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咬肌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仁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咬肌是咀嚼肌中最强有力的肌,在咀嚼和维持下颌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咬肌的下面部位置,在形成面部轮廓产生美学效果中起重要作用[1]。掌握咬肌的肌构筑、血供、神经支配、毗邻关系等解剖学特点,对当前开展的咬肌切除术、肉毒毒素A注... 咬肌是咀嚼肌中最强有力的肌,在咀嚼和维持下颌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咬肌的下面部位置,在形成面部轮廓产生美学效果中起重要作用[1]。掌握咬肌的肌构筑、血供、神经支配、毗邻关系等解剖学特点,对当前开展的咬肌切除术、肉毒毒素A注射、射频消融术和咬肌神经移植术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肌 咬肌肥大 应用解剖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脊髓束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改变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贾芳芳 陈鹏 +1 位作者 王志航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615,共4页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RST)是起于脑干网状核,止于脊髓灰质的下行纤维束,是人运动系统的重要下行通路,为锥体外系的一部分,参与协调四肢肌运动,维持姿势平衡,还参与惊吓反应、适应阻力训练、呼吸活动等。脊髓损伤后,RST参与... 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RST)是起于脑干网状核,止于脊髓灰质的下行纤维束,是人运动系统的重要下行通路,为锥体外系的一部分,参与协调四肢肌运动,维持姿势平衡,还参与惊吓反应、适应阻力训练、呼吸活动等。脊髓损伤后,RST参与运动控制的重塑,脑卒中后,脑桥RST兴奋可加重肌痉挛,而延髓RST兴奋则缓减肌痉挛。然而,这些功能和损伤表现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归纳RST的研究文献,期为深刻理解RST功能、设计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策略,以及进一步探索RST的研究方向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网状脊髓束 延髓网状脊髓束 功能 损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hler's染色的眼外肌神经肌亚部划分与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定位
3
作者 袁凌 周国燕 +1 位作者 吴俊檄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18,共8页
目的揭示眼外肌的神经肌亚部划分,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体表投影位置、穿刺角度和深度。方法中国成人头颅标本24个。紧贴眼眶边缘皮肤的弧线(眶缘线)为参考线,穿刺针与眼睑皮肤形成锐角为θ。改良的Sihler's染色显示眼外肌... 目的揭示眼外肌的神经肌亚部划分,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体表投影位置、穿刺角度和深度。方法中国成人头颅标本24个。紧贴眼眶边缘皮肤的弧线(眶缘线)为参考线,穿刺针与眼睑皮肤形成锐角为θ。改良的Sihler's染色显示眼外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用硫酸钡标记CINDR,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测量CINDR的体表投影点(P点)在参考线上的百分位置、经P点刺向CINDR所需的角度和深度。结果大体解剖发现7块眼外肌(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外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的神经入肌处均无血管伴行。神经入肌后,常先分为2条独立的初级神经支,再树枝状分支。依其神经分布模式,每块肌均可分为2个神经肌亚部。肌内树枝状神经支形成神经密集区,其CINDR的体表投影点分别位于眶缘线(内侧至外侧)上的68.42%、53.43%、53.21%、11.76%、98.56%、30.15%和43.73%处;穿刺角度分别为83.54°、69.75°、74.15°、82.98°、80.58°、83.69°和71.52°;穿刺深度分别为3.05 cm、2.71 cm、2.82 cm、3.02 cm、3.00 cm、3.09 cm和2.18 cm。左右侧间和男女性间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些结果可为亚部化眼外肌移植和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纠正斜视提供形态学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肌内神经 神经肌亚部 斜视 靶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食管瘘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彤 周云芝 +1 位作者 徐淑凤 杨胜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73-1477,共5页
气管食管瘘是指气管或支气管与食管之间的病理性瘘道,包括气管-食管瘘和支气管-食管瘘,临床以气管-食管瘘较多见。气管食管瘘致病原因较多,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气管食管瘘目前治疗方式... 气管食管瘘是指气管或支气管与食管之间的病理性瘘道,包括气管-食管瘘和支气管-食管瘘,临床以气管-食管瘘较多见。气管食管瘘致病原因较多,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是一种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气管食管瘘目前治疗方式较多,但多数疗效欠佳,对新兴治疗手段的需求迫切。胸腹部X线摄影检出鼻胃管滞留是气管食管瘘诊断的金标准,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支架置入、局部生物胶水封闭、干细胞治疗等。本文综述近年气管食管瘘诊断与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食管瘘 支架 生物蛋白胶 干细胞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前臂前群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家宇 周国燕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准确定位成人前臂前群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深度。方法成人尸体12具,仰卧。紧贴皮肤连接肱骨外上髁和内上髁间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H),肱骨外上髁和桡骨茎突间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解剖暴露NEP,硫酸钡标记,螺旋CT扫描与... 目的准确定位成人前臂前群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深度。方法成人尸体12具,仰卧。紧贴皮肤连接肱骨外上髁和内上髁间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H),肱骨外上髁和桡骨茎突间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解剖暴露NEP,硫酸钡标记,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将NEP在体表上的投影点记为P点,P点通过NEP后投射至前臂后体表上的点为P’点。P点投射到H线与L线上的位置分别记为PH和PL。Syngo系统下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正中神经支)、指深屈肌(尺神经支)、旋前方肌NEP的PH分别位于H线上的58.08%、64.17%、75.14%、61.14%、62.26%、52.07%、50.81%、63.38%和51.37%处;PL分别位于L线上的9.79%、3.97%、16.37%、4.42%、17.88%、34.17%、30.27%、11.48%和75.32%处;穿刺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26.80%、25.06%、27.68%、28.13%、37.30%、39.85%、49.26%、70.86%和44.25%处。以上数据均为平均值。结论这些NEP的体表穿刺位置与深度的界定可为提高前臂前群肌痉挛肌外神经溶解术靶点阻滞的效率、手术切断神经肌支治疗肌痉挛的微创切口设计、作为供肌的功能评估、以及肌移植术中对神经的保护等提供形态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前群肌 神经入肌点 定位 应用解剖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前群肌痉挛神经阻滞靶点定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家宇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6-498,共3页
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侧索硬化、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随病情进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痉挛。前臂前群肌属于高发痉挛肌,69%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明显肌痉挛[1],表现为肘、掌指和指间关节屈曲以及前臂旋前等畸形,影响生活质量[2... 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侧索硬化、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随病情进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痉挛。前臂前群肌属于高发痉挛肌,69%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明显肌痉挛[1],表现为肘、掌指和指间关节屈曲以及前臂旋前等畸形,影响生活质量[2]。肌外注射苯酚或乙醇的神经溶解术和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的化学神经阻断术是治疗痉挛的常用方法[3,4],其疗效依赖于靶点位置的准确程度。临床可根据大体解剖描述借助徒手触摸、肌电图、电刺激或超声引导等方法进行靶点定位[5]。这些定位方法各有利弊。本文对前臂前群肌痉挛神经阻滞时相关阻滞靶点定位的研究进行综述,期为肌痉挛治疗靶点定位提供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前群肌 肌痉挛 神经肌肉阻滞 靶点定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前群肌神经入肌点定位及在阻滞肌痉挛中的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向楠 胡帅宇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准确地定位小腿前群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深度。方法2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设计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外踝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H)。解剖暴露NEP,硫酸钡标记,螺旋CT扫描... 目的准确地定位小腿前群肌神经入肌点(NEP)的体表位置和深度。方法2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设计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外踝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H)。解剖暴露NEP,硫酸钡标记,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Syngo系统下确定NEP在体表前后的投影点(P和P’点),P点投射到L和H线上的位置(PL和PH点)及NEP的深度。结果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均有一个较为恒定的NEP,其中PL点分别位于L线的(23.63±2.43)%、(52.46±2.94)%和(36.07±2.99)%处;PH点分别位于体表H线上的(27.27±2.58)%、(34.41±2.38)%和(32.11±2.52)%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45.32±3.06)%、(36.20±2.84)%和(33.72±3.18)%处。结论这些NEP的体表位置和深度的界定将为提高小腿前群肌痉挛肌外神经溶解术靶点定位的效率与疗效提供形态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前群肌 肌痉挛 神经入肌点 螺旋CT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CD133^+和CD34^+脐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尚福 潘丽 +4 位作者 袁毅 陈艳 范振海 方宁 余丽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40,I0014,I0015,I0016,共7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s Rg1, Rg1)对CD133^+和CD34^+人脐血造血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hemopoietic stem cells, hUCB-H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及免疫磁珠法,富集、分选CD133^+和CD34^+ hUCB-HS...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s Rg1, Rg1)对CD133^+和CD34^+人脐血造血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hemopoietic stem cells, hUCB-H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及免疫磁珠法,富集、分选CD133^+和CD34^+ hUCB-H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细胞纯度,0.1、0.3和3μmol/L的Rg1处理培养的hUCB-HSCs 14 d,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计数集落和细胞数。结果免疫磁珠分选所得CD133^+、CD34^+hUCB-HSCs的纯度分别为>90%和>80%,3个浓度的Rg1均不同程度的增加细胞数量,Rg1可促进CD133^+和CD34^+ hUCB-HSCs细胞增殖,增加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粒-单集落形成单位集落生成(P<0.05),Rg1对两种HSCs增殖的数量及向红系细胞分化的影响相似,但使CD34^+hUCB-HSCs向粒系和单核系细胞分化的作用明显强于CD133^+hUCB-HSCs。结论 Rg1促进CD133^+和CD34^+ hUCB-HSCs增殖及向红系细胞分化的作用相当,但促CD34^+ hUCB-HSCs向粒单系细胞分化的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人脐带血 造血干细胞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部和颈前部皮神经的Sihler’s染色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依依 万利 杨胜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38-942,共5页
目的:通过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面部和颈前部皮神经的整体分支分布模式。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12具成年和6具儿童中国人尸体。取下含皮下脂肪的面部和颈前部皮肤标本,行改良的Sihler’s染色。结果:解剖发现面部皮肤除... 目的:通过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面部和颈前部皮神经的整体分支分布模式。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12具成年和6具儿童中国人尸体。取下含皮下脂肪的面部和颈前部皮肤标本,行改良的Sihler’s染色。结果:解剖发现面部皮肤除了接受三叉神经支配外,还广泛接受面神经的分支支配;颈前部皮肤除了受颈前皮神经支配外,还接受来自穿过肌肉后的神经支配。面部和颈前部标本Sihler’s染色后,大体解剖不能展示的皮神经整体分支分布模式肉眼可见。每条皮神经的走行、树枝样的神经分支及分布范围清晰可见。面神经分支与三叉神经分支在额颞交界区、眶下区和颏区等处形成广泛交通。在中线处,左右侧的神经支间存在交通。颈横神经与锁骨上神经分布范围相对较大,两者间也有交通,颈横神经还支配到下唇区。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颌面外科、整形与美容术免于皮神经损伤,感觉重建的选材匹配,以及局部麻醉阻滞等提供形态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颈前部 皮神经 Sihler’s染色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的定位及在肌痉挛阻滞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怀香 季松岭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确定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enters of intramuscular nerve dense regions,CINDR)的位置和标记方法。方法选取24具成人尸体。设计紧贴皮肤连接肩胛上角和肩峰及肩胛下角的曲线分别为横向(H)和纵向(L)参考线。改良的Sihler’s... 目的确定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enters of intramuscular nerve dense regions,CINDR)的位置和标记方法。方法选取24具成人尸体。设计紧贴皮肤连接肩胛上角和肩峰及肩胛下角的曲线分别为横向(H)和纵向(L)参考线。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一侧大圆肌肌内神经密集区,解剖暴露另一侧肌的肌内神经密集区相应位置,硫酸钡标记其CINDR,螺旋CT扫描确定CINDR在背部和胸部的体表投影点(P和P'点)。Syngo系统确定通过P点的垂线分别与H和L线的交点(P_(H)和PL点)的位置和CINDR的深度。结果大圆肌内仅有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其CINDR的P_(H)位于H线的(86.71±0.85)%处,PL位于L线的(72.07±1.08)%处。CINDR的深度位于P-P'线的(40.06±2.44)%处。结论这些结果可作为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阻滞大圆肌痉挛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圆肌 肌痉挛 肌内神经密集区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中间群肌和足背肌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群 罗林芬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29,共7页
目的揭示足底中间群和足背肌的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探讨其意义。方法取下12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足底中间群肌和足背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结果接受足底内侧神经支配的趾短屈肌、第1和第2蚓状肌... 目的揭示足底中间群和足背肌的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探讨其意义。方法取下12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足底中间群肌和足背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结果接受足底内侧神经支配的趾短屈肌、第1和第2蚓状肌的神经支,分别从肌的内侧深面和浅面入肌;接受足底外侧神经支配的足底方肌、第3和第4蚓状肌的神经支从肌止端走向起端;骨间足底肌和骨间背侧肌的神经支从肌起端走向止端。趾短伸肌和⻊母短伸肌的神经支共干。蚓状肌、第1和第2骨间足底肌、第1骨间背侧、⻊母短伸肌和趾短伸肌仅在肌腹中部形成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趾短屈肌、足底方肌、第3骨间足底肌以及第2~4骨间背侧肌有2个肌内神经密集区,位于肌腹两侧,这些肌可分为2个神经肌亚部。结论这些结果可为外科手术免于神经损伤、肌移植的选材匹配,以及注射肉毒毒素A阻滞这些肌的痉挛提供形态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中间群肌 足背肌 肌内神经 Sihler’s染色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hler’s技术的踝和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柏安 李慧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7-393,共7页
目的揭示踝及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提供形态学指导。方法成年尸体24具,紧贴肌表面摘取含皮下脂肪的踝及足背皮肤,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并观察皮神经整体分布模式。结果在Sihler’s染色的标本中,肉眼可见... 目的揭示踝及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提供形态学指导。方法成年尸体24具,紧贴肌表面摘取含皮下脂肪的踝及足背皮肤,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并观察皮神经整体分布模式。结果在Sihler’s染色的标本中,肉眼可见隐神经支配踝前区(40.01±7.6)%、踝后区(30±6.7)%、以及部分足背内侧缘。腓浅神经支配踝前区(60.03±6.8)%,其足背内侧皮神经支配足背内侧区、第1、2趾背及第3趾背内侧半;95.83%的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到第3趾背外侧半、第4、5趾背。腓肠神经支配踝后区(70±5.3)%,其足背外侧皮神经支配足背外侧缘皮肤。腓深神经分布到第1、2趾背相对面。初级神经支密度以踝前区最高,次级及以下神经支密度和总的神经支密度均以足背内侧区最高。结论在踝或足背的皮瓣移植中,建议把踝前区或足背内侧区设计为利于感觉重建的首选供区或感觉需求较高的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背 皮神经 分布模式 感觉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下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伟 王捷 +1 位作者 舒红燕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7-381,共5页
目的准确定位枕下肌的神经入肌点(NEP),为枕下肌肌张力增高所致疾病的肌外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4具成人尸体。解剖暴露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的NEP,硫酸钡标记,原位缝合。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 目的准确定位枕下肌的神经入肌点(NEP),为枕下肌肌张力增高所致疾病的肌外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4具成人尸体。解剖暴露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的NEP,硫酸钡标记,原位缝合。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经皮连接枕外隆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曲线为纵向(L)参考线,乳突与第7颈椎棘突的曲线为横向(H)参考线,NEP在项部和相反侧皮肤上的点分别记为P点和P'点,经P点分别向H线和L线作垂线,其交点分别记为PH点和PL点。Syngo系统下确定PH点和PL点分别在H线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每块枕下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常只有1个NEP,其NEP的PH分别位于H线上的46.29%、35.85%、28.88%和32.29%处;PL分别位于L线上的27.39%、39.06%、35.06%和40.42%处。NEP的深度分别位于PP'线上的21.21%、24.02%、14.59%和21.44%处。上述百分值均为平均值。左右侧及男女性间的数据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这些NEPs的体表百分位置和深度的准确界定,利于提高枕下肌张力增高所致疾病的肌外神经阻滞的定位效率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肌 神经入肌点 神经阻滞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锯肌肌内神经整体分布模式和密集区定位
14
作者 王聃丽 唐少华 杨胜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揭示前锯肌肌内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探索亚部划分,准确定位其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体表位置和深度。方法:成人尸体24具。采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前锯肌肌内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紧贴皮肤连接颈静脉切迹最低点到剑胸... 目的:揭示前锯肌肌内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探索亚部划分,准确定位其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体表位置和深度。方法:成人尸体24具。采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前锯肌肌内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紧贴皮肤连接颈静脉切迹最低点到剑胸结合处的曲线为纵向参考线(L线),经CINDR水平紧贴皮肤连接腋前线与腋后线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H线);硫酸钡标记CINDR,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Syngo系统下确定CINDR的体表百分位置和深度。结果和结论:Sihler′s染色发现,前锯肌上4个肌齿各有1支来自胸长神经的分支,这些神经支在各自的肌齿内呈树枝样分支,行向肩胛骨内侧缘。第1~4个肌齿可作为4个肌神经亚部;胸长神经干在第5肌齿中部水平入肌后,密集分支分布于第5~8(9)肌齿中部,形成一个较大的肌神经亚部。该亚部内的CINDR分别位于H和L线的(84.73±2.44)%和(76.79±1.53)%处,深度为(1.87±0.50) cm;男女及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可为前锯肌亚部化移植的选材设计和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前锯肌痉挛所致疼痛的靶点定位提供形态学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 肌内神经 分布模式 神经密集区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部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及在感觉重建术中的意义
15
作者 王庆 朱德意 +1 位作者 李小鹏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0-544,共5页
目的通过改良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大腿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的中国成年和儿童尸体各12具。紧贴肌表面取下含皮下脂肪的股部皮肤。改良Sihler’s染色法显示股部皮神经... 目的通过改良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大腿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的中国成年和儿童尸体各12具。紧贴肌表面取下含皮下脂肪的股部皮肤。改良Sihler’s染色法显示股部皮神经分布模式。结果改良Sihler’s染色后的标本呈淡紫色,皮神经及分支呈黑色。肉眼可见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生殖股神经股支、股神经内侧皮支、闭孔神经皮支和股后皮神经的树枝样分支和分布模式;股外侧皮神经与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后皮神经间存在明显交通。股前内侧区的中部和股后区的中间带,各级神经支分布较密集,分支间存在交通。结论股前内侧区中部和股后区中间带应被推荐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的首选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 分布模式 Sihler’s染色 感觉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