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达莫司汀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后CD4^(+)T淋巴细胞减少或可预测感染发生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莲 庄万传 柴星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717,共10页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组、苯达莫司汀联合奥妥珠单抗(GB)组、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R-CHOP)组,回顾性分析苯达莫司汀为基础的方案治疗FL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BR组、GB组与R-CHOP组的ORR分别为98%、94%、72.3%,CR率分别为61.2%、70%、40.4%,R-CHOP组的ORR率、CR率与BR组、GB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R组、GB组与R-CHOP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89.6%、90.9%、4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在用药后6个月降至最低,且BR组与GB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R-CHO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肺部感染、EB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再激活、胃肠道反应,均可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ROC曲线示,BR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802,临界值为258/uL;GB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754,临界值为322/uL。结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可控,但治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明显且与不同CD20单抗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差异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值可以作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感染发生及疗效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滤泡性淋巴瘤 疗效 淋巴细胞减少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江亚军 朱贵华 +4 位作者 何耀 柴星星 杨小云 孟凡静 庄万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DLBC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4个疗程化疗后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DLBC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4个疗程化疗后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的表达水平,分析TF和VEGF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短期疗效以及生存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VEG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者表达呈正相关(r=0.755,P <0.01)。不同性别、年龄、亚型病例组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预后危险因素患者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与不具有预后危险因素者比较均明显增高(P <0.05)。随着IPI指数的增高,病例组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均有递增趋势(P <0.01)。缓解组化疗前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均<0.01);化疗后缓解组CD14^+单核细胞TF、VEGF表达水平均低于化疗前水平(P <0.01),未缓解组TF和VEGF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变化不大(P> 0.05)。TF和VEGF低表达组生存状况均优于TF、VEGF高表达组(P <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高表达TF和VEGF,与国际预后指数、疗效、生存相关,对评估疗效、预后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组织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国际预后指数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江亚军 王红霞 +5 位作者 庄万传 陈昊 张昶 李秀梅 朱贵华 何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6-931,共6页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髓系肉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转归等资料。10例中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36(23-71)岁。结果:2例继发于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发生...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髓系肉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转归等资料。10例中男5例,女5例,中位年龄36(23-71)岁。结果:2例继发于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7例没有前驱恶性血液病史;发生部位包括骨、脑、皮肤、乳腺、附睾、宫颈、小肠、卵巢和淋巴结。镜下肿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或列兵样排列;形态一致,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少,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幼稚嗜酸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MPO、CD34、CD43、CD45、CD99和CD117。4例在髓系肉瘤诊断后2-10个月发展成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均达完全缓解,但有3例在缓解后3-12个月复发,生存时间仅14-23个月;4例髓系肉瘤在骨髓受累前接受化疗,无病生存1-48个月。结论:髓系肉瘤需与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等相鉴别,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应用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疗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髓系肉瘤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肉瘤 髓系白血病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国际预后指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江亚军 李秀梅 +4 位作者 韩秀华 朱贵华 庄万传 顾健 康丽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89-1493,共5页
本研究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磁珠法和速率法分别检测75例淋巴瘤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4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 本研究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磁珠法和速率法分别检测75例淋巴瘤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4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表明:①淋巴瘤患者APTT、FIB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和<0.01),表现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不同年龄和结外病灶数之间凝血4项指标均改变不明显(p>0.05);②Ⅲ期和Ⅳ期患者APTT和FIB与Ⅱ期患者比较显著增高(p<0.05和<0.01),Ⅳ期患者FIB较Ⅲ期患者增高(p<0.05);有全身症状患者FIB显著高于无症状者(p<0.01);③LDH升高患者APTT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且FIB明显高于LDH正常患者(p<0.05)。体力状态(PS)2-4分患者FIB明显高于PS0-1分患者(p<0.01);④低中危、高中危和高危患者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危和高危患者FIB较低危患者增高(p<0.05);⑤有全身症状、LDH升高、PS2-4分、Ⅲ-Ⅳ期淋巴瘤患者FIB升高病例数与对应无症状、LDH正常、PS0-1分、Ⅱ期患者比较明显增多(p<0.05或0.01)。FIB与LDH水平、PS评分、Ann Arbor分期以及危险分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或0.01)。结论:淋巴瘤患者常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受Ann Arbor分期、全身症状、LDH水平和体力状态的影响,且FIB可能是反映淋巴瘤患者预后的有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凝血功能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红霞 李秀梅 +3 位作者 韩秀华 江亚军 朱贵华 庄万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病情评估、预后及短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NH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化疗4周期后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组织因子(T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病情评估、预后及短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7例NHL患者(病例组)化疗前、化疗4周期后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TF及VEGF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及短期疗效的潜在关系。结果 NH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TF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8,P=0.00)。Ann Arbor分期Ⅲ/Ⅳ期(22/19例)、有全身症状(22例)、乳酸脱氢酶升高(21例)、体力状态分级2~4级(12例)及结外病灶数>1(16例)的NHL患者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Ann Arbor分期Ⅱ期(6例)、无全身症状(25例)、乳酸脱氢酶正常(26例)、体力状态分级0~1级(35例)及结外病灶数≤1者(31例)(P均<0.05)。高中危组(11例)及高危组(7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危组(15例)及低中危组(14例)(P均<0.01)。化疗前未缓解组(11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表达量显著高于缓解组(36例)(P均<0.01)。化疗后缓解组两者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但是未缓解组两者表达与化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F和VEGF高表达可作为NHL病情评估、预后评价以及短期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单核细胞 组织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国际预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EDC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庄万传 吴庆运 +1 位作者 孟凡静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4-1467,共4页
目的:探讨CUEDC1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52例初诊AML(非M3型)患者纳入AML(非M3)组,选取同期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对照组,从患者骨髓中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 目的:探讨CUEDC1在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52例初诊AML(非M3型)患者纳入AML(非M3)组,选取同期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纳入对照组,从患者骨髓中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CUEDC1的表达水平。比较各亚型AML患者BMMC中CUEDC1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CUEDC1 mRNA表达水平将初诊AML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及高表达组,第一疗程化疗结束后比较初次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缓解组和未缓解组CUEDC1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CUEDC1在初诊的52例AML(非M3型)各亚型及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BMMC中均表达,但在AML患者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CUEDC1低表达的AML患者第一疗程诱导完全缓解率(76.2%,16/21)高于高表达的AML患者缓解率(67.7%,21/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AML(非M3型)缓解组CUEDC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0.05)。结论:CUEDC1在AML初诊患者BMMC中高表达,且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患者BMMC中的表达最高,初诊AML患者CUEDC1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其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EDC1 急性髓系白血病 实时荧光定量PCR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嘧达莫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江亚军 李秀梅 +3 位作者 王红霞 康丽莉 朱贵华 庄万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923-926,共4页
本研究探讨双嘧达莫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的影响。选择3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单纯组)和化疗+双嘧达莫组(联合组)。联合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应用双嘧达莫100mg/d。另择15例健康体... 本研究探讨双嘧达莫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的影响。选择3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单纯组)和化疗+双嘧达莫组(联合组)。联合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应用双嘧达莫100mg/d。另择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磁珠法分别于化疗当天、第3、7和14天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CD62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PAC-1、CD62p和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和0.05),且PAC-1与FIB间呈正相关(r=0.549,p<0.01)。单纯组患者化疗当天和第3天的PAC-1表达较化疗第14天明显升高(p<0.05和0.01);化疗第3天其CD62p水平与化疗当天、第7和14天比较均升高(p<0.05和0.01)。联合组患者化疗第14天的PAC-1表达较化疗当天、第3天降低(p<0.05和0.01);且化疗第14天的CD62p表达较化疗第3天时降低(p<0.05)。联合组患者在化疗第3、7和14天的PAC-1、CD62p与单纯组患者比较表达呈下降趋势,但FIB变化不明显。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常出现外周血小板活化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化疗周期中应用双嘧达莫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PAC-1 CD62P 纤维蛋白原 双嘧达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CUEDC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MOLT-4细胞株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庄万传 吴庆运 +1 位作者 孟凡静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构建过表达人CUEDC1的慢病毒载体pCDH-CUEDC1,利用慢病毒介导的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MOLT-4细胞,分析过表达CUEDC1对MOLT-4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获得CUEDC1全长片段,将CUEDC1 DNA片段酶切回... 目的:构建过表达人CUEDC1的慢病毒载体pCDH-CUEDC1,利用慢病毒介导的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MOLT-4细胞,分析过表达CUEDC1对MOLT-4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获得CUEDC1全长片段,将CUEDC1 DNA片段酶切回收后克隆至慢病毒转移质粒pCDH-CMV-MCS-EF1-copGFPT2A-Puro(以下简称pCDH),获得pCDH-CUEDC1慢病毒重组质粒。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MOLT-4,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CUEDC1 mRNA和CUEDC1的表达。应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测定CUEDC1对MOLT-4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及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CUEDC1的重组慢病毒载体;病毒感染MOLT-4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GFP阳性细胞。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证实,病毒感染后CUEDC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CCK-8法及集落形成试验显示,过表达CUEDC1促进MOLT-4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CUEDC1的慢病毒载体,CUEDC1可以促进MOLT-4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EDC1 慢病毒载体 白血病 载体构建 MOLT-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4A基因对K562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凡静 曹江 +5 位作者 陈翀 吴庆运 宋旭光 陈伟 徐开林 庄万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0-335,共6页
目的:探讨OCT4A基因体外对K56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与凋亡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克隆人OCT4A基因,构建靶向上调及下调OCT4A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 LVX-OCT4A-Zs Green1、PLB-OCT4A... 目的:探讨OCT4A基因体外对K56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与凋亡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克隆人OCT4A基因,构建靶向上调及下调OCT4A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p LVX-OCT4A-Zs Green1、PLB-OCT4A sh RNA,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病毒,并测定滴度。实验分为空白对照、p LVX空质粒、p LVX-OCT4A-Zs Green1、PLB-OCT4A sh RNA和非特异sh RNA共5组。Western-blot检测各组OCT4A蛋白表达。CCK-8法绘制各组细胞增殖曲线。采用Annexin V/7-AAD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抗原CD11b和CD15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caspase3、BIM、BCL-x L和BAX m RNA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克隆人OCT4A基因,并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 LVX-OCT4A-Zs Green1和PLB-OCT4A sh RNA。Western blot证实2种病毒感染后可分别有效上调及下调OCT4A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显示,p LVX-OCT4A-Zs Green1组K56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明显升高,而p LVX-OCT4A sh RNA组K562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感染后p LVX-OCT4A-Zs Green1和PLB-OCT4A sh RNA 2组K56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8±0.52)%和(7.25±0.57)%(P<0.05),而OCT4A过表达及抑制后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5、CD11b的表达无明显变化。OCT4A上调后Caspase-3、BIM、BAX较对照组均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L-x L基因表达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 LVX-OCT4A-Zs Green1及PLB-OCT4A sh RNA,它们可分别有效地上调及下调OCT4A蛋白表达。OCT4A基因可促进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凋亡,其抑制凋亡机制可能与BCL-x L基因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T4A基因 K562细胞 白血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