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拉特旗柠条锦鸡儿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1
作者 赵婷 段立清 +2 位作者 袁秀萍 郭雷 张旭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30-33,52,共5页
以达拉特旗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模型拟合法进行综合研究,实测其地上生物量,依据冠幅直径(D)、株高(H)、植冠面积(C)、植冠体积(V)等易测因子作为自变量,以实测地上生物量(W)为因变... 以达拉特旗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模型拟合法进行综合研究,实测其地上生物量,依据冠幅直径(D)、株高(H)、植冠面积(C)、植冠体积(V)等易测因子作为自变量,以实测地上生物量(W)为因变量构建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决定系数(R^(2))、估计值标准误(SEE)筛选出研究区柠条锦鸡儿较优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以植冠体积作为自变量拟合柠条锦鸡儿地上生物量效果最佳,经验证,模型的总相对误差(RS)为-5.921%和平均相对误差(RMA)为15.853%,拟合精度基本满足生产实践需求,最优模型为幂函数模型W=1.281 V^(0.645)。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柠条锦鸡儿人工灌木林的生物量估算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预测模型 柠条锦鸡儿 达拉特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工作重点 筑牢绿色防线——达拉特旗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纪实
2
作者 陈艳萍 朱娅楠 《内蒙古林业》 2023年第9期38-39,共2页
达拉特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几”字弯顶端,呼包鄂“金三角”腹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黄河过境190千米,10条季节性河流(十大孔兑)由南向北纵贯全旗。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全旗总土地面积824352公顷,现有林地面积187882公... 达拉特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几”字弯顶端,呼包鄂“金三角”腹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黄河过境190千米,10条季节性河流(十大孔兑)由南向北纵贯全旗。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全旗总土地面积824352公顷,现有林地面积187882公顷,森林面积179234公顷,草原面积309348公顷,林草覆盖率达59.27%。2021年以来,达拉特旗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契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开展生态全域提升行动,坚决筑牢黄河“几”字弯生态安全屏障达拉特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河流 生态区位 草原面积 林草覆盖率 生态安全屏障 鄂尔多斯高原 林长制 阶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拉特旗全力描绘“治沙逐绿”的壮美画卷
3
作者 陈艳萍 朱娅楠 高艳茹 《内蒙古林业》 2023年第12期14-17,共4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达拉特旗立足全国县级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林草资源,采取多主体、多机制、多技术、多投入、多产业的治沙举措,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达拉特旗立足全国县级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林草资源,采取多主体、多机制、多技术、多投入、多产业的治沙举措,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探索发展“沙漠+”多元化治沙新模式,打造“沙漠经济先导区”,拓展“治沙+致富”“生态+增收”的发展新思路,全力描绘“治沙逐绿”的壮美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先导区 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治沙 优化升级 达拉特旗 示范区建设 发展新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周围森林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研究
4
作者 俞初樾 龙文兴 +3 位作者 陆柯宁 张安安 李哲 张德旭 《热带林业》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保护效益,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区域布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热带雨林,目前数量有42只,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之一。研究以海南长臂猿栖... 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保护效益,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区域布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热带雨林,目前数量有42只,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之一。研究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其周围森林为对象,建立间距500m、单位面积400m^(2)的网格监测样地,调查植物多样性;结合热点分析,识别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其周围森林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分析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该区域植物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重点保护植物数量随海拔增加,食源植物则主要分布于低、中海拔地区。(2)重点保护植物关键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4.43%,大部分分布于东二林场、东四林场、东五林场和红河谷;食源植物关键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05%,仅分布于东二林场、东四林场。(3)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周围森林的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面积占14.94%,位于东二林场、东四林场、东五林场和红河谷,大部分分布于核心区;南部的红河谷地区、东部的南班河和西南部的斧头岭管护点不在核心区域,占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面积的1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植物多样性关键区域 重点保护植物 食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分类
5
作者 李哲 张安安 +6 位作者 杨琦 张德旭 臧润国 刘世荣 龙文兴 柳帅 冯广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17,共17页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 【目的】海南长臂猿生境供给是种群发展的瓶颈,了解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的植被组成及其分布状况,为促进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0.5 km网格的方式对栖息地植被进行调查,得到物种和环境数据。并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对栖息地植被进行分类,再根据《中国植被》和《海南植被志》的分类原则,以优势种原则划分和命名群系,得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类型,最后再结合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群系分布图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物群系分布图。【结果】1)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天然林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针叶林、热带云雾林这4个植被型,分别包含13、17、1、1个群系,合计32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鹅掌柴-水锦树-黄心树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Wendlandia uvariifolia-Machilus gamblei)、厚壳桂-厚皮香八角-陆均松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Dacrydium pectinatum)、厚壳桂-白颜-黄叶树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Gironniera subaequal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海南杨桐-思茅松-鹅掌柴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Pinus kesiya-Schefflera heptaphylla)。2)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划分为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这2个植被型,分别包含8、6个群系,共14个群系。主要优势群系有:厚壳桂-黄叶树-油丹群系(Form.Cryptocarya chinensis-Xanthophyllum hainanensis-Alseodaphne hainanensis)、海南杨桐-鹅掌柴-细齿叶柃群系(Form.Adinandra hainanensis-Schefflera heptaphyllaEurya nitida)、鹅掌柴-橄榄-禾串群系(Form.Schefflera heptaphylla-Canarium album-Bridelia balansae)。3)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食源植被上,海南长臂猿5个家族群的食源植被类型丰富度依次为:B家族群(10种)>A家族群(9种)>C家族群(7种)=D家族群(7种)=E家族群(7种)。【结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主要以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型为主,植被组成相对丰富,但不同家族群的食源植物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尤其是A、B、C、D 4个家族群与E家族群之间的食源植被差异最明显,A、B、C、D 4个家族群栖息地内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的面积比例大致持平,植被类型相对丰富,而E家族群所有植被类型均属于热带低地雨林,植被类型相对单一。本研究可以为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的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有利于改善海南长臂猿生境质量,促进海南长臂猿物种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植被分类 国家公园 多元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不同海拔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特征
6
作者 柳帅 张安安 +4 位作者 龙文兴 冯广 齐旭明 陈远 杨怀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8-28,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次生林栖息地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态供给情况,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为对象,在不同海拔栖息地内共布设122个间距为0.5 km、面积为400 m^(2)的网格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木本植物种类及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比较现有栖息地不同海拔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差异。【结果】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56科98属167种,其中小径级植物优势种为药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ovina,重要值IV=5.21%),大径级植物(IV=3.94%)、食源(IV=6.28%)与夜宿(IV=9.44%)植物优势种均为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45科75属99种,小径级、大径级、食源与夜宿植物优势种分别为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IV=6.43%)、南亚松(Pinus latteri,IV=7.57%)、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IV=14.30%)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IV=22.50%)。高海拔生境森林群落内小径级(t=-4.26,P<0.001)、大径级(t=-6.18,P<0.001)、食源(t=-6.58,P<0.001)和夜宿(t=-8.31,P<0.001)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夜宿植物的相对多度(t=-4.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食源植物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t=-2.92,P=0.004)。高海拔、低海拔生境的森林群落乔木冠层可分别划为3、2个亚层,第1亚层优势种分别为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IV=5.99%)、南亚松(IV=21.75%);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冠层厚度(CT:5.95±2.77 m;t=16.82,P<0.001)、树高(H:15.33±4.97 m;t=13.00,P<0.001)、单位面积样地内植物冠幅面积(Crown area:2.65±1.08 m^(2)/m^(2);t=26.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CT:3.99±1.70 m;H:12.32±3.67 m;Crown area:0.82±0.61 m^(2)/m^(2)),单位面积样地内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0.004±0.001 m^(2)/m^(2);t=4.68,P=0.012)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Basal area:0.003±0.001 m^(2)/m^(2))。【结论】现阶段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与高海拔栖息地仍存在较大差异,生境内大量分布的南亚松限制了群落内其他食源树种生长,尚不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的生态需求。未来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需适当考虑择伐低海拔生境内的南亚松、黄牛木等先锋优势树种,抚育群落内鹅掌柴等食源及夜宿植物,补植低地雨林内适合海南长臂猿取食、夜宿的大型食源植物,如榕属(Ficus)植物等,加快现有低海拔生境向低地雨林老龄林的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森林群落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次生林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潜在分布区
7
作者 杨抒欣 张德旭 +4 位作者 张安安 李哲 陈远 姜超 龙文兴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食源植物的分布变化,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霸王岭片区开展长臂猿栖息地网格样... 【目的】探究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食源植物的分布变化,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霸王岭片区开展长臂猿栖息地网格样地植被调查,获取食源植物分布数据;结合高分辨率气候与地形等环境数据,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物种分布组合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条件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SSP126、SSP245和SSP585)下食源植物的潜在适生区域,并分析其对关键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1)与表现最优的单一模型相比,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AUC值和TSS值分别提升了8.8%和15.5%(AUC值达0.974,TSS值为0.814),模型稳定性和泛化能力较强。2)年均温、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系数是影响食源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反映了水热条件的重要性。3)在当前气候条件下,食源植物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于霸王岭东北部区域,适宜生境面积为312.2km^(2),约占霸王岭片区总面积的42.31%。4)在未来气候条件下,食源植物适生区呈现向南迁移趋势,高度适生区的面积增加,不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霸王岭片区西南部。【结论】霸王岭片区长臂猿食源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水热条件影响;随着未来的气候变化,食源植物空间分布变化将呈“短期扩张-长期收缩”的特点,会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食源植物 Biomod2软件包 组合模型 潜在分布区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