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赖氨酸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正民 胡吉卉 阎斌伦 《科学养鱼》 2022年第2期68-69,共2页
赖氨酸又称为生长性氨基酸,以我国的养鱼业为例,赖氨酸是养殖鱼的必需生长性氨基酸,同时这种氨基酸在植物性蛋白中普遍缺乏(马晓飞,2011)。目前在水产养殖中采用的饲料原料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但玉米和豆粕所含的植物性氨基酸不能满足... 赖氨酸又称为生长性氨基酸,以我国的养鱼业为例,赖氨酸是养殖鱼的必需生长性氨基酸,同时这种氨基酸在植物性蛋白中普遍缺乏(马晓飞,2011)。目前在水产养殖中采用的饲料原料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但玉米和豆粕所含的植物性氨基酸不能满足水产动物的生长需求,水产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会使动物生长迟缓,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代谢疾病(唐黎标,2011)。所以,在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就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蛋白 体内蛋白质 代谢疾病 养殖鱼 水产养殖 水产动物 赖氨酸 生长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脊尾白虾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
作者 周心磊 李青洋 +7 位作者 朱加伟 谢姝敏 王闽涛 杨婷 邢超凡 高焕 张庆起 王攀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7,共11页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2.5±0.2)mg/L低氧环境中24 h,常氧组溶解氧浓度为(7.2±0.2)mg/L,分别采集低氧组及常氧组样品的鳃、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对鳃和... 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将脊尾白虾暴露于(2.5±0.2)mg/L低氧环境中24 h,常氧组溶解氧浓度为(7.2±0.2)mg/L,分别采集低氧组及常氧组样品的鳃、肝胰腺和肠道组织,对鳃和肝胰腺组织进行切片显微观察,并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低氧胁迫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氧胁迫对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低氧组和常氧组脊尾白虾的肠道菌群差异较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常氧组脊尾白虾肠道中占绝对优势,低氧组虾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数量显著升高(P<0.05),变形菌门数量显著降低(P<0.05)。在科水平上,普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在低氧组虾肠道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常氧组(P<0.05),而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细菌在低氧组显著降低(P<0.05)。此外,部分潜在病原菌的数量在低氧组中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低氧胁迫显著改变了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结构,导致部分有益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增加了弧菌病及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几率,并对鳃、肝胰腺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结果有助于阐释脊尾白虾对低氧环境的响应机制,为脊尾白虾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低氧胁迫 组织结构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生长和水体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志辉 马杭柯 +5 位作者 张培 徐莞媛 孙金秋 阎斌伦 张庆起 高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1-586,共6页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存活以及水体氨氮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4个密度梯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对脊尾白虾进行养殖实验,测定...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存活以及水体氨氮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4个密度梯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对脊尾白虾进行养殖实验,测定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水体氨氮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4个养殖密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0.61 mg·L^(-1)、0.85 mg·L^(-1)、1.15 mg·L^(-1)、1.49 mg·L^(-1),即随养殖密度升高氨氮含量逐渐增加,且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随养殖周期的延长呈现升高的趋势。4个养殖密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条件下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0%、4.55%、4.01%及3.63%,存活率分别为86.11%、86.67%、81.82%及72.22%,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与养殖密度成负相关关系,且两个指标各组之间大部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脊尾白虾的最适工厂化养殖条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养殖密度 生长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SNP在增殖放流家系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莲 李志辉 +5 位作者 张培 薛蓓 赖晓芳 张庆起 高焕 阎斌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6-163,共8页
为开发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分子标志技术,本研究在前期获得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24个SNP位点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检测技术对4个用于增殖放流的家系(A、B、C和D)(代表约80~120万个放流个体)... 为开发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分子标志技术,本研究在前期获得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24个SNP位点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检测技术对4个用于增殖放流的家系(A、B、C和D)(代表约80~120万个放流个体)进行了鉴别工作。结果显示,含有SNP位点的22条PCR扩增序列中,有9条SNP位点扩增产物在亲代(母本)及其子代的28个个体之间具有基本一致的熔解峰,且子代个体间Tm的均一性较好,无明显差异;进一步以序列已知的野生型及其突变体作为同一SNP引物扩增片段,在各家系间分析HRM标准曲线,这9个SNP可以成功用于三疣梭子蟹4个放流家系的鉴别。在这9个SNP位点中,可鉴定C家系的有5个,可鉴定B家系的有2个,可鉴定A、D家系的各1个。该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标志放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增殖放流 分子标志 SNP H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尾白虾不同发育期mtDNA拷贝数变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张培 徐莞媛 +5 位作者 李志辉 高焕 张庆起 赖晓芳 陈建华 阎斌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3-179,共7页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TaqMan探针法 线粒体基因组 不同发育期 拷贝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对脊尾白虾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玉 柳森 +5 位作者 段健诚 王林华 邓高威 张庆起 阎斌伦 高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7-434,共8页
为研究饲料添加剂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性能的影响,设定了5种不同浓度的实验饲料:按每kg饲料添加0、0.5、1.0、1.5、2.0 gβ-胡萝卜素饲料添加剂,依次记为A、B、C、D、E组。在盐度为23.0±0.1、pH为7.8±0.... 为研究饲料添加剂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性能的影响,设定了5种不同浓度的实验饲料:按每kg饲料添加0、0.5、1.0、1.5、2.0 gβ-胡萝卜素饲料添加剂,依次记为A、B、C、D、E组。在盐度为23.0±0.1、pH为7.8±0.2、水温为16.0~20.0℃、自然光照的实验条件下,投喂脊尾白虾仔虾[(0.29±0.01)g]30 d后,测定脊尾白虾的生长情况以及多种相关抗氧化酶的活力。结果显示,在养殖30 d后,β-胡萝卜素添加浓度在0.5~1.5 g·kg^-1范围内,脊尾白虾的生长指标,包括特定生长率(SGR)、质量增加率(WGR)、存活率(SR)以及肌肉组织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普遍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量在0.5 g·kg^-1时,SGR、WGR、SR增加幅度达到最高(11.94%、89.88%、83.35%),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添加量分别在0.5、1.0、1.5 g·kg^-1时,SOD、ACP、CAT达到最高(60.84 U·mgprot^-1、66.97 U·mg^-1、4.23 U·mgprot^-1),而碱性磷酸酶(AKP)分别下降41.04%、12.74%、37.74%。添加浓度达到2.0 g·kg^-1时,与对照组相比,SGR不再显著增加(P>0.05),同时存活率下降16.65%;SOD、ACP和CA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AKP出现了显著增加(P<0.05),相比对照组提高了35.61%。结果表明,添加β-胡萝卜素对提高脊尾白虾的生长和非特异免疫能力有重要作用,添加量在0.5 g·kg^-1时,对本实验规格的脊尾白虾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饲料添加剂 类胡萝卜素 特定生长率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杭柯 李志辉 +4 位作者 赖晓芳 陈建华 张庆起 阎斌伦 高焕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72,共5页
为筛选适宜虾类工厂化养殖使用的生物絮团种类,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实验材料,探讨了3种不同产地(河南、福建、河北)来源的EM菌产生的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ammonia nitrogen, AN)浓度的影响。每种生... 为筛选适宜虾类工厂化养殖使用的生物絮团种类,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实验材料,探讨了3种不同产地(河南、福建、河北)来源的EM菌产生的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ammonia nitrogen, AN)浓度的影响。每种生物絮团下共设置600尾/m^3、800尾/m^3、1 000尾/m^3共3个养殖密度,实验周期为8 d。结果显示,应用河南产地的EM菌,在600尾/m^3、800尾/m^3、1 000尾/m^3养殖密度下,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28 mg/L、1.52 mg/L、1.90 mg/L,日均节水率为50.1%;应用福建产地的EM菌,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03 mg/L、1.48 mg/L、2.15 mg/L,日均节水率为52.2%;应用河北产地的EM菌,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58 mg/L、1.78 mg/L、2.74 mg/L,日均节水率为24.4%;而对照组水体最终氨氮浓度分别为1.62 mg/L、2.12 mg/L、3.05 mg/L,以上3种生物絮团在脊尾白虾高密度海水养殖中均有降低水体氨氮的作用,且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对适宜的EM菌试剂进行筛选后使用。实验筛选获得了适合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的生物絮团,为进一步开展其工厂化养殖及节水减排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脊尾白虾 工厂化养殖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段健诚 胡吉卉 +5 位作者 沈宇航 邓高威 高威 牟华 张庆起 高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3,共9页
为探究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感染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感染EHP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虾与健康虾肠道菌群差异较大,... 为探究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感染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感染EHP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虾与健康虾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且其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虾。研究发现,病虾中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未分类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和未分类α变形菌科(unidentified Alph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而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及噬几丁质杆菌科(Chitinophagaceae)细菌在健康虾中占据优势地位。EHP侵蚀导致感染虾肠道内潜在致病菌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此外,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发现感染虾肠道菌群主要用于新陈代谢,从而抵抗EHP侵染,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健康虾肠道菌群则多用于个体生长与环境信息处理,进而保证生长与存活。本研究从虾肠道菌群结构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究了EHP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EHP的防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 脊尾白虾 肠道菌群多样性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饵料组合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林华 沈南南 +5 位作者 江海仪 欧阳乐飞 张庆起 胡广伟 王攀攀 高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1-179,共9页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生物饵料 幼体发育指数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