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Egr-1和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伍火志 袁江 +2 位作者 王理想 刘鑫 黄清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处理(IPostC)组,每组8只。在体鼠I/R损伤模型制备完成后,阻断左肺门,终止血供及通气,造成左肺缺血,达预定时间后松开阻断带恢复血供及通气形成再灌注损伤。sham组只游离左侧肺门、套阻断带但不阻断,等待3 h后直接取标本;I/R组缺血1 h后再灌注2 h;IPostC组缺血1 h后给予重复3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后处理,继以恢复血供行再灌注1.5 h。3组实验结束后均留取左侧肺组织,制成10%的组织匀浆,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Egr-1 mRNA及IL-1βmRNA的表达量。结果:3组间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肺组织中Egr-1 mRNA、IL-1βmRNA的表达量、MPO的活性及W/D值均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加重。IPostC组肺组织中Egr-1 mR-NA及IL-1βmRNA的表达量、MPO的活性及W/D值与I/R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后处理能够明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gr-1和IL-1β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 后处理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 被引量:18
2
作者 魏璐城 李卫贤 +2 位作者 蒋金泉 郑伟 黄文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8-700,共3页
目的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76... 目的对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研究,进而总结出一套较为合适的救治方案。方法对本组134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76例患者中存活55例占手术组的72.4%,死亡21例占27.6%;非手术组的58例患者中存活43例占非手术组的74.1%,死亡15例占25.9%。结论早期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拮抗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伍火志 罗常进 袁茂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缺血2 h后以Krebs-Hens-eleit buffer(KHB)液再灌注1 h;预处理(IPreC)...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缺血2 h后以Krebs-Hens-eleit buffer(KHB)液再灌注1 h;预处理(IPreC)组于缺血2 h前给予重复1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处理,余同Con组;后处理(IPostC)组于缺血2 h后给予重复1次的5 min灌注和5 min缺血的后处理,即以KHB液行再灌注1 h。持续监测及记录肺动脉压(PAP),缺血前及再灌注末分别留取3 mL灌流液,缺血前、再灌注始及再灌注末分别切取约20 mg肺组织制作10%的组织匀浆,灌流液及肺组织匀浆用于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IL-10、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再灌注结束测定肺湿/干重比(W/D)。结果:IPostC组和IPreC组的IL-8、MDA及W/D较Con组明显降低(P<0.05),IPostC组和IPreC组的IL-10较Co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拮抗离体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损伤 预处理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A及CyclinA mRNA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世玖 郭瑞珍 周开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21-3123,共3页
目的:探讨CyclinA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组织(瘢痕癌组)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A蛋白,采用... 目的:探讨CyclinA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组织(瘢痕癌组)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A蛋白,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A mRNA,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指标的表达;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yclinA、CyclinA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在皮肤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r=0.766,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CyclinA及其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2)瘢痕癌中CyclinA同时存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CYCLINA CYCLINA MRNA 瘢痕癌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梁建波 张国波 李益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2767-2768,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治疗的63例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病例,对其进行2项内容研究,并分别进行统计学(χ2检验)分析。内容Ⅰ,术前诊断为肠绞窄趋势与肠绞窄...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经手术治疗的63例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病例,对其进行2项内容研究,并分别进行统计学(χ2检验)分析。内容Ⅰ,术前诊断为肠绞窄趋势与肠绞窄共40例,其中前者24例、后者16例;内容Ⅱ,中转手术时间距入院24~48h与48h后共45例,其中前者27例,后者18例。结果:Ⅰ中肠绞窄趋势与肠绞窄比较,肠切除率前者(12.5%)<后者(56.3%)(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者(25%)<后者(56.3%)(0.01<P<0.05);Ⅱ中24h~48h与48h后比较,肠绞窄发生率前者(7.4%)<后者(38.4%)(0.0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者(18.5%)<后者(50%)(0.01<P<0.05)。结论: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术时机为:有肠绞窄趋势表现时,应立即手术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经积极非手术治疗24h后病情无好转,即使病情无加重,亦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组 粘连 急性病 儿童 外科手术 最佳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国波 胡月光 杨小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536-536,共1页
关键词 平阳霉素 瘤内注射 小儿 血管瘤 适应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严务贞 杨瑛 +2 位作者 赵华新 梁建波 余小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1155-1156,共2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患儿脑脊液(CSF)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病毒性脑炎(病脑)32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9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3例及20例同期住院的小儿普外科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患儿脑脊液(CSF)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病毒性脑炎(病脑)32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9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3例及20例同期住院的小儿普外科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他们CSF和血清中的NSE浓度。结果:病脑、结脑和化脑患儿CSF和血清中的NSE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以结脑的升高最明显,其次是病脑。结脑和病脑患儿CSF和血清中的NSE水平均高于化脑的(P<0.01或P<0.05)。急性期CNSI患儿CSF中的NSE浓度与血清中的NSE浓度呈正相关(r=0.83,P<0.01)。结论:CSF和血清中的NSE水平除可作为CSNI患儿脑实质损伤的指标之外,还可望作结脑和化脑或病脑和化脑间的鉴别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患儿 脑脊液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 T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伍火志 张浩 +3 位作者 张大勇 袁江 马明生 陈鑫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1...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肺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在体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每组10只。Sham组开胸游离左肺门穿阻断带而不结扎持续180 min;IR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IPostC组缺血60 min后给予3个周期的5 min灌注/5 min缺血后处理,再灌注90 min。留取左肺组织、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用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IL-17、IL-8及CD4+T细胞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结果:Sham组肺组织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7及MPO含量和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P<0.05);IPostC组肺组织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IL-17及MPO含量和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活性从而减轻肺组织炎症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急性肺损伤 后处理 CD4+T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20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欧卫权 孙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20-2321,共2页
目的:总结结肠癌并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一期手术治愈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0例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1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盲肠... 目的:总结结肠癌并发急腹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一期手术治愈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20例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结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18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盲肠造瘘术,1例行一期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均治愈出院。结论:结肠癌并急腹症时术前易误诊,需认真采习病史,开拓思路,仔细鉴别则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治疗上,术式的选择得当则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术中肠道灌洗、新吻合技术的应用,术后全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更可提高一期切除吻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急腹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国波 梁健波 熊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自发性/诊断 骨折 自发性/治疗 四肢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消减杂交技术用以筛选差异表达非编码小RNA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燕 彭莉萍 +3 位作者 陈锦珍 刘星 罗镇明 周天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旨在构建一种能快速、有效检测不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小RNA的方法。以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非癌乳腺上皮细胞HBL100为材料,用RNA分离试剂盒分离获得长度为18-100 nt的RNA片段,3'端添加poly(A)尾后利用smart技术进行反转录,在反... 旨在构建一种能快速、有效检测不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小RNA的方法。以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非癌乳腺上皮细胞HBL100为材料,用RNA分离试剂盒分离获得长度为18-100 nt的RNA片段,3'端添加poly(A)尾后利用smart技术进行反转录,在反转录体系中加入生物素标记的dATP,得到单链cDNA;结合生物素-磁珠分离技术将cDNA与待测RNA进行消减杂交并以U6为内参验证消减结果 ;最后利用巢式PCR扩增杂交产物,PCR产物插入T载体后,挑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显示,总RNA按不同大小片段分离富集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于100 nt以下显示较亮条带;以U6为内参检测杂交效率,杂交后U6于33个循环时可见少量扩增条带;杂交产物经巢式PCR和电泳表明在100 nt范围内有明显条带,得到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小RNA。经过改良的消减杂交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检测不同标本中差异表达的非编码小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小RNA 消减杂交 乳腺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肺炎衣原体抗体、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丽杰 高峰 王春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7-308,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衣原体 肺炎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治
13
作者 张国波 梁健波 +1 位作者 熊竹 李益中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85-386,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儿童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中,16例腰痛(69.57%),21例血尿(91.30%)。非手术治疗18例,其中2例失败而中转手术;手术治疗7例,其中肾修补5例,肾切除2例,1例死于合... 目的探讨儿童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儿童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中,16例腰痛(69.57%),21例血尿(91.30%)。非手术治疗18例,其中2例失败而中转手术;手术治疗7例,其中肾修补5例,肾切除2例,1例死于合并伤。结论血尿和腹痛是儿童闭合性肾损伤主要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IVU及CT能及时明确肾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治疗原则为最大限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尽量降低肾切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损伤 肾疾病/诊断 肾疾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