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9例长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薛连国 赵利东 +5 位作者 王莹 蔡志梅 贾韬 毛建平 陈泽 刘惠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9-800,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LA全相合同胞间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方法采... 目的:总结分析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长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LA全相合同胞间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方法采用寿命表法生存分析。结果:19例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随访时间2~97个月,尚有14例患者健康存活,预期术后5年生存率为73%。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移植后疾病复发及GVHD仍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异基因 恶性血液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
作者 刘丽影 葛峥 +2 位作者 魏计锋 赵李娜 蔡志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5-752,共8页
目的:筛选影响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构建CML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通过R软件构建CML患者生存预后的列线图预后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受... 目的:筛选影响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构建CML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通过R软件构建CML患者生存预后的列线图预后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及风险分层分析对列线图进行评估验证。结果:筛选出116例患者,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确定年龄、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3个月时BCR-ABL1^(IS)值、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EF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上述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列线图的一致性指数为0.733(95%CI:0.676-0.790)。预测1年、3年及5年EFS的AUC值分别为0.765、0.855、0.827。校准曲线和DCA曲线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及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根据模型总得分将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高低风险患者的EFS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年龄、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个月时BCR-ABL1^(IS)值、RDW与CML患者的预后相关。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CML患者的预后状态,但其广泛应用仍需进行外部和前瞻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BCR-ABL1^(IS) 红细胞分布宽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伊沙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冉 薛连国 +7 位作者 周航 贾韬 蔡志梅 朱原辛 苗蕾 魏计锋 赵利东 毛建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3-492,共10页
目的:观察含伊沙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32例MM患者应用含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32例患者包括复发难治多发... 目的:观察含伊沙佐米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32例MM患者应用含伊沙佐米联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32例患者包括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5例(R/RMM组)和硼替佐米诱导有效但因不良反应(AE)或其他原因转换为含伊沙佐米方案治疗的MM患者17例(转换治疗组)。治疗方案包括IPD (伊沙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IRD (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ICD (伊沙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ID (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方案。结果:R/RMM患者总有效率(ORR)为53.3%(8/15),其中完全缓解(CR) 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 2例,部分缓解(PR) 5例。IPD方案组、IRD方案组、ICD方案组、ID方案组R/R MM患者的ORR分别为100%(3/3)、42.9%(3/7)、33.3%(1/3)、50%(1/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75,P=0.452)。既往接受1线治疗后的患者ORR为50%(2/4),2线治疗后的患者ORR为50%(3/6),3线及以上治疗后的患者ORR为60%(3/5),其不同线数间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4,P=0.730)。17例转换治疗后获得CR 6例,VGPR 5例,PR 4例,ORR为88.2%(15/17)。IPD方案组、IRD方案组、ICD方案组、ID方案组的ORR分别为100%(3/3)、100%(6/6)、100%(3/3)、60%(3/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7,P=0.184)。R/RMM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9 (6.6-11.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8(11.8-24.2)个月。转换治疗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15(7.3-22.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所有接受联合治疗患者中10例发生3-4级AE。主要血液学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恶心、呕吐),周围神经病变,乏力及感染等。接受伊沙佐米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7例,均为1-2级。结论: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R/RMM治疗有效,特别是对于硼替佐米诱导有效的转换患者,AE整体可控,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伊沙佐米 复发难治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薛连国 姚玉前 +3 位作者 蔡志梅 毛建平 贾韬 赵利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99-1805,共7页
目的:主要从室内环境暴露与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另同期选取本院5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记录2组儿童的基本资料、室内环境暴露、行为... 目的:主要从室内环境暴露与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另同期选取本院5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记录2组儿童的基本资料、室内环境暴露、行为及生活方式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并计算OR(95%CI)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白血病组父亲日常饮酒率和12个月内杀虫剂使用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夏季睡眠时保持通风(OR=0.35,95%CI:0.14-0.88)和3岁前与其他儿童接触(OR=0.34,95%CI:0.18-0.65)均是防止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母亲伴有化学物质接触史(OR=3.68,95%CI:1.64-8.27)、儿童伴有化学物质接触史(OR=3.84,95%CI:1.64-9.01)、儿童出生后家庭有室内装修史(OR=1.38,95%CI:1.05-1.81)、在儿童0-3岁期间家庭使用杀虫剂(OR=2.17,95%CI:1.08-4.36)均是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室内环境暴露和儿童、父母行为及生活方式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儿童 室内环境暴露 行为和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与PD-L1联合检测在预测初治急性白血病预后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泽 蔡志梅 +1 位作者 赵利东 王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36-1640,共5页
目的:探讨BCL-2与PD-L1联合检测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患者骨髓分离细胞中BCL-2及PD-L1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患者的预后... 目的:探讨BCL-2与PD-L1联合检测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患者骨髓分离细胞中BCL-2及PD-L1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统计并分析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约登指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患者骨髓标本BCL-2、PD-L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P<0.01)。BCL-2单独检测预测患者预后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25(P=0.006),判断阈值为1.550,Sen和Spe分别为72.0%和84.0%。PD-L1单独检测预测患者预后显示,AUC为0.740(P=0.004),判断阈值为12.500,Sen和Spe分别为66.7%和73.1%。两者联合检测显示,并联检测诊断指数为77.90,高于串联检测54.75,亦高于2项指标单独检测的诊断指数。结论:BCL-2联合PD-L1检测应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够提升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2者单独检测有更高的诊断指数(约登指数),在临床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PD-L1 急性白血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S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魏计锋 仇惠英 +4 位作者 陈泽 苗蕾 王莹 赵利东 蔡志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139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RAS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2011年5月至2021年2月本院180例初诊AML患者的43种髓系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及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对患者疗...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RAS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2011年5月至2021年2月本院180例初诊AML患者的43种髓系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及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对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结果:180例AML患者中,RAS通路相关基因的突变比例依次为NRAS(14.4%)、KRAS(2.2%)、FLT3-ITD(13.8%)、PTPN11(7.7%)、KIT(5.0%)、FLT3-TKD(3.8%)、CBL(2.7%)。73例(40.6%)AML患者伴有RAS通路相关基因突变。NRAS/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高于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AS/KRAS基因突变与CBL基因突变有显著相关性(r=0.287)。在年轻AML(年龄<60岁)患者中,RAS基因突变型患者与野生型患者在完全缓解率(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时间(OS)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在老年AML(年龄≥60岁)患者中,RAS基因突变型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低于RAS野生型患者(P<0.05)。结论:在AML患者中,RAS基因突变较为常见,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有一定相关性,对老年AML可能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分子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RAS基因 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征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倩 沈子园 +10 位作者 贺晨露 顾伟英 王飞 贾韬 朱太岗 闫冬梅 刘沁华 夏瑞祥 徐开林 桑威 淮海淋巴瘤协作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13-1317,共5页
目的探讨病因及临床特征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淮海淋巴瘤协作组(HHLWG)中5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0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目的探讨病因及临床特征对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淮海淋巴瘤协作组(HHLWG)中5家医疗中心确诊的10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统计量确定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用于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0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50%),中位生存时间为2.13月,最常见病因为EBV感染(35.7%),其次为淋巴瘤(18.2%)。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年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和血肌酐(C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0岁、2.27 g/L、150×10^(9)/L、2.87 mmol/L、30.3 g/L和56μmol/L。不同病因所致HLH的总生存期(OS)不同,其中淋巴瘤相关HLH(LAHS)和EBV感染相关HLH(EBV-HLH)患者5年OS分别为15.8%和30.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LB、Cr和FIB是成人HLH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感染是成人HLH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在不同的HLH病因中,LAHS患者的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 病因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分系统评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贾茜婷 毛建平 +2 位作者 薛连国 蔡志梅 赵利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265-1270,共6页
目的:比较现有预后评分系统在新诊断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中预测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性。识别治疗反应率和生存率明显较低的CML患者,有利于进行早期干预。进一步评估ELTS评分作为预测“CML相关性死亡发生... 目的:比较现有预后评分系统在新诊断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中预测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性。识别治疗反应率和生存率明显较低的CML患者,有利于进行早期干预。进一步评估ELTS评分作为预测“CML相关性死亡发生率”这一新指标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并接受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17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hronic phase,CML-CP)患者,采用Sokal、Hasford、EUTOS及ELTS评分,将患者分为各个风险组并比较各评分系统对CML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MMR)及与CML相关性死亡发生率等治疗效果和随访评估的作用。结果:在172例患者中,EUTOS及ELTS评分系统能较好地预测MMR的累积发生率(P<0.001,P=0.015)、OS(P<0.001,P=0.001)和PFS(P<0.001,P<0.001)。但是,Sokal和Hasford评分均未能预测伊马替尼治疗CML-CP的反应和结果(均P>0.05)。ELTS评分在因CML导致相关性死亡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Sokal、Hasford和EUTOS评分系统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7,P=0.10,P=0.08),与其他3项预后评分相比,ELTS评分在预测与CML相关性死亡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结论:在预测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的结局方面,EUTOS、ELTS评分系统优于Sokal、Hasford评分。新的ELTS评分可以对一线伊马替尼治疗CML患者的长期抗白血病疗效进行更好地前瞻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Sokal评分 Hasford评分 EUTOS评分 ELT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