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基于镜质组反射率证据的修正
1
作者 焦守涛 刘东娜 +14 位作者 张旗 靳职斌 张玉生 原杰 周李岗 刘铁翊 解团结 范宗胜 闫彤彤 周新鹏 张双奎 卫倩倩 闫涛 张坤 尹碧菡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8-431,共14页
我们已经根据花岗岩的资料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本文增加了镜质组反射率资料,重新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经过对比,得出了许多新认识。对比说明,在下地壳填图中,镜质组反射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料。... 我们已经根据花岗岩的资料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本文增加了镜质组反射率资料,重新编制了一份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经过对比,得出了许多新认识。对比说明,在下地壳填图中,镜质组反射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料。镜质组反射率可以记录它形成以后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是煤田和石油地质部门成熟度测量中广泛应用且可靠的方法之一。镜质组反射率方法对岩石学和矿床学也非常有用,因此可以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推测深部是否有隐伏岩体以及隐伏岩体的分布和规模,推测下地壳底部是否有地幔上涌以及地幔上涌的分布。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寻找隐伏岩体,再根据隐伏岩体找矿,是一个找矿的新方法。文中根据山西省镜质组反射率的分布,推测在若干R_(o)>3.0%的地区的深部有可能发现隐伏岩体,其中,祁县隐伏岩体已经被钻探验证所证实。山西省煤矿很多,凡是无烟煤分布区均是寻找隐伏岩体的有利地区。文中还根据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对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进行了修改,指出山西省中部和南部的深部为大片中生代(主要是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区,也是早白垩世时地幔上涌的区域。根据地层资料和花岗岩资料推测山西省北部(大同以北)为地壳厚度正常区,南部为地壳加厚区(为中国东部高原的一部分)。南部为地幔上涌区,北部无地幔上涌迹象;故南部下地壳为高温榴辉岩相区,北部下地壳为低温榴辉岩相区。地表有矿产分布的区域,下地壳为含流体榴辉岩相区。山西省中部和西部的下地壳可能为榴辉岩相-麻粒岩相过渡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在山西省可能呈现为向西缓慢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镜质组反射率 无烟煤 下地壳地质图 隐伏岩体 高原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栏评论:高新技术赋能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进展
2
作者 许冲 高明星 +3 位作者 薛智文 黄雨 吴礼舟 邬忠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 随着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简称LLMs)等高新技术持续取得突破,地震与地质灾害研究正加速从传统依赖单一数据源与经验规则的范式,迈向多源信息融合与智能驱动的风险识别和决策支持体系。基于“高新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专栏,系统梳理了当前在物理仿真模拟、深度学习识别、遥感集成分析、智能预警技术与知识图谱构建等关键方向的研究进展,概括展示了高新技术在灾害风险监测、致灾机制解析与应急响应支撑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多模态数据集成、灾害链建模、模型泛化能力与场景适应性等方面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地震与地质灾害领域中的潜在价值,包括知识抽取、因果推理与多场景风险研判等方面的前沿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高新技术 遥感与InSAR 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 灾害模拟与智能预警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研究的危机与机遇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旗 原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7-1926,共20页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许多学科纷纷向地球化学靠拢,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了地球化学的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丢掉了基础、丢掉了前提、超越了范围、简单化和地球化学的滥用等问题。个别地球化学研究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企图代替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岩石学等的研究,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让不同质的物质进行对比,思维固定化,使研究变得死板,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笔者等批评了地球化学研究中重数据轻野外和忽视地质基础的倾向。笔者等指出,将地球化学标志与其解释捆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不合适的;局部地区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推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而关于太古宙的研究以及板块构造起源的研究,笔者等认为,光有地球化学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太古宙野外地质研究的证据。文中最后指出,地球化学研究出现危机,危机孕育机会,机会导致发展。地球化学应当回归正途,引入大数据研究,加强数理化基础,推动地球化学研究进入新范式,带动地球科学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危机 机遇 太古宙 地质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地壳填图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旗 翟明国 +10 位作者 魏春景 焦守涛 周李岗 黄广宇 陈万峰 汤军 刘睿 原杰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3-1688,共16页
一个地区某个时段的下地壳是什么情况,很难了解清楚,究其原因是没有有效的方法手段。最近对花岗岩起源的研究表明,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与熔融残留相处于平衡,因此,可以根据地表花岗岩的特征反演下地壳变质岩的特征。变... 一个地区某个时段的下地壳是什么情况,很难了解清楚,究其原因是没有有效的方法手段。最近对花岗岩起源的研究表明,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与熔融残留相处于平衡,因此,可以根据地表花岗岩的特征反演下地壳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研究的进展表明,可以根据不同温压条件构建不同组成变质岩的视剖面图,据此推测发生部分熔融时形成的熔体性质。这2个方面结合起来,即构成下地壳填图的理论基础,据此了解下地壳底部的情况,下地壳填图方法也由此而来。本文探讨了下地壳填图的方法,讨论目前下地壳地质图可能表达的图面内容,并着重讨论花岗岩可以给出的下地壳信息,提出对待争论问题的处理原则;讨论在没有花岗岩出露的情况下如何填图的问题,以及沉积、地层、古生物、矿产、构造等可能提供的下地壳信息,重点推荐镜质组反射率方法。此外,基于下地壳填图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以山西省早白垩世下地壳地质图作为实例,探讨了下地壳填图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地质图 填图方法 花岗岩 镜质组反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三级分类刍议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旗 原杰 +5 位作者 焦守涛 王振 王跃 陈万峰 袁方林 李晓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667,共11页
花岗岩的性质主要受源区组成与源岩性质的制约,本文根据花岗岩与源区源岩平衡理论,提出花岗岩的三级分类方案。首先按照花岗岩的全球分布分为大洋系列花岗岩(OSG)和大陆系列花岗岩(CSG)两大类。其次,OSG系列按照构造环境分为3类:大洋中... 花岗岩的性质主要受源区组成与源岩性质的制约,本文根据花岗岩与源区源岩平衡理论,提出花岗岩的三级分类方案。首先按照花岗岩的全球分布分为大洋系列花岗岩(OSG)和大陆系列花岗岩(CSG)两大类。其次,OSG系列按照构造环境分为3类:大洋中脊花岗岩(MORG)、洋岛花岗岩(OIG)、岛弧花岗岩(IAG);CSG则按照变质相不同分为5类:与榴辉岩相平衡的花岗岩,与麻粒岩相平衡的花岗岩,与低温角闪岩相平衡的花岗岩,与高温角闪岩相平衡的花岗岩和与低压高温角闪岩相平衡的花岗岩。再次,OSG按照构造环境进一步细分;CSG再按源岩地球化学性质分为钠质与钾质两个亚类。这一系统分类方案,不仅解决了花岗岩分类理论问题,还提出了从花岗岩时空分布反演变质岩源区特征问题,开辟了花岗岩与变质岩结合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分类 变质岩源区 源岩 大洋系列花岗岩 大陆系列花岗岩 残留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花岗岩的新理论:花岗岩四阶段理论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旗 翟明国 +10 位作者 魏春景 周李岗 黄广宇 陈万峰 焦守涛 汤军 刘睿 原杰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6-435,共30页
花岗岩的成因既是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急迫的科学前沿。100年前花岗岩的火成论与变成论之争,以火成论压倒变成论而收兵。近百年的研究证明,火成论并非完美,关键是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成花岗岩的机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今,花岗岩源自下地壳... 花岗岩的成因既是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急迫的科学前沿。100年前花岗岩的火成论与变成论之争,以火成论压倒变成论而收兵。近百年的研究证明,火成论并非完美,关键是玄武岩浆分离结晶成花岗岩的机理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今,花岗岩源自下地壳变质出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说明花岗岩的源头是变质岩。关于花岗岩成因的理论很多,经过多年的筛选,可能花岗岩形成的四阶段理论(从产生、分凝、上升到侵位)是比较合适的。在对该理论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花岗岩四阶段理论:从产生、形成、上升到侵位。这是对花岗岩形成过程的描述。如果强调花岗岩形成的机理,则可表述为从出熔、聚集、上升到侵位。四个阶段分为两段:产生和形成(出熔和聚集)是升温过程;上升和侵位是降温过程。该理论的核心是本文提出的“下地壳岩浆房”的猜想,这指的是由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经聚集形成的巨大空间。首先,这个猜想解决了下地壳岩浆的空间占位问题。由于下地壳原地部分熔融熔出的产物(熔体+残留体)仅仅是物质组成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存在空间占位问题,下地壳总体积基本不变。只要存在持续的地幔加热过程,岩浆房体积可以逐渐增大一直到变得非常大。其次,关于花岗岩上升的驱动力问题,我们认为,可能正是下地壳岩浆房上覆的几十公里厚的地层静压力,在岩浆房沿着破裂带溢出时转换为巨大的压力驱使岩浆向上运移,而非岩浆自身的浮力。因此,从理论上,花岗岩上升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地质上几乎是瞬间实现的。再次,本理论还合理地解释了花岗岩侵位空间这个古老的难题:下地壳岩浆房上升移出,原先的空间即刻被上覆地层压实填充,造成上覆地层的塌陷,并传递到脆性的上地壳;同时引起上地壳支撑薄弱部位出现构造真空,为上升的岩浆提供驻足空间而完成岩浆侵位过程。很明显,从下地壳岩浆房的消失、转移到上地壳岩浆侵位,实现了空间的置换。看来,“下地壳岩浆房”概念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花岗岩许多传统争议问题。猜想需要论证和证伪,为了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建立两门边缘学科:变质岩浆岩石学和物理地质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四阶段理论 下地壳岩浆房 塌陷模式 变质岩浆岩石学 物理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明天我们如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旗 原杰 +7 位作者 汤军 周李岗 焦守涛 陈万峰 刘睿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956,共16页
花岗岩研究几百年了,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今天的花岗岩研究存在很多争论,主要表现在如下11个方面: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问题、花岗岩分离结晶问题、水岩交换问题、构造环境问题、埃达克岩与压... 花岗岩研究几百年了,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今天的花岗岩研究存在很多争论,主要表现在如下11个方面: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问题、花岗岩分离结晶问题、水岩交换问题、构造环境问题、埃达克岩与压力的关系以及Sr/Y值等问题。针对花岗岩的现状,文中着重探讨了今后花岗岩如何研究的问题,并提出3点建议。一是要解体岩浆岩类,将花岗岩从岩浆岩类中独立出来(与玄武岩并列)。岩浆岩包括幔源以及壳源两种类型的岩石,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玄武岩和花岗岩。玄武岩是幔源的,花岗岩是壳源的,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而仅仅因为玄武岩和花岗岩都属于岩浆岩而要把花岗岩与玄武岩捆绑在一起,用一个理论统一解释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问题,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二是花岗岩研究要从源头抓起,从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抓起,要改变花岗岩专家过分关注对侵入体研究的偏向,把精力集中到花岗岩起源的研究上来。三是下地壳填图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花岗岩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是花岗岩地球动力学意义之所在。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是与残留体处于平衡的,不同的花岗岩有不同的特征,主要反映了他们形成的源岩的特征。变质岩与花岗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和成因联系,这是下地壳填图的理论基础。下地壳填图的理论与方法国内外没有先例,应是花岗岩研究的前沿。此外,本文还强调,要彻底改变花岗岩和地质研究目前的现状,采用大数据与量子科技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数据可以推动地质学从学科向科学的转变,量子(以及纳米)技术可以推动地质从宏观向微观领域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变质岩 危机 下地壳填图 板块构造 玄武岩 大数据 量子 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旗 原杰 +7 位作者 汤军 周李岗 焦守涛 陈万峰 刘睿 王振 王跃 袁方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6-659,共4页
花岗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很难界定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目前想要系统叙述花岗岩研究的历史,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所有花岗岩类为对象,指出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为前板块构造时代,即从火成论到槽台... 花岗岩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很难界定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目前想要系统叙述花岗岩研究的历史,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所有花岗岩类为对象,指出花岗岩研究的昨天为前板块构造时代,即从火成论到槽台论,花岗岩处于理论探索时代,该阶段主要明确了花岗岩与玄武岩之间的关系。花岗岩研究的今天主要依靠板块构造理论,此阶段的主要贡献是推动了洋盆内花岗岩理论的进步和促进了造山带花岗岩理论的研究。花岗岩研究的明天应为后板块构造时代,此阶段可能主要是探讨大陆花岗岩的形成与演化,为此,需要脱离开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将花岗岩理论从玄武岩理论中独立出来,将花岗岩理论与大陆构造理论结合起来,将花岗岩成因与变质岩深熔作用结合起来,探讨利用花岗岩特征反演下地壳的特征。花岗岩的争论从未停歇过,研究越深入,要解决的问题越多。通过回顾花岗岩的昨天,探讨花岗岩的今天,展望花岗岩的明天,希望能够开辟花岗岩研究的新方向、新思路、新理论,推动花岗岩理论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台论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大洋花岗岩 大陆花岗岩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递函数的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的填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韩光中 杨银华 +1 位作者 吴彬 李山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6-1041,共6页
数据缺失在土壤调查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土壤转换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s,PTFs)是简单、快速、大批量填补土壤数据库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分析和厘定我国土壤数据库缺失... 数据缺失在土壤调查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土壤转换函数(pedotransfer functions,PTFs)是简单、快速、大批量填补土壤数据库缺失信息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分析和厘定我国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特征的研究较少,针对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的填补方法也亟待规范。本文对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库进行分析,探讨该数据库的数据缺失特征,并对数据缺失严重的土壤属性进行预测,以期为今后的土壤数据库缺失数据填补工作提供参考。总体来看,质地(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是土壤普查中最基础的调查项目,这些土壤属性信息的完整性最好。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数据有一定的缺失。碱解氮、容重、砾石含量、各种类型氧化铁数据缺失严重。在填补缺失数据时,建议首先考虑模型的稳定性,尽量使用那些相对稳定且数据完整性好的土壤属性来预测缺失数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库基本都缺少空间属性信息,在填补缺失数据时最好采用简单而相对稳定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的土壤传递函数可以较好地实现容重、碱解氮和部分阳离子交换量缺失数据的填补工作。尽管如此,由于部分土壤属性信息有一定的时效性,应用传递函数时要注意数据源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数据库 数据缺失 传递函数 数据填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地球科学研究的初步展望——以量子-生物科学的研究为鉴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振 张旗 +1 位作者 石玉若 原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5-880,共6页
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一样都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学科。量子-生物科学的产生,对生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今方兴未艾。本文以量子-生物科学中鸟类迁移和光合作用研究为例,简述了量子力学在生物科学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例,引出量... 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一样都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学科。量子-生物科学的产生,对生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今方兴未艾。本文以量子-生物科学中鸟类迁移和光合作用研究为例,简述了量子力学在生物科学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例,引出量子-地球科学在岩浆岩演化、地球磁场成因以及矿物生长等方面涉及量子力学的研究。最后,针对量子-地球科学的研究需求,对未来研究方法和技术准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地球科学 量子-生物科学 量子效应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耕人为土有机碳和全氮对水分状况和耕作时间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光中 张甘霖 +2 位作者 黄来明 陈留美 李山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0-1308,共9页
以我国南方地区数十年至千年尺度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耕人为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对水分状况和耕种时间的响应,阐明不同水分类型水耕人为土的固碳趋势。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SOC的演变特征和固碳能力受水分状况和... 以我国南方地区数十年至千年尺度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耕人为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对水分状况和耕种时间的响应,阐明不同水分类型水耕人为土的固碳趋势。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SOC的演变特征和固碳能力受水分状况和起源土壤SOC含量的影响很大。进贤序列(地表水型)在种稻初期SOC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耕作层,到一定阶段后下层也明显增加。慈溪序列(良水型)SOC只在耕作层累积,种稻50 a内基本达到饱和。中山序列(地下水-良水型)SOC在种稻30 a内达到饱和,之后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略有下降。相比之下,宝应序列(地下水-良水型)SOC在种稻5 a内相对稳定,之后在15 a内地下水位明显下降,SOC显著降低。不同水分类型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碳氮比(C/N)随耕种年限的增加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度熟化的水耕人为土耕作层可能存在相近的碳氮耦合平衡。地表水型水耕人为土在300 a内可一直作为相对稳定的农田有机碳汇,但固碳速率偏低。进贤、中山和宝应序列水耕人为土TN的演变特征和其SOC的演变特征基本一致。慈溪序列土壤含有较多的无机氮,TN的演变特征和其SOC的演变特征差异很大。要注意评估无机氮含量高的水耕人为土在长期耕种过程中土壤氮富集或亏损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水分类型 有机碳 碳氮比 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北省核桃花期冻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迪 张巧玉 +2 位作者 孙东磊 朱琛 刘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核桃花期冻害是核桃生长中影响座果最主要的因素。利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评估手段,结合GIS技术,对河北省核桃花期冻害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是减少核桃花期冻害对其产量造成损失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河北省32个核桃主要种植县的国家一般... 核桃花期冻害是核桃生长中影响座果最主要的因素。利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评估手段,结合GIS技术,对河北省核桃花期冻害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是减少核桃花期冻害对其产量造成损失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河北省32个核桃主要种植县的国家一般气象站的气象资料、核桃种植的基础信息和地理信息数据。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载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建立冻害综合风险指数,创建核桃花期冻害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此为依据进行河北省核桃花期冻害风险区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花期 冻害 风险区划 GIS技术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科学与大数据科学:推动地质学跨越式发展的两大利器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守涛 张旗 +5 位作者 汤军 原杰 王振 陈万峰 蔡宏明 王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4-307,共14页
在理科数、理、化、生、地5大基础学科中,量子物理学、量子数学(量子计算、量子天文)、量子化学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快速发展的引擎。令人称奇的是,最近,量子生物学也异军突起,在量子应用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相比之下,量子地球科学落伍... 在理科数、理、化、生、地5大基础学科中,量子物理学、量子数学(量子计算、量子天文)、量子化学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快速发展的引擎。令人称奇的是,最近,量子生物学也异军突起,在量子应用方面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相比之下,量子地球科学落伍了。如何解决地质落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量子科学和大数据科学可能是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两个领域。可是,针对量子与地质能否结合,量子科学能否引入地质学等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介绍了量子科技的发展、应用与展望,探讨在中国发展量子地球科学的紧迫性和可能性,建议近期应当关注量子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大数据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正蓬勃发展着,本文讨论了以下若干问题:大数据与范式革命、大数据思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用主义,以及地质大数据前瞻与挑战等问题。本文认为,量子地球科学研究应当未雨绸缪,地质大数据研究应当大力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量子 大数据 数据共享 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核心氧同位素SHRIMP分析研究青海湖裸鲤繁殖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玲 千琳勃 +4 位作者 赵素梅 张秀兰 刘英烈 唐巧玲 原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青海湖裸鲤是中国重要的内陆珍稀鱼种,在青海湖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繁殖环境是鱼类种群延续的关键因素,能获取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环境参数和明确最佳产卵场,对于保护和扩大其渔业资源量也非常重要。本文尝试利用耳石的微区原位... 青海湖裸鲤是中国重要的内陆珍稀鱼种,在青海湖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繁殖环境是鱼类种群延续的关键因素,能获取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环境参数和明确最佳产卵场,对于保护和扩大其渔业资源量也非常重要。本文尝试利用耳石的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分析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特征,利用SHRIMPⅡ离子探针测定5尾青海湖裸鲤耳石微区原位δ^(18)O组成,沿着最长生长轴到边缘打点,束斑直径大约25μm,束斑深度约2~3μm。分析结果表明,裸鲤耳石的δ^(18)O值变动范围分别是−4.88‰~3.46‰、−0.28‰~3.91‰、−1.43‰~2.94‰、−1.81‰~3.35‰,并且耳石间歇带的δ^(18)O值高于成长带。耳石间歇带是裸鲤在湖水中形成,而成长带是在河水中形成,上述结果与青海湖湖水的δ^(18)O值显著高于河水的δ^(18)O值一致,因此记录了裸鲤的洄游行为。核心区域差异性的δ^(18)O值则反映了裸鲤的产卵地和水温状况,表明有的裸鲤在水温较低的河口产卵孵化,有的在水温较高的河流上游产卵孵化。与其他样品不同的是,其中1尾裸鲤耳石的δ^(18)O变动范围是−9.36‰~−5.21‰,表明该裸鲤固定在河流里生长繁殖,不发生洄游行为。这一发现为进一步优化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殖和利用耳石化石探究青海湖水环境演变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产卵地 耳石 氧同位素 SHRIMP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区不同母质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光中 谢贤健 李山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8-309,共12页
如何度量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速率是土壤发生学的一个难题。选择南方丘陵区3种常见母质(紫色砂页岩类坡积物PS、第四纪红黏土RC和红砂岩类坡积物RS)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属性距离和土壤发育指数来表征... 如何度量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速率是土壤发生学的一个难题。选择南方丘陵区3种常见母质(紫色砂页岩类坡积物PS、第四纪红黏土RC和红砂岩类坡积物RS)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属性距离和土壤发育指数来表征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揭示母质对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剖面形态特征经定量后和属性距离一样能够表征水耕人为土发育的时间趋势,在指示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和估算发育速率上有重要意义。有机碳(SOC)、pH、黏粒含量和磁化率(MS)在计算发生层距离(HD)中贡献很大,而土壤颜色和湿结持性在计算发生层指数(HI)中起着重要作用。RC母质的土壤,土层较厚,颜色红,黏粒含量较高,保肥和保水状况好,土粒的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好,SOC容易累积,发育速率最快。PS母质的土壤,土层较厚,细颗粒(黏粒+细粉粒,<0.01mm)含量高,保肥和保水状况好,土粒有一定的黏结性和可塑性,SOC容易累积,发育速率次之。RS母质的土壤,黏粒和细颗粒含量均很低,土层薄,保肥和保水状况以及黏结性和可塑性差,SOC很难累积,发育速率最慢。母质对水耕人为土发育过程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其发育速率表现出来。研究同时显示,水耕人为土平均发育速率远较自然土壤快,并在人为培育下快速定向发育。但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水耕人为土的发育速率普遍下降,水耕人为土发育速率和成土年龄的关系大致符合对数关系。这种定量方法可以提高对水耕人为土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能实现不同地区水耕人为发育速率的定量比较,有较好的使用前景。但此方法仍处于试验探讨阶段,有待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时间序列 母质 属性距离 土壤发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