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交通组织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兆有 方守恩 +1 位作者 刘硕 苏东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7,共7页
为响应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换道通行的客观需求,解决交通组织中车道控制方式和控制路段长度问题,通过防侧滑和防侧翻临界安全状态分析,建立了基于最小车头时距的车辆变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测算特长隧道洞内或连接段变道最小安全距离.... 为响应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换道通行的客观需求,解决交通组织中车道控制方式和控制路段长度问题,通过防侧滑和防侧翻临界安全状态分析,建立了基于最小车头时距的车辆变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测算特长隧道洞内或连接段变道最小安全距离.针对单向3条车道及以上特长隧道存在二次变道的实际情况,以保证前后车保持安全距离变道为目标,构建了单次、两次变道成功概率模型,测算连接段安全变道成功的概率.借助Vissim仿真技术对特长隧道的交通组织方案、车道控制方式进行类比分析,综合考虑特长隧道运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提出了以车辆延误、损失时间、平均速度和车道变换次数等指标比选交通组织方案,以每车平均延误、每车停车次数、车辆密度、延误比以及行驶速度等指标比选车道控制方式.结果表明: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应进行连接段安全变道最小距离验算,并进行基于安全距离单次及两次变道成功概率测算;在连接段长度不满足安全变道条件时,宜采取驶出匝道车辆在特长隧道内完成车道变换的交通组织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特长隧道 交通组织 车道控制 变道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底部动力吸振器对钢轨振动与噪声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新文 赵治钧 +1 位作者 钱鼎玮 张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0,共9页
为分析钢轨底部动力吸振器对钢轨振动特性和声辐射特性的影响,建立钢轨振动-声辐射模型.首先,根据铁路板式轨道实际拓扑结构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采用直接法求解钢轨结构的特征值问题;其次,计算分析了钢轨在垂向单位力激励下的导纳... 为分析钢轨底部动力吸振器对钢轨振动特性和声辐射特性的影响,建立钢轨振动-声辐射模型.首先,根据铁路板式轨道实际拓扑结构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采用直接法求解钢轨结构的特征值问题;其次,计算分析了钢轨在垂向单位力激励下的导纳特性与振动衰减率;再次,利用轮轨滚动噪声预测模型计算分析了动力吸振器对钢轨声辐射功率的影响;最后,对轨底动力吸振器的参数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轨底动力吸振器的减振频段为750~1650 Hz,降噪频段为800 Hz以上;吸振器的质量比越大其减振降噪水平越高,但减振降噪水平的提高效率越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大吸振器刚度可略微提高降噪水平,但是刚度过大会加剧钢轨的振动及其纵向传播;阻尼系数影响减振降噪作用频率的带宽,需要保证足够大且与吸振器质量、刚度相匹配.对钢轨底部动力吸振器减振降噪作用和参数影响的计算分析可以为钢轨轨底动力吸振器的参数设计以及低噪声钢轨的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 动力吸振器 振动 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SKL15扣件弹条断裂原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新文 张英杰 +1 位作者 刘姝彤 王小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9,共10页
为了分析高速铁路运营线路扣件弹条断裂原因,以SKL15型弹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试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现场调查线路的波磨情况与弹条的振动响应特性;其次,建立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分析弹条在自由状态和安装状态下... 为了分析高速铁路运营线路扣件弹条断裂原因,以SKL15型弹条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试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现场调查线路的波磨情况与弹条的振动响应特性;其次,建立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分析弹条在自由状态和安装状态下的模态特征,并进行基于模态叠加法的谐响应分析,通过对比现场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证明模型的可靠性;最后,结合测试结果和线路运营情况,分析造成弹条断裂的原因并提出整治措施。结果表明:造成弹条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列车以120 km/h的时速通过显著波长为50~60 mm的波磨区段时所激发的载荷频率与安装状态下的弹条模态频率(550~650 Hz)十分接近,从而引起弹条强烈的共振作用,导致弹条跟端应力显著增大,最终引发疲劳损伤。针对这一原因,提出了如钢轨打磨、列车调速、弹条结构优化等一系列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弹条断裂 波磨 频响分析 模态分析 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衬砌作用下非线性渗流隧洞弹塑性解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建 蔡键 +1 位作者 杨帆 杨新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5,共8页
为探求深埋隧洞在非线性渗流条件下围岩-注浆圈-衬砌体系的力学行为,引入Izbash非线性渗流模型,给出了围岩-注浆圈-衬砌体系的水头分布,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塑性区可能的分布位置,在注浆、衬砌支护作用下对隧洞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半... 为探求深埋隧洞在非线性渗流条件下围岩-注浆圈-衬砌体系的力学行为,引入Izbash非线性渗流模型,给出了围岩-注浆圈-衬砌体系的水头分布,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塑性区可能的分布位置,在注浆、衬砌支护作用下对隧洞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半径进行了理论推导.通过算例将理论解与数值解对比分析,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考虑非线性渗流对富水山岭隧洞支护设计的工程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对隧洞弹塑性力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围岩水力梯度系数m1;围岩从低速非线性渗流向高速非线性渗流转变过程中,塑性区半径和位移越来越大,围岩应力有所减小;应从隧洞围岩的非线性渗流角度考虑注浆圈、衬砌支护厚度设计.研究成果为非线性渗流隧洞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洞 非线性渗流 围岩-注浆圈-衬砌 统一强度理论 水力梯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粘附性自愈合性能评价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吕泉 黄卫东 +2 位作者 孙立军 周璐 刘力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1,共9页
为了评价与对比不同沥青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并从微观层面解释沥青自愈合的机理,采用BBS(binder bond strength)实验测量了7种基质沥青与4类不同掺量的改性沥青(SBS类、溶解性胶粉类、岩沥青类以及高密度聚乙烯类)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 为了评价与对比不同沥青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并从微观层面解释沥青自愈合的机理,采用BBS(binder bond strength)实验测量了7种基质沥青与4类不同掺量的改性沥青(SBS类、溶解性胶粉类、岩沥青类以及高密度聚乙烯类)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并选取其中部分沥青进行红外光谱测试,通过分子链结构指数(MMHC)对沥青的自愈合机理进行分析.最后,将沥青粘度这一常规指标与自愈合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质沥青之间,多次破坏-愈合循环后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有明显差异.低掺量的高密度聚乙烯与岩沥青能提高沥青的粘附性自愈合能力,线型、星型SBS及胶粉均不利于沥青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基质沥青的MMHC指数与其粘附性愈合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关系,但MMHC指数不可用于预测改性沥青的粘附性自愈合性能.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135℃布氏粘度指标均与其愈合率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较于MMHC指数,135℃布氏旋转粘度更适合作为预测沥青粘附性自愈合能力的常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附性自愈合性能 分子链结构指数 BBS实验 红外光谱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达西渗流作用下饱和黏土压密注浆扩孔理论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马明杰 杨新安 +2 位作者 周建 李路恒 田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40,共9页
为研究软土注浆过程中在渗流作用下小孔扩张引起的土体力学响应,基于广义Tresca屈服准则和非相关联流动准则,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应变软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合弹塑性边界条件推导饱和软黏土地层注浆扩孔问题的弹塑性解答。通过算例对比... 为研究软土注浆过程中在渗流作用下小孔扩张引起的土体力学响应,基于广义Tresca屈服准则和非相关联流动准则,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应变软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合弹塑性边界条件推导饱和软黏土地层注浆扩孔问题的弹塑性解答。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了是否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时孔周土体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的计算结果的差异,进一步讨论了非线性渗流系数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速非线性渗流模式下的塑性区半径和径向应力都比达西线性渗流状态下的值要小,并且非线性程度越大,其值也越小;而径向位移受非线性渗流系数m的影响较小,两种模式下基本相同。可见地下水非达西渗流作用对扩孔压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今后研究此类问题时也应充分考虑其不同渗流状态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孔扩张理论 非达西渗流 Tresca屈服准则 非线性渗流系数 塑性区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自愈合性能影响因素探究及CT扫描细观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璐 黄卫东 +2 位作者 孙立军 吕泉 张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为了直观研究沥青的自愈合性能,采用BBS(binder bond strength)拉拔实验探究温度、水分、老化及改性剂对沥青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并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实验,从细观角度观测沥青在不同条件下的自愈合进程。BBS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直观研究沥青的自愈合性能,采用BBS(binder bond strength)拉拔实验探究温度、水分、老化及改性剂对沥青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并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实验,从细观角度观测沥青在不同条件下的自愈合进程。BBS实验结果表明:较高温度与干燥条件有利于沥青的自愈合,水分不利于沥青的短期与长期愈合,但能够提高中期阶段的愈合率;4.5%(质量分数)SBS改性沥青的愈合性能与多次破坏-愈合循环后的稳定强度均低于基质沥青,且其愈合性能对老化作用的敏感度较低。CT实验结果表明沥青的愈合进程主要包括“聚合、圆润化及外移”三特征。CT扫描图像验证了高温干燥条件对沥青自愈合的有利影响及对SBS改性剂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自愈合 拉拔实验 CT扫描 界面愈合 细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作用下货车和小汽车行驶稳定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陈丰 彭浩荣 +1 位作者 邵晓君 潘晓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16,共7页
为对比侧风作用下货车和小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基于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构建了侧风作用下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驾驶模拟平台。招募30名驾驶员进行6种侧风工况下的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侧风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等车辆... 为对比侧风作用下货车和小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基于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构建了侧风作用下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驾驶模拟平台。招募30名驾驶员进行6种侧风工况下的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侧风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等车辆动态响应和驾驶员反应数据,探讨厢式货车和小汽车的侧滑稳定性、横摆稳定性以及侧翻稳定性。并基于静态稳定系数提出了侧倾比的概念,用于比较不同车型的抗侧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桥隧连接段行驶时,侧风作用下小汽车更易产生侧滑,但厢式货车在持续侧风作用下的侧向偏移更严重;驾驶小汽车相对于驾驶厢式货车能较快地对侧风环境做出响应,侧风感知时间较短;侧风作用下厢式货车更易出现侧翻失稳现象,且在驶出侧风作用区域后仍存在一定侧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隧连接段 行驶稳定性 驾驶模拟器 货车与小汽车 侧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环境下行车安全与通行保障
9
作者 柳本民 孙倩 +1 位作者 李长城 文涛 《交通与运输》 2018年第1期18-20,共3页
一、雾种类与分级 雾是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组成的悬浮体。雾中水滴半径多数为2~15微米,有的可达60微米。所谓能见度是指白天时能分辨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能清楚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
关键词 行车安全 保障 环境 悬浮体 近地面 目标物 能见度 发光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