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血中药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倩茹 李光耀 +4 位作者 曲靖雯 廖清清 胡元佳 郑传痴 张婉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37-1443,共7页
目的可视化分析1998年至2017年补血中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收集到1182篇补血中药的研究型文献,利用科学计量学工具CiteSpace构建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和聚类特征。结果通过关... 目的可视化分析1998年至2017年补血中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收集到1182篇补血中药的研究型文献,利用科学计量学工具CiteSpace构建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和聚类特征。结果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节点中心性和突现性分析,发现补血中药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方剂、补血药、活血化瘀药、何首乌及用药规律。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表明,补血中药研究的科学前沿主要为当归安全性评价、当归药对配伍机制、四物汤及其类方分析。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补血中药研究领域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研究热点、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预测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血 中药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致白细胞升高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娟 郑勇 +1 位作者 周天旭 张青霞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探讨1例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致白细胞升高的新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师对1例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致白细胞升高的新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处理和优化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经过停药、优... 目的探讨1例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致白细胞升高的新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药学监护。方法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师对1例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致白细胞升高的新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处理和优化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果经过停药、优化治疗方案后,患者白细胞水平快速恢复。结论临床药师协助临床医师及时识别、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并为患者提供全程的用药监护,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白细胞升高 药品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苷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郑传痴 杨艳 +2 位作者 韦余 周旭美 高健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50-355,共6页
研究金丝桃苷的抗疲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金丝桃苷低(5 mg/kg)、中(10 mg/kg)、高(20 mg/kg)剂量组,通过转棒实验和力竭游泳实验评价金丝桃苷的抗疲劳能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的血乳酸(lactic ac... 研究金丝桃苷的抗疲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金丝桃苷低(5 mg/kg)、中(10 mg/kg)、高(20 mg/kg)剂量组,通过转棒实验和力竭游泳实验评价金丝桃苷的抗疲劳能力;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的血乳酸(lactic acid, LA)、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肌糖原(muscle glycogen, MG)、肝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等疲劳相关生化指标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金丝桃苷与核因子E2相关因子(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蛋白的结合情况及Nrf2信号途径相关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 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oxidoreductase1, NQO1)的表达。结果表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金丝桃苷(5、10、20 mg/kg)能够剂量依赖性的显著延长小鼠的转棒停留时间和力竭游泳时间(P<0.05),显著降低小鼠LA和BUN的含量,增加LG和MG的含量(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金丝桃苷能够明显减少ROS和MDA含量,增加SOD和GSH-Px的活力(P<0.05);金丝桃苷与Nrf2的对接能量为-11.21 kcal/mol,提示Nrf2可能是金丝桃苷的潜在作用靶点。金丝桃苷能够增加胞核Nrf2的蛋白水平,上调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金丝桃苷能够通过调控Nrf2信号途径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发挥其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苷 抗疲劳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素衍生物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兰青 吴丽 +2 位作者 王先恒 赵长阔 王玉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6-794,共9页
近年来,对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成为热点,活性实验显示该类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癌效果,然而斑蝥素对泌尿系统有较大毒副作用。对其进行恰当的结构修饰,通过改良其溶解性能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其生物活性、或减低其毒性,使其... 近年来,对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成为热点,活性实验显示该类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癌效果,然而斑蝥素对泌尿系统有较大毒副作用。对其进行恰当的结构修饰,通过改良其溶解性能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其生物活性、或减低其毒性,使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就斑蝥素类衍生物的结构改造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以后寻找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斑蝥素衍生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衍生物 结构修饰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枯草中16种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及其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敏 何婷 +1 位作者 龚磊 陈荣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9-306,共8页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24批夏枯草中16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夏枯草样品用80%甲醇超声提取,并基于LC-MS/MS建立夏枯草中16种...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24批夏枯草中16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夏枯草样品用80%甲醇超声提取,并基于LC-MS/MS建立夏枯草中16种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以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在体积流量为0.4 mL/min条件下进行梯度洗脱,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夏枯草的抗氧化活性。结果:16种酚类化合物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回收率良好。体外抗氧化实验证明夏枯草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DPPH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咖啡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对于抗氧化的贡献较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夏枯草中16种酚类化合物的LC-MS/MS方法,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夏枯草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从而为夏枯草产品的质量控制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枯草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抗氧化 灰色关联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向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的吴茱萸次碱对心血管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姣 欧水平 +2 位作者 张建永 熊永爱 王森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85-1191,共7页
目的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探讨吴茱萸次碱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吴茱萸次碱进行类药性评价,借助PharmMapper服务器反向对接预测吴茱萸次碱的潜在靶蛋白,并采用Comparative Toxicogenom... 目的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探讨吴茱萸次碱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对吴茱萸次碱进行类药性评价,借助PharmMapper服务器反向对接预测吴茱萸次碱的潜在靶蛋白,并采用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数据库对获取的靶点进行疾病预测分析,进一步利用Cytoscape 3.6.0版软件构建吴茱萸次碱的“化合物-靶点-心血管疾病”网络;同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Database for Anno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通路富集预测分析。结果血红素加氧酶1(HMOX1)、凝血酶原2(F2)、血清白蛋白(ALB)、肾素(REN)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等可能是吴茱萸次碱的关键靶点。吴茱萸次碱可能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参与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缺氧诱导因子(HIF)-1等信号通路。结论吴茱萸次碱是一个潜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候选药物,其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次碱 反向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心血管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医疗机构药事服务供给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吴芳 刘国琴 +6 位作者 张文志 谌业维 杨文浩 李迎 李晓琴 楚亚林 郭海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6-598,625,共4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药事服务项目供给情况,为完善药学服务功能,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利用自行编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175名药师中,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37.13±8.33岁,学历... 目的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药事服务项目供给情况,为完善药学服务功能,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利用自行编制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175名药师中,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37.13±8.33岁,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专业技术职称以中级为主;药事服务项目提供率,省级大于市级大于县级,三级大于二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药师提供的药事服务项目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药师提供药事服务项目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医疗机构药师学历层次及专业素养整体较高;但各级医疗机构药事服务提供存在差异,药师药学服务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机构 药事服务 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胰煎剂与颗粒中4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欧水平 郑小翠 +3 位作者 王森 陈灵 王玉和 任丽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比较清胰煎剂与颗粒中主要有效成分药动学参数的一致性。方法两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生药量的清胰煎剂和颗粒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的血药浓度,采... 目的比较清胰煎剂与颗粒中主要有效成分药动学参数的一致性。方法两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同等生药量的清胰煎剂和颗粒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法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的血药浓度,采用Pk Solver软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清胰煎剂组有效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72,0.45,0.60,0.20 h;血浆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9.36,9.68,5.18,5.47 h;峰浓度(Cmax)分别为107.27,14.92,1363.6,96.02 ng·m 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496.31,105.60,3831.79,481.75 ng·h·m L-1。清胰颗粒组有效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的tmax分别为0.08,0.18,0.18,0.47 h;t1/2分别为5.61,6.96,4.66,6.51 h;Cmax分别为96.83,11.46,1249.27,96.68 ng·m L-1;AUC0-∞分别为369.68,70.59,5536.66,435.77 ng·h·m L-1。清胰颗粒组4种成分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t1/2、Cmax、AUC0-∞)与煎剂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清胰煎剂和颗粒具有相似的药动学特征。4种成分均吸收迅速,可为清胰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胰煎剂 清胰颗粒 芦荟大黄素 大黄素 大黄酸 大黄酚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胰颗粒制备工艺优选与含量测定 被引量:2
9
作者 欧水平 郑小翠 +3 位作者 陈灵 王森 任丽 蔡迎迎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优化清胰颗粒处方与制备工艺,并测定其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方法以颗粒成型率、溶化率、含水量、休止角为评价指标,以填充剂与浸膏粉配比、乙醇浓度、黏合剂PEG6000浓度及用量、制粒筛目、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Plackett-Burman(PB... 目的优化清胰颗粒处方与制备工艺,并测定其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方法以颗粒成型率、溶化率、含水量、休止角为评价指标,以填充剂与浸膏粉配比、乙醇浓度、黏合剂PEG6000浓度及用量、制粒筛目、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优化清胰颗粒的处方与成型工艺。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结果最佳处方和工艺为:糊精:浸膏粉=0.5:1,乙醇浓度95%,PEG6000浓度1.0%,用量25%,16目筛(筛孔内径:1 180μm)制粒,干燥温度65℃;按此工艺制得清胰颗粒成型率、溶化率、含水量、休止角、吸湿率分别为(94.83±0.47)%,(75.15±0.44)%,(5.96±0.15)%,(22.55°±0.22°),(12.78±0.33)%;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均在2.5~40.0μg·mL^-1、大黄素甲醚在2.0~32.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成型工艺合理、可行、稳定,所建立的HPLC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清胰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胰颗粒 成型率 相对湿度 临界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宁喷雾剂对急性鼻窦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森 欧水平 +3 位作者 陈莉 吕佳佳 王治凯 熊永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研究鼻宁喷雾剂对急性鼻窦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鼻窦炎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40μg/kg)及鼻宁喷雾剂高、中、低剂量组(0.182、0.091、0.045 5 g/kg),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 目的研究鼻宁喷雾剂对急性鼻窦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鼻窦炎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40μg/kg)及鼻宁喷雾剂高、中、低剂量组(0.182、0.091、0.045 5 g/kg),每组10只,另选1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组。造模第2天开始,各组大鼠鼻腔给药14 d,早晚各1次,并检查鼻部外观体征;第15天,各组大鼠股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取大鼠鼻窦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鼻宁喷雾剂组大鼠鼻窦黏膜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鼻宁喷雾剂对大鼠急性鼻窦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为其新适应症的挖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宁喷雾剂 急性鼻窦炎 TNF-Α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苯丙氨酸结构的异噁唑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晶 李莉玲 +1 位作者 卢子聪 杨家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80-1685,共6页
基于活性结构拼合原理,设计合成系列含苯丙氨酸结构的异噁唑酰胺衍生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首先,以Boc-苯丙氨酸为原料,与胺缩合,再脱保护,制得中间体Ⅰ;然后,以取代异噁唑甲酸为原料,与二氯亚砜反应,制得中间体Ⅱ;最后,中间体Ⅰ与Ⅱ缩合... 基于活性结构拼合原理,设计合成系列含苯丙氨酸结构的异噁唑酰胺衍生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首先,以Boc-苯丙氨酸为原料,与胺缩合,再脱保护,制得中间体Ⅰ;然后,以取代异噁唑甲酸为原料,与二氯亚砜反应,制得中间体Ⅱ;最后,中间体Ⅰ与Ⅱ缩合,制得目标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结构。采用两倍稀释法测试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对金葡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Ⅲg的抗菌活性最为显著,对S.aureus、E.coli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16和16μg·mL^(-1),其中,抗E.coli活性与对照药苯唑西林(MIC=16μg·mL^(-1))相当,抗MRSA活性远优于对照药苯唑西林(MIC=256μg·mL^(-1)),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异噁唑酰胺衍生物 合成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槲皮苷对Aβ25-35导致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传痴 周旭美 高健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期73-78,136,共7页
探讨异槲皮苷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导致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首先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异槲皮苷与AMPK的结合情况。采用Aβ25-35(20μmol/L)损伤PC12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 探讨异槲皮苷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导致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首先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异槲皮苷与AMPK的结合情况。采用Aβ25-35(20μmol/L)损伤PC12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通过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活性氧(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过氧化物增殖体受体辅激活子-1α(PGC-1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异槲皮苷与AMPK的结合力为-9.48 kJ/mol,提示AMPK可能为异槲皮苷的潜在作用靶点。异槲皮苷(1、10和100μmol/L)能够浓度依赖性的显著抑制Aβ25-35导致的PC12细胞死亡,减少ROS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活力。异槲皮苷抑制Aβ25-35导致的细胞氧化损伤并上调p-AMPK、PGC-1α、Sirt3和IDH2的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异槲皮苷可能通过调控AMPK/Sirt3信号通路发挥抗Aβ25-35导致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槲皮苷 Β-淀粉样蛋白25-35 PC12细胞 氧化应激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胰Ⅱ号颗粒对急性胰腺炎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晓燕 雷蕾 +5 位作者 杜艺玫 秦琳 张倩茹 何芋岐 郑传痴 周旭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1-955,共5页
目的探讨清胰Ⅱ号颗粒对急性胰腺炎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无胆碱乙硫氨酸饲料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qRT-PCR检测胆汁酸通路关键蛋白编码基因表达,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 目的探讨清胰Ⅱ号颗粒对急性胰腺炎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无胆碱乙硫氨酸饲料诱导小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观察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qRT-PCR检测胆汁酸通路关键蛋白编码基因表达,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胰Ⅱ号颗粒不同剂量组小鼠血清淀粉酶水平降低,的胰腺组织病理形态改善,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可显著下调Mapk1、Slco1a1基因表达。结论清胰Ⅱ号颗粒对急性胰腺炎小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胆汁酸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胰Ⅱ号颗粒 急性胰腺炎 血清淀粉酶 胆汁酸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