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MXene材料CrVCF_(2)的电子性质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莹 黄海深 +2 位作者 孙丽 潘孟美 尚真真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6-1393,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F官能团对Janus型MXene二维材料CrVC的结构、电子性质和磁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F官能团改变了CrVC的电子性质和磁性,CrVCF_(2)的9种可能结构的基态是铁磁态,其中CrVCF_(2)-33结构的能量最...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F官能团对Janus型MXene二维材料CrVC的结构、电子性质和磁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F官能团改变了CrVC的电子性质和磁性,CrVCF_(2)的9种可能结构的基态是铁磁态,其中CrVCF_(2)-33结构的能量最低,是最为稳定的基态结构,其磁矩为5.01μ_(B),带隙为0.099 eV,具有半导体特性。在施加-4%~+4%的双轴拉伸与压缩应变时,CrVCF_(2)-33的总磁矩保持不变;能量随着压缩或拉伸应变的增大而变大,但变化的幅度低于0.2 eV;带隙在应变的作用下会发生改变,当拉伸应变为2.4%时,带隙减小到0.005 eV,接近于零,可看作是自旋零带隙半导体。由此可知,适度的应变可调节CrVCF_(2)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甚至可形成自旋零带隙半导体,这在自旋电子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MXene材料 —F官能团 电子结构 磁性 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修饰氮化铝纳米管对CO的吸附性能研究
2
作者 任舒宁 何建桥 +2 位作者 黄海深 沈光先 吴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铂修饰的(5,5)氮化铝纳米管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以及与一氧化碳(CO)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铂原子吸附于氮化铝纳米管表面氮原子的顶位时能量最低.铂原子附近可以吸附四个CO分子,平均吸...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铂修饰的(5,5)氮化铝纳米管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以及与一氧化碳(CO)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铂原子吸附于氮化铝纳米管表面氮原子的顶位时能量最低.铂原子附近可以吸附四个CO分子,平均吸附能在1.189-2.940 eV之间,铂原子的修饰有效提高了氮化铝纳米管对CO分子的吸附能力.本研究为实验上开发制备性能更加优良的CO气体传感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纳米管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usler合金Mn_(2)CoAl(100)的表面结构和电磁性质
3
作者 文林 江玲 +3 位作者 顾玉鑫 杜信 沈光先 吴波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642,共7页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Heusler合金Mn_(2)CoAl块体的磁性及Mn_(2)CoAl(100)表面的原子弛豫、磁性、电子结构和表面原子极化行为。原子弛豫计算显示,MnAl端面呈现层间差异化位移特征,第一层Mn原子向端面内部弛豫而Al原子...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地研究了Heusler合金Mn_(2)CoAl块体的磁性及Mn_(2)CoAl(100)表面的原子弛豫、磁性、电子结构和表面原子极化行为。原子弛豫计算显示,MnAl端面呈现层间差异化位移特征,第一层Mn原子向端面内部弛豫而Al原子向真空层外移,第二层原子均向真空层移动,第三层原子则呈现内缩趋势;其余三种MnCo、MnMn和CoCo端面则表现出相似规律,其三层原子均向真空层外略微移动,四种端面的整体结构均未发生显著形变。在Mn_(2)CoAl(100)不同原子端面中,MnCo和CoCo端面的半金属带隙被表面态破坏,而MnAl和MnMn端面未受到表面态的明显影响,半金属带隙较大,分别保留了约92%和80%的极化率,预测其在隧道异质结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SLER合金 Mn_(2)CoAl 半金属性 表面 磁性 隧道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Y)掺杂AlN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邹江 李平 谢泉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36-2044,共9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纯AlN、(La,Y)单掺杂以及La-Y共掺杂AlN超胞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了稀土元素(La,Y)掺杂前后体系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未掺杂的AlN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E_(g)=4.237...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对纯AlN、(La,Y)单掺杂以及La-Y共掺杂AlN超胞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了稀土元素(La,Y)掺杂前后体系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未掺杂的AlN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E_(g)=4.237 eV,在费米能级附近,态密度主要由Al-3p、N-2s电子轨道贡献电子,光吸收概率大,能量损失较大;掺杂后使得能带结构性质改变,带隙值降低,能带曲线变密集,总态密度整体下移;在光学性质中,稀土元素掺杂后均提高了静态介电常数、光吸收性能,增强了折射率和反射率,减小了电子吸收光子概率及能量损失;其中La-Y共掺体系变化得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La Y)掺杂Al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掺杂Mg_(2)Si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阳军 杨昆 +1 位作者 周庭艳 吴波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5-830,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探究了未掺杂Mg_(2)Si以及Nd掺杂Mg_(2)Si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Nd掺杂Mg_(2)Si后,Mg_(2)Si禁带宽度从0.290 eV降低到0 eV,导电性能提升;未掺杂的Mg_(2)Si,当光...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探究了未掺杂Mg_(2)Si以及Nd掺杂Mg_(2)Si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Nd掺杂Mg_(2)Si后,Mg_(2)Si禁带宽度从0.290 eV降低到0 eV,导电性能提升;未掺杂的Mg_(2)Si,当光子能量大于0.9 eV时,才开始慢慢具备吸收能力,掺杂Nd之后的Mg_(2)Si对能量为0.2 eV的光子就开始吸收,大大改善了Mg_(2)Si对红外光电子的吸收。掺杂后的光吸收系数和反射率都变小,表明掺杂后的Mg_(2)Si对光的穿透率增大。计算结果为Mg_(2)Si材料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_(2)Si 第一性原理 掺杂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掺杂6H-SiC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邹江 周庭艳 +2 位作者 熊中刚 曾丽娟 吴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1-436,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未掺杂及La掺杂6H-Si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6H-SiC是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2.045 eV,掺杂La元素,形成P型间接半导体,带隙宽度下降为0.886 eV.未掺杂...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未掺杂及La掺杂6H-Si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6H-SiC是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2.045 eV,掺杂La元素,形成P型间接半导体,带隙宽度下降为0.886 eV.未掺杂6H-SiC在价带的低能区,Si-3s、C-2s电子轨道对态密度的贡献较大,在价带的高能区,主要是由Si-3p、Si-3s、C-2p态组成.掺杂后La的5d轨道与6H-SiC的sp3轨道杂化主要贡献在价带部分,而对导带的贡献相对较小,掺杂后电导率提高.未掺杂时,只有一个介电峰,是价带电子跃迁到导带电子所致,掺杂后有两个介电峰,其中第一个介电峰是由sp3杂化轨道上的电子跃迁到La原子5d轨道上产生.未掺杂6H-SiC,在能量为10.31处吸收系数达到最大值,掺杂后在能量为7.35 eV处,吸收系数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掺杂 6H-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掺杂6H-SiC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邹江 周庭艳 +2 位作者 熊中刚 曾丽娟 吴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7-271,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未掺杂及Ce掺杂6H-Si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6H-SiC是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2.045 eV,掺杂Ce元素,带隙宽度下降为0.812 eV.未掺杂6H-SiC在价带的低能...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未掺杂及Ce掺杂6H-Si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6H-SiC是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2.045 eV,掺杂Ce元素,带隙宽度下降为0.812 eV.未掺杂6H-SiC在价带的低能区,Si-3s、C-2s电子轨道对态密度的贡献较大,在价带的高能区,主要是由Si-3p、Si-3s、C-2p态组成.掺杂后Ce原子的4f轨道主要贡献在导带部分,掺杂后电导率提高.未掺杂时,只有一个介电峰,是价带电子跃迁到导带电子所致,掺杂后有两个介电峰,第一个介电峰是由于导带电子跃迁到Ce原子4f轨道上产生,第二个峰是价带电子向导带电子跃迁产生.未掺杂6H-SiC,在能量为10.31 eV处吸收系数达到最大值,掺杂后在能量为6.57 eV处,吸收系数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掺杂 6H-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e-Heusler合金Ti_(2)NiAl/MgO(100)异质结的结构、磁性以及电子性质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远强 杨昆 +1 位作者 黄海深 吴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36,共7页
本文通过第一原理计算,研究了Ti_(2)NiAl/MgO(100)异质结Ti Al-O、TiNi-Mg、TiNi-O和Ti AlMg这4种原子端面的界面结构、原子磁性、态密度和自旋极化.在平衡界面结构中,由于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Ti-Mg (Ni-Mg)键的长度远大于Ti-O (Ni... 本文通过第一原理计算,研究了Ti_(2)NiAl/MgO(100)异质结Ti Al-O、TiNi-Mg、TiNi-O和Ti AlMg这4种原子端面的界面结构、原子磁性、态密度和自旋极化.在平衡界面结构中,由于原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Ti-Mg (Ni-Mg)键的长度远大于Ti-O (Ni-O)键的长度.在所有端面中,原来块体出现的半金属间隙都遭受了界面态的不同程度破坏.在Ti_(2)Ni Al/MgO(100)异质结中,TiNi-O界面检测到具有最大76%左右自旋极化率,根据Julliere模型预测Ti_(2)NiAl/MgO(100)异质结在低温下的隧道磁电阻值(TMR)可以达到2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界面结构 HEUSLER合金 自旋极化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掺杂3C-SiC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邹江 周婷艳 +3 位作者 熊中刚 曾丽娟 吴波 王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1036,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未掺杂及稀土材料La掺杂3C-Si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La掺杂引起3C-SiC晶格体积增大,掺杂体系能量更小,掺杂体系的结构更稳定;未掺杂3C-SiC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其...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未掺杂及稀土材料La掺杂3C-Si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La掺杂引起3C-SiC晶格体积增大,掺杂体系能量更小,掺杂体系的结构更稳定;未掺杂3C-SiC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其禁带宽度为1.406 eV,La掺杂后带隙宽度下降为1.161 eV,La掺杂3C-SiC引入了3条杂质能级,能量较高的1条杂质能级与费米能级发生交叠,另外2条杂质能级都在费米能级以下价带顶之上,La掺杂引起3C-SiC吸收谱往低能区移动,未掺杂3C-SiC的静态介电常数为2.66,La掺杂引起静态介电常数增加为406.01,La掺杂3C-SiC是负介电半导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掺杂 3C-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元Heusler合金VFeScP/Ag(100)异质结的结构、磁性以及电子性质
10
作者 杨明荣 杨昆 +4 位作者 黄海深 周庭艳 邹江 李阳军 吴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四元Heusler合金VFeScP/Ag(100)异质结的ScP-Ag、VFe-Ag、FeFe-Ag、VV-Ag、ScSc-Ag和PP-Ag这6种原子端面的结构、原子磁性、态密度和自旋极化.结果表明,由于界面原子复杂的相互作用,界面原子层...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四元Heusler合金VFeScP/Ag(100)异质结的ScP-Ag、VFe-Ag、FeFe-Ag、VV-Ag、ScSc-Ag和PP-Ag这6种原子端面的结构、原子磁性、态密度和自旋极化.结果表明,由于界面原子复杂的相互作用,界面原子层呈现不同程度不平整,从而可能加剧界面层的电子散射.与块体相比,界面原子的配位数变化引起的d电子局域性和磁直接交互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的界面原子复杂的磁行为.电子态密度研究发现,原来块体中的高自旋极化率已经被破坏.最大的自旋极化率出现在ScSc-Ag异质结构中,约为53%,预测在自旋阀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SLER合金 异质结 磁性 自旋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Heusler合金Cr_(2)ZrSb/Sc_(2)FeSn(100)异质结的结构、电磁特性及电子性质
11
作者 贾维海 杨昆 +3 位作者 王智 周庭艳 黄海深 吴波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0-1027,1033,共9页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完全Heusler合金Cr_(2)ZrSb/Sc_(2)FeSn(100)异质结中六种界面CrCr-ScFe-T、ZrSb-ScSn-T、CrCr-ScSn-B、ZrSb-ScFe-B、CrCr-ScFe-V和ZrSb-ScSn-V的电磁特性及电子性质。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完全Heusler合金Cr_(2)ZrSb/Sc_(2)FeSn(100)异质结中六种界面CrCr-ScFe-T、ZrSb-ScSn-T、CrCr-ScSn-B、ZrSb-ScFe-B、CrCr-ScFe-V和ZrSb-ScSn-V的电磁特性及电子性质。结果表明,界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界面间原子层的不均匀,导致界面层的力学失配率加大。与块体中的高自旋极化率相比,异质结的自旋极化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ZrSb-ScFe-B界面保留了较高的自旋极化率值,通过Julliere模型预测该异质结在低温下隧道磁电阻值约为429.29%,在自旋电子学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HEUSLER合金 电磁特性 电子性质 自旋极化 异质结 磁性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i(001)∥MgO(001)薄膜电子结构和铁磁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12
作者 邹江 汪鑫海 +3 位作者 王立峰 贺娟 吴波 谢泉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73-5177,5192,共6页
使用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外延关系为CoSi(001)∥MgO(001)的薄膜生长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磁矩,以及分析了其电荷密度与差分电荷密度。结果发现当CoSi晶体的晶格常数a,b设定为0.84224 nm,c=0.28135 nm时,体系的能量... 使用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外延关系为CoSi(001)∥MgO(001)的薄膜生长体系的电子结构和磁矩,以及分析了其电荷密度与差分电荷密度。结果发现当CoSi晶体的晶格常数a,b设定为0.84224 nm,c=0.28135 nm时,体系的能量最低,达到最稳定的平衡态。由自旋极化能带图、总电子态密度以及分态密度可知,该CoSi外延薄膜的导带底与价带顶发生明显的交叠从而表现出金属性同时在费米能级附近产生了明显的自旋裂化现象;价带顶主要是由Co的3d^(7)态电子构成,而导带底主要由Si的3p态电子构成,同时由态密度可知其产生了赝能隙现象,Co-3d态电子不仅主要贡献了态密度,也是薄膜产生磁性的主要因素。由计算结果的密里根电荷以及电荷密度可知,电子由Si转移到Co,Co作为电子受主,Co之间形成反键态,Co、Si之间形成共价键结构。经计算该外延关系下的CoSi具有铁磁性,总磁矩为0.52μ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i薄膜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电荷密度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水果成熟度检测系统的设计研究
13
作者 雷富俊 吴松垚 +3 位作者 王晓静 毛寓 唐湖燕 李阳军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年第2期70-73,共4页
在相同条件下,通过不同大小、不同成熟度果实的阻抗不同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地判断果实成熟度并实现果实分级的方法及仪器。无损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它利用物理学方法(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对样品内部进行品... 在相同条件下,通过不同大小、不同成熟度果实的阻抗不同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地判断果实成熟度并实现果实分级的方法及仪器。无损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它利用物理学方法(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对样品内部进行品质评估,而不需要破坏样品。这种方法主要通过适当频率的交变电场来检测果实的阻抗特性参数,这些参数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按一定的规律变化。如果果实成熟度不同,那么果实的阻抗频率曲线也会不同。通过观察这些曲线,可以了解到果实的阻抗频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阻抗 交变电场 频率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积分分离模糊PID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5
14
作者 吴廷强 阎昌国 罗德莲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5-189,共5页
针对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传统PID控制方法易出现响应速度慢、超调量大、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分离模糊PID控制的改进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工作原理,设计了控制器参数,并结合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对该方法以及传统PID、模糊PID进... 针对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传统PID控制方法易出现响应速度慢、超调量大、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积分分离模糊PID控制的改进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工作原理,设计了控制器参数,并结合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对该方法以及传统PID、模糊PID进行了系统性能实验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有响应速度更快、超调量更小和控制精度更高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控制系统 传统PID 积分分离 模糊P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蓝光源茶园夜间补光对春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加真 张昕昱 +2 位作者 金星 黄家春 陈莹莹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2,共7页
【目的】探索红蓝LED光源补光对贵州茶区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春茶高品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夜间不补光(CK)、LED1(红蓝光质比0.81)补光、LED2(红蓝光质比1.65)补光和LED3(红蓝光质比2.10)补光等4种处理... 【目的】探索红蓝LED光源补光对贵州茶区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春茶高品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夜间不补光(CK)、LED1(红蓝光质比0.81)补光、LED2(红蓝光质比1.65)补光和LED3(红蓝光质比2.10)补光等4种处理,于茶树新梢开始生长时进行不同光源补光处理(21d),研究不同光源补光对春季茶树芽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补光处理均能促进茶树芽叶生长及提高茶叶品质,不同红蓝光质比表现不同,其中以蓝光占比最大的LED1处理(红蓝光质比0.81)的补光效果最好,与不补光(对照)相比,可显著增加单芽和一芽二叶的芽头数量(47.4%和74.89%)、重量(12.36%和41.56%);显著增加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的总叶绿素(25.61%和12.61%)、多酚(23.42%和23.29%)和游离氨基酸含量(32.23%和29.38%),降低酚氨比(-8%和-11.1%)。【结论】早春低温弱光环境下的茶园应用红蓝光质比为0.81的LED灯进行补光,可延长茶树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实现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发光二极管(LED)灯 补光 光谱能量分布 生化成分 酚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峰值的网格聚类算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洁 王国胤 王飞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080-3084,共5页
2014年提出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思想简洁新颖,所需参数少,不需要进行迭代求解,而且具有可扩展性。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提出了一种网格聚类算法,能够高效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将N维空间粒化为不相交的长方形网格单元;然后,统... 2014年提出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思想简洁新颖,所需参数少,不需要进行迭代求解,而且具有可扩展性。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算法提出了一种网格聚类算法,能够高效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将N维空间粒化为不相交的长方形网格单元;然后,统计单元空间的信息,利用密度峰值聚类寻找中心点的思想确定中心单元,即中心网格单元被一些低局部密度的数据单元包围,而且与比自身局部密度高的网格单元的距离相对较大;最后,合并与中心网格单元相近网格单元,从而得出聚类结果。在UCI人工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较快得出聚类中心,有效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聚类问题,具有较高的效率,与原始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相比,在不同数据集上时间损耗降低至原来的1/100~1/10,而精度损失维持在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值 网格粒化 大规模数据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价敏感的多粒度邻域粗糙模糊集的近似表示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洁 匡俊成 +1 位作者 王国胤 刘群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7-145,共9页
多粒度邻域粗糙集是邻域粗糙集理论的一种新型数据处理模式,其目标概念分别由乐观和悲观的上、下近似边界描述。但当前的多粒度邻域粗糙集既缺乏利用已有的信息粒近似描述目标概念的方法,又无法处理目标概念为模糊的情形。而张清华教授... 多粒度邻域粗糙集是邻域粗糙集理论的一种新型数据处理模式,其目标概念分别由乐观和悲观的上、下近似边界描述。但当前的多粒度邻域粗糙集既缺乏利用已有的信息粒近似描述目标概念的方法,又无法处理目标概念为模糊的情形。而张清华教授提出的粗糙集近似理论提供了一种利用已有信息粒近似描述知识的方法,为构建多粒度邻域粗糙模糊集的近似精确集提供了新思路。文中首先针对模糊目标概念,将粗糙集近似理论应用到邻域粗糙集领域,提出了代价敏感的邻域粗糙模糊集的近似表示模型;然后进一步从多粒度视角,构建出一种代价敏感的邻域粗糙模糊集的多粒度近似表示模型,并分析了其相关性质;最后,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当多粒度代价敏感近似及其上、下近似方法分别去近似刻画模糊目标概念时,多粒度代价敏感近似方法产生的误分类代价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集 邻域粗糙模糊集 近似模型 代价敏感 多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峰值聚类相关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洁 王国胤 庞紫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1-801,共11页
相对于其他的密度聚类算法,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DPC)算法思想简洁新颖,所需参数少,不需要进行迭代求解,而且具有可扩展性.但是,DPC仍然具有一定缺陷,例如存在截断阈值dc的定义模糊以及选取中心点失效等问题.在阐述了... 相对于其他的密度聚类算法,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DPC)算法思想简洁新颖,所需参数少,不需要进行迭代求解,而且具有可扩展性.但是,DPC仍然具有一定缺陷,例如存在截断阈值dc的定义模糊以及选取中心点失效等问题.在阐述了DPC的算法思想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DPC算法的缺陷,然后从多个改进的角度对其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DPC与相关理论(数据场、图论、粒计算等)的联系,针对密度峰值的缺点,提出了基于粒计算的DPC算法改进框架,其中包括由细到粗、由细到粗和双向变粒度这三种机制以及基于网格粒化的密度峰值算法框架.最后对DPC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包括动态密度峰值聚类、利用密度峰值研究网络拓扑、处理复杂任务以及改进其他聚类等,希望为DP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聚类 密度峰值 粒计算 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界域的邻域知识距离度量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洁 王国胤 李帅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66,共6页
粗糙集的不确定性度量在知识获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邻域粗糙集理论中,当前不确定性度量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专注于度量单个知识空间的不确定性及其随粒度变化的单调性规律,其仍存在以下缺点:1)邻域粗糙集不确定性来自于邻域粒... 粗糙集的不确定性度量在知识获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邻域粗糙集理论中,当前不确定性度量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专注于度量单个知识空间的不确定性及其随粒度变化的单调性规律,其仍存在以下缺点:1)邻域粗糙集不确定性来自于邻域粒中属于目标概念的元素和不属于目标概念的元素,当前的方法没有同时考虑每个邻域信息粒的这两部分;2)不能反映不同知识空间对目标概念刻画能力的差异性;3)由于当前的知识距离包含了粒度划分的信息,已有方法在一些应用场合下不够准确,例如属性约简中的知识启发式搜索及其粒度选择。对此,文中首先构建了一种更加直观准确的邻域粗糙集的不确定性度量方法——邻域熵,并证明了不确定性度量随着粒度的细化具有单调性;为了反映不同邻域信息粒对目标概念刻画能力的差异性,提出了一种带近似描述能力的邻域粒距离,称为相对邻域粒距离,并介绍了它的相关性质;针对分层递阶的多粒度知识空间中的粒度选择问题,建立了基于边界域的邻域知识距离度量模型,该知识距离可以反映不同邻域知识空间对目标概念的刻画能力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度量 邻域粗糙集 相对邻域粒距离 知识距离 邻域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e-Heusler合金Ti_2Co_(1-x)Ni_xGa的磁性和半金属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涯 吴波 +4 位作者 谭训 黄海深 杨秀德 李平 张远强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530,共5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Inverse-Heusler合金Ti_2Co_(1-x)Ni_xGa的半金属性、磁性和电子性质.计算结果表明Ti_2Co_(1-x)Ni_xGa的原胞总磁矩和晶格常数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由于过渡金属原子之间的直接杂化和sp电子的调节,原胞总磁矩和晶格...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Inverse-Heusler合金Ti_2Co_(1-x)Ni_xGa的半金属性、磁性和电子性质.计算结果表明Ti_2Co_(1-x)Ni_xGa的原胞总磁矩和晶格常数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由于过渡金属原子之间的直接杂化和sp电子的调节,原胞总磁矩和晶格常数随掺杂浓度x的改变而改变,并与Slater Pauling规则形成一定的差异.当Ni的掺杂浓度x=0.5时,Ti_2Co_(1-x)Ni_xGa合金的费米面在自旋向下带隙的中间位置,因而可以判定Ti2Co0.5Ni0.5Ga将具有最佳的半金属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Heusler合金 半金属性 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