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遵义引种的栝楼籽游离氨基酸含量
1
作者 梁光平 杨俊 +4 位作者 陈荣华 刘亮 丁丽娜 万路平 陈东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781-782,共2页
为进一步评价贵州遵义引种栽培栝楼籽的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引种地与原产地栝楼籽中的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外标一点法计算它们的含量。结果表明,引种栝楼籽13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略高于原产地栝楼籽,丙氨酸、异亮氨酸... 为进一步评价贵州遵义引种栽培栝楼籽的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引种地与原产地栝楼籽中的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外标一点法计算它们的含量。结果表明,引种栝楼籽13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略高于原产地栝楼籽,丙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的含量低于原产地栝楼籽。引种地与原产地栝楼籽16种游离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基本一致,表明源于浙江绍兴的越蒌2号栝楼籽在贵州遵义地区进行引种栽培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栝楼籽 引种栽培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拼接抗肿瘤活性分子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肺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俊 梁玉清 +4 位作者 黄蕊 梁光平 姚震 刘雄伟 刘雄利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67,共11页
研究熊果酸拼接抗肿瘤活性分子衍生物的抗肺癌活性及其机制。以熊果酸为原料,琥珀酰基作为linker,分别与鬼臼毒素、吲哚、奎宁、喜树碱、双氢青蒿素进行拼接,得到5个目标化合物。采用CCK-8法评价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人肺... 研究熊果酸拼接抗肿瘤活性分子衍生物的抗肺癌活性及其机制。以熊果酸为原料,琥珀酰基作为linker,分别与鬼臼毒素、吲哚、奎宁、喜树碱、双氢青蒿素进行拼接,得到5个目标化合物。采用CCK-8法评价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株(A549/DDP)的抗增殖活性;不同浓度的化合物3d作用于A549/DDP后,AO/EB双荧光染色法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化合物3d对A549/DDP的体外抗增殖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物(顺铂、依托泊苷),且表现较好的选择性,初步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3d作用于A549/DDP之后,呈正常形态的活细胞不断减少,呈核染色质固缩状等形态的细胞不断增加,显著地阻滞A549/DDP细胞G_(2)/M期,干扰细胞分裂过程诱导其发生凋亡,同时抑制其细胞迁徙能力,且与化合物3d的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奎宁 喜树碱 吲哚 青蒿素 人肺癌耐顺铂株A549/D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普通粉与超微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欣婷 丁丽娜 +1 位作者 刘云 娄方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20-123,共4页
为了对荷叶普通粉及超微粉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荷叶普通粉和超微粉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 为了对荷叶普通粉及超微粉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荷叶普通粉和超微粉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从荷叶普通粉中分离出80种化学成分,鉴定出4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66.86%;从荷叶超微粉中分离出107种化学成分,鉴定出67种,占挥发油总量的78.44%;两种粉末共鉴定出84种挥发性成分。说明同时采用两种粉碎方法,能获得种类更为丰富的荷叶挥发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普通粉 荷叶超微粉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柽柳黄素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AMPK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伍明江 张德芹 +2 位作者 李盼 石旭柳 刘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3-960,共8页
为探讨柽柳黄素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AMPK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地塞米松诱导3T3-L1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给药后检测细胞对Glu的摄取量和细胞内TG的含量,并采用qRT-PCR对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进行... 为探讨柽柳黄素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AMPK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地塞米松诱导3T3-L1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通过给药后检测细胞对Glu的摄取量和细胞内TG的含量,并采用qRT-PCR对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对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进行蛋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当柽柳黄素作用48 h后,高低剂量组均显著增加细胞对Glu的摄取(P<0.01),高剂量组显著降低细胞内TG含量(P<0.05);作用机制显示柽柳黄素具有显著提高AMPK(P<0.01)和降低FAS(P<0.05)基因的表达,能与FAS蛋白具有较好的分子对接,可增加P-AMPK、P-ACC、P-PKB和PPARα和抑制FAS蛋白的表达。该研究说明柽柳黄素可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3T3-L1脂肪细胞对Glu的摄取,降低TG在细胞内的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和蛋白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黄素 胰岛素抵抗 3T3-L1脂肪细胞 AMPK信号通路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汇川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朱亮 宋德勋 +7 位作者 梁晴 韦德群 谭怀美 邱佳 陈玉宝 梁玉清 罗红波 伍明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98-106,共9页
【目的】探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栽培药用植物的现状,为当地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及优势品种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采用实地踏查法结合走访调查对汇川区43个样地... 【目的】探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栽培药用植物的现状,为当地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及优势品种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采用实地踏查法结合走访调查对汇川区43个样地药用植物资源及栽培品种进行调查。【结果】汇川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属116科336属515种,其中,优势科有菊科(48种,占比9.32%),蔷薇科(27种,占比5.24%)及百合科(26种,占比5.05%)等共10个科;根据入药部位可分为全草类、果实及种子类和叶类等共8类,以全草类最多(221种);根据功效可划分为解表类、清热类及泻下类等19类,以清热类最多(182种)。汇川区发现贵州省重点中药品种48科85种,包含菝葜、吉祥草、野葛、杜仲、千里光、杠板归及三叶木通等;银杏、珙桐和红豆杉为国家重点Ⅰ级保护野生植物,西南舌唇兰、润楠、喜树和金荞麦等14种药用植物为国家重点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汇川区栽培药用植物共计21种,包括天麻、五倍子及黄精等,种植面积约3200 hm^(2)。【结论】汇川区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多样性丰富,建议适当发展当地优势中药品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资源普查 药用植物 中药材 汇川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ESI-HRMS^(n)技术的珍珠荚蒾果实抗肿瘤活性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梁光平 王维 +2 位作者 吴嘉霖 刘静 杨俊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77,共8页
为探究珍珠荚蒾果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组成成分,本文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制备了珍珠荚蒾果实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5种提取物,并通过CCK8法评价这些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非小细胞肺癌细... 为探究珍珠荚蒾果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组成成分,本文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制备了珍珠荚蒾果实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5种提取物,并通过CCK8法评价这些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珍珠荚蒾果实5种提取物对4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二氯甲烷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好,IC_(50)达到了116.8±5.35μg/mL.同时,综合UPLC-ESI-HRMS^(n)的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的数据从珍珠荚蒾果实二氯甲烷提取物种推断鉴定出39种化学成分,包括12种有机酸类化合物,10种萜类化合物,5种苯丙素类化合物,4种黄酮类化合物,3种香豆素类化合物,5种其他类化合物.结合文献对这些成分药理作用的报道,珍珠荚蒾果实中含有的三萜、黄酮、苯丙素等类型的成分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荚蒾 抗肿瘤 UPLC-ESI-HRMS n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7
作者 梁光平 杨俊 +3 位作者 吴云秋 万路平 阮丽君 宋志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0,共9页
以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为原料,首次合成了10个新型鬼臼毒素衍生物(Ⅲa~Ⅲi、Ⅳ),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Ⅲa~Ⅲi和Ⅳ对HepG2、THP-1、HeLa、MCF-7细胞的抑制... 以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为原料,首次合成了10个新型鬼臼毒素衍生物(Ⅲa~Ⅲi、Ⅳ),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Ⅲa~Ⅲi和Ⅳ对HepG2、THP-1、HeLa、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Ⅲa对HepG2细胞的活性最突出,IC50达0.58 nmol/L。通过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Ⅲa和FAPα酶的结合模式,Ⅲa可以与FAPα酶的多个位点产生相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 衍生物 合成 抗肿瘤 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