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
12
1
作者
窦欣宇
朱守林
+2 位作者
周晓敏
董志娟
瞿小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71,共3页
目的比较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效果,为老年直肠癌造口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拟行肠造口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号,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
目的比较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效果,为老年直肠癌造口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拟行肠造口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号,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6)。观察组术前3d佩戴仿真造口进行体验,对照组常规术前佩戴造口袋,术后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前采用仿真造口体验,可有效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术后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永久性造口
老年患者
造口护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
21
2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11 位作者
魏巍
陈爱华
白育瑄
蔡英华
陶莲德
唐永利
江智霞
徐桂娥
李来娟
薛嘉宇
肖健
李校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3-1090,共8页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
防护装置
医务人员
职业损伤
皮肤损伤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的效果
被引量:
12
1
作者
窦欣宇
朱守林
周晓敏
董志娟
瞿小龙
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连云港市
第一
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第一
附属
医院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伤口造口门诊
出处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9-71,共3页
基金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英才基金项目(QN1710)。
文摘
目的比较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效果,为老年直肠癌造口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拟行肠造口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号,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6)。观察组术前3d佩戴仿真造口进行体验,对照组常规术前佩戴造口袋,术后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前采用仿真造口体验,可有效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术后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直肠癌
永久性造口
老年患者
造口护理
并发症
Keywords
rectal cancer
permanent stoma
elderly patients
stoma nursing
complications
分类号
R473.6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
21
2
作者
蒋琪霞
刘玉秀
魏巍
陈爱华
白育瑄
蔡英华
陶莲德
唐永利
江智霞
徐桂娥
李来娟
薛嘉宇
肖健
李校堃
机构
东部战区总
医院
门诊
部
东部战区总
医院
医学统计学教研室
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
肛肠外科
浙江医鼎医用敷料有限公司临床学术部
无锡
人民医院
护理部
四川宜宾第二
人民医院
护理部
重庆医科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骨科
贵州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
医院
护理部
安庆市
第一
人民医院
手术室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伤口造口门诊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创伤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心
出处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3-1090,共8页
基金
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课题(WZGF20200101)
全军卫勤专项课题(20WQ027)
温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攻关项目(ZY202002)
文摘
背景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危重患者和矫形患者,一直是全球住院患者安全管理和专科护理的研究热点,但尚缺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大量医护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增加了其被感染的风险,如何保护医护人员免受伤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由本课题组研制调研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防护装备佩戴情况、皮肤损伤情况、针对皮肤损伤的防护措施及损伤后处理情况。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于2020-02-08至2020-02-15通过微信向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推送,采用自愿参与、手机“问卷星”在线填写的方法完成调研。1周内完成调研数据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及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901份,来源于我国19个省、3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145家医院。其中,男214例(7.38%)、女2687例(92.62%),医生147例(5.07%)、护士2754例(94.93%)。825例(28.44%)医护人员因佩戴防护装备发生皮肤损伤,合计皮肤损伤数量为2794处。主要皮肤损伤类型为压力性损伤〔771例(26.58%),人均2.53处〕、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56例(8.83%),人均2.77处〕、皮肤撕裂伤〔42例(1.45%),人均3.12处〕。在发生皮肤损伤的825例医护人员中,存在≥2类皮肤损伤者221例(26.7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于防护装备所致皮肤损伤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31~45岁者高于≤30岁者(P<0.0167),工龄>10年者高于工龄<5年者(P<0.0167),医生高于护士(P<0.05),武汉防疫定点医院高于其他医院(P<0.0033)、其他医院中传染科高于其他科室(P<0.0033),三级防护高于二级防护、二级防护高于一级防护(P<0.0167),而不同连续佩戴时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疫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并有多种类型、多个部位损伤并存现象,建议采取减压、减轻摩擦力、吸湿、护肤的综合预防措施减少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同时关注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冠状病毒感染
防护装置
医务人员
职业损伤
皮肤损伤
横断面研究
Keywords
COVID-19
Coronavirus infections
Protective devices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injuries
Skin injury
Cross-sectional studies
分类号
R512.99 [医药卫生—内科学]
R641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的效果
窦欣宇
朱守林
周晓敏
董志娟
瞿小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防护装备所致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流行特征研究
蒋琪霞
刘玉秀
魏巍
陈爱华
白育瑄
蔡英华
陶莲德
唐永利
江智霞
徐桂娥
李来娟
薛嘉宇
肖健
李校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
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