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67、MMP-7、MMP-2在宫颈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5
1
作者 滕燕伊 刘晓云 +1 位作者 郑洪 伍小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89-991,共3页
目的:检测Ki-67、MMP-7、MMP-2在宫颈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Ki-67、MMP-7、MMP-2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增殖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Ki-67、MMP-7、MMP-2在已确诊的50例宫颈癌(Invasive ... 目的:检测Ki-67、MMP-7、MMP-2在宫颈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Ki-67、MMP-7、MMP-2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增殖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Ki-67、MMP-7、MMP-2在已确诊的50例宫颈癌(Invasive cervical cancer,ICC)、23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CIN)和正常宫颈(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NCE)对照20例的表达情况。结果:50例宫颈癌中ki-67、MMP-7、MMP-2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2.00%、78.00%、76.00%;CIN组ki-67、MMP-7、MMP-2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7.83%、60.87%、56.52%;正常对照组ki-67、MMP-7、MMP-2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0、0、0;Ki-67在子宫颈癌组和CIN组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在腺癌中的表达高于鳞癌(P<0.05),在CINⅠ和CINⅡ、CINⅢ中表达无明显差异,在低分化癌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7、MMP-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CIN及正常宫颈组织(P<0.01),MMP-7、MMP-2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及分化无关,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高于非淋巴转移组。结论:Ki-67、MMP-2、MMP-7与宫颈癌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行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CIN KI-67 MMP-2 MMP-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双极性脉冲诱导SKOV–3细胞生物电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吕彦鹏 姚陈果 +6 位作者 董守龙 赵亚军 刘红梅 马剑豪 刘晓云 王晓娟 杨莹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7-623,共7页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以其非热、微创的独特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消融不彻底与肌肉收缩这2个问题;高频双极性脉冲作为新式脉冲形式可在肿瘤组织中产生均匀电场来解决肌肉收缩难题,同时与传统脉冲相比能有效缓...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以其非热、微创的独特优势而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但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消融不彻底与肌肉收缩这2个问题;高频双极性脉冲作为新式脉冲形式可在肿瘤组织中产生均匀电场来解决肌肉收缩难题,同时与传统脉冲相比能有效缓解肌肉收缩。为此,以SKOV–3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性,采用JC–1荧光探针分子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凋亡蛋白表达。研究发现:传统单极性脉冲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机理主要是对细胞膜的不可逆破坏,继而导致细胞坏死;ns高频双极性脉冲虽然与传统脉冲具有相同的电场强度与高电平时间,但却不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而μs高频双极性脉冲不仅能有效诱导细胞坏死,而且通过活性检测发现也可能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μs高频双极性脉冲能作用于线粒体使线粒体膜电位崩溃;同时也检测出BAX、BCL–2、Caspase–3和Caspase–9凋亡蛋白的表达。该研究结果表明μs高频双极性脉冲不仅可诱导细胞坏死,而且可启动线粒体凋亡程序来杀死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 高频双极性脉冲 肿瘤治疗 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子宫经阴道切除术8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昆松 罗克燕 谢红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296-2297,共2页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大子宫 阴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产前后胎盘、蜕膜p65蛋白表达及其与IL-8、TNF-α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罗克燕 陈明 +1 位作者 王少军 胡琼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3-453,456,共2页
关键词 蜕膜 胎盘 NF-κB IL-8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基因对宫颈癌HeLa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5
作者 王晓娟 刘晓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0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人源性IL-21质粒并电转染至体外培养的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选择性培养获得表达IL-21的HeLa细胞(HeLa-IL-21)。将96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 目的探讨白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基因对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人源性IL-21质粒并电转染至体外培养的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选择性培养获得表达IL-21的HeLa细胞(HeLa-IL-21)。将96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随机分为免疫重建组与非免疫重建组,每组各48只。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免疫重建组小鼠的免疫功能。再分别将两组小鼠随机均分为A、B、C 3个亚组,每组各16只。其中A组小鼠接种HeLa细胞,B组小鼠接种HeLa-空载体细胞,C组小鼠接种HeLa-IL-21细胞。比较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小鼠脾细胞与不同靶细胞作用时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及脾细胞毒性,以探究IL-21基因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结果接种后第20、30、40天,非免疫重建A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28.4±3.7)mm^3、(95.7±13.0)mm^3、(232.4±21.6)mm^3,均明显大于免疫重建A组小鼠[(19.7±2.9)mm^3、(65.7±12.7)mm^3、(154.7±16.9)mm^3](P<0.05),免疫重建C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6.4±2.7)mm^3、(48.5±11.0)mm^3、(53.4±10.7)mm^3,均明显大于免疫重建C组小鼠[(12.4±2.1)mm^3、(22.7±5.6)mm^3、(37.4±10.3)mm^3,](P<0.05),免疫重建C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免疫重建A组小鼠(P<0.05),非免疫重建C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明显小于非免疫重建A组小鼠(P<0.05)。检测不同来源小鼠脾细胞与不同靶细胞作用时IFN-γ表达水平发现,HeLa细胞作为靶细胞时,各组小鼠IFN-γ高表达(P<0.05);较非免疫重建组小鼠,免疫重建组小鼠对不同靶细胞IFN-γ高表达(P<0.05);较免疫重建A、B组小鼠,免疫重建C组IFN-γ高表达(P<0.05)。小鼠脾细胞毒性实验发现,转染IL-21质粒能增加小鼠脾细胞对HeLa细胞的杀伤毒性。结论细胞因子IL-21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关,为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治疗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21 宫颈癌 HELA细胞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