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及并发症预防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胜利 王宗盛 +1 位作者 张根山 张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370-372,共3页
关键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并发症预防 介入治疗 hemangioma 肝脏良性肿瘤 肝动脉插管栓塞术 明胶海绵颗粒 超选择性插管 liver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双能量成像、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7
2
作者 顾艳 苗重昌 +2 位作者 袁刚 王宗盛 周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成指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对6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并对肿瘤标本行MVD计数和V... 目的探讨双能量成指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对6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并对肿瘤标本行MVD计数和VEGF分析,分析NSCLC两组指标间差异以及与MVD及VEGF的关系。结果 (1)有淋巴结转移组中,NSCLC碘浓度、NIC、动脉期斜率、MVD和VEGF参数值均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碘浓度、NIC、动脉期斜率与MVD、VEGF均成正相关。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的碘浓度、NIC、动脉期斜率可作为术前判断肺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病理学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12例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金 曹刚 +3 位作者 张根山 周胜利 徐文杰 刘书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3-998,共6页
目的观察国产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应用国产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前及随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2例患者首次化疗栓塞技术... 目的观察国产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应用国产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前及随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2例患者首次化疗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6~9个月),术后1周患者AST和ALT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均值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40 U/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肌酐、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疾病缓解率(CR+PR)分别为75.0%、66.7%,疾病控制率(CR+PR+SD)分别为91.7%和83.3%。其中10例AFP≥200μg/L患者,术后AFP水平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联合碘化油序贯栓塞组的完全缓解率、疾病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大于单纯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栓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主要以腹痛及发热为主,随访期间出现胸腔积液2例,肝脓肿1例,肺转移1例。结论国产Calli Spheres载药微球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安全可行,其近期临床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及与碘化油联合应用的疗效需多中心、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贺小平 苗重昌 +1 位作者 王德华 卞光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305-3307,共3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其中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8例,在治疗前1周内、治疗1周期和治疗2周期3个时间点进行MRI-DWI扫描,并...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其中伴有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38例,在治疗前1周内、治疗1周期和治疗2周期3个时间点进行MRI-DW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治疗3个月后肿块最大径改变将病例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化疗前、后有效组和无效组ADC值变化率的差异;化疗前后3次ADC值的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组化疗后ADC值的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肺癌肿块ADC值低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ADC值,治疗后肿块和淋巴结ADC值上升,两者对化疗的反应无明显差异;治疗1周期后肿块及淋巴结有效组和无效组的ADC值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肺癌肿块和纵隔肺门淋巴结的ADC变化监测化疗疗效的敏感性分别为90.9%、77.8%,特异性分别为63.4%、66.7%;化疗前后ADC值增大率与肿瘤缩小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DWI在评价肺癌疗效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ADC值的变化可监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早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椎关节突滑膜注药治疗颈肩痛神经形态解剖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崔吉正 耿祝生 +9 位作者 赵志斌 章云海 许新堂 谢礼平 雷玲 张小宝 刘乃和 徐德明 朱品 武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17-219,223,共4页
颈肩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研究[1-2]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导致颈肩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颈肩痛发生原因的50%左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颈肩痛发生与治疗的重要感受器,其由颈神经后支支... 颈肩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研究[1-2]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导致颈肩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颈肩痛发生原因的50%左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颈肩痛发生与治疗的重要感受器,其由颈神经后支支配,临床通过行颈椎关节突滑膜注射、银质针导热或颈神经后支射频治疗颈椎关节突源性颈肩痛,效果确切[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关节突 颈肩痛 颈神经后支 肠系膜下神经节 关节突关节 颈椎间盘 形态解剖学 关节病变 银质针 交感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乙酸注射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胜利 张旭 +1 位作者 王宗盛 吴华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26例)和单纯TACE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AFP下降率为78.3%和50.0%,肿瘤体积...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26例)和单纯TACE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AFP下降率为78.3%和50.0%,肿瘤体积缩小有效率分别为65.4%(17/26)和38.5%(10/26),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1%(19/26)、38.5%(10/20)和57.7%(15/26)、19.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化学栓塞 乙酸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周胜利 王宗盛 +1 位作者 黄连庆 周霞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颅内动脉成像,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颅内动脉成像,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43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40个,漏检3个,未检出3个均为颅内(1个为多发)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93.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6个,漏检7个,未检出中4个为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动脉瘤,3个为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83.7%。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对靠近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的动脉瘤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并发脊髓损伤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希胜 周胜利 +1 位作者 苗重昌 周新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77-79,共3页
作者对37例肺癌患者进行了125次支气管动脉造影和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顺铂、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其中1例在灌注的同时加用5ml碘苯酯经乳化后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共发生3例脊髓损伤,1例在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即出现截... 作者对37例肺癌患者进行了125次支气管动脉造影和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顺铂、丝裂霉素、5-氟脲嘧啶),其中1例在灌注的同时加用5ml碘苯酯经乳化后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共发生3例脊髓损伤,1例在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即出现截瘫,另两例为术后第3~4d出现右下肢麻木无力及小便困难,继而出现两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症状出现后用激素、神经营养药及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作者对并发脊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内灌注 化疗药物 并发症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MR三维重建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金 周胜利 +3 位作者 魏宁 曹刚 张根山 吉廷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2-795,共4页
目的 探讨CT、MR三维重建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和(或)胆道支架植入患者154例,分为研究组81例,对... 目的 探讨CT、MR三维重建在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穿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恶性肿瘤致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和(或)胆道支架植入患者154例,分为研究组81例,对照组73例。研究组术前行胆道系统CT、MR三维重建,根据重建图像明确胆道穿刺皮肤穿刺点、穿刺深度、穿刺水平及穿刺角度后在DSA下行胆道穿刺;对照组选用经典DSA引导下穿刺。比较两组首针穿刺成功率、总体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后手术完成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三维重建辅助下穿刺定位价值。结果 研究组首针穿刺成功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8.79%;穿刺次数为(1.26±0.54),少于对照组的(1.8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体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成功后手术完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例(23.38%)出现穿刺并发症,主要为出血、腹痛、气胸和感染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3.58%,低于对照组的3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胆道系统穿刺,可提高首针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反复穿刺次数和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各级医院和不同年资术者中具有一定的普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MR三维重建 梗阻性黄疸 恶性肿瘤 胆道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蛛网膜炎的磁共振诊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希胜 史良玉 +1 位作者 苗重昌 韩新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6-237,共2页
探讨脊髓蛛网膜炎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及扫描方法。收集分析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病人临床及磁共振成像资料、结果:脊髓蛛网膜炎磁共振成像特点主要有:①病变部位脊髓增粗,范围长,表面不光整;②T1加权像病变呈等或低信号,质子及T2... 探讨脊髓蛛网膜炎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及扫描方法。收集分析确诊为脊髓蛛网膜炎病人临床及磁共振成像资料、结果:脊髓蛛网膜炎磁共振成像特点主要有:①病变部位脊髓增粗,范围长,表面不光整;②T1加权像病变呈等或低信号,质子及T2加权像呈高信号,以T2加权像显示最为清楚;③增强扫描病变仅轻微强化或不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为脊髓蛛网膜炎的诊断提供了直观的影像图像,成为诊断该病的又一重要检查手段,在颈胸髓检查时可用梯度序列T2加权像代管双回波T2加权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蛛网膜炎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机在影像科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胜利 鲍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微机 X线诊断 信息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性别差异:临床和MSCT表现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曙光 胡春洪 周莹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男、女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方法:收集行M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胰腺SPNP(男7例,女22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男性与女性胰腺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结果: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中位年... 目的:探讨男、女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方法:收集行M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胰腺SPNP(男7例,女22例)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男性与女性胰腺SPNP的临床和MSCT表现差异。结果: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中位年龄(56岁)明显大于女性(29岁),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男、女性胰腺SPN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肿瘤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男性胰腺SPNP患者的肿瘤最大径(3.9cm)明显小于女性患者(7.0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SPNP的钙化比例、实性肿瘤比例均较女性多见(P=0.026,P=0.036)。结论:与女性相比,男性胰腺SPNP的MSCT表现为病灶较小,实性成分、钙化比例较多,具有典型的SPNP强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