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邛崃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5
1
作者 桂林华 梁凯歌 +7 位作者 钟金 张炎周 焦晋川 陈宏基 舒智慧 季猛 熊文杰 赵波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1期178-180,共3页
邛崃市有13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场所,涉及树种8种,共有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72份,部分收集保存场所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管理状况较差、场所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邛崃市对所有收集保存场所采取落实... 邛崃市有13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场所,涉及树种8种,共有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72份,部分收集保存场所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管理和技术力量不足、管理状况较差、场所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议:邛崃市对所有收集保存场所采取落实经费加强队伍建设、整理档案资料和完善场所管理、持续开展科研和监测工作等措施,同时可结合实际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种质资源 收集保存场所 现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柳燕 李春容 +1 位作者 谭小昱 罗言云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21-30,共10页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1995—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各时期的景观格局状况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GI网络...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1995—2018年5期的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比分析研究区各时期的景观格局状况和破碎化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GI网络结构要素以核心区为主,其他要素分布较为零散;(2)林地与草地面积占比超过96%,是研究区两大优势景观类型,除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总体缩减外,其余景观类型面积总体增加;(3)各时间段景观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与草地、耕地之间,2007—2013年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4)由景观格局指数结果可知,斑块类型水平上,6大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且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度有所削弱;景观水平上,研究区内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形状复杂程度总体升高,蔓延度与聚集度总体降低,整体连通性较差。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景观格局相关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大熊猫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邛崃市发现野生伞花木种群 被引量:1
3
作者 钟金 桂林华 +7 位作者 梁凯歌 陈宏基 舒智慧 季猛 熊文杰 赵波 陈小红 季宛霖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5期98-101,共4页
2019—2020年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在邛崃市采集到野生伞花木标本,经查阅文献资料和标本采集记录,确定为该种在四川省的新分布记录,邛崃市发现地的伞花木种群有5 cm以上的单株20株,该种群受人为干扰明显。
关键词 伞花木 种群 邛崃市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邛崃山-大相岭片区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言云 谭小昱 +1 位作者 何柳燕 李春容 《风景园林》 2022年第8期93-101,共9页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 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园区建设仍面临生境破碎化问题。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度处于较低水平;构建的生态网络连通度较高但在局部区域出现空缺;生态网络优化可形成“一轴两带,四核多点”的生态网络规划框架。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较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熊猫国家公园 生态网络 生境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竹类主要害虫识别系统在森防场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非非 张笑谦 +3 位作者 徐杰 赵波 汪海霞 陈其兵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第5期10-18,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林草业重点建设领域的重要支撑和业务创新增长点。在四川省竹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邛崃市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竹类主要害虫识别系统应用于竹产业基地森防场景,实现了对竹产业基地的害虫智能识别,并衍生出...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林草业重点建设领域的重要支撑和业务创新增长点。在四川省竹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邛崃市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竹类主要害虫识别系统应用于竹产业基地森防场景,实现了对竹产业基地的害虫智能识别,并衍生出害虫发生情况统计分析、管护员巡护管理等智慧化管理手段,促进了当地竹产业基地的精细化管理,探索了竹产业现代化的新途径,为竹产业建设迈入智慧化目标提供了支撑。文中介绍了该系统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功能的实际应用,并对相关成果在森防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后续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竹类害虫 识别系统 森防应用 四川邛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竹类主要害虫识别系统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非非 杨帆 +3 位作者 余飞 季猛 舒智慧 徐杰 《世界竹藤通讯》 2021年第2期27-33,共7页
在当前四川省竹产业大发展背景下,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引入竹子的生产经营环节,对竹产业基地实行精细化管理和提高竹产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搭建的人工智能识别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 在当前四川省竹产业大发展背景下,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计算机高新技术引入竹子的生产经营环节,对竹产业基地实行精细化管理和提高竹产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搭建的人工智能识别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针对竹类主要害虫的识别系统,实现了通过APP软件对竹类主要害虫进行便捷、准确识别,极大地提升了森防工作效率,为竹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同时也为林业生产经营由传统模式转向智慧化进行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害虫 森林病虫害防治 人工智能 深度神经网络 识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速生槐引种对凉山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的研究
7
作者 王文章 韩鹃 +1 位作者 高波 谭靖兰 《河南农业》 2021年第23期51-52,共2页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官,举国上下都进入了乡村振兴和奔小康的旅程,但像凉山州这个一步跨千年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千古传承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乡村振兴将会比脱贫攻坚更为艰苦,时间也更加久远,我们将面临的是一场更加持久...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官,举国上下都进入了乡村振兴和奔小康的旅程,但像凉山州这个一步跨千年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千古传承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乡村振兴将会比脱贫攻坚更为艰苦,时间也更加久远,我们将面临的是一场更加持久的战争。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我们认真分析了凉山州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定位和必然发展趋势,认真调查了整个凉山州的生态状况,结合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从2018年夏天就着手从韩国引种大叶速生槐,并在1800~3000 m的不同海拔进行梯度试验,各个梯度不但能正常生长,还能获得很好的收益,这对凉山州高低海拔产业齐头并进,为刚脱贫的彝族同胞产业致富奔小康找到了一个捷径,同时将对凉山州畜牧业发展、生态建设、农旅融合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速生槐 引种技术 畜牧发展 生态修复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