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智能的胸腰椎骨密度测定系统及其校准研究
1
作者 熊鑫 李洋 +8 位作者 石峰 杨连 段维 陈蓓 李勇 赵林伟 付泉水 范小萍 杨国庆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398-2406,共9页
背景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逐渐增高,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逐渐攀升,成为困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而且,国内外诊断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成本较高,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成了降低患者疾病痛苦及治疗成本的关键。目的基于常规胸腹部CT平... 背景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逐渐增高,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逐渐攀升,成为困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而且,国内外诊断及治疗骨质疏松的成本较高,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成了降低患者疾病痛苦及治疗成本的关键。目的基于常规胸腹部CT平扫图像,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胸部和腹部骨密度测定模型,并通过腹部测定模型对胸部骨密度测定结果进行校准,实现自动化的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2022年3月—2023年6月既行胸部CT检查又完成定量CT(QCT)检查的7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2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训练集(426例,80%)和验证集(106例,20%)。另外170例作为模型的内部测试集。本文以QCT的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使用逻辑回归、随机梯度下降及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胸部和腹部的骨质疏松分类模型和骨密度回归模型,同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内部测试,并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精确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模型分类性能,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及决定系数等指标评估模型回归性能。结果胸部和腹部的骨质疏松分类模型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948和0.968,骨密度回归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534和9.449;在内部测试集中分类模型AUC值分别为0.905和0.926,回归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9.255和7.924;校准后的胸部骨密度测定模型验证集AUC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提高至0.967和10.511。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胸部和腰部骨密度测定结果与QCT测定的骨密度具有高度相关性及一致性,可有效诊断骨质疏松症。经校准后的胸部骨密度测定模型也进一步提高了模型在诊断中的性能,为胸部CT平扫在骨质疏松症的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CT平扫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S-T_(2)WI联合DWI在乳腺良恶性囊实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海龙 严高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究T_(2)WI抑脂序列(Fat saturation T_(2)-weighted imaging,FS-T_(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良恶性囊实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乳腺囊... 目的:探究T_(2)WI抑脂序列(Fat saturation T_(2)-weighted imaging,FS-T_(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良恶性囊实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乳腺囊实性病变患者95例,病灶数量113个。于治疗前对患者行FS-T_(2)WI和DWI序列扫描,对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获取ADC值和FS-T_(2)WI不均匀,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FS-T_(2)WI和DWI序列扫描对乳腺良恶性囊实性病变的鉴别效能。结果:对95例患者行病理组织活检,有38例患者存在恶性结节,57例患者无恶性结节,根据此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两组患者资料发现,恶性组患者的结节数量明显多于良性组,最大肿瘤直径大于良性组(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共有113个结节,其中恶性结节48个,良性结节65个。根据结节性质不同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比较不同结节的FS-T_(2)WI和DWI序列扫描结果发现,良恶性结节囊壁特点、厚度和肿瘤内部强化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恶性结节平均直径大于良性结节,ADC值和SIR值小于良性结节(P<0.05)。ADC值和SIR值对乳腺囊实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AUC分别为0.801、0.818,两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08,其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3%、86.3%,高于单独诊断的诊断效能。结论:FS-T_(2)WI和DWI序列扫描对于乳腺囊实性良恶性病变均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且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疾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和DSA评价膈下动脉解剖学变异和临床相关性: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严高文 严高武 +6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勇 赵林伟 范小萍 邓建涛 严静 王毅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和Baidu Scholar等数据库,纳... 目的:评价基于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膈下动脉(IPA)解剖学变异的发生率与临床相关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和Baidu Scholar等数据库,纳入与左、右膈下动脉(LIPA和RIPA)相关的文献,并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6754例患者。IPA共干和单独起源的汇总发生率分别为29.4%(95%CI:24.8%~34.2%)和70.6%(95%CI:65.8%~75.2%);IPA共干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8.2%(95%CI:42.4%~54.1%)和49.0%(95%CI:43.3%~54.7%);RIPA单独起源以腹主动脉和腹腔干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40.9%(95%CI:36.7%~45.3%)和34.8%(95%CI:30.7%~38.9%);LIPA单独起源以腹腔干和腹主动脉最为常见,汇总发生率分别为58.5%(95%CI:53.2%~63.7%)和32.6%(95%CI:27.3%~38.1%)。结论:IPA的起源变异十分丰富,熟悉IPA的起源变异对介入放射学、胃肠病学、外科学和创伤学医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起源 解剖变异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和DSA对Bühler弓检出率的Meta分析
4
作者 计璐耀 严高武 +5 位作者 李宏伟 李勇 赵林伟 范小萍 邓建涛 严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4-609,共6页
目的评价CTA和DSA对Bühler弓(arc of Bühler,AOB)的检出率和临床意义。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Baidu Scholar数据库,纳入AOB相关的文献,采用Stata 17.0... 目的评价CTA和DSA对Bühler弓(arc of Bühler,AOB)的检出率和临床意义。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Google Scholar、CBM、CNKI、WanFang、VIP、Baidu Scholar数据库,纳入AOB相关的文献,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11篇文献,包括研究对象3837例(含65例AOB)。AOB的总检出率为1.9%(0.8%~3.2%),CTA显示AOB的总检出率为2.0%(0.5%~4.3%),DSA显示AOB的总检出率为1.8%(0.5%~3.9%)。结论AOB是一种罕见的解剖学变异,在实施相关腹部手术时应考虑到AOB的存在,以免造成操作困难、腹腔脏器缺血或出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ühler弓 Buhler弓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张注气小肠灌肠MSCT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国庆 吴雷 +4 位作者 熊涛 王强 肖华清 陈洪 张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低张空气灌注法MS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疑有肠道疾病的患者经肛门行肠道注气CT造影成像、注气前静脉注射654-220mg,病人左侧卧位,使用人工肛管经肛门插管,缓慢注入气体使结肠和小肠充气扩张,后行多层螺... 目的:探讨低张空气灌注法MS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疑有肠道疾病的患者经肛门行肠道注气CT造影成像、注气前静脉注射654-220mg,病人左侧卧位,使用人工肛管经肛门插管,缓慢注入气体使结肠和小肠充气扩张,后行多层螺旋CT(MSCT)快速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组(SSD)、容积再现(VR)法行三维图像重建。结果:57例中,小肠充气良好14例,一般36例,较差7例。肠道注气CT成像发现小肠肿瘤13例(间质瘤11例、小肠血管瘤2例)、小肠血管性病变6例、小肠息肉1例、其它25例(结肠癌15例、结肠息肉4例、大网膜转移瘤6例),阴性12例。结论:低张空气灌注法MSCT小肠造影,操作简单,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实现小肠的三维成像和小肠的CT内窥镜检查,提高了小肠疾病检测的敏感性,是对目前各种小肠检查方法的完善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疾病 小肠 灌肠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RADS v2研究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曾浩 杨国庆 +3 位作者 付泉水 陈洪 赵林伟 牛翔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 :探索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二版(PI-RADS v2)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评分一致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变176例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表现。由两位观察者盲法对病灶进行... 目的 :探索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二版(PI-RADS v2)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评分一致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变176例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表现。由两位观察者盲法对病灶进行评分。Kappa检验对两位观察者评分一致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I-RADS v2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PI-RADS v2在外周带和移行带病灶中的评分一致性Kappa系数分别为0.63和0.60;对于外周带和移行带癌,PI-RADS v2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9%,76%,87%和81%,69%,64%,72%。结论:对于前列腺外周带和移行带病灶,PI-RADS v2观察者间一致性均为高度。对于外周带癌,PI-RADS v2可取得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对于移行带癌,虽然诊断敏感性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增加诊断特异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纳 杨国庆 付泉水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575-579,共5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分析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两名资深放射学专家对边缘模糊征象(局...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分析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两名资深放射学专家对边缘模糊征象(局部外凸结节、局部包膜不完整、多结节融合、瘤内新月征)、瘤内动脉和低密度/信号环征象(Two-trait predictor of venous invasion,TTPVI)、门脉分支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及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进行观察判定,分析影像征象与病理上HCC微血管浸润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s,ROC)比较边缘模糊、TTPVI以及PVTT对MVI的诊断性能。结果 :两名资深放射学专家在判定影像征象上具有较一致的吻合率(K值均>0.8)。边缘模糊、TTPVI及PVTT征象均与MVI的存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P<0.001,P=0.037);在ADC值分析中,MVI病灶组的ADC平均值明显小于非MVI病灶组(P<0.001);在两位观察者的ROC曲线比较中,边缘模糊与TTPVI征象对MVI的判定性能均显著高于PVTT征象(P<0.001,P<0.001;P<0.001,P<0.001)。结论:HCC的CT及MR影像征象中,边缘模糊、TTPVI、PVTT以及ADC值等对判定MVI具有较明显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DTI动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明 陈洪 +1 位作者 杨国庆 彭一檬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8-841,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监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可行性。方法: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10天内及发病后第30和90d时进行3次全脑常规MRI和DTI数据采集,利用Fiber Track工具测量双侧大脑脚底的ADC...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监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可行性。方法: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10天内及发病后第30和90d时进行3次全脑常规MRI和DTI数据采集,利用Fiber Track工具测量双侧大脑脚底的ADC和FA值,并计算相对ADC值(rADC)和相对FA值(rFA)。结果:MR DTI显示脑梗死发病(5.3±2.6)d后患侧大脑脚底的FA值降低,发病后首次及第30和90d时梗死侧大脑脚底FA值较对侧分别降低9.90%、23.7%和2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大脑脚底ADC值随时间延长而轻度升高,但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定量参数(ADC和FA)可以反映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动态病理变化。DTI在脑梗死发病后5天左右即可检测出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是监测脑白质微观结构早期改变的敏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WALLERIAN变性 各向异性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宫腔插管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
9
作者 秦伟 胡天刚 +5 位作者 曾于 蒋红 林丽 宋杰 卢宗杰 何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宫腔输卵管途径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输卵管插管方法,插管成功后注入氨甲喋呤60mg治疗16例输卵管妊娠。结果14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是简单、... 目的探讨经宫腔输卵管途径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输卵管插管方法,插管成功后注入氨甲喋呤60mg治疗16例输卵管妊娠。结果14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输卵管插管治疗输卵管妊娠是简单、安全、迅速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插管 介入放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静脉缺如合并复杂脑动静脉畸形1例
10
作者 陈明 秦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10-1310,共1页
患者女,25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四肢抽搐,共发作5次,最近1次发作为10天前,发作时伴意识障碍,持续约数分钟后意识逐渐恢复;4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头痛,休息后可缓解,2天前自觉头痛加重。颅脑MRI:右侧颞、枕、顶叶可见混杂信号,约... 患者女,25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四肢抽搐,共发作5次,最近1次发作为10天前,发作时伴意识障碍,持续约数分钟后意识逐渐恢复;4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头痛,休息后可缓解,2天前自觉头痛加重。颅脑MRI:右侧颞、枕、顶叶可见混杂信号,约7.6cm×6.5cm×5.8cm,内见多发走行紊乱、粗细不等的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见广泛纡曲、扩张的强化血管,上矢状窦、直窦及左侧横窦、乙状窦扩大,右侧乙状窦及右颈内静脉未见显示(图1A、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颈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11
作者 陈明 陈洪 罗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26-1327,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患者4+h前坐车时突发左侧肢体抽搐,由指尖迅速进展至左侧肢体,随后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发病持续约20+min后自行苏醒,无大小便失禁,无舌咬伤。发作前无胸痛、胸闷、心慌等不适,急诊以“癫痫样发作”入院。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 硬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诊断准确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因素分析
12
作者 曾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分析88例接受CT引导下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最终诊断结果依据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T引导下影响穿刺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 目的探讨影响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分析88例接受CT引导下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最终诊断结果依据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T引导下影响穿刺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88例患者中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28,性质待定4例;其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9%(75/84)、86.15%(56/65)、100%(19/19)。穿刺活检过程中发生气胸14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无影响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诊断准确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部位病变大小/胸膜厚度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OR:8.744),而胸腔积液是气胸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71)。结论 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是相对安全的技术并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膜活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修复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髂动静脉瘘——1例报道与文献回顾 被引量:7
13
作者 严高武 杨国庆 +11 位作者 李勇 付泉水 赵林伟 陈洪 刘建平 范小萍 胡纳 周庆 吴镭 蒋永明 殷成坤 葛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1-886,共6页
目的回顾遂宁市中心医院1例及国内外文献中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髂动静脉瘘(IAVF)患者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IAVF文献并报道遂宁市中心医院1例患者,重点收集患者临... 目的回顾遂宁市中心医院1例及国内外文献中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髂动静脉瘘(IAVF)患者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IAVF文献并报道遂宁市中心医院1例患者,重点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1篇中英文文献。4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椎间盘受累以L4~5和/或L5~S1水平最常见(28/44,63.6%),其中28例(63.6%)患者在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数月至数年出现临床症状,39例(88.6%)患者经覆膜支架植入腔内隔绝术治疗成功。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医源性IAVF罕见,但应引起足够重视,给予准确诊断和合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血管损伤 动静脉瘘 髂动脉 血管内治疗 腰椎间盘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葛静 刘建平 +4 位作者 张永恒 邹坪益 马蓉 唐小娇 严高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3-111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 目的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结果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高;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真腔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缩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较高;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增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腔血栓化率低。各平面术后总直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术后胸降主动脉段重塑良好,真腔明显扩张,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化率高。腹主动脉段重塑不良,可能与远端破口旷置有关。远端假腔直径和总直径变化不显著提示夹层可能稳定,远端破口暂无需手术处理,但严密影像学随访远端破口尚未处理患者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及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付泉水 杨国庆 +1 位作者 胡纳 曾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73-675,共3页
目的:提高对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及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的2例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和1例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影像表现。结果:共3例患者,2例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 目的:提高对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及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的2例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和1例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影像表现。结果:共3例患者,2例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1例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破口位于支气管动脉近心端,约2.1 cm,夹层长度约1.8 cm,并后纵隔血肿形成。后处理图像CPR、MPR、VR对于评估夹层及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更为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提供自发性孤立性支气管动脉夹层及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的信息,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对肝局灶性慢性炎症病变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瞿晓春 李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4-508,516,共6页
目的 探讨CT特征对肝局灶性慢性炎症病变(FCIHL)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2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FCIHL、22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 目的 探讨CT特征对肝局灶性慢性炎症病变(FCIHL)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2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FCIHL、22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比较两组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均匀性、强化模式、伴随征象及增强扫描各期病灶实质部位/正常肝实质CT值比率,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特征对两者的鉴别效能。结果 两组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均匀性及强化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2~0.834,P均>0.05)。在伴随征象方面,两组远端胆管扩张及病灶周围异常灌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均>0.05);FCIHL组不易发生血管侵犯(1/17,5.9%),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13/22,59.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期,两组病灶实质部位/正常肝实质CT值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8,P<0.05)。平衡期病灶实质部位/正常肝实质CT值比率(曲线下面积为0.995)鉴别诊断FCIHL及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效能显著高于血管侵犯(曲线下面积为0.766;Z=3.657,P<0.01)。结论 平衡期病灶实质部位/正常肝实质CT值比率、血管侵犯鉴别FCIHL及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有一定参考价值,前者的鉴别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慢性炎性病变 胆管细胞癌 平衡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侵犯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胰腺的无症状食管裂孔疝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艳 严高武 +3 位作者 李勇 段庆 熊鑫 杨国庆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50-1451,共2页
病例资料 男,71岁,因“右踝关节疼痛3天”入院就诊。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殊。胸部CT平扫(图1)显示胸12椎体左侧软组织结节影,大小约2.8 cm×2.0 cm,下缘与腹腔结构分界不清,... 病例资料 男,71岁,因“右踝关节疼痛3天”入院就诊。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殊。胸部CT平扫(图1)显示胸12椎体左侧软组织结节影,大小约2.8 cm×2.0 cm,下缘与腹腔结构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图2~4)显示软组织结节与胰腺相连,静脉期(图5)显示病灶强化程度与胰腺类似,最大密度投影(图6)及容积再现图像(图7)显示脾动脉走行于软组织内,诊断为胰腺食管裂孔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胰腺 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