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肝胆管残留结石的体会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袁君 朱宇 +4 位作者 王春华 杨静 罗丹 冉恩容 戴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6-85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电子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胆道探查术后残留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8月肝胆管结石胆道探查术后残留结石42例临床资料,经电子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取石。结果结石取净40例... 目的探讨经电子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肝胆管结石胆道探查术后残留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8月肝胆管结石胆道探查术后残留结石42例临床资料,经电子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取石。结果结石取净40例,取净率95.2%(40/42);结石残留2例。无胆漏、医源性胰腺炎及胆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电子胆道镜联合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肝胆管残留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治愈率高等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胆道镜 肝胆管结石 体内冲击波碎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2
作者 肖昌武 邱容 李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探讨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患者胆总管结石再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31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腹腔镜下分离粘连,切开胆总管,置入胆道镜取出结... 目的探讨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患者胆总管结石再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31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腹腔镜下分离粘连,切开胆总管,置入胆道镜取出结石,置入T管行胆道引流。结果 3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65~125 min,(118±21)min,术中出血量10~75 ml,(39±19)ml。术中胃损伤2例,腹腔镜下缝合修补,恢复良好。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48 h,(27±13)h。术后48~72 h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发生胆漏1例,切口感染1例,无出血、胃肠漏、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9 d,(7.0±1.5)d。31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5.6月,均恢复良好,无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可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二次胆道手术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附42例报告) 被引量:7
3
作者 葛明刚 张伟 朱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术中采用超声造影指导行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共计42例,将其在肝癌切除术中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的病灶数目、大小、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与术...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术中采用超声造影指导行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共计42例,将其在肝癌切除术中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的病灶数目、大小、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与术前超声、CT、术中超声发现的病灶的数目、大小、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超声造影检查除发现术前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阳性病灶外,术中超声造影还能更准确的判断肝内病灶的数目、性质和病灶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更清楚显示了主病灶的卫星结节8例;新发现门脉癌栓共6例,其中主干2例,门脉左支1例,门脉右支3例。发现胆总管癌栓2例、下腔静脉癌栓1例;发现3例远离原病灶的小病灶(约0.5 cm)。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超声造影能发现残留病灶,避开重要的解剖结构,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多糖对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血浆内毒素及VEG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72-374,共3页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对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肝癌患者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对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肝癌患者10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并加用香菇多糖治疗。结果:术后3、7d,观察组的血浆内毒素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d,观察组的VEGF水平始终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d,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应用香菇多糖治疗能够降低机体血浆内毒素、VEGF水平,有效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香菇多糖 血浆内毒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夹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宇 张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夹应用在肝切除中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本科收治的315例肝切除术患者资料。应用可吸收夹149例(研究组),常规方法 166例(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可吸收夹应用在肝切除中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本科收治的315例肝切除术患者资料。应用可吸收夹149例(研究组),常规方法 166例(对照组)。观察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发生胆漏、手术部位感染、肝功能衰竭、耗材和住院总费用、是否手术创面活动性出血而再次手术。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44.59±116.78)、(582.90±216.1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5,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05.56±45.72)、(270.84±33.8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P<0.05);手术耗材费用分别为(2849.36±84.75)、(567.27±56.38)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1,P<0.05);住院总费用分别为(39 344.52±521.21)、(38 872.43±426.05)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漏分别为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手术部位感染分别为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0,P<0.05);肝功能衰竭分别为2、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05)。再次手术分别为0、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P<0.05)。结论在肝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夹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设备 可吸收夹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黏液表皮样癌1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俊杰 陈诚 吴涯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黏液表皮样癌是唾液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项关于黏液表皮样癌的文献回顾分析[1]发现,在8525例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来源于腮腺4843例(56.8%),硬腭1536例(18.0%),其他部位占25.2%,包括食道、肛管、乳房皮肤、泪囊、胸腺、甲状腺... 黏液表皮样癌是唾液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项关于黏液表皮样癌的文献回顾分析[1]发现,在8525例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来源于腮腺4843例(56.8%),硬腭1536例(18.0%),其他部位占25.2%,包括食道、肛管、乳房皮肤、泪囊、胸腺、甲状腺、肺或子宫颈[2-3]。原发性肝黏液表皮样癌极其罕见,目前文献报道的原发性肝黏液表皮样癌共18例[2,4-12],国内尚无相关报道,其发病机制及起源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诊断较困难,易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表皮样 肝肿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upffer细胞在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调控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涯昆 龚建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2035-2038,共4页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手段的提高,肝移植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影响肝移植成功与否及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Kupffer细胞作为体内最...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治疗手段的提高,肝移植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影响肝移植成功与否及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Kupffer细胞作为体内最大的巨噬细胞群,在肝移植术后分泌释放不同类型炎症细胞因子,以及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倾向、吞噬清除凋亡细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移植术后免疫反应过程中起着既促进排斥反应又诱导耐受的双重角色,但是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探索Kupffer细胞在肝移植术后免疫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术后减轻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枯否细胞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巨大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报告
8
作者 陈诚 王俊杰 吴涯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0-1372,共3页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较为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见于成年女性,儿童期极为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易误诊误治。现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小儿肝脏巨大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就其发病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较为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见于成年女性,儿童期极为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易误诊误治。现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小儿肝脏巨大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就其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 肝疾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