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化论辩理论在医疗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崔建英 安宇辉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8,177,共8页
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但其无法对决定(从输入到输出)给出明确解释,由此被称作人工智能的“黑盒”效应。结构化论辩理论通过论证间的支持与击败关系解释输入—输出(从前提到结论),有助于合乎伦理规范和可解释医疗决策模型... 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但其无法对决定(从输入到输出)给出明确解释,由此被称作人工智能的“黑盒”效应。结构化论辩理论通过论证间的支持与击败关系解释输入—输出(从前提到结论),有助于合乎伦理规范和可解释医疗决策模型的设计。我们基于结构化论辩框架P-ASPIC+构建医疗决策模型MDM,将其应用于一个医疗决策案例的刻画:首先,将患者的就诊信息量化并存储到知识库;其次,构造推理框架,借助求解器TOAST计算在给定语义下的可接受论证集;最后,通过解释生成器生成文本解释辅助主体医疗决策。结构化论辩框架建构决策模型的方法,既可为决策者提供合适的选择,也可清晰阐明这些选择背后的支持理由,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有助于提升医疗决策的质量和信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可能性逻辑 医疗决策模型 结构化论辩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支论式的逻辑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五 曾昭式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93,共6页
汉传因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三支论式。全部三支论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论辩的内容。依文本内容总结三支论式的结构,由此出发,从尽可能贴近文本的立场做形式化研究。研究路线是从尽可能贴近到逐步抽象,从而概括出若干... 汉传因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三支论式。全部三支论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论辩的内容。依文本内容总结三支论式的结构,由此出发,从尽可能贴近文本的立场做形式化研究。研究路线是从尽可能贴近到逐步抽象,从而概括出若干个逻辑系统,包括三支论式的量化逻辑刻画、命题逻辑刻画和个体常元替换个体变元的逻辑刻画,以求在不同的层面上刻画三支论式,并说明这样做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论式 因明 现代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法律论证到诉讼论证——谈谈法律论证逻辑研究对象的转变 被引量:3
3
作者 熊明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7,共4页
一、法律论证与诉讼论证 法律论证是实现法律理性和公正的必要途径和根本保障,它是法哲学家特别是法律逻辑学家或法律论证理论家们关注的主要对象。法律论证概念首先作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被提出来。法律逻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 一、法律论证与诉讼论证 法律论证是实现法律理性和公正的必要途径和根本保障,它是法哲学家特别是法律逻辑学家或法律论证理论家们关注的主要对象。法律论证概念首先作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被提出来。法律逻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20世纪中叶.而1951年Klug的《法律逻辑》一书的出版是法律逻辑正式形成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逻辑研究 诉讼 法律逻辑 20世纪中叶 法律理性 逻辑学家 法哲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逻辑视野下的《左传》论辩研究--以受众因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何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34,177,共7页
在百来年的先秦逻辑史研究中,《左传》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左传》不是一部讨论逻辑理论的著述,因而出现这种研究情况有其合理性。不过,这也影响到对先秦逻辑史的整体认识。在广义逻辑视野下,《左传》中丰富的论辩实践材料具... 在百来年的先秦逻辑史研究中,《左传》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左传》不是一部讨论逻辑理论的著述,因而出现这种研究情况有其合理性。不过,这也影响到对先秦逻辑史的整体认识。在广义逻辑视野下,《左传》中丰富的论辩实践材料具有重要的逻辑史料价值。对于《左传》论辩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春秋时人的论辩方法或策略(如论辩时对受众需求及其品质特征的考虑),而且有助于理解先秦诸子辩学和先秦论辩实践的总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广义逻辑 论辩实践 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99,共7页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文献中寻找试验论理学的类似学说,以有效吸收试验论理学说,而且也是为中国再造新文明做准备。为达成该目的,胡适提出了一套包括述学、明变、求因和评判在内的研究程序,其述学中的贯通方法颇重西学的比较参证作用。胡适的这一工作为后来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其广义的逻辑观念和研究程序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方法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古代逻辑史 逻辑观 试验论理学 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后悔度的博弈剔除算法的逻辑认知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崔建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7-143,164,共7页
博弈分析中存在大量的逻辑问题,通过认知逻辑可以精确表达主体间认知互动中的推理。首先,构建了基于后悔度的博弈认知模型,从选手选择某一策略所导致的后悔度分析主体的理性特征,为多种博弈剔除算法的认知机制提供统一的逻辑刻画。其次... 博弈分析中存在大量的逻辑问题,通过认知逻辑可以精确表达主体间认知互动中的推理。首先,构建了基于后悔度的博弈认知模型,从选手选择某一策略所导致的后悔度分析主体的理性特征,为多种博弈剔除算法的认知机制提供统一的逻辑刻画。其次,基于后悔度模型,重提主体理性定义,并证明该理性可作为公开宣告的事实,借助公开宣告逻辑,为Halpern等人提出的重复最大最小化后悔度算法提供合理的逻辑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悔度 博弈认知模型 博弈剔除算法 动态认知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逻辑史研究与训诂之关系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克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0,123,共6页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很多,但训诂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许就没有中国逻辑史之比较研究的兴起,就没有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兴起。反观中国逻辑史研究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很多,但训诂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没有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许就没有中国逻辑史之比较研究的兴起,就没有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兴起。反观中国逻辑史研究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训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还中国逻辑史以本来面目,重建中国逻辑史的新体系,同样,重视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也可以使中国逻辑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的会通,从而进一步促进这个研究领域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 训诂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连A都知道——认知逻辑EK1-EK3
8
作者 李小五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首先,我们构造认知系统EK1-EK3,给出它们的一些证明论结果。其次,我们引入邻域语义,给出EK1-EK3的特征公理和规则的框架条件,证明EK1-EK3相对这些框架条件分别是框架可靠的。最后,我们证明EK1-EK3相对这些框架条件分别是框架完全的。
关键词 认知系统 邻域语义 框架可靠性 框架完全性 EK1-EK3 认知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凭借新知以商量旧学——逻辑东渐对梁启超史学研究的影响
9
作者 郭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48,共7页
逻辑学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学东渐内容之一。梁启超的史学研究受到逻辑东渐的影响,具体涉及史学观念、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史学研究领域之择取等不同方面。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方面反思、接受西方的逻辑知识和逻辑观念,体现了梁启... 逻辑学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学东渐内容之一。梁启超的史学研究受到逻辑东渐的影响,具体涉及史学观念、史学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史学研究领域之择取等不同方面。在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方面反思、接受西方的逻辑知识和逻辑观念,体现了梁启超对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切思考和积极探索。对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开拓,则是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革新,它为探索传统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逻辑东渐 史学观念 史学方法 史学研究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范式与中国现代时期的因明研究
10
作者 曾昭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5-130,共6页
因明是印度佛教五明之一,因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汉传和藏传因明,中国现代时期的汉传因明研究以西方传统逻辑作为参照系,这种因明研究范式影响至今。依照文明平等原则,因明研究应该回到印度文化中,因明是佛教哲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 因明 佛教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我国逻辑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11
作者 胡泽洪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19,共5页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逻辑哲学被我国广大逻辑与哲学工作者认同并由此而开始的成规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纵观从80年代初至今的研究历程,可以把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分成起始研究阶段与深入研究阶段。在我国的逻辑哲学...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逻辑哲学被我国广大逻辑与哲学工作者认同并由此而开始的成规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纵观从80年代初至今的研究历程,可以把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分成起始研究阶段与深入研究阶段。在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但又互补的逻辑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逻辑哲学 逻辑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名析理:杨芾荪的墨家逻辑学研究
12
作者 曾昭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如果从"辩名析理"角度看杨芾荪的墨家逻辑学研究,其所辩之"名"包括:集百家之言提供"辩名"的基础;在文本里开展田野工作,寻求《墨辩》逻辑学之意义。...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如果从"辩名析理"角度看杨芾荪的墨家逻辑学研究,其所辩之"名"包括:集百家之言提供"辩名"的基础;在文本里开展田野工作,寻求《墨辩》逻辑学之意义。其所析之"理",引入两个"新学",即西方逻辑和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西方逻辑框架下的墨家逻辑和先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逻辑。这两点是建国17年研究中国逻辑史学者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逻辑观问题的解决是我们开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芾荪 墨家逻辑学 “辩名析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纠正”的逻辑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晓静 熊明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3,共4页
文章介绍了纠正现象这样一种人类常见的推理思维现象,介绍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中的研究历史,并且探讨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介绍非单调推理的研究、动态认知逻辑中的信念修正理论研究,作者指出了形式逻辑对推理纠正现... 文章介绍了纠正现象这样一种人类常见的推理思维现象,介绍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中的研究历史,并且探讨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介绍非单调推理的研究、动态认知逻辑中的信念修正理论研究,作者指出了形式逻辑对推理纠正现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偏差甚至缺陷;通过对反馈推理的介绍,指出既有的非形式推理研究成果不足以全面刻画纠正现象的目的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据此,作者提出纠正现象应该在非形式逻辑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正 非单调推理 信念修正 非形式推理 反馈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纯粹法学到逻辑法学——一种法律理论研究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凌云 张南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7-41,共5页
从凯尔森(Kelsen)纯粹法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纯粹法学理论的逻辑,探讨了吉野一(HajimeYoshino)逻辑法学产生的过程。借助现代逻辑的工具,分析了从纯粹法学到逻辑法学的逻辑必然以及逻辑法学中的初始元素、法律语句理论、法律... 从凯尔森(Kelsen)纯粹法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纯粹法学理论的逻辑,探讨了吉野一(HajimeYoshino)逻辑法学产生的过程。借助现代逻辑的工具,分析了从纯粹法学到逻辑法学的逻辑必然以及逻辑法学中的初始元素、法律语句理论、法律推理结构、法律体系理论和法律语句之间的有效性关系。针对逻辑法学的性质争议,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随着心理学、经济学、现代逻辑学等方法的不断引入,法律中的许多未解问题(如主观确信、博弈分析等)必将产生许多新的法律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法学 逻辑法学 法律理论 凯尔森 法律语旬 法律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刻画:研究“理解”的新视角
15
作者 何纯秀 李小五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4,共8页
对理解的哲学研究大多是纯粹的哲学思辨,很难体现理解所具有的客观性,不过也有哲学家把"理解"直觉上等同于"知道A的意义",或把理解归于"知道怎样",试图用知道的客观性来描述理解的客观性。理解可以用知... 对理解的哲学研究大多是纯粹的哲学思辨,很难体现理解所具有的客观性,不过也有哲学家把"理解"直觉上等同于"知道A的意义",或把理解归于"知道怎样",试图用知道的客观性来描述理解的客观性。理解可以用知道这样来表述:主体理解一个命题当且仅当主体知道这个命题真或知道这个命题假。把此命题形式化后作为特征公理纳入描述知识的S5系统,建立描述理解的认知系统U,用关系语义和典范模型方法证明此系统具有完全性与可靠性,能够逻辑地刻画理解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道 理解 逻辑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方法论研究--IRAC方法及其逻辑辩护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57,共7页
关键词 IRAC方法 法律论证 法律逻辑 法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认知逻辑的编辑言语策略
17
作者 王景周 崔建英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8,共6页
随着稿件处理系统和即时社交软件的普及,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依赖逐渐弱化,但邮件仍然是编者、审者、作者和读者深度沟通的重要工具。本文以电子邮件的“抄送”“密送”“群发单显”等功能为例,基于动态认知逻辑,探讨编辑工作中编者、作者... 随着稿件处理系统和即时社交软件的普及,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依赖逐渐弱化,但邮件仍然是编者、审者、作者和读者深度沟通的重要工具。本文以电子邮件的“抄送”“密送”“群发单显”等功能为例,基于动态认知逻辑,探讨编辑工作中编者、作者、审者等多主体互动的言语行为策略。“抄送”是多主体间的一种公开宣告行动,产生群体“公共知识”,实现编辑稿件处理中一些必要信息的共知,从而避免版权争议、学术不端等问题;“密送”或“群发单显”是主体间的私密行动或部分公开行动,产生非对称信息,对编辑、主编、编委与审稿人的工作起监督和权责制衡作用,且有利于维护作者和审者关系。编辑邮件发送方式的选择体现其言语行为沟通的技巧,善于利用言语策略有利于办刊水平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认知逻辑 沟通力 编辑工作 言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服性传播的研究路径探究——数据驱动与理论驱动型论证采掘方法的比较
18
作者 陈彦瑾 鞠实儿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6,75,共15页
说服性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现代传播活动。针对隐藏论证意图的独白式语篇,该领域的研究路径可划分为数据驱动型论证采掘和理论驱动型论证采掘,主要体现为基于语用论辩学和广义论证理论框架的论证性语篇提取。这两种操作程序具有清晰的理论... 说服性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现代传播活动。针对隐藏论证意图的独白式语篇,该领域的研究路径可划分为数据驱动型论证采掘和理论驱动型论证采掘,主要体现为基于语用论辩学和广义论证理论框架的论证性语篇提取。这两种操作程序具有清晰的理论边界:理论驱动型方法适用于在静态语境下重构强冲突型文本,其论证采掘不考虑目标及文体因素的影响,是一种依赖于分歧解决模型的“自上而下”式论证分析;数据驱动型方法既适用于在动态语境下直述强冲突型文本,也适用于识别弱冲突型文本,其论证采掘强调目标及文体因素的影响,是一种不具有模型依赖性的“自下而上”式论证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驱动 理论驱动 广义论证 语用论辩 论证采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态数据库的极小子结构逻辑系统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冬宁 汤庸 +1 位作者 滕少华 林哲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92-1601,共10页
逻辑是知识表达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时序性知识与时间属性知识交叉应用的复杂性,其对时态数据库支撑一直不尽如人意.目前时态数据运算体系不完备,时态关系演算缺乏系统和有力的逻辑与代数理论支持.为此,文中从子结构逻辑出发,针对时态数... 逻辑是知识表达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时序性知识与时间属性知识交叉应用的复杂性,其对时态数据库支撑一直不尽如人意.目前时态数据运算体系不完备,时态关系演算缺乏系统和有力的逻辑与代数理论支持.为此,文中从子结构逻辑出发,针对时态数据库及其信息处理中关键的知识推理、时态操作与函数依赖等内容,构建了一个极小的(最小的)子结构逻辑系统TDLmin,其恰好等价于传统的数据库函数依赖Armstrong规则.TDLmin系统能在逻辑语义模型中对时序性、时间属性进行表达,而在句法逻辑系统将时间剥离,从而既表达了时态知识,对时态操作进行处理,又降低了逻辑系统的复杂度,使得逻辑系统的时间复杂度为P-time(O(n2)).而该逻辑系统还可与传统的Allen方法进行对接,使得相关时态查询所需的时间代价为传统非时态查询的时间加上一个复杂度仅为O(n)的线性时间,从而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态数据库 子结构逻辑 时态查询 函数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欺骗的认知机制 被引量:9
20
作者 鞠实儿 赵艺 傅小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26,共8页
自我欺骗现象与经典信念逻辑之间的偏差导致自我欺骗悖论,因此,建立合理的自我欺骗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提出自我欺骗的认知机制的逻辑结构。该文试图采用逻辑分析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自我欺骗悖论,即在逻辑学层面说明矛盾信念间的... 自我欺骗现象与经典信念逻辑之间的偏差导致自我欺骗悖论,因此,建立合理的自我欺骗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提出自我欺骗的认知机制的逻辑结构。该文试图采用逻辑分析和心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自我欺骗悖论,即在逻辑学层面说明矛盾信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在心理学层面说明自我欺骗发生的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用逻辑学的术语严格表述自我欺骗悖论;然后,在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自我欺骗的逻辑结构;最后,根据上述逻辑结构设计并实施两可图认知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满足上述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偏差 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悖论 信念 认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