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TS-c通过调节转运体MRP2表达对甘氨鹅脱氧胆酸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敖宇 张旭阳 +3 位作者 唐聃 刘公伟 黄丹 蔡治方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4,共10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衍生肽MOTS-c对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诱导的人肝细胞THLE-3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THLE-3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GCDCA和MOTS-c干预THLE-3细胞,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筛选出GCDCA和MOTS-c的处理浓度。再... 目的探讨线粒体衍生肽MOTS-c对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诱导的人肝细胞THLE-3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THLE-3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GCDCA和MOTS-c干预THLE-3细胞,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筛选出GCDCA和MOTS-c的处理浓度。再采用GCDCA(200μmol/L)、MOTS-c(15、30、60μmol/L)、多药耐药蛋白2(MRP2)抑制剂Probenecid(500μmol/L)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抑制剂ML385(10μmol/L)对THLE-3细胞进行处理或预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生化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细胞中MRP2信使RNA(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MRP2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GCDCA处理浓度的升高,THLE-3细胞增殖活性逐渐降低,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及细胞凋亡水平逐渐升高,细胞中MRP2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均为P<0.05)。30、60μmol/L MOTS-c干预均可提高GCDCA暴露下THLE-3细胞增殖活性,上调细胞中MRP2和Nrf2表达水平,而降低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及细胞凋亡水平(均为P<0.05)。联合Probenecid干预可部分逆转MOTS-c对GCDCA诱导的THLE-3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联合ML385干预则又可部分抑制MOTS-c干预对GCDCA暴露下THLE-3细胞中MRP2表达的诱导作用。结论MOTS-c可减轻GCDCA诱导的人肝细胞THLE-3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Nrf2介导的MRP2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移植 肝损伤 甘氨鹅脱氧胆酸 MOTS-c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多药耐药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在AMPK激动剂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
作者 敖宇 张旭阳 +3 位作者 唐聃 刘公伟 黄丹 蔡治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4-1203,共10页
目的探讨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HIRI组、HIRI+AMPK激动剂AICAR组(HIRI+AICAR)、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 目的探讨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HIRI组、HIRI+AMPK激动剂AICAR组(HIRI+AICAR)、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组(HIRI+SR-18292)和HIRI+AICAR+SR-18292组,每组8只。于术前分别经腹腔注射AICAR(500 mg/kg)或SR-18292(32 mg/kg)干预大鼠,采用无创血管夹阻断法构建HIRI模型,再灌注24 h后取材。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及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荧光探针法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qRT-PCR检测肝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NRF1、TFAM、UQCRC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AMPKα、p-AMPKα、mTOR、p-mTOR、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IRI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ROS水平升高,SOD和ATP水平降低(均P<0.05);同时,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及PGC-1α、NRF1、TFAM、UQCRC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AMPKα/AMPKα蛋白比值和PGC-1α、TFAM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mTOR/mTOR蛋白比值升高(均P<0.05)。与HIRI组比较,HIRI+AICAR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ROS水平降低,SOD和ATP水平升高(均P<0.05);同时,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及PGC-1α、NRF1、TFAM、UQCRC2 mRNA表达水平升高,p-AMPKα/AMPKα蛋白比值和PGC-1α、TFAM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mTOR/mTOR蛋白比值降低(均P<0.05)。联合SR-18292干预可明显逆转AICAR对HIRI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结论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参与调节AMPK激动剂介导的HIRI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MTOR PGC-1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AMPK/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射频及自体血回输的脾破裂保脾术在基层医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凯 张伟 +1 位作者 彭慈军 冯赞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BT)辅助的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创伤性脾破裂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四川省简阳... 目的:探讨基于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ABT)辅助的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创伤性脾破裂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县级医院)接受脾破例手术的患者98例,其中采用脾切除术治疗37例(A组),传统保脾术治疗14例(B组),RFA辅助保脾术治疗47例(C组),比较3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术后血小板(platelet,PLT)情况。结果:保脾成功率:C组高于B组(P=0.035)。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32,P=0.000);组间比较:C组及A组比B组手术时间短(P=0.000、0.000),A组比C组手术时间短(P=0.008)。术中出血: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2,P=0.006);组间比较:C组及A组比B组出血少(P=0.010、0.001),A组及C组比较(P=0.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血回输率: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7,P=0.028);组间比较:C组比A组回输率高(P=0.012),A、B组比较(P=1.000)及B、C组比较(P=0.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情况: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64,P=0.062)。住院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06,P=0.028);组间比较:C组比A组住院时间短(P=0.010),A、B组比较(P=0.100)及B、C组比较(P=0.7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C组相比A、B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0,P=0.532)。3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 d、7 d、15 d及1个月查PLT,结果提示: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50、4.261、4.304、11.505,P=0.000、0.017、0.016、0.000);组间比较:C组及B组比A组PLT升高程度更低(P=0.000、0.007、0.008、0.000,0.004、0.047、0.038、0.001),B组及C组比较(P=0.815、0.929、0.837、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FA联合术中ABT在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应用中,保脾成功率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PLT升高程度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脾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射频消融 自体血回输 创伤性脾破裂 保脾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云 赵礼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57-1962,共6页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移植术已趋于成熟,但术后感染依然是肝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们通过对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不断探索发现,除既往报道的危险因素外,一些尚未被发现和重视的危险因素也应当予以关注。从供体相关...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移植术已趋于成熟,但术后感染依然是肝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者们通过对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不断探索发现,除既往报道的危险因素外,一些尚未被发现和重视的危险因素也应当予以关注。从供体相关因素、受体相关因素及其他因素等方面,结合新近文献进展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作一总结,拟为临床上有效防治肝移植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世龙 高伟东 +3 位作者 冯赞杰 段玉灵 范国鑫 彭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85-1888,共4页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机制不清使该病早期诊疗困难。随着基因工程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胆管癌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归纳了近年lncRNA...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机制不清使该病早期诊疗困难。随着基因工程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胆管癌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归纳了近年lncRNA在胆管癌中介导细胞增殖、凋亡、转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耐药等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征和预后关系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RNA 长链非编码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升阶梯治疗原则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开腹坏死物清除术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6
作者 段玉灵 冯赞杰 +3 位作者 范国鑫 王磊 刘康伟 彭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3-897,共5页
目的开腹坏死物清除术(OPN)是单纯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失败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有效方式,探讨导致患者需要继续行OP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基于“step-up”原则外科干预... 目的开腹坏死物清除术(OPN)是单纯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失败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有效方式,探讨导致患者需要继续行OPN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基于“step-up”原则外科干预方式的SAP患者156例,根据后期是否行OPN分为PCD组(n=126)和PCD+OPN组(n=30)。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因、入院血钙、入院白细胞、CTSI评分>7分、APACHE-Ⅱ评分、Ronson评分、是否合并胰周液体积聚、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PCD干预时间是否超过入院后1周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后期行OPN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SAP患者后期需要行OPN的概率为19.2%。PCD组与PCD+OPN组相比,入院时合并MOF所占比例更少[34(27.0%)vs 21(70.0%),χ^(2)=19.642,P<0.01];PCD干预时间<1周所占比例更高[78(61.9%)vs 6(20.0%),χ^(2)=17.121,P<0.01]。入院时合并MOF、入院后首次PCD干预时间>1周、入院时合并感染[OR(95%CI)分别为5.343(1.832~15.583)、5.518(1.742~17.477)、5.016(1.322~19.378),P值均<0.05]是SAP患者后期需要行OP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P入院时合并MOF、入院后初次PCD干预时间>1周和入院时合并感染是基于“step-up”原则下的SAP患者早期行PCD治疗后需要继续行OPN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识别相关危险因素有利于把握OPN的时机以改善SAP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危险因素 升阶梯治疗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磊 刘康伟 +2 位作者 段玉灵 李鑫垚 彭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32-2736,共5页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RALH)是一种外科手术的新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腹腔镜下肝切除术,RALH在微创手术方面更多应用于复杂及特殊部位肝脏肿瘤,但这项技术仍在开发中,受到高额成本的负担和手术器械的限制,同时缺乏被普遍接受和证实的...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RALH)是一种外科手术的新技术。相比于传统的腹腔镜下肝切除术,RALH在微创手术方面更多应用于复杂及特殊部位肝脏肿瘤,但这项技术仍在开发中,受到高额成本的负担和手术器械的限制,同时缺乏被普遍接受和证实的临床数据,故目前RALH的作用仍在争论中。对RALH的手术适应证、学习曲线、优势、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机器人手术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调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世龙 彭慈军 +3 位作者 冯赞杰 高伟东 段玉灵 范国鑫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29-1631,共3页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临床肝外科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microRNA可通过多条途径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归纳总结了microRNA的生物合成与功能及其通过能量代谢、凋亡、自噬、氧化应激和细胞炎症等途径调控肝缺血再灌注...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临床肝外科手术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microRNA可通过多条途径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归纳总结了microRNA的生物合成与功能及其通过能量代谢、凋亡、自噬、氧化应激和细胞炎症等途径调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机制。认为以microRNA为靶点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待之后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微RNAS 细胞凋亡 自噬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可 赵礼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10-2214,共5页
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N6-甲基腺苷(m6A)的异常修饰将会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叙述了m6A的结构与功能并总结了决定m6A功能的甲基化酶复合物,包括甲基转移酶(编辑器)、去甲基酶(消码... 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N6-甲基腺苷(m6A)的异常修饰将会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叙述了m6A的结构与功能并总结了决定m6A功能的甲基化酶复合物,包括甲基转移酶(编辑器)、去甲基酶(消码器)和m6A结合蛋白(读码器)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认为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阐明甲基化酶复合物在肝细胞癌中作用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以期使之成为预防和治疗肝细胞癌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N6-甲基腺苷 甲基转移酶类 去甲基酶 m6A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型并殖吸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1 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申锋 林家军 +1 位作者 谭阳 蔡治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7-1369,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检查发现左肝占位5 d”于2020年12月21日收入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5 d前患者因持续发热于外院就诊,自诉偶感上腹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无腹胀及腹泻。胸部CT示:右肺...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检查发现左肝占位5 d”于2020年12月21日收入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5 d前患者因持续发热于外院就诊,自诉偶感上腹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无腹胀及腹泻。胸部CT示:右肺中叶纤维化灶,左肺上叶节段性不张,肝脏占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殖吸虫病 肝肿瘤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1例报告
11
作者 刘康伟 耿新 +1 位作者 王磊 彭慈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93-2895,共3页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首诊时40%~60%的GIST伴有转移,转移部位主要为腹腔和肝脏[1],而GIST原发于肝脏相对罕见,临床工作者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胃肠道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胃肠道。首诊时40%~60%的GIST伴有转移,转移部位主要为腹腔和肝脏[1],而GIST原发于肝脏相对罕见,临床工作者对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认识较少。结合近期本院收治的1例肝脏原发性GIST,对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肝疾病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12
作者 李凯 彭慈军 +1 位作者 冯赞杰 张世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77-1181,共5页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良好的消融、凝血工具,较早应用于肝外科疾病手术,其作用已经从单纯消融肝脏肿瘤扩展到无血肝切除。然而RFA在脾脏疾病中应用相对局限,其临床价值似乎被低估。本文总结RFA在脾脏各种疾病中...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良好的消融、凝血工具,较早应用于肝外科疾病手术,其作用已经从单纯消融肝脏肿瘤扩展到无血肝切除。然而RFA在脾脏疾病中应用相对局限,其临床价值似乎被低估。本文总结RFA在脾脏各种疾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拓展思路,为RFA在脾脏疾病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脾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