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通榆中国草原红牛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包海虎 盖文俊 +2 位作者 胡春喜 孙洪涛 于洪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09年第8期4-5,共2页
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建国后自行培育的肉乳兼用型新品种牛,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榆县以三家子种牛繁育场为核心的十几个乡、镇、场中。在50多年的育种与繁育推广进程中,中国草原红牛已经成为通榆县畜牧业... 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建国后自行培育的肉乳兼用型新品种牛,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榆县以三家子种牛繁育场为核心的十几个乡、镇、场中。在50多年的育种与繁育推广进程中,中国草原红牛已经成为通榆县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为通榆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笔者从事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的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多年,对中国草原红牛的历史与发展有详尽地了解,现将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供同行们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草原红牛 保护 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工作者 吉林省 通榆县 繁育推广 支柱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水平对草原红牛及其肉用群体肉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旭 张国梁 +9 位作者 吴健 胡成华 刘基伟 张鹏举 丁晓伟 王昱厢 王成 胡春喜 包海虎 赵玉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511-17513,17522,共4页
[目的]为草原红牛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草原红牛的生产性能和进一步开展草原红牛肉用新群体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原红牛、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为试验牛种,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进行育肥、屠... [目的]为草原红牛的种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草原红牛的生产性能和进一步开展草原红牛肉用新群体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草原红牛、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为试验牛种,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进行育肥、屠宰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肉用群体高营养组在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上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肉用群体高营养组的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5)。高营养水平显著增加了肉用群体的总氨基酸含量(P<0.01),提高了牛肉的营养价值。[结论]高营养水平下,杂交改良提高了草原红牛的生长性能和牛肉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红牛 肉用群体 性能 营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中国草原红牛培育及选育提高进程 被引量:8
3
作者 吴健 张国梁 +4 位作者 刘基伟 毛学礼 霍长宽 胡春喜 胡成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8年第11期152-155,共4页
作者介绍了中国草原红牛的培育过程及育成后的选育提高进程。经选育后的吉林中国草原红牛(含1/4丹麦红牛血)3胎泌乳期244.39d,提高9.59%;产奶量(3~5胎平均)3145.88妇,提高了89.21%;最高个体产量5329.85kg,提高了59.3... 作者介绍了中国草原红牛的培育过程及育成后的选育提高进程。经选育后的吉林中国草原红牛(含1/4丹麦红牛血)3胎泌乳期244.39d,提高9.59%;产奶量(3~5胎平均)3145.88妇,提高了89.21%;最高个体产量5329.85kg,提高了59.34%。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含1/4利木赞血的吉林中国草原红牛胴体重提高8.13%,屠宰率提高3.24%,净肉率提高4.57%,眼肌面积提高15.25%,骨率变化不大,胴体脂肪覆盖度略有下降,牛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红牛 选育提高 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红牛泌乳与产肉性能选育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成华 张国梁 +6 位作者 吴健 霍长宽 胡春喜 李旭 刘基伟 常子恒 孙文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5期210-211,213,共3页
吉林草原红牛于1985年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其泌乳和产肉性能,采取导入杂交,开放式选育。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导入1/4丹麦红牛血的草原红牛母牛1~5产的泌乳量,分别比草原红牛提高了37.54%、47.89%、93.19%、94.94%和74.96%,... 吉林草原红牛于1985年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其泌乳和产肉性能,采取导入杂交,开放式选育。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导入1/4丹麦红牛血的草原红牛母牛1~5产的泌乳量,分别比草原红牛提高了37.54%、47.89%、93.19%、94.94%和74.96%,尤以3产、4产泌乳量提高的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1 528.44kg和1 550.40kg;导入1/4利木赞血的草原红牛断奶小公牛,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肉骨比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8.13%、3.24%、9.52%、4.57%、7.45%和15.25%,平均每头增加产肉量21.65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红牛 泌乳性能 产肉性能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增重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成华 于洪春 《黄牛杂志》 1999年第1期32-33,共2页
草原红牛育成后,肉用性能亟待提高,因此我们搞了用利木赞杂交的试验。试验从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的育肥效果观察,可以看出:杂交后利×草F1的增重效果明显优于草原红牛,且适合于草原地区放牧饲养。
关键词 草原红牛 杂交 增重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系中国草原红牛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成华 张国梁 +3 位作者 霍长宽 吴健 刘基伟 于洪春 《中国畜禽种业》 2008年第3期30-31,共2页
草原红牛是吉林、内蒙古、河北三省(区)协作,以引进的兼用短角牛为父本,当地饲养的蒙古牛为母本,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自群繁育三个育种阶段,在以放牧饲养为主条件下育成的兼用型新品种牛。1985年,农牧渔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正... 草原红牛是吉林、内蒙古、河北三省(区)协作,以引进的兼用短角牛为父本,当地饲养的蒙古牛为母本,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自群繁育三个育种阶段,在以放牧饲养为主条件下育成的兼用型新品种牛。1985年,农牧渔业部组织专家验收,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1986年发布“中国草原红牛”国家专业标准(ZBB43006—86),1987年“中国草原红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草原红牛 吉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放牧饲养 杂交改良 横交固定 农牧渔业 专业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冬季肉牛育肥需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健 霍长宽 +5 位作者 张国梁 王立伟 胡成华 陆伟 刘基伟 毛学礼 《吉林畜牧兽医》 2008年第1期40-41,共2页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很低,不能像南方地区一样施行庄稼的轮作。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可以修建温室或暖棚种植蔬菜,但是大部分农民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农民朋友利用农闲时间,选购几头肉牛进行短期育肥,在开春农忙前及时出栏...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很低,不能像南方地区一样施行庄稼的轮作。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可以修建温室或暖棚种植蔬菜,但是大部分农民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农民朋友利用农闲时间,选购几头肉牛进行短期育肥,在开春农忙前及时出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农忙时节,创造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否则很可能因为管理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肉牛育肥 冬季气温 农民收入 经济条件 南方地区 短期育肥 管理失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红牛养殖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成华 王成 +3 位作者 刘基伟 廉翔宇 霍长义 侯云昌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5期299-299,303,共2页
从繁殖、饲养、放牧等方面介绍了草原红牛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技术,以期为广大养牛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草原红牛 养殖技术 繁殖 饲养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牧舍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侯云昌 李天利 +2 位作者 包海虎 胡春喜 于洪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09年第6期53-53,55,共2页
禁牧舍饲是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对草原实施保护的一种有效地管理手段。目前,在草原地区,采用阶段性舍饲以及试行全年舍饲对减缓草原“三化”现象具有积极地意义。在调研中发现:在采取了禁牧舍饲措施以后,草原生态具有明显地恢... 禁牧舍饲是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对草原实施保护的一种有效地管理手段。目前,在草原地区,采用阶段性舍饲以及试行全年舍饲对减缓草原“三化”现象具有积极地意义。在调研中发现:在采取了禁牧舍饲措施以后,草原生态具有明显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与此同时,在实施禁牧舍饲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培训与强化指导,推动了养殖新技术推广工作,有利于加速畜禽周转速度,为提高牧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牧舍饲 草原地区 技术推广工作 生态环境 草原生态 技术培训 周转速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肥牛养殖技术要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霍长宽 于洪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13年第7期50-50,52,共2页
育肥牛养殖技术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近40年的发展进程中,育肥牛养殖技术日臻成熟并逐步向产业化模式发展,使得这个行业的规模日益增大,效益逐步提高。笔者在多年养殖育肥牛生产实践中,对于育肥牛生产有一... 育肥牛养殖技术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近40年的发展进程中,育肥牛养殖技术日臻成熟并逐步向产业化模式发展,使得这个行业的规模日益增大,效益逐步提高。笔者在多年养殖育肥牛生产实践中,对于育肥牛生产有一些实践体会,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技术 育肥牛 规模化发展 产业化模式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草原红牛品种资源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长庆 于洪春 张国良 《黄牛杂志》 2000年第6期44-46,共3页
草原红牛属肉乳兼用型品种 ,其育种始于 2 0世纪 50年代 ,经 3 0多年努力 ,于1 985年通过国家验收 ,并定名为中国草原红牛。它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强、抓膘快、遗传力稳定等优良特性 ,适合于草原地区粗放管理的经营方式饲养 。
关键词 中国草原红牛 品种资源 育种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尿素中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霍长宽 于洪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13年第10期47-47,共1页
在当前育肥牛与奶牛生产实践中,使用尿素来替代部分蛋白质以求节约饲养成本的养殖户日益普遍。而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个别养殖户由于尿素使用不当而使牛产生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 尿素中毒 奶牛生产 临床诊断 治疗 养殖户 饲养成本 使用不当 育肥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红牛导血后产肉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于洪春 《黄牛杂志》 1998年第3期25-27,共3页
草原红牛导入丹麦红牛血液后,其杂交后代(F2、F3)的产肉性能比草原红牛有所提高(经F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导血后,净肉率F2、F3比草原红牛分别高出1.5和3个百分点,优质肉块产量也比导血前高,同月龄牛宰... 草原红牛导入丹麦红牛血液后,其杂交后代(F2、F3)的产肉性能比草原红牛有所提高(经F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导血后,净肉率F2、F3比草原红牛分别高出1.5和3个百分点,优质肉块产量也比导血前高,同月龄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和骨量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红牛 导血 丹麦红牛 产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肥牛赚钱 选牛是关键
14
作者 王昱厢 孟祥宇 +1 位作者 李天立 于洪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09年第10期55-55,共1页
随着牧业经济的发展,新型育肥牛饲养技术逐渐被推广开来,广大农村养殖的黄牛大多数也是通过一定时间的育肥后才拿到市场上销售。尤其在今年,我国北方地区遭受了特大旱灾,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农民要选择在秋后的农闲时间进行... 随着牧业经济的发展,新型育肥牛饲养技术逐渐被推广开来,广大农村养殖的黄牛大多数也是通过一定时间的育肥后才拿到市场上销售。尤其在今年,我国北方地区遭受了特大旱灾,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农民要选择在秋后的农闲时间进行育肥牛生产,赚取一定的收入弥补农、世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肥牛 选牛 农民收入 牧业经济 饲养技术 农村养殖 特大旱灾 北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养牛饲养管理要点
15
作者 侯云昌 于洪春 《吉林畜牧兽医》 2015年第3期51-51,共1页
在经济逐步转型的变革期,农牧民为了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剩余劳动力实施规模养殖肉牛的养殖户逐年增多。但对于养殖初步入门的养殖户,尤其是在我国北方饲养牛来说,冬季饲养管理是影响养殖户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笔者从事养牛... 在经济逐步转型的变革期,农牧民为了寻找新的致富门路,剩余劳动力实施规模养殖肉牛的养殖户逐年增多。但对于养殖初步入门的养殖户,尤其是在我国北方饲养牛来说,冬季饲养管理是影响养殖户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笔者从事养牛业生产多年,现将工作体会与同行分享一下,或许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目的是促进新同行少走弯路,提高养牛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饲养管理 养牛业 管理要点 经济效益 剩余劳动力 养殖户 规模养殖 农牧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草原半放牧半舍饲养牛方式初探
16
作者 高键生 李连华 《农业与技术》 1994年第5期17-20,共4页
西部草原半放牧半舍饲养牛方式初探高键生,李连华(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所)(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白城地区是半农半牧的农牧结合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长年放牧养畜习惯,牛的体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牧草的青枯而增减... 西部草原半放牧半舍饲养牛方式初探高键生,李连华(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所)(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白城地区是半农半牧的农牧结合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长年放牧养畜习惯,牛的体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牧草的青枯而增减,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改良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放牧 半舍饲 西部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