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对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响应:基于区域海洋模式(ROMS)试验
1
作者 李振 覃国金 +2 位作者 朱广坤 李兴锐 张彧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叠加在板块运动之上,引起海岸线进退、沿海和陆架区域出露或淹没,从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格局和区域海洋系统。本研究聚焦西太平洋对极端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使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探讨末次盛冰期(LGM)情景下极端低... 地质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叠加在板块运动之上,引起海岸线进退、沿海和陆架区域出露或淹没,从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格局和区域海洋系统。本研究聚焦西太平洋对极端海平面升降的响应,使用区域海洋模式(ROMS)探讨末次盛冰期(LGM)情景下极端低海平面SLdrop120(海平面下降120 m)和全球大陆冰盖融化情况下极端高海平面SLrise65(海平面上升65 m)对该区域温盐格局和主要洋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海平面升降对该区域洋流系统有重要非线性影响,而对温盐格局影响主要体现在边缘海或靠近大陆边缘区域,且可以通过贯通性变化来解释这些差异。与现代海平面相比,极端低海平面导致近岸陆架海出露、台湾海峡关闭等,切断了西边界流入侵南海,导致东海的黑潮输运向外海方向移动,主轴断面流量减少。与前人考虑LGM冰期气候态的研究结果相比,此减少趋势说明LGM时期海平面降低和冰期气候驱动的效应相抵消。而高海平面则引起岸线向陆推移,渤海等近海海域面积增加、台湾海峡拓宽,使得西边界流向西拓展,对黑潮主流结构有分流作用。关于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换的印尼贯穿流ITF,其西支路径因水深较浅而对海平面变化响应更明显。在极端低海平面情景下,卡里马塔海峡关闭、ITF的西支被切断,来自西支的淡水阻塞效应因此消失,这导致通过望加锡海峡的流量反而增加了2.31 Sv(1Sv=1×10^(6)m^(3)/s);相反,在高海平面情景下,西侧的卡里马塔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均变宽,同时托雷斯海峡打开,使得进入印度洋的流量比现在海平面情景增大。这些结果表明,西太平洋黑潮和印尼贯穿流对海岸线变迁的响应呈非线性规律,并强调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海平面变化对区域洋流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海洋模式(ROMS) 东海黑潮(KC) 印尼贯穿流(ITF) 大陆冰量变化 极端海平面升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洪华生 商少凌 +4 位作者 张彩云 黄邦钦 胡建宇 黄加祺 卢振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3-69,共7页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年夏季台湾海峡处... 通过比较1985~2001年的海表温度与其间收集的现场营养盐、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丰度及群落结构变动信号,以及1971~1998年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信息,发现了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物理环境年际变动产生的响应迹象.1997年夏季台湾海峡处于偏冷状态,南部近岸上升流强度减弱;1997年冬季正值一个较强的暖事件发展到顶峰,北上入侵暖水强度增强、浙闽沿岸冷水强度减弱.导致这两个时期营养盐分布特征改变,发生了一系列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从生物量到群落结构的异常响应,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则似乎呈现出El Nino年偏高的趋势.根据有限的辅助证据推测,El Nino很可能不是控制台湾海峡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强信号,而台湾海峡的气候一海洋一生态长期低频变动可能更多地受到东亚季风一中国边缘海系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海洋环境 生态系统 响应分析 年际 1985~2001年 中上层鱼类 1997年 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Nino 1998年 海表温度 物理环境 分布特征 异常响应 东亚季风 营养盐 强度 上升流 暖事件 生物量 渔获量 强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戴民汉 翟惟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6-714,共9页
简述了国际上化学传感器、化学分析器、生物传感器 ,以及基于这些传感器和分析器的多学科交叉现场观测系统等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并略涉一些现场采样手段 ,重点列举了 p CO2 微电极、中性浮式沉积物采样器 ,以及用... 简述了国际上化学传感器、化学分析器、生物传感器 ,以及基于这些传感器和分析器的多学科交叉现场观测系统等海洋环境现场监测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概况 ,并略涉一些现场采样手段 ,重点列举了 p CO2 微电极、中性浮式沉积物采样器 ,以及用于研究海洋上层输出通量的锚式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传感器 化学分析器 生物传感器 现场观测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痕量活性磷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袁东星 梁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2-256,共5页
活性磷(正磷酸盐)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某些海域,它甚至成为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痕量活性磷分析是探索海洋,特别是寡营养海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环境中痕量活性磷的分析技术.
关键词 活性磷 痕量分析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CO_(2)管道输送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子明 李清平 +2 位作者 李姜辉 范振宁 张建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91,共18页
管道输送是经济高效的CO_(2)运输方式,海洋CO_(2)运输是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规模化开展离岸CCUS工程建设所需的核心技术。本文明晰了我国实施离岸CCUS的优势、典型海洋碳运输情境和海洋CO_(2)运输方式,剖析... 管道输送是经济高效的CO_(2)运输方式,海洋CO_(2)运输是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规模化开展离岸CCUS工程建设所需的核心技术。本文明晰了我国实施离岸CCUS的优势、典型海洋碳运输情境和海洋CO_(2)运输方式,剖析了国内外海洋CO_(2)管道输送的技术与工程概况;从CO_(2)流体相态及流动安全,沿程腐蚀风险评估、监测及预警,CO_(2)泄漏实时监测技术,高压CO_(2)泄放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梳理了海洋CO_(2)管道输送工艺技术现状;从CO_(2)管道材料断裂行为及止裂措施、高耐蚀及密封材料、碳钢管道长寿命运行的关键腐蚀控制技术、注采井筒的腐蚀风险评估等方面梳理了海洋CO_(2)管道材料技术现状。研究认为,加快发展适应海洋CO_(2)管道输送复杂工况的材料体系、全流程CO_(2)管道的智慧管理与数字孪生技术、海底CO_(2)管道全生命周期运行关键技术、在役海底管道改输评估与保障技术,采取加快推动我国近海碳封存CO_(2)管网规划、拓展和深化跨行业/跨机构合作模式创新、系统建设海陆统筹的标准体系、引导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深度参与海底CO_(2)管网建设等举措,促进我国海洋CO_(2)管道输送体系高质量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道 离岸CCUS 海底管道 管道腐蚀 管道断裂 泄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累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亚雯 李有绅 +2 位作者 杨忆菁 陈茜茜 王新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共14页
20世纪以来化工产业飞速发展,传统及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伴随着生产和使用进入到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持续性的生态威胁。本文综述了POP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浓度和特征,基于... 20世纪以来化工产业飞速发展,传统及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伴随着生产和使用进入到海洋环境,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持续性的生态威胁。本文综述了POP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浓度和特征,基于其理化性质、生物富集和食物链放大等相关参数评估了POPs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富集和放大潜力,并探讨了环境和生物因素对POPs生物累积的影响。本文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POPs,特别是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累积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海洋环境中POPs的生态风险管理和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海洋 生物富集 食物链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新技术揭示海洋化能自养硝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下行控制
7
作者 倪司麟 徐敏 高树基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6月4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氮循环研究组)以“Top-down control of ammonia oxidizers by grazing in the North Pacific”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 6月4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树基教授团队(氮循环研究组)以“Top-down control of ammonia oxidizers by grazing in the North Pacific”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1]。该研究将同位素优势引入经典的生物稀释法,原创“创新稀释法”,解决了海洋中难标记硝化微生物被摄食速率的测定难题。研究团队通过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首次成功定量了海洋中氨氧化微生物的被摄食速率,并发现了海洋真光层底部的氨氧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强烈影响(受到强下行控制)。该研究为海洋中下行控制对硝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摄食速率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资源利用 海南大学 下行控制 稀释法 化能自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从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到碳循环机制效应 被引量:25
8
作者 焦念志 骆庭伟 +8 位作者 张瑶 张锐 汤凯 陈峰 曾永辉 张永雨 赵艳琳 郑强 李彦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7-401,共15页
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资源环境以及全球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方法创新和大量现场调查,从一类特殊微型生物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入手,展开了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的... 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资源环境以及全球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方法创新和大量现场调查,从一类特殊微型生物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入手,展开了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修正了国际同行AAPB计数方法的误差,获得了全球海洋AAPB的分布规律,解释了以往现场实测结果的分歧,澄清了以往理论上的偏颇认识;建立了包括不产氧光能利用途径的上层海洋碳循环模型,并通过大量现场实测揭示:细菌光能利用关系到海区碳循环的"源""汇"格局;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海洋碳循环机制,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为全面认识海洋储碳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研发海洋碳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 碳循环 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 时间序列红外荧光显微数字化技术 微型生物碳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AVHRR遥感SST的初步验证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娜 孙凤琴 +2 位作者 张彩云 商少凌 洪华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3-387,共5页
采用现场走航数据与站点观测数据分别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高(1.1 km、每天)、低(9 km、月平均)时空分辨率遥感AVHRR MCSST和PFSST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MCSST和PFSST产品与两种现场资料在时空变化趋势上都有着很好的一致性,相关... 采用现场走航数据与站点观测数据分别对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高(1.1 km、每天)、低(9 km、月平均)时空分辨率遥感AVHRR MCSST和PFSST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MCSST和PFSST产品与两种现场资料在时空变化趋势上都有着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的平方(R2)在0.68以上.高分辨率MCSST精度为(0.11±0.97)℃,与美国沿岸海域验证精度相当,达到当前国际上利用NLSST算法反演LAC数据所能达到的水平.虽然低分辨率PFSST在探测强烈的温度梯度时存在不足,趋向于削弱实际的温度锋.但总体来看,AVHRR SST遥感数据可适用于分析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温度场的时间变动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AVHRR SST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海洋底栖硅藻的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郭峰 朱凌俊 +1 位作者 柯才焕 周时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1-835,共5页
对春夏季节采集于中国海南琼海鲍鱼场的底栖硅藻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和矮小卵形藻(Cocconeis diminuta)两种底栖硅藻进行了单因子最佳培养条件的实验研究.培养两种底栖硅藻的营养盐最佳浓度、... 对春夏季节采集于中国海南琼海鲍鱼场的底栖硅藻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亚历山大菱形藻(Nitzschia alexand-rina)和矮小卵形藻(Cocconeis diminuta)两种底栖硅藻进行了单因子最佳培养条件的实验研究.培养两种底栖硅藻的营养盐最佳浓度、盐度、光照强度、温度条件分别为:亚历山大菱形藻:NO3--N 2.5 mg/L,PO33--P 0.5 mg/L,Fe-EDTA-Fe 0.1mg/L,SiO23-Si 0.5 mg/L,35,5 500 lx,30℃.矮小卵形藻:NO3--N 2.5 mg/L,PO43--P 1.5 mg/L,Fe-EDTA-Fe 0.1 mg/L,SiO32--Si 0.5 mg/L,30,3 300 lx,30℃.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底栖硅藻所需的NO3--N的浓度较前人报道的其他硅藻培养的实验结果偏低且影响不大,其他营养盐成分铁、硅、磷对硅藻生长有较大影响;基础生态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影响也较大,温度对这两种硅藻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数据拟对鲍苗种生产中饵料底栖硅藻培养起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硅藻 营养盐 盐度 温度 光照 生长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鹭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吝涛 薛雄志 +1 位作者 卢昌义 洪华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998-4006,共9页
白鹭的生态安全是指白鹭所处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白鹭种群持续生存的需求和条件,其中关键是白鹭生境的安全。白鹭生境安全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境的适宜性和人为对生境的干扰程度,又可以理解为生境受到人类干扰后所能保持的生态适宜性。分别... 白鹭的生态安全是指白鹭所处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白鹭种群持续生存的需求和条件,其中关键是白鹭生境的安全。白鹭生境安全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境的适宜性和人为对生境的干扰程度,又可以理解为生境受到人类干扰后所能保持的生态适宜性。分别选择白鹭在厦门的2个主要繁殖栖息生境———大屿岛和鸡屿岛和10个代表性觅食生境为研究对象,对白鹭生境的生态适宜性和人为干扰程度进行分别评价。其中,生境适宜性评价采用指标体系法,通过赋值、计算进行评价;人为干扰程度评价主要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将人为干扰程度用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代表,利用Mapinfo7.0和ArcView3.2a地理信息分析软件对白鹭生境的人为干扰程度进行计算评价。最后,结合生境适宜性评价和人为干扰程度评价结果,对厦门自然保护区白鹭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鸡屿岛和大屿岛作为白鹭在厦门的繁殖栖息地的生态安全程度均处于安全等级,鸡屿岛的生态安全程度高于大屿岛。厦门白鹭的觅食生境总体来看处于较安全等级,但没有一处觅食地是属于安全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鹭 自然保护区 生态安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分析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碧烟 戴民汉 +3 位作者 曹莉 徐立 黄伟 王新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3-240,共8页
碳水化合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聚合物的形式存在 ,其分子组成信息对研究它们的来源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利用 2 0... 碳水化合物是海洋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聚合物的形式存在 ,其分子组成信息对研究它们的来源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海洋沉积物中多糖的组成。利用 2 0mol/L三氟乙酸 ,在 80℃水解 8h ,把沉积物中的多糖水解成单糖 ,从而把单糖萃取到水相中。水解液在6 0℃旋转蒸发除去三氟乙酸 ,用等量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混合柱脱除残留离子 ,以Milli Q水洗脱。洗脱液经蒸发、干燥后 ,用吡啶溶解 ,在 0 2 %LiClO4吡啶溶液催化下 ,于 6 0℃经 48h达到互变异构平衡。平衡异构体经Regisil试剂衍生化成三甲基硅醚 (TMS) ,用HP5 890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使用长 3 0m、内径 0 3 2mm的HP 5石英毛细管柱 ,配FID检测器 ,进样口和检测室温度保持在 3 0 0℃ ,采用无分流进样 ,以N2 作载气 ,流速为 2 0ml/min,柱箱在1 40℃保留 4min ,然后以 2℃ /min的速度升温到 2 2 0℃ ,保留 1 0min。以每种单糖的相对保留时间定性 ;选择每种单糖中分离效果好、组成占优势的异构体峰面积作为单糖定量的依据 ,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应用这一方法分析了厦门港沉积物样品 ,确定了沉积物中 7种主要中性单糖的组成。方法的样品加标准回收率为 77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海洋沉积物 多糖 碳水化合物 聚合物 分子组成信息 生物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养性海洋鞭毛虫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凌风 潘科 +2 位作者 郭丰 欧林坚 林施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 鞭毛虫 异养 摄食 浮游生物群落 微食物环 植食性动物 个体大小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姚剑敏 弓振斌 +3 位作者 李云春 温裕云 李俊 汪霆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77,483,共6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样品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的方法。用人发标准参考物质(GBW09101)、植物标准参考物质(GBW07603)以及实际样品标准加入回收的方法对文中所述的分析流程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所建... 建立了微波消解样品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稀土元素的方法。用人发标准参考物质(GBW09101)、植物标准参考物质(GBW07603)以及实际样品标准加入回收的方法对文中所述的分析流程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参考物质的标准值或推荐值一致;样品标准加入实验的回收率在97%~104%之间。方法的定量下限为0.01~0.31ng·g^-1(10σ,n=10,干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海洋生物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有害赤潮调控功能菌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郑天凌 吕静琳 +9 位作者 周艳艳 苏建强 杨小茹 张金龙 田蕴 熊小京 章军 蔡明刚 郭东晖 谢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5-454,共10页
近年来,赤潮的微生物调控研究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以菌治藻"的赤潮调控理念格外引人注目.先从国内外抑/杀藻菌及其作用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再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筛选获得的海洋抑/杀藻细菌,探讨该类菌质资源的发掘... 近年来,赤潮的微生物调控研究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以菌治藻"的赤潮调控理念格外引人注目.先从国内外抑/杀藻菌及其作用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再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筛选获得的海洋抑/杀藻细菌,探讨该类菌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最后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杀藻细菌 功能菌 赤潮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底拖网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叶洁琼 蔡立哲 +4 位作者 黄睿婧 周细平 傅素晶 林和山 黄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2,共6页
2006年和200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租用中科院南海所实验2号科考船,首次对北部湾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考察。生物组对16个站位进行四个季度的底拖网,共获得底拖网软体动物125种,其中双壳类59种,腹足类56种,头足类9种,掘足类1种。地... 2006年和2007年,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租用中科院南海所实验2号科考船,首次对北部湾进行全面的生态综合考察。生物组对16个站位进行四个季度的底拖网,共获得底拖网软体动物125种,其中双壳类59种,腹足类56种,头足类9种,掘足类1种。地理分布上,软体动物丰度北部最高,中部次之,南部最低,分别为42.1个/站、14.0个/站和10.7个/站。北部明显高于南部。生物-环境分析表明盐度在四个季度中均是影响软体动物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但除了冬季的相关值较高外,其他季节的相关值均低于0.4,说明盐度对底拖网软体动物组成的影响不显著。优势种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丰度与溶解氧、粘土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赛氏毛蚶(Scapharc a satowi)丰度与水深、底盐呈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和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浅缝骨螺(Murex trapa)丰度与水深、底盐呈显著负相关,与底温、粘土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拖网 软体动物 种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天凌 田蕴 +6 位作者 苏建强 李可 刘慧杰 杨小茹 郑伟 王桂忠 李少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150-157,共8页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生物修复 赤潮控制 水产微生态制剂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曾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曹文志 陈能汪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3,共5页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污染负荷最高;整体来看,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不大,但由于养殖场的地理分布集中,造成近郊区域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极高;由于过多施用化肥,中远郊规模化养殖粪尿未得到合理利用而流失。位于水系附近的养殖场对水体影响较大,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减少规模化生猪养殖对九龙江水质的直接威胁,需搬迁主要支流沿岸1 km范围内的规模化养猪场250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殖 环境风险评价 养分平衡方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微生物总DNA的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傅莲英 席峰 +3 位作者 袁建军 王桂忠 田蕴 郑天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1-846,共6页
传统的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无法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为了阐释虾池沉积环境微生态格局的原始组成情况,本研究先以TENP缓冲液去除沉积物中的腐殖酸。继之以溶菌酶-SDS温和裂解,其总DNA的提取效率达90%以上.所获DNA产量达2... 传统的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无法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为了阐释虾池沉积环境微生态格局的原始组成情况,本研究先以TENP缓冲液去除沉积物中的腐殖酸。继之以溶菌酶-SDS温和裂解,其总DNA的提取效率达90%以上.所获DNA产量达2~20μg/g沉积物(湿),片段大小均在23kb左右,不经纯化即可直接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酶切.以该DNA为模板进行PCR—DGGE分析,揭示了虾池沉积物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该方法是一种适用于虾池沉积物总DNA提取的简便、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 DNA提取 PCR 限制酶切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DNA提取前的简易脱腐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席峰 傅莲英 +1 位作者 王桂忠 郑天凌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9-544,共6页
针对海洋沉积环境样品DNA提取中的腐殖酸去除难题,采取先脱除腐殖酸再提取DNA的策略,进行了海洋沉积物DNA提取前的简易脱腐方法研究.依据腐殖酸的理化性质, 遴选出由Tris-HCl、EDTA、Na4P2O7、NaCl、PVP、Triton X-100及脱脂奶粉组成脱... 针对海洋沉积环境样品DNA提取中的腐殖酸去除难题,采取先脱除腐殖酸再提取DNA的策略,进行了海洋沉积物DNA提取前的简易脱腐方法研究.依据腐殖酸的理化性质, 遴选出由Tris-HCl、EDTA、Na4P2O7、NaCl、PVP、Triton X-100及脱脂奶粉组成脱腐缓冲液,有效地脱除了腐殖酸.之后采用温和的溶菌酶-蛋白酶K-SDS直接裂解法,获取了大片段(分子量21kb以上)可进行rpoB 基因PCR扩增的海洋沉积物DNA,为海洋沉积环境分子生态学研究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沉积物 DNA 腐殖酸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