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被引量:16
1
作者 何斌 吴永铁 +2 位作者 杨波 范华华 蔡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总结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09年4月~2014年11月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7例,男74例,女23例,年龄26~68岁.其中重物砸伤29... 目的:总结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09年4月~2014年11月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及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7例,男74例,女23例,年龄26~68岁.其中重物砸伤29例,高处坠落伤47例,交通伤21例;陈旧性骨折12例.主要累及节段:T11 5例,T12 16例,L1 31例,L2 29例,L3 10例,L46例.回顾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总结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所采取的处理措施.结果:共有21例患者发生39例次并发症,其中术中大出血(>1500ml) 17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0例,神经根腋下撕裂2例,脑脊液漏3例,钛网位置不良5例,浅层感染2例.上述并发症分别通过术中和术后输血、补充血容量,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脱水剂和激素,术中修补硬膜囊、加压包扎,再次手术探查减压等处理措施后,均获得较好预后.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23.27±3.10个月,神经症状在1周~3个月完全缓解,钛网植骨均获得愈合,无进一步移位,脑脊液漏均一期愈合.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对其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和应对,多数并发症通过正确处理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腰椎 减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活化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邓江 黄文良 +2 位作者 阮世强 苑成 佘荣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羟基磷灰石(HA)及自体红骨髓(ABM)复合物成骨诱导活性的作用。方法在36只兔桡骨中1/3上制造骨缺损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组缺损不做任何处理,HA/ABM组、IGF-Ⅰ活化HA组、IGF...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羟基磷灰石(HA)及自体红骨髓(ABM)复合物成骨诱导活性的作用。方法在36只兔桡骨中1/3上制造骨缺损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组缺损不做任何处理,HA/ABM组、IGF-Ⅰ活化HA组、IGF-Ⅰ活化HA/ABM组组织工程骨分别植入骨缺损处。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扫描电镜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①血清ALP活性:2、4、8、12周时,IGF-Ⅰ/HA/ABM组血清AL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其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扫描电镜结果:12周时,IGF-Ⅰ/HA/ABM组仅见少量材料,骨缺损区被成熟板层状骨组织充填,材料与正常骨质间已分不清界限,骨缺损大部分修复,其成骨作用明显优于各组。结论 IGF-Ⅰ对以HA为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诱导作用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成骨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晗祥 骆旭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784-788,共5页
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药物治疗可分为三类:抗骨重吸收、促骨形成和骨矿化药物,每类药物治疗都各有其优缺点,笔者就几类常见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药物治疗 骨形成 骨吸收 骨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董革辉 魏培 +5 位作者 黄俊琼 杜青波 岳欢 杜文胜 谭艳芳 孙万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5-498,共4页
目的:制备抗人IL-31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检测体系。方法:采用合成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IL-31单克隆抗体,用HRP标记单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的亚类、滴度和特异性;采用ELISA技术制备IL-31检测试... 目的:制备抗人IL-31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检测体系。方法:采用合成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抗IL-31单克隆抗体,用HRP标记单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的亚类、滴度和特异性;采用ELISA技术制备IL-31检测试剂盒,并对自制试剂盒进行评价。结果:获得了两株稳定产生抗IL-3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抗体亚类均为IgG3,抗体特异性好,杂交瘤细胞诱生的腹水抗体效价达106。试剂盒检测灵敏度为5.726 pg/ml,检测IL-1、IL-6、TNF-α、RF的P/N值均小于2.1,为阴性,靶抗原IL-31的检测结果为阳性(P/N值=13.76);自制试剂盒检测特应性皮炎血清IL-31水平为(532.83±90.39)pg/ml,对照组血清IL-31水平为(103.31±19.17)pg/ml,皮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成功制备了抗IL-31单克隆抗体,建立的ELISA试剂盒可用于临床检测IL-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1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抗骨肉瘤细胞生长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董革辉 刘福慧 +2 位作者 韩建华 夏本杰 黄俊琼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74-877,共4页
目的:观察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体外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超滤离心联合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从骨肉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 Texo)。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Texo形态,western blot分析Texo... 目的:观察骨肉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体外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超滤离心联合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从骨肉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 Texo)。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Texo形态,western blot分析Texo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 MHC-Ⅰ)类分子表达。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DC),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噻唑蓝( MTT)法检测负载Texo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效应淋巴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透射电镜下见Texo为圆形或类圆形小体,大小不等,平均直径50-100 nm;Texo表面有MHC-Ⅰ类分子表达。骨髓来源DC边缘有绒毛样突起,呈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经脂多糖诱导后DC的CD80、MHC-Ⅰ、MHC-Ⅱ类分子表达明显高于未经诱导的DC,阳性率分别为77.16%,83.21%,91.26%。负载Texo的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强于未负载Texo的DC与Texo(P〈0.05)。结论负载Texo的DC能促进T细胞增殖,可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骨肉瘤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