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中型原藻病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金松 刘志梅 +3 位作者 张信江 罗显华 张更建 郑庭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05-706,共2页
报告1例中型原藻病。患者女,26岁。14年前,右侧面部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皮损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示,表皮及真皮浅层可见厚壁孢子,直径8~12μm,内有数量不等的内孢子。于单含氯霉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长出奶油色... 报告1例中型原藻病。患者女,26岁。14年前,右侧面部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皮损逐渐扩大融合成片。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示,表皮及真皮浅层可见厚壁孢子,直径8~12μm,内有数量不等的内孢子。于单含氯霉素的沙堡琼脂上培养,长出奶油色乳酪样菌落,镜下可见大量直径10~18μm的圆形、内有直径3~8μm内孢子的厚壁孢子,经放线菌酮抑制试验、温度试验、生化特性试验及形态学特征等初步鉴定为中型原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藻病 中型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斯汀与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联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晓红 曹碧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9-320,共2页
关键词 皮肤病 皮炎湿疹类 咪唑斯汀 硝酸益康唑 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体增生激活受体对皮肤的生物调节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蔄茂强 孔祥明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4-186,共3页
过氧化体增生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属于细胞核激素受体,可分为PPARα、PPARβ/δ和PPARγ。这些受体分布于皮肤、脂肪、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和组织。PPARs受其激活物激活后可促进胚胎期皮肤... 过氧化体增生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属于细胞核激素受体,可分为PPARα、PPARβ/δ和PPARγ。这些受体分布于皮肤、脂肪、肝脏、心脏和肾脏等器官和组织。PPARs受其激活物激活后可促进胚胎期皮肤的发育和皮肤屏障功能的形成。局部外用PPARs激活物可促进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表皮皮脂的合成。同时,对外伤后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此外,局部外用PPARs激活物对刺激性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亦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核激素受体 表皮细胞分化 屏障功能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义市人体蠕形螨感染调查及透明胶带的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建伟 曹碧兰 沈仲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0-51,共2页
吴建伟等曾用透明胶带法,对遵义市部分大、中学生进行蠕形螨感染调查,感染率为71.42%,并认为该法可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我们于1990年3~6月,用此法调查了遵义市不同年龄。
关键词 螨感染 流行病学 透明胶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医院2002—2014年HIV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5
作者 刘志梅 吴红 +8 位作者 罗显华 高英 罗丽 张更建 谌宏运 李进芹 陈龙庆 杨欢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02-704,共3页
为了了解综合性医院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我们于2002年1月-2014年12月,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需要输血、手术以及性病门诊就诊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HIV抗体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垢着病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犹忠萍 张延 +2 位作者 黄洋 熊琦 曹碧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08-808,共1页
患者男,20岁。左侧额部黄褐色油腻性结痂6个月。6个月前左侧额部发际线内出现少许黄色油腻性斑块,伴轻微瘙痒,自行抓破后遗留红色糜烂面,因洗头时疼痛,未正常清洗患处,后皮损范围逐渐增大增多,颜色加深并融合形成黄褐色污垢样厚... 患者男,20岁。左侧额部黄褐色油腻性结痂6个月。6个月前左侧额部发际线内出现少许黄色油腻性斑块,伴轻微瘙痒,自行抓破后遗留红色糜烂面,因洗头时疼痛,未正常清洗患处,后皮损范围逐渐增大增多,颜色加深并融合形成黄褐色污垢样厚痂。患病以来未行任何治疗,厚痂形成后出现精神紧张,于2017年1月10日就诊我科门诊。既往体健.性格内向,爱好电脑游戏,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垢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血管平滑肌瘤3例
7
作者 景桃勤 袁伟 杨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0-592,共3页
1病历摘要 例1.男,33岁。右大腿外侧皮下结节4个月。患者4个月前偶然发现右大腿外侧皮下花生大结节,触之稍硬,无自觉症状,为求诊治,于2016年1月11日就诊于我科。既往体健,否认局部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患者。体格检查:... 1病历摘要 例1.男,33岁。右大腿外侧皮下结节4个月。患者4个月前偶然发现右大腿外侧皮下花生大结节,触之稍硬,无自觉症状,为求诊治,于2016年1月11日就诊于我科。既往体健,否认局部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外侧可触及一约2.0cm×1.5cm大皮下类圆形结节(图1A).未隆起于皮面,质韧,活动度好。无明显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秃患者血清中甲状腺自身抗体、促甲状腺素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杨莹 徐艳艳 +6 位作者 陈晓红 陈林 刘俊 杨英 王攀 晏文 陈永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检测斑秃患者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探讨斑秃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斑秃患者157例,选择1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斑秃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 目的:检测斑秃患者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探讨斑秃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斑秃患者157例,选择1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斑秃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Ab)、TSH及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的水平。结果:斑秃患者血清中anti-TPOAb、anti-TGAb、TSH及T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T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中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和轻型组的anti-TPOAb、anti-TGAb、TSH及T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重型组的anti-TPOAb、anti-TGAb及T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重型组的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斑秃活动期组、稳定期组、重型组和轻型组的T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重型组的T4水平与轻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斑秃患者组anti-TPOAb和anti-TGAb阳性率(17.8%、8.9%)与正常对照组(2.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87,P=0.000;χ~2=8.931,P=0.003)。结论:斑秃患者anti-TPOAb和anti-TGAb阳性率高,斑秃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斑秃患者,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TSH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甲状腺自身抗体 促甲状腺素 甲状腺激素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Foxp3 mRNA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隋佳佳 陈晓红 +4 位作者 荣容 曹碧兰 晏文 杨莹 张更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49-652,共4页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50例未治疗的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50例未治疗的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且重型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局限型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2.89,P<0.01),但重型患者组与局限型患者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斑秃患者PBMCs转录因子Foxp3mRNA与秃发严重评分工具(SAL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26,P<0.01)。结论:斑秃患者PBMCs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斑秃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FOXP3 斑秃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遗传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吉 陈永艳 +1 位作者 袁伟 张继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7-398,共2页
关键词 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 营养不良性 遗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 被引量:4
11
作者 秦琴 晏文 +5 位作者 鲁东平 孙东升 贾常莎 陈雷刚 谌宏运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64-867,共4页
报告1例云贵高原地区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38岁,农民。左小腿异物刺伤后皮肤出现丘疹、溃疡、增生伴疼痒8年。皮肤科检查:左小腿踝部至膝关节之间见大片界限清楚的红褐色斑块,边缘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呈肉芽... 报告1例云贵高原地区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38岁,农民。左小腿异物刺伤后皮肤出现丘疹、溃疡、增生伴疼痒8年。皮肤科检查:左小腿踝部至膝关节之间见大片界限清楚的红褐色斑块,边缘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呈肉芽肿样或疣状增生,并有溃疡、瘢痕形成或黄色厚痂覆盖,痂皮下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渗出,味腥臭。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可见慢性肉芽肿样改变,真皮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混合浸润,形成微脓肿,PAS染色其内可见成簇棕色厚壁孢子。取真菌培养菌落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r DNA ITS区测序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诊断: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nsecaea monophora 着色芽生菌病 RDNA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外用砷制剂对鼠角质层致密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成志 辛淑君 +4 位作者 张信江 史月君 Kenneth R Feingold Peter M Elias 蔄茂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47-749,共3页
目的:研究砷是否引起皮肤角质层功能的改变,为探索砷治疗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8周龄的裸鼠背部和躯干两侧分别外涂基质、0.5mmol/L和1.5mmol/L三化二砷。每日2次,每次60μL,共2周。用Courage-Khazaka多功能皮肤生理仪测量皮肤... 目的:研究砷是否引起皮肤角质层功能的改变,为探索砷治疗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8周龄的裸鼠背部和躯干两侧分别外涂基质、0.5mmol/L和1.5mmol/L三化二砷。每日2次,每次60μL,共2周。用Courage-Khazaka多功能皮肤生理仪测量皮肤表面的基础黑素(melanin)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皮肤表面皮脂含量、皮肤通透屏障功能及角质层的酸碱度。此外,对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角质层的致密性也进行测量。结果:在此动物模型中,0.5mmol/L和1.5mmol/L的二三氧化二砷均导致角质层pH值升高和角质层的致密性降低:1.5mmol/L的三氧化二砷增加皮肤的黑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0.5mmol/L和1.5 mmol/L的三氧化二砷对角质层含水量、基础皮肤通透屏障功能以及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均无明显的影响。虽然两种浓度的砷均引起皮肤表面皮脂含量的轻微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砷可以引起角质层生理功能的改变,可以导致皮肤对砷通透性增加。在预防或治疗皮肤砷中毒时,增强角质层的防御功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度 皮肤表面 通透屏障功能 表皮 致密性 角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不稳定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伟 陈晓红 +2 位作者 瓦庆彪 郑庭铭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53-655,共3页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改变。结果: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8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而且其主要出现在尖锐湿疣癌变中...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改变。结果: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8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而且其主要出现在尖锐湿疣癌变中,未发现杂合性丢失。结论: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临床上通过对尖锐湿疣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有可能对尖锐湿疣癌变作出可能性预测及早期诊断,为发现癌变高危人群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微卫星DNA 微卫星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性纤维毛囊瘤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宪鲁 袁伟 +1 位作者 王海燕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3-384,共2页
报告1例单发性纤维毛囊瘤。患者男,68岁。右侧鼻翼外下方出现疣状增生物4年,无自觉症状。增生物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瘤细胞索或细胞团,互相吻合交织成网状团块,嵌于纤维性间质中。诊断:单发性纤维毛囊瘤。
关键词 纤维毛囊瘤 单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浅表性基底细胞癌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玲 袁伟 方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7-528,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右侧胸部黑褐色斑块20年。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胸部出现一铜钱大黑褐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增大。既往体健,饮酒40余年,每天平均半斤,吸烟30余年,每天20支,否认砷等毒物及...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右侧胸部黑褐色斑块20年。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胸部出现一铜钱大黑褐色斑块,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后皮损逐渐增大。既往体健,饮酒40余年,每天平均半斤,吸烟30余年,每天20支,否认砷等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浅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并发表皮囊肿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治国 袁伟 曹碧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98-799,共2页
患儿女,9岁。因右大腿内侧条索状斑块伴瘙痒9年,于2007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时右大腿内侧有数个绿豆大红色丘疹,皮损沿右大腿长轴方向逐渐扩大、变硬,高出皮面,并融合成疣状斑块,呈线状排列,瘙痒剧烈。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 患儿女,9岁。因右大腿内侧条索状斑块伴瘙痒9年,于2007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时右大腿内侧有数个绿豆大红色丘疹,皮损沿右大腿长轴方向逐渐扩大、变硬,高出皮面,并融合成疣状斑块,呈线状排列,瘙痒剧烈。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真菌感染、疣状皮肤结核和线状扁平苔藓。既往体健,无局部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史,无银屑病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痣 炎性 表皮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组织样麻风瘤为表现的瘤型麻风复发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鲁东平 袁伟 +2 位作者 张庆波 郑庭铭 张信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4-244,共1页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矾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组织样麻风瘤临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矾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组织样麻风瘤临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麻风 麻风瘤 组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淋菌性结膜炎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继玲 陈永艳 +1 位作者 瓦庆彪 白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80-680,共1页
关键词 结膜炎 淋球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晕皮脂腺增生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继玲 袁伟 +1 位作者 瓦庆彪 曹碧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5-655,共1页
关键词 皮脂腺增生 乳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蝶形红斑的寻常狼疮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小容 陈永艳 +2 位作者 陈华 边可 袁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87-589,共3页
患者女,57岁。面部红斑、斑块及结节伴瘙痒3个月。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侧颊部出现红斑,呈蝶形分布,自觉瘙痒,日晒后皮损无明显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予口服雷公藤多苷和泼尼松,以及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 患者女,57岁。面部红斑、斑块及结节伴瘙痒3个月。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侧颊部出现红斑,呈蝶形分布,自觉瘙痒,日晒后皮损无明显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予口服雷公藤多苷和泼尼松,以及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1个月后红斑面积扩大累及整个面部,出现斑块及结节,自觉瘙痒,为进一步诊治,遂于2014年9月2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和咳嗽,无体重减轻。既往体健,否认面部外伤史,无结核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肺结核及麻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狼疮 蝶形红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