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荷肺癌裸鼠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蒋晓东 戴鹏 +2 位作者 宋大安 吴瑾 黎世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2951-2955,共5页
目的研究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荷肺癌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裸鼠建立肺腺癌A549移植瘤模型,待平均瘤体积达到(300±50)mm3时,将40只裸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单纯放疗组:第1天给予单次外照射,6M... 目的研究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荷肺癌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裸鼠建立肺腺癌A549移植瘤模型,待平均瘤体积达到(300±50)mm3时,将40只裸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单纯放疗组:第1天给予单次外照射,6MV-X线,10Gy;125I粒子植入组:于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27.75MBq的125I粒子;放疗加125I粒子植入组(联合治疗组):第1天在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27.75MBq的125I粒子的同时予单次外照射,6MV-X线,10Gy。治疗后共观察15d,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测量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瘤体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测定乏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治疗第8天起,联合治疗组的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d后,单纯放疗组、125I粒子植入组及联合治疗组的抑瘤率依次为45.9%、44.4%和69.4%,联合治疗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放疗组与12I5粒子植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HIF-1α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细胞凋亡明显。结论放疗联合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较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退缩,但未抑制肿瘤细胞HIF-1α的表达,各治疗组均未出现急性毒性反应,治疗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125I粒子植入 A549 联合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腺癌中3种耐药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光辉 叶胜龙 +2 位作者 郑义同 张为民 吉亚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5,39,i002,共5页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α (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5例乳腺癌 中P-gp、GST-π和TopoⅡα耐药基因蛋...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α (TopoⅡ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5例乳腺癌 中P-gp、GST-π和TopoⅡα耐药基因蛋白。结果(1)105例乳腺癌中P-gp、GST-π和TopoⅡα的阳性表达率分 别为77.1%、76.2%和36.2%;(2)P-gp及GST-π高表达和TopoⅡ α的低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性和腋窝淋巴结转 移相关;(3)P-gp、GST-π和TopoⅡα与C-erbB-2的表达显著正相关;(4)GST-π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结 论P-gp、GST-π和TopoⅡα在乳腺癌的表达与其预后指标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进行耐药 基因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及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从而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P GST-Π 表达 人乳腺癌 耐药基因 预后指标 肿瘤 产物 负相关 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的表达及其与铂类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光辉 李玉 +1 位作者 叶胜龙 刘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5-318,323,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gene 1,ERCC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错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gene 1,ERCC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1及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RCC1阳性表达率为43.1%;ERCC1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ERCC1阴性患者术后应用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后,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 me,MST)高于阳性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直肠癌组织中BRCA1阳性表达率为52.8%;BRCA1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有关;BRCA1阴性患者术后应用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后,MST高于阳性患者,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ERCC1和BRCA1均为阴性的患者术后应用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后,MST高于ERCC1和BRCA1均为阳性的患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ERCC1和BRCA1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中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485,P=0.007)。结论 ERCC1阴性患者应用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可获得生存受益,但BRCA1阴性患者生存获益不明显;ERCC1和BRCA1的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ERCC1基因 BRCA1基因 奥沙利铂 耐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晏淼 朱正秋 +1 位作者 卞保祥 郑义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3442-3444,共3页
目的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中Akt、mTOR蛋白的活性形式(p-Akt、p-mTO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kt、p-mTOR在93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中Akt、mTOR蛋白的活性形式(p-Akt、p-mTO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kt、p-mTOR在93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p-Akt、p-mTOR阳性表达者分别为51例(54.8%)和53例(57.0%),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胃癌组织中,这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性别的胃癌组织中的这两种蛋白的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与p-mTO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27,P<0.01)。结论 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转移的新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AKT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信号传导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晏淼 刘小青 +2 位作者 卞保祥 张为民 郑义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0-992,共3页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替吉奥胶囊80 mg.m-2.d-1,分2次口服,d1~14;紫杉醇175 mg/m2静脉滴注,d1。对照组给予表阿霉素50 mg/m2静脉滴注,d1...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替吉奥胶囊80 mg.m-2.d-1,分2次口服,d1~14;紫杉醇175 mg/m2静脉滴注,d1。对照组给予表阿霉素50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60 mg/m2静脉滴注,d1;5-氟尿嘧啶1 000 mg.m-2.d-1,应用静脉泵持续静脉滴注,d1~5。每21 d为1个周期,至少接受化疗2个周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68 d和156 d,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92 d和268 d,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总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毒性反应为消化道及血液学毒性,试验组消化道毒性反应比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紫杉醇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吉奥 紫杉醇 胃肿瘤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曲唑联合睾酮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迪 张吉瑞 +1 位作者 冯文 杨成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雄激素睾酮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作用下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影响。方法按加入药物分组,将培养的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细胞分三组:睾酮+来曲唑组,睾酮组,来曲唑组。各组药物以0.5 umol/L,1 umol/L,1.5 umol/L,2 umol/... 目的研究雄激素睾酮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作用下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影响。方法按加入药物分组,将培养的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细胞分三组:睾酮+来曲唑组,睾酮组,来曲唑组。各组药物以0.5 umol/L,1 umol/L,1.5 umol/L,2 umol/L,2.5 umol/L浓度加入培养48 h后,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测定来曲唑联合睾酮培养Ishikawa细胞对其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同时测定各组2.5 umol/L培养后,培养液中雌二醇的浓度。测量结果经Mauchly球形性检验后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1)睾酮+来曲唑组子宫内膜癌细胞在不同生理浓度内下增殖抑制率存在差异,且2.5 umol/L培养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最高。(2)睾酮+来曲唑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凋亡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加。(3)睾酮+来曲唑组与单独加入来曲唑组、睾酮组的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有差别,且睾酮+来曲唑组培养基中的雌激素较T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雄激素睾酮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具有抑增殖、促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雄激素 抗肿瘤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