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降低南极磷虾油酸值的工艺研究
1
作者 胥亚夫 俞存兵 +4 位作者 余奕珂 郭忠 吴微 吕晶 郝兰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0,共4页
旨在为南极磷虾油的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以南极磷虾油为原料,采用食品级硅酸镁对其进行脱酸处理,并以衡量南极磷虾油生产成本和产品品质的5个最重要指标(南极磷虾油得率、磷脂含量、酸值、流动性和透明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 旨在为南极磷虾油的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以南极磷虾油为原料,采用食品级硅酸镁对其进行脱酸处理,并以衡量南极磷虾油生产成本和产品品质的5个最重要指标(南极磷虾油得率、磷脂含量、酸值、流动性和透明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脱酸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油的最佳脱酸工艺条件为南极磷虾油与乙醇质量体积比1∶1,硅酸镁添加量15%(以南极磷虾油质量计)、反应时间1 h,在此条件下脱酸后,南极磷虾油得率为92.5%,酸值(KOH)由11.53 mg/g降至5.74 mg/g,磷脂含量由53.36%降至52.33%,流动性和透明度均较好。综上,硅酸镁脱酸工艺可以在保留南极磷虾油营养成分磷脂的同时,实现其酸值的有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硅酸镁 酸值 磷脂含量 流动性 透明度 油脂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南极磷虾油中有机溶剂残留量 被引量:2
2
作者 郝兰 俞存兵 +2 位作者 郭忠 胥亚夫 余奕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05-111,共7页
目的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HS-GC),建立同时测定南极磷虾油中甲醇、丙酮、异丙醇、正己烷和乙酸乙酯5种有机溶剂残留的方法。方法样品溶解于苯甲醇,顶空进样器80℃平衡10 min,有机溶剂经DB-624毛细管色谱柱... 目的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HS-GC),建立同时测定南极磷虾油中甲醇、丙酮、异丙醇、正己烷和乙酸乙酯5种有机溶剂残留的方法。方法样品溶解于苯甲醇,顶空进样器80℃平衡10 min,有机溶剂经DB-624毛细管色谱柱(60 m×0.32 mm,1.8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FID)检测。对该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并实际应用于样品的分析测定。结果HS-GC可以将5种待测溶剂以及内标物很好地进行分离。标准曲线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2~1.0000,检出限为0.6~9.0 mg/kg,定量限为1.2~15.0 mg/kg。方法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良好,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0.5%~105.0%,符合测定需求。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无需复杂前处理过程,结果可靠,可用于南极磷虾油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大规模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顶空-气相色谱法 溶剂残留 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腐败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欣然 由高铭 +3 位作者 赵前程 马永生 胥亚夫 李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3期6073-6081,共9页
食源性腐败菌是食品腐败的重要原因,它可通过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生具有异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加速食品的腐败进程。腐败菌种类及组成会随食品基质和贮藏条件而改变,导致产生的VOCs也具有多样性和差异... 食源性腐败菌是食品腐败的重要原因,它可通过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生具有异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加速食品的腐败进程。腐败菌种类及组成会随食品基质和贮藏条件而改变,导致产生的VOCs也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随挥发性有机物质收集和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分析腐败菌相关的VOCs成分组成可鉴别食源性腐败菌种类和食物腐败进程。本文对常见腐败菌VOCs的产生途径和种类进行归纳,并重点探讨了VOCs提取分析技术及在食品腐败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为有效进行腐败菌防控,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腐败菌 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脂肪水平对血鹦鹉幼鱼肝脏免疫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薛晓强 赵月 +6 位作者 王帅 赵琳 胥亚夫 王友权 王睿瑞 任同军 韩雨哲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血鹦鹉幼鱼(Cichlasoma synspilum♀×Cichlasoma citrinellum♂)肝脏免疫及抗氧化酶的影响,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5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77%(CL1)、8.75%(CL2)、11.68%(CL3)、16.25%(CL4)、23.70%(CL5)的实验饲... 为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血鹦鹉幼鱼(Cichlasoma synspilum♀×Cichlasoma citrinellum♂)肝脏免疫及抗氧化酶的影响,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5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77%(CL1)、8.75%(CL2)、11.68%(CL3)、16.25%(CL4)、23.70%(CL5)的实验饲料饲喂血鹦鹉幼鱼。实验采用初始体重为(1.20±0.30)g的血鹦鹉幼鱼分5个不同脂肪饲料来饲养42 d,每组30尾。饲养6周后,无菌取其肝脏,制备组织匀桨液,测定其肝脏中免疫及抗氧化相关酶含量,包括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M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酶(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实验结果表明,饲喂不同饲料脂肪水平的血鹦鹉幼鱼肝脏免疫及抗氧化相关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1.68%时,LMZ、SOD、T-AOC、GSHPx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脂肪水平组(P<0.05);当脂肪水平为16.25%时,AKP、ACP、CAT活力、MDA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通过绘制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得知血鹦鹉幼鱼最适饲料脂肪水平为15.80%~16.75%。本研究将为血鹦鹉幼鱼实用饲料营养的精准供给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鹦鹉 饲料脂肪水平 幼鱼 抗氧化酶 免疫酶 二次曲线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