循环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发病后快速有效的血管再通能够降低致死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我们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后循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病例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围术... 后循环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发病后快速有效的血管再通能够降低致死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我们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后循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病例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围术期常见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类型及侧支循环关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喜朋 张洪涛 +2 位作者 王连芹 聂彦国 李永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及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ICAO的27例脑梗死患者的头颅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结果。结果:8例(29.6%)为单发梗死,19例(70.4%)为多发性梗死。皮层区域梗死6例(22.2%),皮质下梗死10例(37.0%),弥散性梗死7例(25.9%),交界区梗死8例(29.6%)。侧支循环途径包括经前交通动脉代偿14例,经后交通动脉代偿10例,经眼动脉代偿6例,经软膜吻合8例。8例单发梗死中,6例有2种代偿方式,2例有1种代偿方式,而19例多发梗死中,仅5例有2种代偿方式,14例有1种代偿方式。结论:ICAO患者的梗死类型有多种表现,以皮质下梗死和交界区梗死多见,且ICAO发生后有多种侧支循环途径代偿颅内供血,其中,单发梗死的代偿途径可能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闭塞 梗死类型 侧支循环 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24小时内血肿继续增大的有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沛霖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97-798,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脑白质疏松症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险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4-494,共1页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同型半胱氨酸 中老年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脑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动脉硬化 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脑白质疏松症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_(12)测定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刘险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4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T、MRI证实的中老年LA患者30例,测定其血浆总Hcy、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中老年LA患者血浆... 目的探讨中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T、MRI证实的中老年LA患者30例,测定其血浆总Hcy、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中老年LA患者血浆总Hcy升高,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Hcy水平与中老年LA呈正相关,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中老年LA呈负相关。结论Hcy、叶酸及维生素B12与中老年LA具有相关性,是中老年LA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脑白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杨 胡岩芳 +2 位作者 胡沛霖 赵晓辉 郜凤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XIST)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AIS患者76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47例,同期...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XIST)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AIS患者76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47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查各组血浆LncRNA XIS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浆LncRNA XIST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血浆LncRNA XIST和VEGF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对照组比较,侧支循环不良组和侧支循环良好组血浆LncRNA XIST和VEGF基因表达明显升高,且侧支循环良好组较侧支循环不良组升高更明显(P<0.05);血浆LncRNA XIST和VEGF对AIS患者建立良好侧支循环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和0.765,临界值分别为1.76和1.81,敏感性分别为70.2%和74.5%,特异性分别为77.0%和74.3%;两者联合诊断AIS患者建立良好侧支循环的AUC为0.85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2%和71.6%;LncRNA XIST是AIS患者建立侧支循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AIS患者血浆LncRNA XIST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其可能有助于建立脑内侧支循环,与VEGF联合可更好地判定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RNA 长链非编码 染色体 侧支循环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