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罗薇
袁城栋
+2 位作者
郝孟楠
张洁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6,共6页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神经通路,参与运动、记忆、觉醒和认知等功能的调控。其中,腹侧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腹侧被盖区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D1类受体可促进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苏醒过程,但D2类受体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综述了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探讨全身麻醉的机制以及预防术后苏醒延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系统
全身麻醉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通路
多巴胺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参与丙泊酚麻醉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益
杨银银
+3 位作者
熊以强
蒲青
赵燕飞
刘程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于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处微注射钙信号病毒并埋植记录光纤,观察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vlPAG神经元活性变化。建立50只SD大鼠中vlPAG双侧微注射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D2R激动剂组、D2R拮抗剂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在丙泊酚麻醉下,5组分别于vlPAG分别双侧微注射1μL的D1R激动剂、D1R拮抗剂、D2R激动剂、D2R拮抗剂和等渗盐水,观察大鼠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以及给药前后各个频段脑电图(δ波:1~4 Hz,θ波:4~8 Hz,α波:8~12 Hz,β波:12~25 Hz,γ波:25~60 Hz)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基线相比,诱导期、麻醉早期和麻醉期钙信号均显著降低(P<0.05)。与麻醉维持期基线相比,苏醒早期和苏醒期钙信号显著增加(P<0.05)。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丙泊酚麻醉的诱导时间[(886.7±124.5)、(506.7±90.7)s]较对照组[(659.3±103.5)s]延长(P<0.05),苏醒时间[(702.0±109.7)、(1068.0±69.0)s]较对照组[(901.3±130.4)]缩短(P<0.05)。与给药前相比,D1R激动剂组大鼠δ频段的能量明显降低(P<0.05);D1R抑制剂组δ频段的能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β频段的能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中脑导水管腹外侧灰质通过多巴胺D1R受体参与调控丙泊酚麻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
丙泊酚麻醉
D1受体
D2受体
光纤钙信号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内侧前额叶皮层
神经环路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GABAA受体为靶点的麻醉和镇静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
19
4
作者
林博浩
罗天元
+1 位作者
喻田
余守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4-307,共4页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受体以两种形式存在:GABA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AR)和GABAB受体(γ-hydroxy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BR)。GABAAR是五次跨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受体以两种形式存在:GABA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AR)和GABAB受体(γ-hydroxy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BR)。GABAAR是五次跨膜的配体门控通道的半胱氨酸环家族,在大脑调节记忆、意识及睡眠中具有一定的作用。GABAAR有许多亚基,它们决定受体的亲和力,传导性和其他性质。在人类中主要有6个α亚基,3个β亚基,3个γ亚基及δ、ε、π、θ等15个亚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A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GABAB受体
传导性
镇静药
Α亚基
Β亚基
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
13
5
作者
龙忠芳
刘程曦(综述)
喻田(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7-200,共4页
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与许多生理过程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焦虑、奖赏、睡眠-觉醒、成瘾、抑郁症等,但5-HT能神经通路对上述众多不同生理或病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章将从神经网络的角度...
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与许多生理过程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焦虑、奖赏、睡眠-觉醒、成瘾、抑郁症等,但5-HT能神经通路对上述众多不同生理或病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章将从神经网络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的中缝背核5-HT能相关神经通路参与调控焦虑、奖赏、睡眠-觉醒及药物成瘾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焦虑
奖赏
药物成瘾
睡眠-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丙泊酚麻醉与自然睡眠状态皮层脑电图的异同
被引量:
10
6
作者
朱婉婷
张宇
+1 位作者
刘程曦
喻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1,共3页
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恢复的过程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可逆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制动、遗忘等.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大脑中不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睡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
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恢复的过程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可逆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制动、遗忘等.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大脑中不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睡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这一过程和全麻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和恢复具有一定相似性[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状态
皮层脑电图
丙泊酚
异同
麻醉
意识消失
药物诱导
可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依托咪酯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袁
潘云超
+3 位作者
袁城栋
喻田
冯晓敏
余守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依托咪酯对活体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 PFC)乙酰胆碱(ACh)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2只SD大鼠,以尾静脉给予依托咪酯1.0 mg/kg作为起始诱导浓度,以0.5 mg/kg递增,直至5 mg/kg。再以10 mg/(kg·h)为基础维持浓...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依托咪酯对活体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 PFC)乙酰胆碱(ACh)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2只SD大鼠,以尾静脉给予依托咪酯1.0 mg/kg作为起始诱导浓度,以0.5 mg/kg递增,直至5 mg/kg。再以10 mg/(kg·h)为基础维持浓度,以10 mg/(kg·h)递增,直至40 mg/(kg·h),再增加其中间值进行观察,分别明确最低有效诱导和维持翻正反射消失(LORR)的剂量。进一步随机选取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依托咪酯组。采用微透析技术,在线收集大鼠m PFC给药前后透析液,并自动注射到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以测定ACh浓度。结果:依托咪酯诱导大鼠LORR的最低有效诱导和维持剂量为3.5 mg/kg和32mg/(kg·h)。生理盐水组:组内各个时期ACh水平无明显差异。依托咪酯组:依托咪酯致大鼠意识消失后,m PFC细胞外液ACh水平明显降低(P<0.01);停止输注依托咪酯,细胞外液ACh水平逐渐升高(P<0.01),但未能恢复到基础水平(P<0.01)。结论:尾静脉给予大鼠依托咪酯致意识消失后,可明显降低m PFC细胞外液ACh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内侧前额叶皮层
微透析
乙酰胆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罗薇
袁城栋
郝孟楠
张洁
张益
机构
遵义
医科
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麻醉
科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6,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60709)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4〕一般343、黔科合基础-ZK〔2023〕一般528]
+1 种基金
贵州省研究生科研基金(2024YJSKYJJ331)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千层次”人才项目。
文摘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神经通路,参与运动、记忆、觉醒和认知等功能的调控。其中,腹侧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腹侧被盖区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D1类受体可促进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苏醒过程,但D2类受体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综述了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探讨全身麻醉的机制以及预防术后苏醒延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多巴胺能系统
全身麻醉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通路
多巴胺受体
Keywords
dopaminergic system
general anesthesia
dopamine neuron
neural pathway
dopamine receptor
分类号
R614 [医药卫生—麻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参与丙泊酚麻醉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张益
杨银银
熊以强
蒲青
赵燕飞
刘程曦
机构
遵义
医科
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麻醉
科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2-796,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237)
遵义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遵医201751004)。
文摘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于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处微注射钙信号病毒并埋植记录光纤,观察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vlPAG神经元活性变化。建立50只SD大鼠中vlPAG双侧微注射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D2R激动剂组、D2R拮抗剂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在丙泊酚麻醉下,5组分别于vlPAG分别双侧微注射1μL的D1R激动剂、D1R拮抗剂、D2R激动剂、D2R拮抗剂和等渗盐水,观察大鼠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以及给药前后各个频段脑电图(δ波:1~4 Hz,θ波:4~8 Hz,α波:8~12 Hz,β波:12~25 Hz,γ波:25~60 Hz)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基线相比,诱导期、麻醉早期和麻醉期钙信号均显著降低(P<0.05)。与麻醉维持期基线相比,苏醒早期和苏醒期钙信号显著增加(P<0.05)。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丙泊酚麻醉的诱导时间[(886.7±124.5)、(506.7±90.7)s]较对照组[(659.3±103.5)s]延长(P<0.05),苏醒时间[(702.0±109.7)、(1068.0±69.0)s]较对照组[(901.3±130.4)]缩短(P<0.05)。与给药前相比,D1R激动剂组大鼠δ频段的能量明显降低(P<0.05);D1R抑制剂组δ频段的能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β频段的能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中脑导水管腹外侧灰质通过多巴胺D1R受体参与调控丙泊酚麻醉过程。
关键词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
丙泊酚麻醉
D1受体
D2受体
光纤钙信号记录
Keywords
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
propofol
dopamine D1 receptor
dopamine D2 receptor
calcium fiber photometry recording
分类号
R74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机构
遵义
医科
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
麻醉
科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
医科
大学
麻醉
医学院
出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基金
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3)一般528]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2)一般649]
+2 种基金
遵义医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ZYK252)
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名医未来人才计划(2021)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千层次”人才项目。
文摘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内侧前额叶皮层
神经环路
觉醒
Keywords
ventral tegmental area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al circuit
arousal
分类号
R614 [医药卫生—麻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GABAA受体为靶点的麻醉和镇静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
19
4
作者
林博浩
罗天元
喻田
余守洋
机构
遵义
医科
大学
贵州省
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
重点
实验室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4-307,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026,81860639)。
文摘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受体以两种形式存在:GABA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AR)和GABAB受体(γ-hydroxy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BR)。GABAAR是五次跨膜的配体门控通道的半胱氨酸环家族,在大脑调节记忆、意识及睡眠中具有一定的作用。GABAAR有许多亚基,它们决定受体的亲和力,传导性和其他性质。在人类中主要有6个α亚基,3个β亚基,3个γ亚基及δ、ε、π、θ等15个亚基[1]。
关键词
GABAA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GABAB受体
传导性
镇静药
Α亚基
Β亚基
半胱氨酸
分类号
R614 [医药卫生—麻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
13
5
作者
龙忠芳
刘程曦(综述)
喻田(审校)
机构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7-200,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026)。
文摘
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与许多生理过程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焦虑、奖赏、睡眠-觉醒、成瘾、抑郁症等,但5-HT能神经通路对上述众多不同生理或病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章将从神经网络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的中缝背核5-HT能相关神经通路参与调控焦虑、奖赏、睡眠-觉醒及药物成瘾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焦虑
奖赏
药物成瘾
睡眠-觉醒
Keywords
5-hydroxytryptamine
dosal raphe
anxiety
reward
durg addiction
sleep-wake
分类号
R33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丙泊酚麻醉与自然睡眠状态皮层脑电图的异同
被引量:
10
6
作者
朱婉婷
张宇
刘程曦
喻田
机构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
医科
大学
贵州省
普通高等学校脑科学特色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1,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026)
文摘
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恢复的过程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可逆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制动、遗忘等.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大脑中不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睡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这一过程和全麻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和恢复具有一定相似性[1-2].
关键词
睡眠状态
皮层脑电图
丙泊酚
异同
麻醉
意识消失
药物诱导
可逆反应
分类号
R614 [医药卫生—麻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依托咪酯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袁
潘云超
袁城栋
喻田
冯晓敏
余守洋
机构
遵义
医科
大学
遵义
医科
大学
附属医院
麻醉
科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遵义
医科
大学
麻醉
医学院
出处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026)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黔科合LH字[2015]753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遵医附院20162309)
文摘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依托咪酯对活体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 PFC)乙酰胆碱(ACh)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2只SD大鼠,以尾静脉给予依托咪酯1.0 mg/kg作为起始诱导浓度,以0.5 mg/kg递增,直至5 mg/kg。再以10 mg/(kg·h)为基础维持浓度,以10 mg/(kg·h)递增,直至40 mg/(kg·h),再增加其中间值进行观察,分别明确最低有效诱导和维持翻正反射消失(LORR)的剂量。进一步随机选取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依托咪酯组。采用微透析技术,在线收集大鼠m PFC给药前后透析液,并自动注射到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以测定ACh浓度。结果:依托咪酯诱导大鼠LORR的最低有效诱导和维持剂量为3.5 mg/kg和32mg/(kg·h)。生理盐水组:组内各个时期ACh水平无明显差异。依托咪酯组:依托咪酯致大鼠意识消失后,m PFC细胞外液ACh水平明显降低(P<0.01);停止输注依托咪酯,细胞外液ACh水平逐渐升高(P<0.01),但未能恢复到基础水平(P<0.01)。结论:尾静脉给予大鼠依托咪酯致意识消失后,可明显降低m PFC细胞外液ACh水平。
关键词
依托咪酯
内侧前额叶皮层
微透析
乙酰胆碱
大鼠
Keywords
etomidate
media prefrontal cortex
microdialysis
acetylcholine
rat
分类号
R965 [医药卫生—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罗薇
袁城栋
郝孟楠
张洁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参与丙泊酚麻醉的作用研究
张益
杨银银
熊以强
蒲青
赵燕飞
刘程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以GABAA受体为靶点的麻醉和镇静药的应用进展
林博浩
罗天元
喻田
余守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功能研究进展
龙忠芳
刘程曦(综述)
喻田(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丙泊酚麻醉与自然睡眠状态皮层脑电图的异同
朱婉婷
张宇
刘程曦
喻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依托咪酯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王袁
潘云超
袁城栋
喻田
冯晓敏
余守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