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罗薇 袁城栋 +2 位作者 郝孟楠 张洁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6,共6页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神经通路,参与运动、记忆、觉醒和认知等功能的调控。其中,腹侧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腹侧被盖区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D1类受体可促进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苏醒过程,但D2类受体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综述了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探讨全身麻醉的机制以及预防术后苏醒延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系统 全身麻醉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通路 多巴胺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术后咽喉疼痛风险的预测模型
2
作者 王锐 郑雷雷 +3 位作者 余璇 张益 易斌 黄桂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482,共8页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构建术后咽喉疼痛(POST)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成年患者757例,男327例,女430例,年龄≥18岁,ASAⅠ—Ⅲ级。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POST将患者分为两组:POST组(P组)和...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构建术后咽喉疼痛(POST)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成年患者757例,男327例,女430例,年龄≥18岁,ASAⅠ—Ⅲ级。根据术后24 h内是否发生POST将患者分为两组:POST组(P组)和无POST组(NP组)。收集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随访信息,将数据集随机划分成80%的训练集与20%的测试集,采用20折交叉验证以及网格搜索的方式在训练集上进行模型开发,测试集用于内部验证,分别建立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等4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精确率-召回率曲线(PRC)下面积(AUPRC)、Brier分数评估模型的性能。采用夏普利加法解释(SHAP)对最佳性能的模型进行解释分析。结果 有221例(29.1%)患者发生POST。LR、RF、AdaBoost和XGBoost 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C分别为0.89(95%CI 0.87~0.90)、0.90(95%CI 0.87~0.91)、0.86(95%CI 0.81~0.89)和0.88(95%CI 0.86~0.91)。RF模型在测试集中表现最优,ROC曲线准确性84.0%,敏感性77.0%,特异性86.0%,Brier分数0.13,AUPRC 0.81,AUC 0.90。SHAP模型解释分析结果显示,拔管时导管套囊带血迹该变量对RF的贡献度最大,其余依次为留置气管导管时间、术中输液量、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次数>1次、ASA分级、留置胃管。结论 本研究基于LR、RF、AdaBoost和XGBoost算法构建4种POST风险预测模型,其中RF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术后咽喉疼痛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参与丙泊酚麻醉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益 杨银银 +3 位作者 熊以强 蒲青 赵燕飞 刘程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于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处微注射钙信号病毒并埋植记录光纤,观察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vlPAG神经元活性变化。建立50只SD大鼠中vlPAG双侧微注射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D2R激动剂组、D2R拮抗剂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在丙泊酚麻醉下,5组分别于vlPAG分别双侧微注射1μL的D1R激动剂、D1R拮抗剂、D2R激动剂、D2R拮抗剂和等渗盐水,观察大鼠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以及给药前后各个频段脑电图(δ波:1~4 Hz,θ波:4~8 Hz,α波:8~12 Hz,β波:12~25 Hz,γ波:25~60 Hz)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基线相比,诱导期、麻醉早期和麻醉期钙信号均显著降低(P<0.05)。与麻醉维持期基线相比,苏醒早期和苏醒期钙信号显著增加(P<0.05)。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丙泊酚麻醉的诱导时间[(886.7±124.5)、(506.7±90.7)s]较对照组[(659.3±103.5)s]延长(P<0.05),苏醒时间[(702.0±109.7)、(1068.0±69.0)s]较对照组[(901.3±130.4)]缩短(P<0.05)。与给药前相比,D1R激动剂组大鼠δ频段的能量明显降低(P<0.05);D1R抑制剂组δ频段的能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β频段的能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中脑导水管腹外侧灰质通过多巴胺D1R受体参与调控丙泊酚麻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 丙泊酚麻醉 D1受体 D2受体 光纤钙信号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麻醉有关的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兴艳(综述) 王钊 张益(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54-858,共5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深静脉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不易发现等特点。深静脉血栓亦可随着血运移位到肺部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p...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深静脉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不易发现等特点。深静脉血栓亦可随着血运移位到肺部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它是仅次于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1],每年全球约1千万例静脉血栓栓塞发生,每4个人中就有1人死于血栓相关的疾病[2]。手术可使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提高22倍(OR=21.7,95%CI:9.4~49.9)[3]。Nazareth等[4]分析64 892例腰椎手术3个月随访资料,1667例(2.6%)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其中36.5%(608/1667)发生于术后1周内,而这其中43.3%(263/608)在手术当天发生,这表明围手术期是脊柱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发时间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 血液回流障碍 脊柱手术 腰椎手术 静脉腔 肺栓塞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超声快速评估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胃容量
5
作者 王菁 史文艳 +1 位作者 王钊 张益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1-1323,共3页
围术期反流误吸是一种严重的麻醉并发症,死亡率高达9%[1]。无痛胃镜检查中咽喉反流的发生率高达31%[2],因此,无痛胃镜检查前识别患者胃内容物情况对提高围术期麻醉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对固体胃内容物进行定性评估[3-4],而对... 围术期反流误吸是一种严重的麻醉并发症,死亡率高达9%[1]。无痛胃镜检查中咽喉反流的发生率高达31%[2],因此,无痛胃镜检查前识别患者胃内容物情况对提高围术期麻醉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对固体胃内容物进行定性评估[3-4],而对于液体物质,评估胃液量对预防围术期误吸至关重要,胃液量>1.5 ml/kg被认为与肺误吸风险增加有关[5]。超声测量右侧卧位胃窦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可以用于产妇胃液量>1.5 ml/kg的预测[6],另外,已提出使用的Perlas评分系统可对胃内容物进行定性及半定量评价[7-8],但目前右侧卧位胃窦CSA和Perlas评分预测无痛胃镜人群胃液量>1.5 ml/kg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右侧卧位胃窦CSA和Perlas评分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无痛胃镜人群胃液量>1.5 ml/kg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液量 无痛胃镜检查 麻醉并发症 胃内容物 液体物质 超声检查 超声测量 PER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内侧前额叶皮层 神经环路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Sigma-1受体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7
作者 余璇 李雪 +3 位作者 刘双双 李清梅 袁杰 秦榜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Sigma-1受体的作用以及Sigma-1受体对P2X 3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7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Sigma-1受体的作用以及Sigma-1受体对P2X 3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7周龄,体重180~20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和Sigma-1受体拮抗剂BD-1047组(BD组),每组16只。鞘内置管后1 d,Sham组只游离右侧坐骨神经主干不结扎,CCI组、BD组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天起,每日上午08:00 Sham组和CCI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30μl,BD组鞘内注射120 nmol BD-104720μl+生理盐水10μl,连续14 d。于模型制备前1 d、模型制备后l、3、7、10、14 d鞘内给药后30 min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于模型制备后7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igma-1受体和P2RX 3受体蛋白含量。CCI组于模型制备后7、14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Sigma-1受体、P2X 3受体共表达和共沉淀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CCI组模型制备后l、3、7、10、14 d TWL明显缩短,MWT明显降低,模型制备后7 d DRG组织Sigma-1受体和P2X 3受体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CCI组比较,BD组模型制备后l、3、7、10、14 d TWL明显延长,MWT明显升高,模型制备后7 d DRG组织Sigma-1受体和P2X 3受体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模型制备后7、14 d CCI组中DRG组织Sigma-1受体与P2X 3受体共表达、共沉淀。结论Sigma-1受体和P2X 3受体在DRG中共表达,且存在共沉淀现象,抑制Sigma-1受体可以降低P2X 3受体蛋白含量,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背根神经节 Sigma-1受体 P2X 3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谷胱甘肽对储存红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莲莲 成问 苟大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4-96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GSH)对储存红细胞(sRBC)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份新鲜制备的sRBC各取12 ml,平均分为四组:枸橼酸葡萄糖(ACD)组、GSH1组、GSH2组和GSH3组,每组3 ml。ACD组中加入ACD-B保存液1 ml,再加入生理盐水50μl...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GSH)对储存红细胞(sRBC)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份新鲜制备的sRBC各取12 ml,平均分为四组:枸橼酸葡萄糖(ACD)组、GSH1组、GSH2组和GSH3组,每组3 ml。ACD组中加入ACD-B保存液1 ml,再加入生理盐水50μl,GSH1、GSH2和GSH3三组均加入ACD-B保存液1 ml,再分别加入12.5、62.5、125μmol/L的GSH溶液50μl。四组均置于4℃冰箱密封保存。在保存的第1、7、14、21天,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sRBC内ATP含量和GSH-PX酶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RBC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sRBC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ACD组比较,第1、7、14、21天GSH2组和GSH3组的ATP含量和GSH-PX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GSH1组比较,GSH2组和GSH3组ATP含量和GSH-PX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ACD组比较,第1、7、14、21天GSH2组SOD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第1、7、14天GSH3组SOD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GSH1组比较,第21天GSH2组和GSH3组SOD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ACD组比较,第1、7、14、21天GSH2和GSH3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GSH1组比较,第1、7、21天GSH2组和GSH3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sRBC内加入62.5、125μmol/L的谷胱甘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可降低sRBC的储存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红细胞 谷胱甘肽 三磷酸腺苷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腹侧被盖核-伏隔核多巴胺通路在觉醒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桂欢 刘程曦 张益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9-582,共4页
中脑腹侧被盖核(VTA)投射到伏隔核(NAc)的中脑边缘通路是脑内重要的多巴胺能通路之一,在奖赏、成瘾及睡眠觉醒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多巴胺投射通路,VTA-NAc通路在自然睡眠和全身麻醉的觉醒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脑腹侧被盖核(VTA)投射到伏隔核(NAc)的中脑边缘通路是脑内重要的多巴胺能通路之一,在奖赏、成瘾及睡眠觉醒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多巴胺投射通路,VTA-NAc通路在自然睡眠和全身麻醉的觉醒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因此,本文主要综述VTA与NAc的结构特性,以及VTA与NAc两者间的多巴胺投射通路(VTAda-NAc)在自然睡眠与全身麻醉觉醒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核 伏隔核 多巴胺 睡眠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