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研究生干细胞课程的创建与教学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范振海 王达利 +5 位作者 章涛 陈艳 王钰莹 敖俊 余丽梅 赵春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0-192,共3页
总结开设研究生新课程《干细胞原理、技术与临床》的教学经验与体会,为课程设置推广提供借鉴,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从课程设计、教材内容选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在教... 总结开设研究生新课程《干细胞原理、技术与临床》的教学经验与体会,为课程设置推广提供借鉴,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从课程设计、教材内容选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在教学上强调摒弃陈旧的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性地着重论述教材内容既要注重基础与临床应用,又要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紧盯科技前沿,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提高,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要重视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强化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视频教学及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该课程教学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值得在今后的研究生教学中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再生医学 交叉学科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聂开瑜 常树森 +6 位作者 魏在荣 金文虎 王波 孙广峰 唐修俊 曾雪琴 何春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外伤患者为扩创后面积)为6 cm×4 cm^15 cm...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显微削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外伤患者为扩创后面积)为6 cm×4 cm^15 cm×1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5 cm^21cm×8 cm。皮瓣断蒂前在放大镜下根据II级穿支走行,保留II级穿支及其周围1 cm左右深筋膜组织,切除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的脂肪组织,保留2~3 mm的真皮下脂肪,观察皮瓣血供良好后断蒂移植受区。结果 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约2 cm×1 cm大小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皮瓣中央呈锥状臃肿,15例II期行中央臃肿修薄术。均获6~20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薄而柔软,感觉麻木。供区残留线状瘢痕。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I期去除大部分深筋膜及部分浅筋膜组织、必要时II期去除皮瓣中央臃肿组织,减少II期皮瓣整形次数及手术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修薄 软组织缺损 修复重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永祥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1-374,共4页
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 1975年Talor采用游离腓骨瓣治疗胫骨缺损取得了成功[1],但是直到1983年Chen[2]等才报道了腓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该供区可提供大量骨、皮肤软组织移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其缺点是腓动脉位于腓骨后侧、临床操作困难以及由于小腿后外侧区部分皮肤是由腘动脉或胫后动脉或胫腓干等穿支供血[3],切取的皮瓣有部分坏死风险[4]。1988年穿支皮瓣概念被提出[5],1989年Koshima[6]报道了典型的肌皮穿支皮瓣,大家逐渐认识到穿支皮瓣的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皮瓣 小腿后外侧 皮瓣设计 胫后动脉 胫骨缺损 供区 组织移植 解剖与临床 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常树森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6-598,共3页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是指术前采用血管影像学方法对穿支血管特点的完整描绘,术中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指导并最终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手术效果。关于穿支血管影像学术前导航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便携式多普勒(ultraportable Doppler... 穿支皮瓣术前影像学导航技术是指术前采用血管影像学方法对穿支血管特点的完整描绘,术中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指导并最终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手术效果。关于穿支血管影像学术前导航技术目前主要包括:便携式多普勒(ultraportable Doppler)、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ntrasoun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方法 穿支皮瓣 导航技术 术前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OPPLER 血管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天华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1-233,共3页
自Koshimat于1989年首先报道以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创面获得成功以来,穿支皮瓣(perforatorflap)因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牺牲较小的供区,且能获得较好的受区功能与外形等优点,从而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随着应用解剖... 自Koshimat于1989年首先报道以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修复创面获得成功以来,穿支皮瓣(perforatorflap)因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牺牲较小的供区,且能获得较好的受区功能与外形等优点,从而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随着应用解剖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穿支皮瓣技术在临床的不断普及,学者们对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学者们从对穿支皮瓣命名的关注也逐渐过渡到对不同部位的穿支皮瓣的研究细化,以及穿支皮瓣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学 临床研究 胫后动脉 解剖学特征 修复创面 游离皮瓣 穿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皮下埋藏对精子发生影响的可逆性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达利 孙广峰 +2 位作者 魏在荣 崔红旺 李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289-2292,共4页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睾丸皮下埋藏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后,将埋藏之睾丸放回正常阴囊内其精子发生障碍是否可逆。方法育龄期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2只,曾有过生育史的雌性12只,将雄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12只);双埋组(双...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睾丸皮下埋藏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后,将埋藏之睾丸放回正常阴囊内其精子发生障碍是否可逆。方法育龄期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2只,曾有过生育史的雌性12只,将雄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12只);双埋组(双侧睾丸埋藏组12只);单埋组(单侧睾丸埋藏组18只)。双埋组将睾丸埋藏于两侧腹股沟区皮下;单埋组将一侧睾丸置于腹股沟区皮下,另一侧睾丸保留在阴囊内;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成功后第9周空白组、双埋组、单埋组分别随机取6只进行睾丸活检,均行HE染色及采用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对空白组及双埋组的剩余6只与分别与雌兔一一配对喂养观察生育情况。同期将单埋组未取活检的12只动物的未处理侧睾丸从正常阴囊内移出埋藏至同侧腹股沟区皮下,而将前期埋藏之睾丸放回刚移走睾丸的对侧正常阴囊内。单埋组睾丸放回阴囊后第4周及第9周分别对放回阴囊之睾丸取6只取活检,HE染色及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双埋组模型建立后第9周的HE染色见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明显减少,排列紊乱,管腔内未见精子;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精原细胞也有明显凋亡征象,生精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配对喂养雌兔均无生育,生育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单埋组模型建立后第9周埋藏之睾丸活检HE染色结果与双埋组相似,TUNEL法检测结果生精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双埋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埋藏睾丸放回阴囊术后第9周的HE染色示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增多,可见成熟精子,凋亡指数与双埋组比较明显降低。结论睾丸皮下埋藏与皮瓣重建阴囊一样会导致睾丸精子发生障碍,但这种损害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囊 精子发生 可逆性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改良Sihler’s肌肉神经染色法显示SD大鼠皮肤神经 被引量:1
7
作者 施权 魏在荣 +4 位作者 杨胜波 金文虎 李海 王达利 王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64,473,共5页
目的探讨进一步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在显示SD大鼠皮肤神经分布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6只处死后紧贴肌肉表面分别于背侧及腹侧切取皮肤,最终获得背侧皮肤6块,腹侧皮肤6块,经10%甲醛溶液固定1月,无水乙醇脱脂3 d,并于0.25... 目的探讨进一步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在显示SD大鼠皮肤神经分布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成年SD大鼠6只处死后紧贴肌肉表面分别于背侧及腹侧切取皮肤,最终获得背侧皮肤6块,腹侧皮肤6块,经10%甲醛溶液固定1月,无水乙醇脱脂3 d,并于0.25%的胶原酶Ⅰ和Ⅲ溶液中消化3 d后,经进一步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SD大鼠皮肤。结果 12块SD大鼠皮肤经染色后,除2块皮肤染色效果不佳外,其余10块皮肤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除色素的过程中,表皮常常脱落,即使不脱落,平铺的皮肤上也不能分界表皮与真皮,无法看见表皮内神经分支,且在解剖过程中剔除皮下脂肪时,部分皮下脂肪难以剔除干净,故肉眼可见部分皮下脂肪内明显的神经分布。透过X线阅片灯肉眼即可见皮肤呈现淡紫色,而神经为黑色,各区域神经分布不均,直径、形态及颜色深浅也不相同。甚至可看见神经呈现扭曲、打结的现象。结论经进一步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染色SD大鼠皮肤,能够清晰显示肉眼可见的皮肤神经分布,这些结果将对于SD大鼠皮肤内各区域神经纤维密度的测定及动物模型中皮瓣移植后神经再生情况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 SD大鼠皮肤 神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it和PI3K(P110α)在实验性隐睾精原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唐修俊 王达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检测SD大鼠实验性隐睾早期不同时点精原细胞c-kit和PI3K(P110α)的表达及其细胞周期的变化,探讨睾丸受热作用早期,温度对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育龄期SD雄性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8)。实验组建... 目的:检测SD大鼠实验性隐睾早期不同时点精原细胞c-kit和PI3K(P110α)的表达及其细胞周期的变化,探讨睾丸受热作用早期,温度对精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育龄期SD雄性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8)。实验组建立隐睾模型,建模后1~3周末三个时点,随机8只取睾丸标本。对照组不干预取睾丸标本。SP免疫组化法观察睾丸形态学变化,非连续性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速贴壁的方法纯化富集各组精原细胞,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各组精原细胞c-kit和PI3K的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精原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对照组c-kit主要表达于精原细胞,而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有少量表达。实验组生精细胞明显减少,到第3周时仅见单层散在于基膜强表达c-kit的精原细胞,实验组各时点和对照组精原细胞大部分处于G0/G1期,S期及G2/M期均较少,实验组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实验性隐睾可导致精原细胞的增殖信号增强,但并未诱导精原细胞处于增殖期的细胞增加,即体腔温度对体内精原细胞的增殖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 精原细胞 C-KIT PI3K(P110α)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穿支)皮瓣的定义分类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莉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5,共4页
颌面部和四肢常因严重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形成复杂的复合组织缺损,应用单一的组织瓣修复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同期进行两个或多个独立皮瓣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分期进行延迟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嵌合皮瓣"的概念... 颌面部和四肢常因严重创伤或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形成复杂的复合组织缺损,应用单一的组织瓣修复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同期进行两个或多个独立皮瓣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分期进行延迟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嵌合皮瓣"的概念是Hallock在1991年首次提出,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和股直肌瓣的复合组织瓣,并认为嵌合皮瓣为复合皮瓣类型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 复合组织瓣 供区 腓动脉 受区 血管蒂 血管体区 肩胛下动脉 胸背动脉 旋髂深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神经导管联合施万细胞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新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姬琳琳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3-595,共3页
壳聚糖(Chistosan,CS)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降解且无毒性的生物材料,其具有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的特点,同时发挥广泛的抗菌、抗炎、止血、止痛作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用于神经损伤的修复,以及作为神经支架,联合各种生长因子、... 壳聚糖(Chistosan,CS)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降解且无毒性的生物材料,其具有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的特点,同时发挥广泛的抗菌、抗炎、止血、止痛作用。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用于神经损伤的修复,以及作为神经支架,联合各种生长因子、种子细胞等桥接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神经缺损 施万细胞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MCs对坐骨神经离断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11
作者 张钰 孙广峰 聂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90-90,共1页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对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断端吻合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断端缝合组与PB-MCs组.除空白组外均切断左侧坐骨神经,离...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对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断端吻合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断端缝合组与PB-MCs组.除空白组外均切断左侧坐骨神经,离断组随即进行表皮缝合,断端缝合组与PBMCs组进行三点定位坐骨神经断端缝合,PBMCs组断端缝合处给予1×10^7个/mLPBMCs.术后常规饮食喂养4周,其间观察大鼠左后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4周后测定腓肠肌湿重恢复率;计远端断面有髓轴突数;足趾分析法评定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或)功能恢复;HE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变化;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RT-PCR和WB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PBMCs组腓肠肌湿重、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足迹恢复优于模型组(P〈0.05);运动神经元TUNEL染色阳性数明显少于模型组;坐骨神经Caspase-3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断端吻合后神经修复与再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断端吻合术 运动神经元 凋亡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