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被引量:296
1
作者 徐备 赵盼 +3 位作者 鲍庆中 周永恒 王炎阳 罗志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7,共17页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单元 兴蒙造山带 中国北方 前中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岚皋基性火山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友章 刘树文 +4 位作者 李秋根 代军治 张帆 杨朋涛 郭丽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7-619,共13页
为了研究南秦岭岚皋地区基性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背景,选择岚皋县境内的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进行岩相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同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b,K相对Th,Hf亏损,不具N... 为了研究南秦岭岚皋地区基性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背景,选择岚皋县境内的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进行岩相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同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b,K相对Th,Hf亏损,不具Nb,Ta,Zr,Ti负异常,整体表现出与OIB(洋岛玄武岩)高度一致的稀土图谱和微量元素特征。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它们为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源区的低度部分熔融,在上升过程中基本未受地壳混染的影响。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单斜辉石、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区域地质学和微量元素特征,该组火山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洋盆台地或大洋岛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洋岛玄武岩(OIB)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凤山晚古生代闪长岩-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2
3
作者 凤永刚 刘树文 +2 位作者 吕勇军 田伟 柳小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70,共12页
冀北风山地区侵位于前寒武纪岩石组合中的晚古生代的闪长岩一花岗质岩石,具有富Na,高Sr,低Y和重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Sr/Y在37.15~151.22之间变化,绝大多数样品均显示正Eu异常(一个样品例外),Eu^*在0.92~1.53之间变... 冀北风山地区侵位于前寒武纪岩石组合中的晚古生代的闪长岩一花岗质岩石,具有富Na,高Sr,低Y和重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Sr/Y在37.15~151.22之间变化,绝大多数样品均显示正Eu异常(一个样品例外),Eu^*在0.92~1.53之间变化。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闪长岩(JB6024)和二长花岗岩(样品JB6037—1)分别形成于315±2.8Ma和306.6±6Ma,即该区晚古生代存在两个岩浆作用幕。地球化学、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揭示凤山晚古生代闪长岩是EMI型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结果,而花岗质岩石则是闪长质岩浆发生分离结晶作用的残余岩浆同化上部地壳岩石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岩和花岗质岩石 锆石U—Pb年代学 Sr-Nd—Hf同位素体系 岩石成因 晚古生代 华北克拉通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江 张进江 +1 位作者 郭磊 戚国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99-1908,共10页
晚中生代,内蒙古大青山依次经历晚侏罗世盘羊山逆冲推覆、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早白垩世大青山逆冲推覆断层及早白垩世以来高角度正断层复杂构造演化。其中,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冷却时间和抬升机制的制约尚不明... 晚中生代,内蒙古大青山依次经历晚侏罗世盘羊山逆冲推覆、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伸展、早白垩世大青山逆冲推覆断层及早白垩世以来高角度正断层复杂构造演化。其中,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的冷却时间和抬升机制的制约尚不明确。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显微构造分析基础上,采用逐步加热40Ar-39Ar定年法对韧性剪切带内不同单矿物的冷却年龄进行了测定。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和钾长石单矿物40Ar-39Ar冷却年龄处于120~116Ma之间。结合已有年龄数据及单矿物封闭温度,构建了韧性剪切带的冷却曲线。结果表明,韧性剪切带在122~115Ma期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快速冷却过程。这一阶段快速冷却是与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相关核部杂岩拆离折返作为大青山逆冲推覆断层上盘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 韧性剪切带 40Ar-39Ar定年 大青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天山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区狮子山次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成矿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安芳 朱永峰 +1 位作者 魏少妮 赖绍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45-1557,共13页
京希-伊尔曼德金矿位于西北天山吐拉苏盆地中,矿区出露晚古生代火山一沉积岩和狮子山次火山岩;狮子山次火山岩主要为安山玢岩、英安玢岩,侵位于火山一沉积岩底部的凝灰质砂岩、凝灰岩、流纹岩以及安山岩组合中。锆石SHRIMPU—Pb年代... 京希-伊尔曼德金矿位于西北天山吐拉苏盆地中,矿区出露晚古生代火山一沉积岩和狮子山次火山岩;狮子山次火山岩主要为安山玢岩、英安玢岩,侵位于火山一沉积岩底部的凝灰质砂岩、凝灰岩、流纹岩以及安山岩组合中。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狮子山次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370.5±2.1Ma,略晚于围岩火山岩。狮子山次火山岩Mg0、TiO:、K20含量低,为低钾拉斑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低(5.1×10-6~8.8×10-6),轻稀土弱富集((La/Yb)N=2.7—3.8),弱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亏损Nd,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安山岩明显不同。具有亏损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03185~0.703810,εNd(t)=4.03—4.54。狮子山次火山岩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是火山弧中少量拉斑系列岩石的代表,其岩浆源区为俯冲带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地幔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经-5%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玄武质岩浆,玄武质岩浆经~20%的矿物分离结晶形成狮子山次火山岩,其形成环境以及演化过程非常有利于岩浆演化形成热液型金矿床,可能与京希-伊尔曼德金矿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火山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狮子山 京希-伊尔曼德 西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地质演化和巨型成矿带划分 被引量:36
6
作者 朱永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1-485,共15页
随着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不断升温和新资料的不断积累,学术界对其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出现诸多争议和矛盾。文章主要基于前苏联时期有关中亚地区的地质资料,并结合近年来地质矿产勘查新进展和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梳理了中亚成... 随着中亚成矿域地质矿产研究的不断升温和新资料的不断积累,学术界对其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出现诸多争议和矛盾。文章主要基于前苏联时期有关中亚地区的地质资料,并结合近年来地质矿产勘查新进展和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梳理了中亚成矿域核心区的主要地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划分出中亚成矿域核心区的成矿省和巨型成矿带,论述了重要成矿带的形成和演化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在中亚成矿域核心区划分出4个成矿省:阿尔泰成矿省、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楚伊犁-天山成矿省和西南天山成矿省,并重点论述了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和楚伊犁-天山成矿省的地质特征以及其中的巨型成矿带。巴尔喀什-准噶尔成矿省由4个巨型成矿带(含11个大型矿集区)组成:扎尔玛-萨吾尔成矿带、塔尔巴哈台-谢米斯台成矿带、阿科斗卡-巴尔鲁克成矿带和巴尔喀什-西准噶尔成矿带。楚伊犁-天山成矿省由4个巨型成矿带(含22个大型矿集区)构成:莫因特-阿拉套-赛里木成矿带、楚伊犁-博洛霍勒成矿带、伊赛克-阿吾拉勒成矿带和卡扎尔曼-那拉提成矿带。文中所提出的成矿省和巨型成矿带划分方案依然是初步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发现更多大型矿床和矿集区,使中亚成矿域核心区更丰富、更完善。地质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数据的不断补充,必然带动科学认识的提高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中亚成矿域 成矿省 成矿带 矿集区 哈萨克斯坦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敦岛弧南段印支期构造背景:闪长玢岩-花岗岩的SHRIMP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7
作者 刘树文 王宗起 +6 位作者 阎全人 李秋根 张德惠 王建国 杨斌 古丽冰 赵凤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2-862,共1页
义敦岛弧南段理塘-稻城-乡城地区分布大量的花岗质到闪长质侵入体,其中代表性的印支期侵入体主要有冬措花岗岩侵入体和乡城侵位于岛弧火山岩的浅成侵入体。冬措花岗岩和马熊沟花岗岩主要由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巨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细晶... 义敦岛弧南段理塘-稻城-乡城地区分布大量的花岗质到闪长质侵入体,其中代表性的印支期侵入体主要有冬措花岗岩侵入体和乡城侵位于岛弧火山岩的浅成侵入体。冬措花岗岩和马熊沟花岗岩主要由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巨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组成,乡城浅成侵入体的主要岩性为闪长玢岩。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稻城冬措花岗岩和乡城闪长玢岩分别形成于224±3Ma和222±3Ma。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乡城闪长玢岩表现为钙碱性特征,具有较高的Sr/Y值,Nb、Ta、P和Ti亏损,ENd(t)=-3.27,表明它们形成于岛弧环境下的幔源岩浆,受到了老的陆壳物质的明显混染。冬措花岗岩和马熊沟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侵入体 SHRIMP 锆石年代学 闪长玢岩 义敦岛弧 地球化学制约 印支期 构造背景 高钾钙碱性系列 二长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古宙绿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实例与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壮 魏春景 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41-1262,共22页
绿岩带是太古宙大陆地壳重要的构造单元。 按照岩石组合特征, 绿岩带可划分为 3 个类型:1) 巴伯顿型,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中性火山岩很不发育;2) 苏必利尔型, 主要由中性火山岩和中—... 绿岩带是太古宙大陆地壳重要的构造单元。 按照岩石组合特征, 绿岩带可划分为 3 个类型:1) 巴伯顿型,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中性火山岩很不发育;2) 苏必利尔型, 主要由中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沉积岩; 3) 达尔瓦尔型, 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为特征。 其中, 巴伯顿型绿岩带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 且组成较为复杂, 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1) 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在绿岩带层序中占主导地位;2) 发育具有异常高的地幔潜能温度的科马提岩类;3) 存在太古宙亏损型和富集型玄武岩等。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区的表壳岩虽然经历高级变质作用, 但仍 具有清晰的层序, 与巴伯顿型绿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类似, 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厘定为清原绿岩带。 清原绿岩带主体形成于 2.5 Ga, 与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一致, 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中太古代地质体。 清原绿岩带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太古代晚期原始地幔柱模型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清原地区及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基底岩石的成因, 但太古宙原始地幔柱与显生宙地幔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 清原绿岩带 岩石学 地球化学 原始地幔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构造应力场解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鹏 侯贵廷 +2 位作者 潘文庆 齐英敏 孟庆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80,共12页
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构造地质演化分析,将该地区震旦系以来较强构造变形的构造应力场分4个时期: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根据节理、褶皱和岩墙等应力感构造的测量分析,得出库鲁克塔格地区及其周缘的4个时期构造应力场... 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构造地质演化分析,将该地区震旦系以来较强构造变形的构造应力场分4个时期: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根据节理、褶皱和岩墙等应力感构造的测量分析,得出库鲁克塔格地区及其周缘的4个时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北北东向、北西西—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近南北向。基于对新近纪以来库鲁克塔格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二维有限元模拟,进一步对该地区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边界几何形态对应力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鲁克塔格地区 构造应力场 最大主应力 岩墙 节理 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两岸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0
作者 程胜东 方俊钦 +4 位作者 赵盼 徐备 鲍庆中 周永恒 邓荣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909-1921,共13页
为了通过碎屑岩的物源对比讨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笔者选择西拉木伦河北侧林西双井子地区和南侧奈曼旗下石碑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北侧样品LX0831-11为粉砂质板岩,采于西拉木伦河北岸上志留统杏树洼组。碎... 为了通过碎屑岩的物源对比讨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笔者选择西拉木伦河北侧林西双井子地区和南侧奈曼旗下石碑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北侧样品LX0831-11为粉砂质板岩,采于西拉木伦河北岸上志留统杏树洼组。碎屑锆石年龄分为三组:385~531Ma(N=52)、872~1097Ma(N=11)、1344~1901Ma(N=11),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中-晚泥盆世。南侧样品130417-06为石英岩屑砂岩,采于奈曼旗下石碑组顶部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为四组:370~523Ma(N=34)、884~1481Ma(N=21)、1573~1900Ma(N=6)、2369~2588Ma(N=8),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晚泥盆世。这两个分别来自西拉木伦河南、北两侧原志留纪样品,显示一致的志留-泥盆纪及晚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表明两者从泥盆纪开始即具有相同的沉积物源;而代表兴蒙造山带的元古代碎屑锆石在奈曼旗地区的出现,说明泥盆纪以来兴蒙造山带的剥蚀物已到达华北板块北缘。因此,本次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暗示华北板块与其北部松辽地块在中-晚泥盆世之前已经完成拼合过程,即此时两者间已不存在古亚洲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定年 西拉木伦河 内蒙古 兴蒙造山带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叠纪全球板块再造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塔斯肯 李江海 +3 位作者 李维波 王洪浩 杨静懿 李文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3-162,共10页
三叠纪全球古板块再造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对分析该时期烃源岩全球分布特征及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古地磁软件恢复三叠纪全球古板块再造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盆地分析和理论框架,叠加更新各种地质要素,最终编制完成三叠纪全球... 三叠纪全球古板块再造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对分析该时期烃源岩全球分布特征及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古地磁软件恢复三叠纪全球古板块再造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盆地分析和理论框架,叠加更新各种地质要素,最终编制完成三叠纪全球古地理图、全球岩相及烃源岩分布图。早三叠世发生泛大陆持续汇聚事件,导致在全球范围内火山频繁活动、冰川消融及弧后盆地的广泛发育;由于格陵兰和波罗的之间的多个热点,以及中大西洋大火山岩省的岩浆作用,导致中—晚三叠世泛大陆开始裂解,全球海平面上升,大陆周缘广泛发育陆表海,提供了利于生烃母质生物繁衍生息的环境,继而促进了烃源岩的形成。三叠纪的烃源岩仅占全显生宙时期的1.2%,干酪根类型分布较为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古地理 古岩相 烃源岩 三叠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氧逸度与俯冲带深部碳循环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陶仁彪 张立飞 刘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79-1890,共12页
地幔氧逸度通过改变含碳相的存在形式和迁移方式来影响深部碳循环。本文结合最新的地幔氧逸度实验模拟和岩石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地幔氧逸度时空分布对深部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重点结合地幔减压熔融形成洋壳、新生洋壳蚀变、洋壳俯冲变质... 地幔氧逸度通过改变含碳相的存在形式和迁移方式来影响深部碳循环。本文结合最新的地幔氧逸度实验模拟和岩石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地幔氧逸度时空分布对深部碳循环的影响。文章重点结合地幔减压熔融形成洋壳、新生洋壳蚀变、洋壳俯冲变质、深俯冲洋壳熔融以及俯冲洋壳物质(流体和固体)通过岩浆(岛弧和地幔柱)作用循环出地表等重要地质过程,探讨了伴随洋壳俯冲作用的深部碳循环过程。由于地幔氧逸度的时空变化,俯冲带含碳相表现出不同的存在形式和迁移能力。通过对西南天山俯冲带碳循环的岩石学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俯冲带氧化还原状态及其对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氧逸度 俯冲带 碳循环 实验模拟 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锡林浩特晚石炭世辉长质岩体的成因:陆内伸展背景下富水地幔源区熔融的产物 被引量:12
13
作者 庞崇进 王选策 +3 位作者 温淑女 Krapez Bryan 王炎阳 廖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56-2972,共17页
内蒙中部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古亚洲洋俯冲和兴蒙造山带演化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锡林浩特南部晚石炭世辉长质侵入体为研究对象,开展高精度SI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Sr-Nd-Hf同位素分析,旨在讨论其岩... 内蒙中部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古亚洲洋俯冲和兴蒙造山带演化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锡林浩特南部晚石炭世辉长质侵入体为研究对象,开展高精度SI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Sr-Nd-Hf同位素分析,旨在讨论其岩石成因,为制约兴蒙造山带的演化和理解深部流体循环过程提供更多信息。辉长质岩体样品的锆石CL图像呈弱环状结构、条带状或岩浆生长带(Th/U=0. 3~2. 5)。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锡林浩特辉长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316. 9±2. 2Ma,为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区域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受堆晶作用和地壳物质混染作用的影响较小;同时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 7034~0. 7041),但相对高的εNd(t)(+5. 58~+6. 88)和εHf(t)值(+12. 07~+13. 44),并显示Rb、Sr、U和Pb等流体活动性元素相对富集,但Nb和Ta等非流体活动性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暗示其起源于遭受含水流体交代富集的地幔源区。流体交代富集作用很可能发生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或者在部分熔融之前较短的时间内,即反映较为年轻的交代事件。锡林浩特辉长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 O_2(51. 7%~53. 2%)、Cr (138. 4×10^(-6)~757. 2×10^(-6))和Ni (50. 4×10-6~141. 1×10^(-6))含量以及Zn/Fe比值(10. 8~11. 5),但相对较低的Al2O3(13. 1%~16. 8%)含量,暗示源区可能富含斜方辉石,由橄榄岩+辉石岩脉组成。通过对比总结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岩浆岩岩石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他地质资料,本文认为古亚洲洋在晚石炭世之前已经闭合,而锡林浩特辉长质岩体形成于陆内伸展的构造背景。结合同期玄武岩母岩浆的高含水量特征(高达4. 41%),本文认为锡林浩特及其邻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是遭受地幔转换带滞留俯冲板块析出富水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从而建立了深部流体循环过程与造山后伸展背景下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侵入岩 流体活动性元素 辉长岩 深部流体循环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常勇 赖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1-593,共13页
内蒙古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属于特大型银矿床,经研究,确定成矿过程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以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萤石-白云母-碳酸盐为代表的矿物组合。其中,早阶段为锌、铜的主成矿阶段,中阶段则是... 内蒙古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属于特大型银矿床,经研究,确定成矿过程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以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萤石-白云母-碳酸盐为代表的矿物组合。其中,早阶段为锌、铜的主成矿阶段,中阶段则是银铅锌的成矿阶段,晚阶段矿化较弱。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H2O-CO2-CH4-NaCl体系。包裹体研究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2%~5%)、低密度(0.72~0.88g/cm3)的特点,成矿温度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变,逐渐降低,早、中、晚阶段分别为340.5℃,282.4℃及260.3℃,成矿压力为37~74MPa,成矿深度为3.7~7.0km。经对萤石-白云母-碳酸盐阶段白云母的激光探针40Ar-39Ar年代学测定,确定成矿年代为135±3Ma,为白垩纪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年代 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包古图地区金矿床矿化类型和与围岩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波 朱永峰 安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8-574,共17页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是新疆北部重要的金铜产地,已发现中型金矿床1处,金矿点20余处,大型斑岩铜(金、钼)矿床1处。金矿床按矿化类型可分为石英脉-蚀变岩型、蚀变岩型、辉锑矿-石英脉型、富硫化物型以及产于斑岩型铜矿中的伴生金。石英脉-...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是新疆北部重要的金铜产地,已发现中型金矿床1处,金矿点20余处,大型斑岩铜(金、钼)矿床1处。金矿床按矿化类型可分为石英脉-蚀变岩型、蚀变岩型、辉锑矿-石英脉型、富硫化物型以及产于斑岩型铜矿中的伴生金。石英脉-蚀变岩型是最主要的矿石类型,构成包古图地区最主要的经济矿体。蚀变岩型是包古图地区近年来发现的新矿化类型,矿体由就位于NW向断裂中的蚀变凝灰质细砂岩和蚀变凝灰岩组成。辉锑矿-石英脉型矿石中含自然砷、自然锑、Paakkonenite、方锑金矿和硫锑金银矿等罕见矿物,这些矿物都与金矿化直接相关。富硫化物型矿石中,自然铋和辉铋矿与金矿化紧密相关。这些金矿化在空间上与中酸性岩体和岩体附近的岩脉关系紧密,成因上金矿化与岩体密切相关,而与岩脉关系不大。成矿元素在岩体中含量最高,其次为岩体附近的火山碎屑沉积岩,同一区域内岩脉的成矿元素含量最低,离岩体越远,成矿元素含量越低。Au与As、Sb、Bi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As、Sb、Bi异常是该区找金的重要化探标志。中酸性岩体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岩体附近的断裂系统是金矿最有利的就位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化类型 岩体 金矿 包古图 西准噶尔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史上巨量蒸发岩省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江海 马丽亚 +1 位作者 王洪浩 许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9-632,共14页
全球蒸发岩从震旦纪到新近纪均有发育,其最发育时期为震旦纪-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以及侏罗纪-白垩纪,且具有幕式分布特点。它们在一定区域(低纬区)常大规模集中发育,跨越不同的沉积盆地类型,面积和厚度巨大,时代跨度较短且连... 全球蒸发岩从震旦纪到新近纪均有发育,其最发育时期为震旦纪-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以及侏罗纪-白垩纪,且具有幕式分布特点。它们在一定区域(低纬区)常大规模集中发育,跨越不同的沉积盆地类型,面积和厚度巨大,时代跨度较短且连续,笔者称之为巨量蒸发岩省。本文基于全球蒸发岩层系古板块再造、沉积岩相恢复、地层柱状对比、盆地构造分析等方法,对巨量蒸发岩省的发育、分布、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巨量蒸发岩省形成、分布与地史中的造山带演化、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干旱气候带(南北纬30°之间)、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其主要形成于干旱环境下相对封闭、靠海水潜流补给的台地和盆地中;所处的构造单元主要为泛大陆板块内部狭长的裂谷带、特提斯造山带的残余洋盆、海一陆过渡带、陆表海或孤立板块的台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省 古板块再造 封闭盆地 沉积岩相 气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哈图金矿床中不同类型黄铁矿的成因研究及其矿床学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磊 朱永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5-595,共21页
新疆哈图金矿床存在2种成因的黄铁矿,沉积成因的草莓状或细粒黄铁矿与热液成因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富Ni贫As,被热液矿物充填或交代。热液成因的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具多阶段演化特征:早期黄铁矿(Py1)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被后期黄铁矿... 新疆哈图金矿床存在2种成因的黄铁矿,沉积成因的草莓状或细粒黄铁矿与热液成因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富Ni贫As,被热液矿物充填或交代。热液成因的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具多阶段演化特征:早期黄铁矿(Py1)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被后期黄铁矿增生,As含量范围明显间断,早期黄铁矿(Py1)是草莓体在热液叠加下重结晶的产物。Py2以Py1为核继续生长,致密均一的晶体内部存在长柱状毒砂、蠕虫状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和自然金包体,晶间和裂隙中充填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和自然金。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与大量毒砂共生呈脉状(Py3a)或浸染状(Py3b),晶间可见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车轮矿和自然金。热液黄铁矿的Ni、S含量较低,而As含量较高。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As逐渐替代黄铁矿中的S。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可将哈图金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划分为草莓状黄铁矿阶段、石英-钠长石阶段(Ⅰ)、白云母-磷灰石阶段(Ⅱ)、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Ⅲ)、毒砂-黄铁矿阶段(Ⅳ)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Ⅴ),成矿期白云母(Ms2和Ms3)和磷灰石(Ap2)富FeO、MgO、MnO。与草莓状黄铁矿伴生的泥质和石墨,显著改变了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诱发金沉淀形成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草莓状黄铁矿 热液黄铁矿 白云母 哈图金矿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陆内环境高Sr/Y斑岩的形成及成矿:实例与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星华 王志强 +1 位作者 王超 鄢雪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20-2030,共11页
产于陆内环境的含矿斑岩往往具有高Sr/Y特征,多数学者认为与岩浆起源于加厚或拆沉的下地壳有关。然而,目前这一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敖仑花斑岩矿床为例,新报道了矿区内不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同期成矿岩体进行对比... 产于陆内环境的含矿斑岩往往具有高Sr/Y特征,多数学者认为与岩浆起源于加厚或拆沉的下地壳有关。然而,目前这一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敖仑花斑岩矿床为例,新报道了矿区内不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同期成矿岩体进行对比,探讨含矿斑岩高Sr/Y原因及控制是否成矿的可能因素。相对于含矿斑岩,敖仑花贫矿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2(74%~78%)、低MgO(〈0.2%)和CaO(0.2%~1.1%)、贫Sr(30×10^-6~251×10^-6)和Cr(1×10^-6~6×10^-6)的特征,显示准铝质到过铝质性质(A/CNK=0.9~1.2),Mg#值(2~30)与玄武岩实验熔体成份相似,说明岩浆可能主要来自基性下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含矿斑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富集地幔起源的偏基性岩浆的加入提升了寄主长英质岩浆的Mg#值、大离子亲石元素(Sr、La等)含量及其氧逸度(fO2)。我们认为幔源岩浆的混合可能是导致陆内环境含矿斑岩高Sr/Y及有利成矿的根本原因;相反,来自纯壳源的花岗质熔体因缺乏富水、高fO2幔源岩浆的参与而不利于形成斑岩Cu±Au±Mo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矿床 埃达克岩 壳幔岩浆混合 陆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