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V持续感染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欢 杨燕卿 +2 位作者 储君 张国远 林世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4-177,共4页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可引起人类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因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内HBV,故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近年来,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涉及宿主与病毒两方面,从病毒方面展开,主要阐述了ccc...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可引起人类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因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内HBV,故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近年来,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涉及宿主与病毒两方面,从病毒方面展开,主要阐述了cccDNA、HBV颗粒和HBV自身组分维持HBV持续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DNA 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川 吴云冲 +3 位作者 杨颜颜 卢桃 刘玉娟 林世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79-2684,共6页
大量研究证实内质网应激(ERS)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ERS与肝脏疾病进展的关联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诸多研究发现,适度的ERS能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保护细胞,而严重或持续的ERS将诱导细胞凋亡。因此,探讨... 大量研究证实内质网应激(ERS)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ERS与肝脏疾病进展的关联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诸多研究发现,适度的ERS能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保护细胞,而严重或持续的ERS将诱导细胞凋亡。因此,探讨ERS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故本文就ERS和UPR在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其潜在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内质网应激 未折叠蛋白反应 细胞凋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细胞因子在肝硬化患者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云冲 杨颜颜 +2 位作者 李川 吴小欢 林世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86-1890,共5页
近年来对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C反应蛋白等常见的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炎症细胞因子与糖代谢紊乱及胰岛功能受损... 近年来对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C反应蛋白等常见的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及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炎症细胞因子与糖代谢紊乱及胰岛功能受损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肝硬化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及其在糖代谢紊乱、胰岛功能受损中的作用,为阐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胰岛素抵抗 炎症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卢桃 张茵 +1 位作者 李川 林世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11-2016,F0003,F0004,共8页
免疫应答发生在各种细胞应激中,严重扰乱内质网(ER)功能,导致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在ER管腔积聚,从而引起内质网应激(ERS)。ERS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以恢复ER稳态,但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细胞凋亡。虽然持续的ERS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增加从... 免疫应答发生在各种细胞应激中,严重扰乱内质网(ER)功能,导致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在ER管腔积聚,从而引起内质网应激(ERS)。ERS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以恢复ER稳态,但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细胞凋亡。虽然持续的ERS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增加从而诱导炎症反应,激活免疫应答,但ERS与免疫应答间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本文综述了ERS在诱导免疫细胞分化、细胞因子表达、免疫功能中的作用,进一步阐述免疫细胞ERS在免疫紊乱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有助于挖掘针对ERS相关疾病的新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免疫细胞 免疫紊乱 新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4
5
作者 廖月 何毅怀 罗亚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02-2407,共6页
急性肝损伤常由病毒感染、酒精、药物、毒物、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氧化应激是急性肝损伤及其他肝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急性肝损伤发生后,肝细胞功能受损,引起氧化应激;而持续或高强度的氧化应激将增加肝细胞死亡的风险,导致... 急性肝损伤常由病毒感染、酒精、药物、毒物、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氧化应激是急性肝损伤及其他肝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急性肝损伤发生后,肝细胞功能受损,引起氧化应激;而持续或高强度的氧化应激将增加肝细胞死亡的风险,导致一系列肝脏疾病。氧化应激主要与Nrf2、NF-κB等信号通路相关。因此,了解氧化应激参与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通路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氧化系统及抗氧化系统、氧化应激与损伤因素、氧化应激与肝损伤相关通路,以期为急性肝损伤的治疗靶点选择及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NF-E2相关因子2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彩云 胡晗 +1 位作者 张国远 林世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58-1164,共7页
肝硬化是与进行性肝纤维化相关的慢性肝病的最后阶段,而继发于肝硬化的糖代谢紊乱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HD不仅会增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及感染等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增加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风... 肝硬化是与进行性肝纤维化相关的慢性肝病的最后阶段,而继发于肝硬化的糖代谢紊乱被称为肝源性糖尿病(HD)。HD不仅会增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及感染等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还会增加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及肝癌患者死亡率。由于控制血糖可有效改善HD患者预后,因此HD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HD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国内亦未系统地提出HD的诊断策略。本文对近年来关于HD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帮助临床早期识别HD,减少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糖尿病 肝源性糖尿病 糖耐量受损 胰岛素抵抗 葡糖耐量实验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代梅 刘霞 +6 位作者 陈宗倩 赵菲 王章琴 刘康彦 杨平 罗亚文 申友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1-81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好地清除TBil、ALT、AST。2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TBil分别为(388.37±180.26)μmol/L vs.(382.37±151.39)μmol/L、(296.22±137.81)μmol/Lvs.(310.76±113.57)μmol/L、(244.63±143.40)μmol/Lvs.(293.91±149.7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第1次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治疗节点比较,TBil、血小板、Glb、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次PE+DPMAS治疗模式更能有效吸附和降低肝衰竭患者体内的胆红素和转氨酶,且对凝血功能、白蛋白影响小,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高胆红素血症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临床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晗 田彩云 +1 位作者 张国远 林世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9-432,共4页
肝源性糖尿病(HD)是终末期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近十年国内外对H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系统综述了H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HD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源性糖尿病 胰岛素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国远 田彩云 +1 位作者 胡晗 林世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734-2743,共10页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感染,这与其免疫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数量减少及功能损伤在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障碍中起关键作用,损伤的功能包括趋化、吞噬、呼吸爆发、形成和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等。本... 肝硬化患者易并发感染,这与其免疫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数量减少及功能损伤在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障碍中起关键作用,损伤的功能包括趋化、吞噬、呼吸爆发、形成和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等。本文在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的原因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改善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的一些措施,以期为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探索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中性粒细胞 活性氧 内毒素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KP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及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娅 邱隆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1-488,共8页
目的了解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状况,以及菌株间的同源性,为预防和控制CRKP的克隆传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该院分离自临床各科室的CRKP22株(K1~K22),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 目的了解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状况,以及菌株间的同源性,为预防和控制CRKP的克隆传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该院分离自临床各科室的CRKP22株(K1~K22),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药敏结果进行复核,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Carba NP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应用PCR技术扩增产酶菌株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并测序,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肠杆菌科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PCR(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2株CRKP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对临床其他常见抗菌药物也高度耐药;13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14株Carba NP试验阳性。14株产酶菌株均携带KPC-2基因,K12菌株同时携带NDM-1基因。按MLST法可分为ST11(14株)、ST875(6株)、ST1964和ST571(各1株),按ERIC-PCR法分型可分为A型(15株)、B型(6株)及C型(1株)。分型结果相同的菌株中K1~K6同属ICU,K7~K10同属脑血管外科,K15~K21同属新生儿科,对应患者有共同住院时间,且患者存在转科情况(K2、K8患者均由脑血管外科转入ICU,K13、K14分别从ICU转入血液内科、肾内科)。结论该院2017年存在ST11型和ST875型CRKP的克隆流行,需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基因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代谢紊乱对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彩云 胡晗 +1 位作者 张国远 林世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7-1200,共4页
糖尿病与肝硬化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十年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作了大量研究。系统综述了近十年国内外在糖尿病对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影响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糖尿病... 糖尿病与肝硬化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十年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作了大量研究。系统综述了近十年国内外在糖尿病对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影响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糖尿病可加速肝纤维化进程,增加肝硬化患者相关并发症及其进展为肝癌的风险,降低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影响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小铃 何毅怀 +2 位作者 万典纬 刘霞 邱隆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8-643,共6页
慢性肝脏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负担,每年死于慢性肝脏疾病的人数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3.5%。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肝病密切相关,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或加重肝损伤,但内毒素血症在肝损伤中的具体作用目前仍不明确,结合最新肠⁃肝轴相... 慢性肝脏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负担,每年死于慢性肝脏疾病的人数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3.5%。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肝病密切相关,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或加重肝损伤,但内毒素血症在肝损伤中的具体作用目前仍不明确,结合最新肠⁃肝轴相关研究发现,内毒素在肝损伤进展中的作用还可能被严重低估,本文重点综述内毒素血症在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指导慢性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脂多糖 慢性肝脏疾病 肠道屏障 肠⁃肝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蛋白130在急性肝损伤中负性调控内质网应激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霞 李映 +7 位作者 何伟 邓洁 蒋小铃 姜金莲 蒋智钢 程其娇 刘霞 何毅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99-1505,共7页
目的探讨肝内糖蛋白130(glycoprotein 130,gp130)在急性肝损伤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通过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肝内gp130表达、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 目的探讨肝内糖蛋白130(glycoprotein 130,gp130)在急性肝损伤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通过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肝内gp130表达、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以Caspase-12标记)、细胞凋亡(以Cleaved caspase-3表达及TUNEL综合评估)的变化;其次通过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PBA;ERS抑制剂)干预小鼠,探讨ERS对肝内gp130表达的影响;最后敲减模型小鼠肝内gp130表达,探讨gp130对肝损伤、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模型小鼠肝内gp130表达上调,ERS及细胞凋亡信号显著激活(P<0.05);PBA减低肝内gp130表达,减轻肝细胞凋亡反应(P<0.05);肝内gp130的下调加重了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ERS和肝细胞凋亡反应(P<0.05)。结论在急性肝损伤中ERS促进肝内gp130表达上调;gp130的上调有利于减轻肝损伤,机制可能与负性调控ER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130 肝细胞凋亡 内质网应激 急性肝损伤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肝病性别差异形成中的影响及机制
14
作者 汪杰 何毅怀 +2 位作者 陈欢 龙骏 肖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54-2758,共5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肝病性别差异形成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肝病门诊23043例肝病患者及肝病科1110例肝病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然后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验证肝损伤的性别差...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肝病性别差异形成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肝病门诊23043例肝病患者及肝病科1110例肝病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然后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验证肝损伤的性别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肝损伤性别差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肝病门诊及肝病病房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肝病门诊男女之比为1.56∶1,肝病病房男女患者之比为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0.003);在动物模型研究中,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雄性模型小鼠死亡率明显高于雌性模型小鼠(50%vs 30%,P<0.05),雄性模型小鼠血清AL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雌性模型小鼠[(5767.8±518.8)U/L vs(4749.5±378.0)U/L,(6.20±0.88)mmol/L vs(4.83±0.57)mmol/L,P值均<0.05],雄性模型小鼠肝坏死面积亦高于雌性模型小鼠[(47.50±4.65)%vs(38.80±5.00)%,P=0.043],雄性模型小鼠肝细胞凋亡标志裂解型胱天蛋白酶-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雌性模型小鼠[(26.00±2.11)vs(18.40±1.54),P=0.042]。模型小鼠肝脏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激酶(p-PERK)、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P58IPK及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雄性模型小鼠肝脏XBP1s、P58IPK及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雌性模型小鼠升高[(25.92±2.11)vs(15.54±1.21),P=0.033;(28.60±2.43)vs(13.56±1.13),P=0.026;(27.15±2.61)vs(18.18±1.81),P=0.038],p-PERK蛋白水平相对降低[(16.82±0.11)vs(22.84±0.03),P=0.043];免疫组化检测CHOP蛋白表达,雄性小鼠明显高于雌性小鼠[(1.00±0.11)vs(0.62±0.03),P=0.032]。结论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不协调激活可能参与肝病性别差异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内质网应激 性别比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