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机制的研究
1
作者 武志斌 邵慧真 王中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5期430-436,共7页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4月1日~2024年5月1日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4月1日~2024年5月1日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倾向性匹配以及随机数字表,将以上患者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美托洛尔、螺内酯以及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体外反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心肌缺血总负荷、NT-proBNP、sST2、心肌酶谱、炎症指标、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以及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相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96%比87.88%),经过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心肌能量代谢水平(MEE)均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每搏排出量(SV)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LVEDD以及MEE低于对照组,LVEF、CO、SV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T-proBNP、sST2、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CK-MB)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NT-proBNP[(385.09±99.18)ng/ml比(552.35±102.41)ng/ml]、sST2[(12.78±1.35)ng/ml比(26.98±1.25)ng/ml]、cTnI[(0.02±0.01)ng/ml比(0.05±0.02)ng/ml]、CK[(79.51±11.28)U/ml比(87.36±11.15)U/ml]、CK-MB[(19.52±1.14)U/ml比(22.95±1.22)U/ml]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降低,RR间期平均标准差(SDANN)、24 h窦性搏动RR间期标准差(SDNN)以及相邻正常RR间期差的平方平均值(RMSSD)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248.28±14.32)mm/min比(310.28±10.17)mm/min]低于对照组,SDANN[(131.68±17.19)比(116.06±11.38)]、RMSSD[(41.84±1.38)比(31.53±1.29)]、SDNN(t=191.988,P=0.000)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除HDL-C外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6.06%比15.15%)、房颤高负荷(7.07%比17.17%)以及急性心力衰竭(9.09%比21.21%)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中采取体外反搏治疗,可通过对NT-proBNP、sST2和心肌酶谱的有效调节,优化炎症指标、血脂水平以及肾功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总负荷,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心肌酶谱 缺血性心肌病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