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感觉重建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赖柏安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0-592,共3页
过去认为,皮瓣移植中吻合血管是关键,至于皮神经的保留与否并不影响皮瓣的存活。然而,随着医学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得不考虑皮瓣移植后受区皮肤的存活质量与感觉功能恢复,否则,存活的皮肤在某种意义上仅是一个摆设,比如,重建的阴... 过去认为,皮瓣移植中吻合血管是关键,至于皮神经的保留与否并不影响皮瓣的存活。然而,随着医学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得不考虑皮瓣移植后受区皮肤的存活质量与感觉功能恢复,否则,存活的皮肤在某种意义上仅是一个摆设,比如,重建的阴茎、乳房、口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神经 营养血管皮瓣 感觉重建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静 张跃蓉 +1 位作者 张永 李名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 :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 ,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 ,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 ,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 目的 :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 ,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 ,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 ,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对咬肌浅、深两部 ,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构筑指数分别作两两比较 ,其构筑指数在各部间均有明显不同。其中 ,颞肌后部肌质量值最大 ,咬肌浅部次之 ,咬肌深部最轻。而生理横切面积则是咬肌浅部最大 ,依次为颞肌后部、颞肌前部、咬肌深部。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各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质量比率的排序为 :咬肌深部比值最高 ,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相近 ,最低者为颞肌后部。颞肌后部肌纤维最长 ,咬肌深部肌纤维最短。以上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 ,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 ,而颞肌后部相对倾向于速度型肌。咬肌深部和颞肌前部在维持下颌位置和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咬肌 颞肌 肌构筑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海洛因成瘾大鼠PAG内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寰 潘贵书 许家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研究电针对海洛因成瘾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的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海洛因成瘾组(成瘾组)、海洛因戒断组(戒断组)和海洛因戒断针刺组(针刺组)。按给... 目的:研究电针对海洛因成瘾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的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海洛因成瘾组(成瘾组)、海洛因戒断组(戒断组)和海洛因戒断针刺组(针刺组)。按给药剂量逐日递增的原则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成瘾模型;针刺组大鼠成瘾后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器(HNAS)针刺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30min,每日1次,连续5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caspase-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成瘾组、戒断组和针刺组大鼠PAG内的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均增多(P<0.05);(2)针刺组与成瘾组和戒断组相比,针刺组PAG内的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1)海洛因成瘾导致大鼠PAG内细胞凋亡和caspase-3的表达增多;(2)HANS针刺对海洛因成瘾引起的大鼠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并下调大鼠PAG内caspase-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成瘾 PAG 电针 caspase-3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浅屈肌的形态、神经入肌点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方玖 薛黔 +1 位作者 周运栏 张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856-3858,共3页
目的:为指浅屈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指浅屈肌,观察其形态和神经支配,并定位神经入肌点。用6具尸体的指浅屈肌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观察肌内神经分布。结果:(1)指浅屈肌深层肌腹中均有一中间腱,该肌... 目的:为指浅屈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的指浅屈肌,观察其形态和神经支配,并定位神经入肌点。用6具尸体的指浅屈肌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观察肌内神经分布。结果:(1)指浅屈肌深层肌腹中均有一中间腱,该肌的示指与小指有两个肌腹。(2)指浅屈肌的上神经入肌点在该肌上1/3肌腹中部的桡侧,距肱骨内上髁(3.89±0.56)cm;中神经入肌点在该肌肌腹中、上1/3交界水平的深面,距肱骨内上髁(7.54±1.14)cm;下神经入肌点在该肌肌腹中、下1/3交界水平的深面,距肱骨内上髁(15.08±1.27)cm。(3)正中神经分出1~2支一级分支从指浅屈肌的上神经入肌点入肌后分布到该肌肌腹上部;正中神经分出1~3支一级分支从中神经入肌点入肌后分布到该肌肌腹中部;正中神经分出1~2支一级分支从下神经入肌点入肌后分布到该肌肌腹下部。结论:指浅屈肌是集羽肌、二腹肌、多肌腱肌为一体的复合肌块。指浅屈肌由正中神经分出分支集中从三个入肌点入肌支配,各指肌腹有明确的神经分支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入肌点 肌内神经 正中神经 指浅屈肌 前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前臂分支与旋前圆肌的关系以及旋前圆肌肌内神经分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方玖 周运栏 薛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为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0具成人尸体的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并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5具成人尸体的旋前圆肌进行染色,观察其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1)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密集区最远一个... 目的:为正中神经与旋前圆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30具成人尸体的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并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对5具成人尸体的旋前圆肌进行染色,观察其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1)正中神经前臂分支密集区最远一个束支距离肱骨内上髁(7.63±1.15)cm,该距离占前臂长的29%。旋前圆肌长(14.01±0.91)cm。旋前圆肌止点中点距离肱骨外上髁(13.31±0.81)cm,该距离占前臂长的52%。(2)正中神经从其两侧各分出1支一级分支从旋前圆肌外上方进入该肌,其中尺侧支分布到旋前圆肌肱骨头近侧半,桡侧支分布到旋前圆肌肱骨头远侧半及其尺骨头。结论:正中神经前臂肌支有近端集中、偏向尺侧以及与旋前圆肌位置关系密切的分布特点,这些分布特点对前臂创伤修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旋前圆肌有来自正中神经的较恒定的分支分布,该肌可分为肱骨头亚部与尺骨头亚部,供肌亚部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正中神经 亚部 旋前圆肌 前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舌骨肌的构筑学和肌内神经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光琼 刘建 李寿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9-661,共3页
目的为胸骨舌骨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 1胸骨舌骨肌肌重(7.71±0.78)g,肌长(8.20±0.93)cm,肌纤维长(6.71±0.63)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1.27±0... 目的为胸骨舌骨肌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结果 1胸骨舌骨肌肌重(7.71±0.78)g,肌长(8.20±0.93)cm,肌纤维长(6.71±0.63)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1.27±0.08)cm2。2支配胸骨舌骨肌的神经来自颈袢神经发出的2条一级上、下神经分支从肌外侧入肌,该神经分支入肌后分别发出数条次级分支,呈树枝样分布于上、下半段中央部,上、下段神经之间没有吻合。结论 1胸骨舌骨肌倾向速度型设计。2胸骨舌骨肌上、下两部分具有独立的神经支配,神经密集区位于上、下段中央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舌骨肌 肌内神经 肌构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与肌内神经分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光琼 李寿田 +1 位作者 何斌 杨方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结果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 目的对人腹外斜肌的神经入肌点定位和肌内神经染色观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成尸11具定位神经入肌点和5具行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结果腹外斜肌受下8对肋间神经外侧肌支支配,各个肌齿的神经入肌点距离相应肌齿起端中点(1.54±0.33)cm,位于锁骨中线与第5肋下缘的交界处至腋后线与第11肋下缘交界处的连线上。Sihler’s染色显示支配腹外斜肌的肋间神经外侧肌支入肌后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起端1/3,然后约在各肌齿的近、中1/3交界处分出2支二级神经分支,即上支与下支,它们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中间1/3,相邻两个肌齿的上支与下支在各肌齿中远部形成"U"形吻合,从"U"形吻合弓上分出小分支分布到各肌齿的止端1/3。在腹外斜肌上半部,各肌齿的神经分支分布到相应的肌齿,但在腹外斜肌下半部,上一肌齿的远侧下份是由下一肌齿的神经分支(上支)分布。结论(1)为临床上腹壁局部麻醉和术后切口疼痛的神经阻滞提供指导意义;(2)腹外斜肌中远部从上至下形成"波浪形"的神经分支密集区;(3)腹部手术切口建议不要超过四个肌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斜肌 神经入肌点 肌内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冷冻致兔股骨头坏死病理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正丽 张潜 +4 位作者 周正平 黄跃 彭笳宸 汤宁宁 章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讨液氮冷冻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无菌条件下手术显露股骨头;采用棉签蘸取液氮,对股骨头软骨面负重区冷冻、复温以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于制模后第3、7天及第2、4、6、8周随机选择... 目的探讨液氮冷冻法制备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无菌条件下手术显露股骨头;采用棉签蘸取液氮,对股骨头软骨面负重区冷冻、复温以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于制模后第3、7天及第2、4、6、8周随机选择模型兔,手术取下股骨头,进行股骨头纵切面肉眼观察,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HE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股骨头纵切面4周前各观察时间点,股骨头局灶性坏死区域渐增。制模术后第3天兔股骨头组织切片镜下可见软骨细胞及骨细胞坏死;术后第7天见坏死区空骨陷窝较多;术后第2周见关节软骨缺损,软骨下区域小血管充血,骨小梁开始断裂、排列紊乱;术后第4周见关节软骨剥脱,髓腔内脂肪细胞坏死,并现增生纤维组织;术后第6周见股骨头塌陷,并出现纤维化骨的匍伏附着;术后第8周见新骨沉积性生长,骺板细胞挤压、变形。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液氮冷冻致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具有典型的病理演变特征,贴近已知人类股骨头坏死病理演变规律,是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研究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疾病模型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肾段变异为双下腔静脉1例
9
作者 张永 陈飞 +1 位作者 杨胜波 薛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3,共1页
作者在解剖1例身长155cm成年女尸(约50岁)时,发现其下腔静脉肾段变异畸形,在右肾上缘水平由2条下腔静脉汇合而成(图1)。为累积国人体质资料,报道如下:1左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至左肾静脉)沿脊柱左侧上行10.85cm后... 作者在解剖1例身长155cm成年女尸(约50岁)时,发现其下腔静脉肾段变异畸形,在右肾上缘水平由2条下腔静脉汇合而成(图1)。为累积国人体质资料,报道如下:1左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至左肾静脉)沿脊柱左侧上行10.85cm后与左肾静脉汇合,此段管径1.33cm,并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方斜向右上,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右侧(约第1腰椎水平处)与右下腔静脉合成总下腔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下腔静脉 变异畸形 右肾 左下腔静脉 左肾静脉 动脉根部 腰椎水平 髂总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啡肽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内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PAP法
10
作者 刘静 徐樱华 +2 位作者 李云庆 邢飞跃 范学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0-293,I014,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亮氨酸-脑啡肽(L-ENK)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TMJ)内的分布作了研究。结果表明:TMJ囊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均见L-ENK阳性纤维分布,并以细枝丛状分布多见;关节囊滑膜下层的阳性纤维分...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亮氨酸-脑啡肽(L-ENK)神经纤维在猫颞下颌关节(TMJ)内的分布作了研究。结果表明:TMJ囊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均见L-ENK阳性纤维分布,并以细枝丛状分布多见;关节囊滑膜下层的阳性纤维分布密度最高,并可见丛状结构突向滑膜层;关节囊外侧壁及关节盘前后附着内的阳性纤维分布密度相似,关节盘中部未见阳性纤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脑啡肽 神经纤维 颞下颌关节 PA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匠肌和股直肌肌内神经分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11
作者 张洪武 薛黔 杨宇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研究人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和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缝匠肌和股直肌神经入肌点;H.E染色法研究5具... 目的:研究人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和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缝匠肌和股直肌神经入肌点;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梭分布;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股直肌是由短肌束构成的羽肌;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梭密度分别为:38.04个/g和19.38个/g;缝匠肌有2支一级神经分别支配肌上部和中下部,股直肌有2支一级神经分别支配肌外上部和内下部;缝匠肌神经入肌点平面距髂前上棘直线距离为(9.75±1.30)cm,股直肌外上部和内下部神经入肌点分别为(10.23±0.97)cm和(14.48±1.12)cm。结论:缝匠肌是带状肌,股直肌是羽肌;缝匠肌和股直肌均有2支一级神经支配;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少,吻合少,区域性分布较明显;缝匠肌和股直肌的神经入肌点均集中在股前上部第2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神经 肌梭 神经入肌点 缝匠肌 股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与成人坐骨神经定位比较
12
作者 许家洲 龙胜 +1 位作者 吴小艳 薛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633-3635,共3页
目的:对小儿和成人坐骨神经进行定位比较,为临床提供资料。方法:用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小儿尸体8具,完整取下臀大肌,暴露坐骨神经,用方格自身比例定位法观察、测量坐骨神经。结果:小儿坐骨神经出孔处距人体后正中线距离为(4.67... 目的:对小儿和成人坐骨神经进行定位比较,为临床提供资料。方法:用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0具,小儿尸体8具,完整取下臀大肌,暴露坐骨神经,用方格自身比例定位法观察、测量坐骨神经。结果:小儿坐骨神经出孔处距人体后正中线距离为(4.67±0.79)cm,成人坐骨神经出孔处距人体后正中线距离为(8.22±0.87)cm。小儿与成人坐骨神经同身比较,出孔处距人体后正中线/大转子距人体后正中线有差异显著性。结论:小儿坐骨神经出孔处位置比成人更靠近人体后正中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小儿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动员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与神经元诱导分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小慧 章涛 +3 位作者 张潜 刘金伟 刘祖林 汤宁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动员后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存在频率,并对PBMSCs进行神经元诱导分化鉴定。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样品中的PBMSCs,利用集落形成率分析动员... 目的研究动员后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存在频率,并对PBMSCs进行神经元诱导分化鉴定。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样品中的PBMSCs,利用集落形成率分析动员兔PBMSCs的存在频率,并对PBMSCs的神经元分化能力进行体外诱导鉴定。结果动员后的PBMSCs原代培养24h后,可见较多短梭形及多角形贴壁细胞,3~4d后出现集落样生长,传代培养的PBMSCs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未动员的外周血样品中的贴壁细胞少,集落形成少,且易老化,无法传代。集落形成率实验显示,动员后的PBMSCs在每百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2.8~10.8个;而未动员组PBMSCs仅有0~3个。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BMSCs经神经诱导7d后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特性核蛋白(NeuN)染色阳性。结论动员剂可提高兔外周血中的PBMSCs含量,所获取的PBMSCs具备神经元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集落形成率 神经元 诱导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神经入肌点定位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神经阻滞靶点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帅宇 卓立凡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准确定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入肌点(N点)位置,为临床该肌痉挛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20侧成年人尸体下肢,俯卧。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和股骨外上髁与外踝的线分别为N点的横向参考线(H线)和纵向参考线(L线)。解... 目的准确定位小腿三头肌的神经入肌点(N点)位置,为临床该肌痉挛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20侧成年人尸体下肢,俯卧。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和股骨外上髁与外踝的线分别为N点的横向参考线(H线)和纵向参考线(L线)。解剖暴露小腿三头肌各神经肌支的N点,涂抹硫酸钡,CT扫描。Syngo系统下确定N点在体表的投影点(P点);P点通过N点后投射至对侧皮肤上的P'点;经P点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_H和P_L。分别测量P_H和P_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点的深度。结果腓肠肌内侧头、外侧头和比目鱼肌的P_H分别位于H线的(46.89±2.73)%、(40.90±3.05)%和(42.56±2.59)%处,P_L分别位于L线的(7.58±2.88)%、(8.15±2.52)%和(17.42±3.31)%处;N点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2±2.52)%、(13.83±1.77)%和(29.93±2.89)%处。结论这些参数可提高小腿三头肌痉挛神经溶解术的疗效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三头肌 肌痉挛 神经入肌点 定位 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向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的分支投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佳妮 孙毅 +2 位作者 贺成博 董玉琳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阳性神经元向臂旁核及中线/板内核群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痒觉信息传递提供证据。方法:利用小动物脑立体定位仪向10只8周龄C57BL/6小鼠的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内分别注射四...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P物质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阳性神经元向臂旁核及中线/板内核群的分支投射并为其参与痒觉信息传递提供证据。方法:利用小动物脑立体定位仪向10只8周龄C57BL/6小鼠的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内分别注射四甲基罗达明(tetramethylrhodamine-dextran,TMR)及荧光金(fluoro-gold,FG),观察小鼠脊髓背角的TMR/FG双标神经元。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双标神经元表达SPR和在急性痒模型下表达Fos的情况。结果:脊髓背角I层、脊髓外侧核(lateral spinal nucleus,LSN)及脊髓背角IV~V层均可观察到TMR/FG双标神经元,且部分双标神经元分别表达SPR及Fos蛋白。结论:脊髓背角存在同时向臂旁核及丘脑中线/板内核群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部分双标神经元表达SPR并参与痒觉信息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旁核 中线/板内核群 脊髓背角 分支投射 P物质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肌内神经分布定位髂腰肌和腰方肌痉挛的阻滞靶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宏明 杨宪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通过探索髂腰肌和腰方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定位其肌痉挛时肉毒毒素A的阻滞靶点。方法 12具24侧中国成人尸体髂腰肌和腰方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分布。结果髂腰肌和腰方肌的神经支配源于T_(12)和L_1~L_4脊神经分... 目的通过探索髂腰肌和腰方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定位其肌痉挛时肉毒毒素A的阻滞靶点。方法 12具24侧中国成人尸体髂腰肌和腰方肌。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分布。结果髂腰肌和腰方肌的神经支配源于T_(12)和L_1~L_4脊神经分支。腰大肌肌腹上1/2区内有一神经分支密集区,位于肌长的(12.10±0.65)%~(43.20±1.17)%水平,其中心点在肌长(23.90±0.82)%水平,向内平对第三腰椎体中部;髂肌中央有一与髂嵴平行的蚕豆形神经密集区,其中心点位于髂腰肌肌长的(58.0±1.61)%水平,向外平对髂结节;腰方肌的内上和下1/3部各存在1个肌内神经密集区,其中心点分别平对第一和第三腰椎体下部。结论这些肌内神经密集区及中心的定位研究能指导临床医生注射肉毒毒素A接近其作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肌 腰方肌 Sihler’s染色 肌内神经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外侧群肌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的定位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卓立凡 胡帅宇 +2 位作者 潘艳梅 柯志腾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准确定位小腿外侧群肌的神经入肌点(NEP)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CHRMSA)的位置。方法 12具成人尸体,侧卧。经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和股骨外上髁与外踝的连线分别为横向参考线(H)和纵向参考线(L)。解剖暴露NEP;Sihler'... 目的准确定位小腿外侧群肌的神经入肌点(NEP)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CHRMSA)的位置。方法 12具成人尸体,侧卧。经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和股骨外上髁与外踝的连线分别为横向参考线(H)和纵向参考线(L)。解剖暴露NEP;Sihler's染色显示肌内神经分支密集区;HE染色肌梭,计算肌梭丰度;硫酸钡标记NEP和CHRMSA,CT扫描。NEP在体表的投影点为P,P通过NEP后投射至相反侧皮肤上的点为P^',经P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腓骨长、短肌的NEP的PH分别位于H线的13.41%和10.35%处,PL分别位于L线的21.81%和52.6%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50.89%和25.7%处。腓骨长、短肌的CHRMSA的PH分别位于H线的14.45%和12.86%处,PL分别位于L线的35.11%和71.49%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8.16%和20.40%处。结论这些结果可为小腿外侧群肌痉挛治疗中准确定位阻滞靶点提供解剖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外侧群肌 肌痉挛 神经入肌点 肌内神经密集区 肌梭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