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游河道宽度变化对河相关系影响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连惠邦 王基安 林忠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9年第3期139-146,共8页
上游河道整治时 ,其治理宽度常涉及到沿岸土地取得的问题 ,使治理工作有时变得困难 ,最后只好依现况宽度或将宽度窄缩 ,以迁就现实。惟因溪流治理宽度直接影响溪流本身的排洪、导流及输砂等多项功能 ,如不能依照必要的溪流宽度及其相关... 上游河道整治时 ,其治理宽度常涉及到沿岸土地取得的问题 ,使治理工作有时变得困难 ,最后只好依现况宽度或将宽度窄缩 ,以迁就现实。惟因溪流治理宽度直接影响溪流本身的排洪、导流及输砂等多项功能 ,如不能依照必要的溪流宽度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予以整治时 ,对国土资源及人民生命财产或有不利之影响 ,故有必要加以探讨。据此 ,本文针对床砂粒径组成及来水来砂量等条件为已知的上游河道 ,在各种可能的治理宽度下 ,通过一定的理论推导及渠槽试验方式 ,建立溪流宽度及其相应的水深、溪床坡度及流速等水力要素间之河相关系式 ,并提出溪流治理宽度、护岸高度及基础深度等工程措施之设计模式 ,提供现场工程设计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宽度 河相关系 渠槽试验 河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子坝对土石流之防治效率 被引量:5
2
作者 连惠邦 柴钫武 柯志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52-58,共7页
梳子坝是一种透过性坝体 ,可以有效地防止土石流之危害。因此 ,本研究经由土石流通过梳子坝的质量守恒定律和渠槽试验 ,分别建立土砂流出率、泥砂体积浓度比及贮砂率等三种主要的效率参数 ,作为评估梳子坝防治土石流之效率 ,并据以发展... 梳子坝是一种透过性坝体 ,可以有效地防止土石流之危害。因此 ,本研究经由土石流通过梳子坝的质量守恒定律和渠槽试验 ,分别建立土砂流出率、泥砂体积浓度比及贮砂率等三种主要的效率参数 ,作为评估梳子坝防治土石流之效率 ,并据以发展出一种简单的设计模式 ,可以用来设计单一梳子坝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子坝 土石流 防治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砂坝下游河床局部冲刷现象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连惠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45-49,共5页
防砂坝下游河床局部冲刷问题,对坝体安全及河道稳定具有深远之影响。因此,本研究乃利用冲射流理论分别探讨当冲刷达平衡时,冲刷坑之最大冲刷深度以及冲刷深度之时间变化,经与其他研究者试验资料验证比较,初步已获得良好之结果。
关键词 防砂坝 局部冲刷 最大冲刷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河川流域淹水指数评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盈松 刘家豪 叶昭宪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62,共14页
目前水利主管机关为有效管理流域中下游洪水灾害,已建立许多防洪治水工程,包括堤防、排水系统及抽水站等,但随着集水区中上游土地利用急剧改变,致使原先设计之防洪设施可能已不足应付开发所增加之洪流量,因此近年来已投入适当资源,并以... 目前水利主管机关为有效管理流域中下游洪水灾害,已建立许多防洪治水工程,包括堤防、排水系统及抽水站等,但随着集水区中上游土地利用急剧改变,致使原先设计之防洪设施可能已不足应付开发所增加之洪流量,因此近年来已投入适当资源,并以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方法并重为原则,让台湾防洪工作进入崭新的一页。本研究主要是选定淹水指数评估参数之项目,并以阶层分析程序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及所设计之专家学者问卷,决定淹水指数评估参数之权重,以研拟河川流域淹水指数评估方法,与评估河川流域淹水损失之严重性,未来将可应用于评估河川防洪排水等整治工程之施设优先顺序,并做为评定工程整治后成效以及满足防灾应变预警之参考。目前研究以淡水河、头前溪、浊水溪、高屏溪及秀姑峦溪为例,根据其水文、水理及人文现况,进行淹水指数试算,其淹水指数分别为60.1、36.9、33.4、38.3及35.2。由于本次试算中,因某些参数资料难以获得,所以在试算中是以初估之方式进行评估,建议未来可配合实际现况,对各项评估参数之评分标准做适当之调整,以使淹水指数之计算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指数 阶层分析程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态自然净化处理农村污水之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意昌 孙明德 刘昌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22,共7页
依据“污水下水道建设方案”计划,预计至2011年为止,台湾地区之下水道普及率预估可达36%。台湾家庭产生的生活污水,一般透过污水下水道的施设加以解决,然而此项建设以都会区优先实施,且废污水之处理以传统污水处理厂为主,该方式所需之... 依据“污水下水道建设方案”计划,预计至2011年为止,台湾地区之下水道普及率预估可达36%。台湾家庭产生的生活污水,一般透过污水下水道的施设加以解决,然而此项建设以都会区优先实施,且废污水之处理以传统污水处理厂为主,该方式所需之费用相当庞大,非一般农村地区所能负担。若配合实施农村社区土地重划后,提供公共设施用地,结合下水道系统,将家庭产生之废污水,以自然生态净化系统之生物处理,建构符合生态性及永续发展的农村。因此,将以农村社区土地重划先期规划地区及已完成人工湿地之社区为例,探讨农村社区污水设施规划之演进,及以自然净化处理农村社区废污水实施之可行性,提供未来执行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净化 农村社区 污水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