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静 张跃蓉 +1 位作者 张永 李名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 :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 ,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 ,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 ,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 目的 :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 ,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 ,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 ,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对咬肌浅、深两部 ,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构筑指数分别作两两比较 ,其构筑指数在各部间均有明显不同。其中 ,颞肌后部肌质量值最大 ,咬肌浅部次之 ,咬肌深部最轻。而生理横切面积则是咬肌浅部最大 ,依次为颞肌后部、颞肌前部、咬肌深部。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各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质量比率的排序为 :咬肌深部比值最高 ,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相近 ,最低者为颞肌后部。颞肌后部肌纤维最长 ,咬肌深部肌纤维最短。以上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 ,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 ,而颞肌后部相对倾向于速度型肌。咬肌深部和颞肌前部在维持下颌位置和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咬肌 颞肌 肌构筑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翼外肌肌内神经肌梭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跃蓉 刘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5-527,共3页
目的:研究人翼外肌肌内神经和肌梭配布特征,以期深入了解翼外肌上、下头的功能特性。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翼外肌肌梭以及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显示翼外肌上、下头有各自独立的神经支。支配翼外肌... 目的:研究人翼外肌肌内神经和肌梭配布特征,以期深入了解翼外肌上、下头的功能特性。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的翼外肌肌梭以及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改良Sihler氏神经染色显示翼外肌上、下头有各自独立的神经支。支配翼外肌上头的神经支较短而细小,入肌后分出两个次级分支,与肌纤维排列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向肌止点处走行;支配下头的神经支较粗,入肌后在肌纤维之间迂曲走行,发出呈树支状的多个次级分支,分支间无吻合。翼外肌肌梭仅分布在上头肌腹中央,下头未发现肌梭。结论:翼外肌具有划分亚部的形态学特征,每一亚部作为一个功能独立体在整肌功能中行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外肌 肌内神经 肌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咀嚼肌群肌梭分布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张跃蓉 刘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20-1822,1826,共4页
目的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咬肌肌梭... 目的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咬肌肌梭密度为32.11个/g,深层肌纤维肌梭密度最高(70.76个/g),且肌梭联合体比例高,浅层纤维以肌腹中央肌梭密度高,两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肌肌梭密度为5.44个/g,前份纤维肌梭密度为7.74个/g,后份纤维肌梭密度为3.78个/g,两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翼内肌肌梭密度为4.43个/g;咬肌、颞肌、翼内肌肌梭密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形态的咀嚼肌或同一块咀嚼肌的不同部位肌梭分布不均匀。咀嚼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型、肌构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群 肌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