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椎体间隙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刚 陈开润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1-382,393,共3页
目的:测量国人颈椎椎体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择20~29岁青壮年志愿者50人,其中男性35人(21~29岁,平均年龄25.2岁),女性15人(20-29岁,平均年龄24岁)。按性别分组... 目的:测量国人颈椎椎体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择20~29岁青壮年志愿者50人,其中男性35人(21~29岁,平均年龄25.2岁),女性15人(20-29岁,平均年龄24岁)。按性别分组进行CT扫描,测量颈2,3~颈6,7各个椎间隙的左右径、前后径、前缘高度、中点高度、后缘高度。结果:男性组椎体间隙左右径平均(20.32±1.53)mm,前后径平均(19.36±1.10)mm,前缘高度(8.40±0.90)mm,中点高度(8.73±1.04)mm,后缘高度(5.17±0.69)mm。女性组左右径(18.58±1.40)mm,前后径(16.36±1.60)mm,前缘高度(5.50±0.74)mm,中点高度(7.95±0.65)mm.后缘高度(5.9±0.33)mm。结论:无论在男性组或者女性组,同节段椎间隙正中矢状面前、中、后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在同节段同部位的测量值,男性组均明显大于女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隙 应用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颅中窝进路植入点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刚 赵仿 +2 位作者 黄海龙 向波 朱元良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6-188,196,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颅中窝进路植入点的精确定位及其可行性。方法:成人整颅标本行植入点定位,并对相关测量项进行测定,然后确定植入点的精确定位;通过1例成人女性尸头标本行模拟手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沿岩浅大神经延长线,在距面...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颅中窝进路植入点的精确定位及其可行性。方法:成人整颅标本行植入点定位,并对相关测量项进行测定,然后确定植入点的精确定位;通过1例成人女性尸头标本行模拟手术,验证其可行性。结果:沿岩浅大神经延长线,在距面神经裂孔3.10 mm±0.88 mm处确定"O"点("O"点位于膝状神经节窝),再以"O"点为原点,确定与岩浅大神经夹角为97.85°±5.38°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依据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做距其1.58mm±0.41mm的平行线,后再做距岩浅大神经5.47 mm±0.95 mm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点即为植入点("Z"点)。植入点与面神经沟的距离仅为0.67mm±0.15mm,最小值甚至为0.00 mm,而面神经沟的下部即蜗神经管,并且蜗神经管比面神经沟更为凸前,在植入点开窗极易损伤蜗神经起始段。通过模拟手术验证,用以上植入点确定方法,行开窗,不能保证进入耳蜗底转上部,更不能保证准确进入前庭阶,并有损伤蜗神经的可能。结论:颅中窝进路人工耳蜗植入点选择,不能在不磨除颞骨岩面骨质的情况下行精确定位。手术时应以面神经裂孔为定位点,先确定岩浅大神经与面神经管迷路段内侧壁投影线,然后磨除距两者1.00 mm平行线夹角内区域的骨质,尽量轮廓出耳蜗底转上部,颜色呈蓝线时,靠蓝线后部行植入点定位开窗,这样既可以将电极准确植入耳蜗底转,又可以因不暴露岩浅大神经管内段和面神经迷路段,避免其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颅中窝进路 植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